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i SQ  Li WB  Sun XC  Li QJ  Chen XL  Ai 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4,20(3):296-299,F009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环氧化酶-2 (COX-2)表达的变化及其时间特征.方法:采用大鼠甲醛疼痛模型,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COX-2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甲醛后4 h,1 d及3 d组脊髓后角Ⅰ-Ⅵ板层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目及染色深度均显著增加,以1 d组增加最为明显.结论:脊髓后角COX-2参与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足底注射甲醛引起的外周组织炎性疼痛是否可诱导大鼠脊髓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发生改变以及变化的时程特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n=6):对照组(control组)、甲醛6 h组(F6 h组)、甲醛12 h(F12 h组)、甲醛1 d组(F1 d组)、甲醛2 d组(F2 d组)、甲醛3 d组(F3 d组)和甲醛7 d组(F7 d组)。采用足底注射甲醛溶液复制炎性痛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左、右两侧脊髓后角以及中央管周围灰质HO-1蛋白的表达。结果:Control组大鼠HO-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脊髓后角及中央管周围灰质仅有少量分布,且这些细胞染色较浅。足底注射甲醛后6 h,L5节段双侧脊髓后角和中央管周围灰质HO-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即有所增多,足底注射甲醛后12 h时,双侧脊髓后角和中央管周围灰质HO-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进一步增多,阳性细胞染色明显加深,1 d时阳性细胞数目和染色深度均达到高峰,7 d时仍高于control组水平。各时间点双侧脊髓后角比较,阳性细胞数目和阳性细胞染色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足底注射甲醛引起的炎性痛可诱导双侧脊髓后角和中央管周围灰质HO-1表达增多,以注射甲醛后1 d时增多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Zheng JH  Feng W  Jian Z  Chen J 《生理学报》2004,56(2):178-182
为阐明脊髓背角神经元痛放电的年龄相关的动力学变化,本研究采用非线性预报方法,对两组不同年龄大鼠(成年青龄鼠3~4月龄,老年鼠>22月龄)组织损伤诱发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痛放电峰峰间期序列进行了确定性行为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皮下注入蜜蜂毒,在两组大鼠均诱发脊髓背角广动力域神经元长时程放电,而老龄大鼠的痛放电峰峰间期序列表现出更高的可确定性.本研究表明,单个神经元的痛放电动力学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伤害性神经元活动的年龄相关动力学变化可能是老年人群中多样化痛反应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抑制炎性痛大鼠脊髓NOS神经元的c -fos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Yan M  Zhang LC  Dai TJ  Zheng YM  Duan SM 《生理学报》2002,54(1):60-64
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c fos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法和NADPH d组织化学技术 ,研究大鼠脊髓结构对福尔马林痛刺激的反应及异丙酚在其调节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 ,福尔马林痛刺激后 ,刺激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os免疫样阳性神经元 ,其中部分为FLI/NOS双标记神经元 ;痛刺激之前或之后给予异丙酚 ,背角各层FLI神经元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5或P <0 0 1) ;单纯腹腔注射异丙酚或生理盐水 ,脊髓未见或偶见FLI神经元。上述结果提示 :异丙酚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了脊髓内NOS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实验观察胆囊收缩素(CCK)在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感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福尔马林致痛后1h和福尔马林致痛后3h大鼠脊髓背角的感觉神经元神经肽CCK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1h后,脊髓背角Ⅰ、Ⅱ层神经元CCK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且注射侧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注射侧。注射福尔马林1h后,注射侧和非注射侧CCK表达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光密度均值分别是0.397±0.014和0.295±0.007,差异有显著性(P〈0.01);注射福尔马林3h后,注射侧和非注射侧脊髓背角CCK表达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光密度均值分别是0.366±0.009和0.303±0.005,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结论: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CCK表达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光密度均值增加,进一步证实CCK在炎性痛信息传递通路的多个环节中参与了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6.
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上一类重要的跨膜转运蛋白,负责乳酸,短链脂肪酸等单羧酸类化合物的跨膜转运,涉及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影响代谢动态平衡、调节胞内pH值以及参与药物输送等.迄今为止,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已发现有1 4个成员,各亚型间具有底物差异性和组织分布特异性.研究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的生化特征、组织分布、生物学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将为人和动物的营养代谢稳衡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炎症时组织释放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对炎性痛觉过敏的产生起重要作用。但炎症组织5-HT2A受体在其中的意义尚不明确。本文旨在研究外周组织5-HT2A受体在慢性炎性痛中的作用。大鼠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在局部炎性部位给予选择性5-HT2A受体阻断剂酮色林,用行为学检测后足底对热和机械刺激的撤足反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炎症局部给予酮色林(20、40、80μg)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FA诱发的热痛觉过敏;每日给予80μg酮色林,在第三天即完全翻转CFA引起的热痛觉过敏,以及部分地减轻触觉超敏。CFA诱发脊髓背角I~II层NPY表达增加,炎症组织局部注射酮色林能抑制脊髓背角NPY的表达增加,但不改变DRG中NPY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外周炎症组织5-HT2A受体激活参与慢性痛觉过敏的发生;阻断炎症部位5-HT2A受体能缓解疼痛,矫正与病理疼痛密切关联的脊髓背角细胞异常改变。因此,外周5-HT2A受体,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炎性痛觉敏感性增高、不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8.
Li SQ  Li WB  Sun XC  Li QJ  Chen XL  Ai J 《生理学报》2004,56(1):66-7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鞘内注射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福尔马林实验引起的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MK-801对福尔马林实验引起的第1相缩足反射仅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第2相缩足反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这种行为学的变化相对应,MK-801可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实验引起的脊髓背角COX-2表达的增加,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与MK-801的剂量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福尔马林实验中,NMDA受体的活动是引起脊髓背角COX-2表达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疼痛大鼠的杏仁核进行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并对蛋白质表达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对单足致炎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对单足致炎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o H  Li QJ  Lu GW 《生理学报》2000,52(4):351-353
在大鼠脊髓背角用细胞外记录技术共记录到32个单位。角叉菜胶一侧足底注射致炎后,电刺激该侧足底内外侧神经激动其中A、C纤维时,脊髓背角神经元诱发放电数均显著增加;静脉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后,A、C纤维刺激诱发的放电反应均显著下降甚至消失。致炎后脊髓背角深层单位出现Windup现象,静脉注射氯胺酮后该现象减轻消失。结果提示:角叉菜胶致炎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和Windup;NMDA受体参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转运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对谷氨酰胺的跨膜转运十分重要。为了更方便地研究大鼠谷氨酰胺转运蛋白2(SNAT2)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与定位,利用亚克隆技术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构建于SNAT2的C端,通过菌液PCR、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瞬时转染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 cells),用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荧光检测技术鉴定SNAT2-EGFP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NAT2-EGFP融合蛋白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表达并正确定位于细胞膜上。SNAT2-EGFP融合蛋白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为今后深入研究SNAT2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陈百红  陈雄刚  林财珠 《生物磁学》2009,(15):2824-2826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醉,按Brennan法手术,建立大鼠手术切口疼痛模型。20min后,对照(D)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另5组注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K1组为2mg/kg,K2组为4mg/kg,K3组为8mg/kg,K4组为16mg/kg。每组在尾静脉注射后2h时,以3%戊巴比妥钠100mg/kg腹腔注射深麻醉下迅速切取脊髓L4-S1节段,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背角Fos样免疫反应(FLI)阳性细胞在脊髓上的变化情况。结果:外科手术刀口诱发的FLI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与痛刺激同侧的脊髓浅层(Ⅰ-Ⅱ层),各剂量组同D2组比较,脊髓背角浅层FLI阳性细胞数目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抑制脊髓Fos蛋白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曹静  吴桐  张励才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4,(3):218-222,I0002,I0003
目的:观察缺失触液核(CSF-contacting nucleus)对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痛相关物质5-羟色胺(5-HT)和c—Fas表达的影响,为触液核参与疼痛调制及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酶复合物(CB—HRP)组和毁损触液核组(Damage)。以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耶儿)测定大鼠痛行为。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5-HT和c—Fos表达,并进行痛行为阈值与物质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结果:与Control、Sham和CB—HRP组相比,Damage组大鼠MWT和TWL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触液核神经元高表达5-HT;Damage组大鼠触液核神经元数量随毁损天数延续逐渐减少,且在给予毁损剂CB—SAP第10天完全消失。与此同时脊髓背角5-HT和c—Fos表达量日趋增加,且与痛行为阈值变化趋势成负相关。结论:CB—SAP能科学可靠靶向毁损触液核,缺失触液核可致大鼠痛行为阈值减低,而脊髓背角5-HT和c—Fos表达量增加。本研究提示触液核参与了疼痛调制,且5-HT和c—Fos在此调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痛是否可诱导脊髓神经元凋亡以及一氧化氮(NO)对甲醛炎性痛诱导的大鼠痛反应以及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大鼠自发痛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脊髓神经元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甲醛炎性痛可诱导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增加,于注射甲醛后3d时最为明显。预先鞘内注射NOS抑制剂L-NAME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足底注射甲醛诱导的大鼠第一相和第二相痛反应,并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足底注射甲醛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过程;正常大鼠鞘内注射L-Arg也可诱发出伤害性反应和脊髓神经元凋亡。结论:甲醛炎性痛可诱导脊髓神经元发生凋亡,于注射甲醛后3d神经元凋亡最为明显;炎性痛诱导的NO产生增多促进了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并在炎性痛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模型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PV)在脊髓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讨其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实验组结扎后分别存活1,3,7,14或21d,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PV在脊髓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对照组,PV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髓背角Ⅱ层,Ⅲ~Ⅵ层只观察到少量散在分布的PV样阳性神经元,脊髓前角Ⅷ层和Ⅸ层内也可见少量多极的大型阳性神经元。术后各时间点PV样阳性神经元表达下降,14d下降最显著,21d表达有所上升,但还是低于7d组。脊髓后角PV免疫阳性产物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术后14d后角PV表达最低,与对侧和对照组以及1、3d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后PV表达变化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为进一步揭示PV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Liu LY  Wu D  Li QJ  Li WB  Guo XH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1):30-34,I0004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痛过程中大鼠痛行为、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时程及区域特征。方法:采用辐射热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变化;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大鼠海马NOS表达和No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甲醛溶液后,大鼠出现伤害性感受反应及痛阈降低。注射甲醛后6h,海马CA1、CA2~3区及DG区NOS阳性细胞数目、阳性细胞染色深度均显著增加。海马NO含量亦显著增加;注射甲醛后12h时这些改变最为显著,48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甲醛炎性痛可诱导海马NOS活性增强及NO生成增多.这种改变可发生在海马各区.并具有一定的时程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基因(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Sequenom i PLEX分型技术对830例原发性HCC患者MCT家族(MCT1、MCT2和MCT4)基因上的8个功能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这些SNP与H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CT1基因rs1049434位点和MCT2基因rs995343位点基因型与HCC患者总体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均显著相关(P0.05)。携带MCT1 AT基因型或TT基因型的患者死亡及复发风险均显著低于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HR=0.72;P=0.042或HR=0.64;P=0.002);携带MCT2 CT基因型或TT基因型的患者死亡及复发风险均显著高于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HR=1.64;P=0.018或HR=1.52;P=0.026)。而且,MCT1基因rs1049434位点和MCT2基因rs995343位点对HCC预后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携带2个危险基因型的患者死亡及复发风险分别是没有危险基因型患者的2.16倍和2.54倍。此外,携带2个危险基因型的HCC患者在术后行TACE辅助治疗后死亡及复发风险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MCT1和MCT2基因上的功能性SNP位点有可能作为HCC根治术后预后评估和TACE辅助治疗反应预测的独立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Li TN  Li QJ  Li WB  Sun XC  Li SQ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4,20(3):291-295,F008
目的:探讨CGRP受体拮抗剂CGRP8-37对甲醛炎性痛大鼠自发痛反应及脊髓后角NOS表达和NO含量的影响.方法:大鼠足底注射甲醛制造炎性痛模型;计数缩足反射次数反映自发痛程度;NADPH-d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后角NOS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3/NO-2含量以反映NO含量.结果:足底注射甲醛后,动物出现自发痛反应行为.足底注射甲醛后24 h,双侧脊髓后角NOS表达及NO含量明显增加.预先鞘内注射CGRP8-37可使甲醛诱导的自发性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并可明显抑制甲醛炎性痛诱导的脊髓后角NOS表达及NO含量的增加.结论:甲醛炎性痛时,脊髓后角CGRP受体激活可促进NOS活性表达及NO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在甲醛诱导的大鼠自发痛和痛觉过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鞘内注射的方法,在甲醛炎性痛大鼠和正常大鼠分别给予HO抑制剂Znpp和HO激动剂Hemin;采用加权积分法对痛反应进行评分以代表痛反应程度;采用观察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表示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程度。结果:Znpp各剂量组与单纯甲醛组相比,大鼠痛反应评分明显降低,且Znpp剂量越大,对大鼠痛反应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单纯甲醛组相比,Znpp各剂量组大鼠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无明显变化,而非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升高,且Znpp的剂量越大,这种改变越明显。正常大鼠鞘内注射HO的激动剂Hemin后,双侧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降低。结论:鞘内给予HO抑制剂可明显抑制甲醛诱导的自发痛反应及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程度;正常大鼠鞘内给予HO激动剂可诱发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产生,提示HO/CO系统参与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导和痛觉过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