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斜方薄皮木茎干内部构造在新疆上泥盆统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是加拿大地质古植物学者Dawson于1862年根据产自美国缅因州佩里(Perry)盆地上泥盆统的鳞木类茎干印痕所建立。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晚泥盆世地层的重要植物化石(李星学等,1986)。其中以我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几乎晚泥盆世陆相地层出露之  相似文献   

2.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的楔叶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以往发现的化石极少,主要是一些原始鳞木类化石.经李星学、陈其奭鉴定的化石名单有: 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 (Nath.), 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 (Sze), 其次是可能属于楔叶类的 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 还有极少数分类位置不明的阔叶 Platyphyllum sp. 等.笔者于1984年6月至8月在萧山虎山的西湖组中采获了极其丰富、保存相当完整、外貌颇为奇特的大型楔叶  相似文献   

3.
粤中新会晚泥盆世古羊齿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中地区(包括广东中部阳春、开平、台山、新会、高要、广州、惠阳及龙门等县、市)广泛分布晚泥盆世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中以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而著称。该化石在广东最早由边兆祥等发现于广州花县赤泥墟打鼓岭群(李星学,1963,44页),后经斯行健正式描述(斯行健,1952,10页)。以后,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广东境内的广泛开展,又在本区的阳春、开平、台山、广州郊区及粤东、粤西和粤北上泥  相似文献   

4.
本报道的鱼类化石产自湖南石门大京州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在中国泥盆纪地层分区上,化石产地属于华南区的湘、鄂、川交界分区(侯鸿飞等,1988)。该分区泥盆系为一套厚度不超过500m的近岸海相碎屑岩沉积,仅发育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图1),并普遍超覆在志留系温洛克统之上,以角度不整合伏于石炭系或二叠系之下。上泥盆统分两个组,从下而上分别为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黄家磴组系杨敬之、穆恩之(1953)创立,标准地点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东端的黄家磴。岩性为砂岩夹少量页岩,植物化石丰富,并含有误订为植物化石的湖北长阳鱼(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2)。根据植物化石组合面貌,黄家磴组的时代被认为是晚泥盆世早期。写经寺组是谢家荣、刘季辰(1927)创立的。岩性分为二段:下段以泥灰岩为主,含Yunnanella abrupta、Yunnanellina triplicata等腕足类化石;上段以砂页岩为主,含植物化石,其组合面貌除大致与黄家磴组相似外,还有一些新的分子,如Leptophloeum guanzhuangense、Cyclostigma hunanense等。根据动、植物化石群的性质,写经寺组的时代大致与法门期早期相当。多年来,在这一分区的泥盆纪地层里,很少鱼类化石。杨敬之、穆恩之(1953)曾提及在湖北长阳写经寺组底部发现的鱼化石,这些鱼化石与腕足类Yunnanella、Tenticospirifer等共生,但种属并未定出。已记述过的鱼化石只有湖北长阳黄家磴组的长阳鱼(潘江,1962)。  相似文献   

5.
在华南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洲际时代较新的“标准化石”,如北美、欧洲早石炭世的重要分子 Lepidodendropsis hirmeri及石炭纪的 Calamostachys、Palaeostachya 等属种。它们和 Leptophloeum rhombicum、Cyclostigma kiltorkense、Drepanophycus spinaefo-rmis、D.spinosus、Archaeosigillaria vanuxemi、Pseudobornia ursina 共存于晚泥盆世晚期梯子口组。西欧、北美威斯法期标准化石 Neuropteris gigantea、Sphenopteris obtusiloba、Potoniea、Mariopteris acuta f.obtusa、M.acuta、Linopteris和Archaeopteridium、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Adiantites gothanii 也共同发现于广东测水组上段或忠信组中段,江西梓山组下、中段,浙西叶家塘组、福建林地组(广东测水组上覆地层和江西梓山组上段含早石炭世的(竹蜓)和腕足类可确定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据此,笔者认为 Lepidodendropsis hirmeri、Calamostachys、Palaeostachya和 Neuropteris gi-gantea、Sphenopteris obtusiloba、Potoniea、Mariopteris acuta f.obtusa、M.acuta、Lino-pteris 等属种分别起源于我国华南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和早石炭世维宪期。文章还探讨了该期植物发生和迁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1956年斯行健教授在《古生物学报》载文记述一些保存良好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rhombicumDawson)化石,文中称标本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631队第7分队提供,采自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镇。自那以后近50年的地质调查表明:包括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在内的整个博格达山,从未发现此类植物化石和上泥盆统。由此存在对斯行健教授描记标本真实产地的疑问,和对三台镇附近到底有否上泥盆统的质疑,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对东天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层序建立、古生物群分区以及地质构造解释等实际和理论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上述问题长期未能澄清。作者通过多年实地调查考察,结合资料考据结果认定:L.rhombicum化石的原始产地应是西天山北麓赛里木湖边的三台附近,而不是东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在三台镇地区也根本不存在含该化石的上泥盆统。  相似文献   

7.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8.
四川龙门山晚泥盆世植物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川西北龙门山北段海相泥盆系上统十分发育,化石也非常丰富,尤其腕足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含植物化石的上泥盆统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报道.广元上寺长江沟一带假整合于中志留统之上的一套石英砂岩,历年来都被视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见1978,《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分册,地质出版社出版,349页).1974年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古教研室何廷贵等同志,曾采得一些保存较差的植物化石,由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蔡重阳同志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的菊石系1981年笔者与宁夏地质局研究队地层组郑昭昌、刘志才等同志采自中宁陈麻子井下石炭统顶部。宁夏地质局地质研究所地层组将这段地层命名为中卫组。陈麻子井剖面中卫组中下部的层序如下: 上覆地层第四纪残坡积物~~不整合~~中卫组(C_(1z))中下部4.灰色中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4.9m 3.深灰色炭质页岩5.7m 2.深灰色钙质页岩夹薄层状、透镜状泥灰岩。泥灰岩中产丰富的化石,有头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腕足类、珊瑚、棘皮等27.5m 1.深灰色薄至中厚层钙质粉砂岩夹页岩,含腕足  相似文献   

10.
吉林磐石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前言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产于吉林省磐石县西北——吉昌地区官帽屯、冰窖山、腰沟屯及鹿圈屯等地的下石炭统鹿圈屯组,一套受轻微变质的深灰一灰黑色粉砂岩中。产地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1′,北纬43°14′(插图1)。1976—1977年,吉林省地质局区调大队四分队在开展《辽源市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此批植物化石,并在吉昌官帽屯一胜利屯一带测制了地层剖面,采集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图2)。根据该队地质报告的记述,此区鹿圈屯组的地层层序为:上覆地层:中石炭统磨盘山组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记述的鸟类化石标本是1966年9月由吴家湾生产队社员发现,原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指挥部102地质队同志采集的。发现化石地点在宁夏海源县吴家湾附近支沟中的地面露头,产出层位属于晚第三纪甘肃群的土黄色钙质砂岩中。该化石经笔者鉴定属鸵鸟蛋化石。鸵鸟蛋化石虽然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上新统或更新统地层中都有过一些发现,但完整者甚少,像这次所发现的如此完整别致者尤为稀少。同时根据目前资料所知,在宁夏海源地区晚第三纪甘肃群中发现此类化石还属首次,达对研究宁夏南部及陇东地区晚第三纪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宁夏中宁一板齿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野外队与宁夏区测队三分队的部分同志在宁夏中宁干河沟鹰崖采集到一些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化石产自一套夹有少量细砾的灰绿、黄色的砂岩层中。采集中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板齿犀头骨,一枚可能属于三趾马的掌骨及一些碎骨片。板齿犀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华南湘赣等省下部中生界的艮口群、门口山组(?林山组)等沉积地层,长期被人据植物化石,视作印支构造旋回以后的陆相下侏罗统或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顾知微等于1963年前,为区域地层等工作所作初步化石鉴定中,所定的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西伯利亚蚌Sibireconcha,假铰蚌Pseudocardinia(=Acyrena),和偏顶蛤Modiolus(=Volsella)等名称,不久,已被他自己发觉为鉴定错误,这些地层因产瓦根股蛤和江西蛤  相似文献   

14.
宁夏中宁-同心地区中新世的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9月,我们于宁夏中宁同心地区收集到一批中新世的乳齿象化石。化石大部产自一套灰黄,灰绿色的细砂岩、砂岩及浅红色的粘土层中。这批乳齿象化石分属于两科三属五种,其中有两个新种:Gomphotherim tongxinensis sp.nov.,Miomastodon tongix-nensis sp.nov.。此外,在该地区同一层位中还有一些破碎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的鹿角。也附于文后。  相似文献   

15.
安徽侏罗纪叶肢介,曾发现于舒城晓天附近,层位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计有2属、7种(陈丕基等,1982,第24—26页)。中、下侏罗统的叶肢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是安徽区测队三分队陆伍云等同志于1980年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巢湖东约10公里的含山县彭庄村边发现的,1981年5月,我所曹正尧、林启彬、黎文本及笔者与陆伍云等同志一起,观察了侏罗系剖面,重新采集化石。化石产于中侏罗统含山组下部厚约9米的灰黑色(风化后呈灰白色)泥岩。该地含山组假整合覆于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之上。与叶肢介共生的尚有植物Equisetites sp. (cf. E.  相似文献   

16.
宁夏的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的含?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1), Profusulinella 带 (C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真菌学与苔藓植物学研究百年记——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与苔藓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远早于种子植物, 寒武纪就有菌类的化石记录,至泥盆纪早期尚有高达约30 m、粗约80 cm的线丝木(Nematophyton loganii Dans),最初被认为是原杉(Prototaxites Dawson),后经研究发现其茎部细胞全部为菌丝组成,因此它是一种高大的菌类,只是与恐龙同步绝迹了.  相似文献   

18.
浙江寿昌组的孢粉化石及其区域对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89,28(6):724-729
浙江寿昌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又处于侏罗-白垩系的临界层位,一直为地质工作一者所重视。然而,自刘季辰、赵亚曾发表“浙江西部之地质”(1927)以来,经60年的反复研究,寿昌组的时代问题仍在争论之中。古生物工作者曾从各自所研究的化石门类对寿昌组的时代提出过各种意见。将之归入上侏罗统的有顾知微(1962,1980,1982,1983),张璐瑾(1978),张弥曼和周家健(1977),马其鸿(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余汶、潘华璋(1980)和林启彬(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叶春辉等(1980);归入下白垩统的有张文堂  相似文献   

19.
宁夏的含(竹蜓)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竹蜓)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竹蜓)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竹蜓)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_1), Profusulinella 带 (C_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_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竹蜓)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20.
化石采自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通过对比叶结构和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化石鉴定为樟科植物樟(相似种)Cinnamomum cf.camphora(L.)Presl.化石叶片为卵状椭圆形,基部宽楔形,全缘,离基三出脉;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四边形或多边形;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脉络上可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