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秦岭蕨类植物新记录科——肠蕨科,其新记录种为川黔肠蕨,该科也是陕西省新记录。文中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及植株局部照片,并对其生境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
谢寅堂  李娜 《植物研究》1989,9(3):47-49
本文发表了鳞毛蕨科两新种,即川滇假复叶耳蕨Acrorumohra dissecta Chingex Y.T.Hsieh与全缘玉龙蕨Sorolepidium integrilobum Ching ex Y.T.Hsieh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叉蕨科植物的增补与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 W. M. Chu & H. G. Zhou和多形叉蕨Teca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el.为海南新分布, 并为滇桂三相蕨指定了后选模式,讨论了燕尾叉蕨T. simonsii (Baker) Ching和中型叉蕨T. media Ching的异同,澄清了三叉蕨T.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el.和多形叉蕨的形态变异,把云南产狭基叉蕨T. polymorpha var. subcuneata Ching & Chu H. Wang处理为多形叉蕨的异名。至此,海南产叉蕨科植物为8属20种。  相似文献   

4.
王全喜  常缨 《植物研究》1997,17(1):72-74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毛子蕨的孢子进行了详细研究,对该种孢子的生长重要形态特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5.
承认中国蕨科薄鳞蕨属的独立性,把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Cheilanthes duthiei新组合到了该属.  相似文献   

6.
论拟贯众属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合形态学、叶表皮解剖学、孢粉学、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的证据,认为拟贯众属被置于鳞毛蕨科的处理是错误的。多方面证据支持这个属与叉蕨科的一些属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我们建议将拟贯众属从鳞毛蕨科中移出而暂时置于叉蕨科内。  相似文献   

7.
金星蕨科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瘤足蕨科是一个自然的群,但由于各类群之间的形态差异及种内变异比较大,其分类和系统位置一直有争议。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瘤足蕨科10种及其近缘类群桫椤科2种、蚌壳蕨科1种共13种植物,即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耳形瘤足蕨(P.stenoptera)、镰羽瘤足蕨(P.falcata)、峨嵋瘤足蕨(P.assurgens)、密羽瘤足蕨(P.pycnophylla)、灰背瘤足蕨(P.glauca)、华东瘤足蕨(P.japonica)、华中瘤足蕨(P.euphlebia)、日本瘤足蕨(P.matsumureana)、美洲瘤足蕨(P.pectinat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西亚黑桫椤(A.khasyana)和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并据此编制了供试10个种类的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13种瘤足蕨科及其近缘类群植物气孔均仅分布在叶下表皮,气孔微下陷,气孔器椭圆形至圆形;叶上下表皮角质层纹饰复杂,类型多样,少数类群叶下表皮具毛状物;多数类群气孔外拱盖凹陷;气孔外拱盖内缘浅波状或齿状;保卫细胞两极大多数有明显的"T"型加厚。不同种间叶表皮扫描电镜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学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首次通过人工培养的方式,详细记录了短柄禾叶蕨(Grammitis dorsipila(Christ.)C.Chr.)具代表性的配子体形态发育全过程及各环节的特征,包括孢子萌发、原丝体、毛状体、叶绿体、边缘细胞、精子器等,并附特征性结构照片29幅。为禾叶蕨科(Grammitidaceae)的研究积累了配子体发育方面的详实资料,并初步讨论了短柄禾叶蕨配子体特征所体现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将乐清毛蕨( Cyclosorus luoqingensis )处理为德化毛蕨(C.dehuaensis)的异名,南岭毛蕨(C.narlingensis)和少羽毛蕨(C.paucipinnus)处理为[梣]叶毛蕨(C.fraxinifolius)的异名,倒披针毛蕨(C.oblanceolatus)处理为南平毛蕨(C.nanpingensis)的异名,雁荡毛蕨(C.yandongensis)和寻乌毛蕨(C.xunwuensis)处理为华南毛蕨(C.parasiticus)的异名,并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蕨属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实蕨属Bolbitis的17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根据孢子周壁特征,中国产实蕨属的孢子明显可分为3种类型:A型孢子具网状周壁,B型孢子具鸡冠状-波状周壁,C型孢子具平滑的波状周壁。孢子周壁特征、叶脉式样和叶片顶部的形态是实蕨属中最有价值的分类学性状。根据标本检查,结合野外调查和孢子形态观察,对中国产实蕨属的分类进行了修订,确定中国有实蕨属植物20种和3杂交种,其中包括2个新组合B. fengiana (Ching) S. Y. Dong和B.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 S. Y. Dong,以及2个中国新分布B. costata Ching ex C. Chr.和B. hookeriana K. Iwats.。将B. latipinna Ching、B. media Ching &; Chu H. Wang、B. yunnanensis Ching、Egenolfia crassifolia Ching、E. crenata Ching &; P. S. Chiu、E. fengiana Ching、E.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和E. ×yunnanensis Ching &; P. S. Chiu等8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文中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每个种的生境和分布资料、大多数种的特征集要和孢子扫描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3.
赵金博  李勇  刘保东  王玥 《植物研究》2008,28(2):151-154
首次通过人工培养的方式,详细记录了短柄禾叶蕨(Grammitis dorsipila (Christ.)C.Chr.)具代表性的配子体形态发育全过程及各环节的特征,包括孢子萌发、原丝体、毛状体、叶绿体、边缘细胞、精子器等,并附特征性结构照片29幅。为禾叶蕨科(Grammitidaceae)的研究积累了配子体发育方面的详实资料,并初步讨论了短柄禾叶蕨配子体特征所体现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Ⅵ.中国蕨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包文美  王全喜 《植物研究》1995,15(3):373-376
本文研究了无粉银粉背蕨配子体的发育,孢子四面体,三裂缝,孢子萌发为带蕨型,丝状体2-12个细胞长,单列或多列,原叶体裸露,心脏形,生殖器较大,该配子表现为原始的性状,原叶发育为铁线蕨笄哉水蕨型,或两者之间的类型,在发育中的变异大,体现中国蕨科配子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云南广西三叉蕨科二新种周厚高,朱维明(广西农业大学,南宁530005)(云南大学,昆明650091)关键词三叉蕨科,滇桂三相蕨,桂滇肋毛蕨,云南,广西TWONEWSPECIESOFASPIDIACEAEFROMYUNNANANDGUANGXI¥ZNO...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科——光叶藤蕨科.该科植物以茎圆柱形攀缘;叶二型,通常为奇数羽状;侧生羽片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不育叶羽片边缘具软骨质硬齿,羽片基部上侧具一腺体;叶脉细密,中肋两侧各具1行窄长网眼,向外伸出分离小脉;能育叶线形,孢子囊群密被羽片下面,无隔丝而与其他蕨类物种相区分.目前该科在广西仅记录光叶藤蕨1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贵州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乌木蕨属Blechnidium Moore,该属为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一单种属,仅乌木蕨Blechnidium melanopus(Hook.)Moore一种。此物种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在贵州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云飞 《广西植物》2003,23(5):424-424
提出新名称 Asplenium dulongjiangense Y.F.Deng以代替晚出同名 Asplenium qiujiangense Chingex S.H.Wu non Nakaike,1 986。  相似文献   

19.
云南产轴鳞蕨属(三叉蕨科)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R.E.Holttum与P.J.Edwards1986年提出的轴鳞蕨属Dryopsis的概念,对云南产的轴鳞蕨属植物进行分类研究。云南产轴鳞蕨属植物共有8个种,其中,独立江轴鳞蕨Dryopsis dulongensis(S.K.Wu et X.Cheng)S.Y.Dong为新组合,Dryopsis fengiana(Ching)Holttum et Edwards为新异名。并列出了分种检索表、种的文献引证、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0.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薄鳞蕨属(中国蕨科)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将2种 (华西薄鳞蕨和察隅薄鳞蕨) 和2变种(大叶薄鳞蕨和宽叶薄鳞蕨)进行了归并处理, 承认该属有4种1变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