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梦霞  周启达  柯致和 《遗传》1983,5(3):41-41
1959年Jacobs等人[2]最早发现性染色体的 核型有3个X的患者,以后陆续有所报道。据 估计,人群中发生率约为女性的0.8%[1],迄今 国内报道甚少。1981年我们发现一例,并对该 例及其婴儿作了染色体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椪柑营养诊断的DRIS初步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Beaufils提出综合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简称DRIS)[1]后,Sumner等人相继制订了大豆[2]、玉米[3]、甘蔗[4]、马铃薯[5]和小麦[6]等农作物的DRIS标准,并在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柑桔生产中,直到1984年Beverly等人才建立伏令夏橙的DRIS标准[7]。而对椪柑的DRIS标准则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根据庄伊美等报道的福建省24个高产(亩产2000-5000公斤)椪柑园的资料[8],试图制订椪柑的DRIS初步标准,以供生产上应用之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华 《遗传》1982,4(6):38-40
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分子生物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76年Walbot和Dure报 道了棉花DNA复性动力学研究结果[26],同年Flavell 和Smith发表了小麦方面的工作[12] 迄今为止已报 道的经DNA复性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过的高等植物 还有: 烟草[29],豌豆[22,]大豆[1,15],蚕豆[27]黑 麦[25]欧芹[29],绿豆[23],玉米[16],花生[8],粟[28],亚 麻[6]等。从已发表的情况来看,高等植物基因组结构 在主要方面都和已知的动物方面的情况相仿,下面我 们分几个方面逐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香英兰根腐病是为害香荚兰的严重病害之一,世界上很多香荚兰产区均有发生,在波多黎各发生特别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发展香荚兰生产的阻碍因素[10,11]。近年来,马达加斯加[9]、印度[6]、乌干达[5]均报道过本病。  相似文献   

5.
以热带经济植物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的成熟花萼为原料提制而成的玫瑰茄红色素,是一种新的食用天然色素[3,10,11,18,19]。我们已经简要报道过这种色素的提制工艺、理化性质、安全性和着色试验的研究结果[2],尔后又详细报道了玫瑰茄红色素最优提取条件的选择[4]和热效应试验[5]。本文拟报道玫瑰茄红色素对三种金属离子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遗传》1981,3(6):1-3
胚胎发育中核酸的测定是研究胚胎生化的 重要方面之一。Davidson等曾报道鸡胚、羊胚 各器官核酸的含量[1]及鸡胚胎的心脏体外生长 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2].THMo中eeBa等研究 了泥鳅卵发育过程中核酸的变动趋势[6], A13TXWEM 等测定了鱼在胚胎过程中的核酸[5]。人 胚胎核酸含量只见过零星报道[2]。我们测定了 24名胎儿9种脏器核酸的含量,胎儿的胎龄从 12-40周,随着胎龄增长,比较了各脏器内核 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果胶在食品工业中虽早已应用[1],近年来人们还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2,3,4],但有关提制工艺技术条件却未见详细报道。国内从五十年代开始相继开展了研究,迄今,仍无工业化生产,目前需要的果胶基本上还是依靠进口[5,6]。  相似文献   

8.
<正>p53在人类癌症中的突变频率遥遥领先其余任何蛋白(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在分子生物学诞生以来,p53被研究次数也遥遥领先其余任何蛋白[1]。p53在科学论文中被引用次数过去20年来每一年都遥遥领先其余任何蛋白[1]。p53在全球约一半癌症患者身上发生突变,这意味着p53靶向药物理论上可用于全球约50%的癌症患者,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叶肉细胞再生植株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育礼 《遗传》1983,5(2):13-14
早在五十年代,人们就以消除病毒为目的 进行马铃薯茎尖培养。六十年代,花药培养技 术应用于作物育种,七十年代Y. Irikura等从野 生马铃薯花药获得(2,一12)单倍体植株[7] J. F. Shapard, R. E. Totter等人通过马铃薯叶 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8], P.Γ。 БyTeJKO , A. A. KyИKO。最近报道栽培马铃薯和 野生种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融合〔[9]。我国黑龙江 克山农科所报道了马铃薯茎尖培养种薯[2],最 近甘肃省农科院王玉娟等人获得栽培马铃薯花 药再生植株[1],关于叶肉细胞培养再生植株的 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木本植物花药培养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华 《遗传》1984,6(4):34-37
近十年来,已从木本植物的8个科、9个属、约23 个种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它们是:茄科的滨黎叶拘祀 (Lycium halimifolzum Mill.)[33],宁夏拘祀(L. barbarum L.)t'3拘祀(L. chinense Mill.)[2]。杨柳科的 黑杨(Populus nigra L. )[33,小叶杨X黑杨(P. simonit Carr. X P. nigra L.),大青杨(P. ussuriensis Komar. )[32],加拿大白杨X香杨(P. canadensis Moench X P. koreana Rehd.),哈青杨X钻天杨(P. harbinensis Wang et Skv. X P. pyramidalis Roz.)[4],银白杨X小 叶杨(P. albs L. X P. simonii Carr.)[5],中东杨(P. berolinensis Dipp. ),中东杨X钻夭杨(P. berolinensis Dipp. X P. pyramidalis Roz. ),小青杨(P. pseudo-simonii Kitagawa.)[6],小青杨X钻天杨(P. pseudo-stmonzi Kitagawa. X P. pyramidalis Roz.)[5],小叶杨(P. simonii Carr.) M,胡杨(P. euphratica Oliv. )[7][8]。芸香科的权 壳(Poncirus trifolata (L.) Raf.)[25], 柑桔(Citrus microcarpa Bge.)[9] 葡萄科的葡萄(Vitis vinifera L.)[10]蔷薇科苹果属的揪子(Malus pruni f olia (Wi- 11d.) Borkh.)[11]以及苹果(Malus pumilea Mill.)[12]。七叶树科的欧洲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 L.)[30] 无患子科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13]。此外,在 我国已从杉木花药培养获得小植株[14],油茶也已从花 药愈伤组织分化出绿芽点[15]。  相似文献   

11.
郭彩月  曹孜义 《遗传》1982,4(4):8-10
近年来随着玉米细胞和组织培养研究的进 展,已开始着手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改良玉米。 Green等[5]诱导玉米盾片愈伤组织首次获得体 细胞再生植株。Gengenbach等[6]从诱导的体细 胞组织筛选获得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系。中国科 学院遗传研究所[1][2]获得玉米花粉植株自 交结实,为快速培育玉米自交系开创了道路。吴 甲林等[3]、陈力等[4]通过花粉培养获得优良自交 系而开始组配杂交种。这些报道均提到诱导及 诱导频率高低与基因型有关。用花药培养易于 和不易于诱导的玉米杂交种能否诱导出体细胞 再生植株?它们二者有无关系。本文报道这方 面的试验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260对双生儿的血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族的血型分布调查,早在1918年就 开始,到1963年才报告了14个民族的ABO血 型分布,继后又调查了10个民族Rh血型的分 布[1]。关于双生儿的调查[2],多胎妊娠的分析[3,4]国内虽有报道,但有关双生儿血型研究尚未见 到。本文将上海市260对双生儿的4种血型分 布情况,以及一套以血型诊断我国汉族双生儿 卵性的方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亲缘供者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对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程序(AutoPBSC程序)与单个核细胞采集程序(MNC程序)的影响及经验分析。 方法选取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小红细胞亲缘供者31例45次采集为小红细胞组,选取同期非小红细胞亲缘供者51例60次采集为非小红细胞组,分别应用AutoPBSC程序和MNC程序,比较两组采集情况及采集产品相关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计量资料的差异。 结果与小红细胞AutoPBSC程序组比较,小红细胞MNC程序组血小板(PLT)降低率[(25.88±15.83)﹪比(36.64±10.22)﹪]、采集效率[32.65﹪(23.60﹪,73.82﹪)比63.74﹪ (59.83﹪,68.55﹪)]、采集物体积[(158.83±34.39)比(222.91±63.9)mL]、MNC总数[(218.04±117.57)×108/L比(350.24±127.64)×108/L]、CD34+细胞总数[113.83×106/L (79.25×106/L,154.10×106/L)比233.26×106/L (177.18×106/L,392.51×106/L)]、MNC计数[(4.04±2.61)×108/kg比(5.54±2.22)×108/ kg]、CD34+计数[1.84×106/kg (1.16×106/kg,4.41×106/kg)比3.64×106/kg (2.49×106/kg,6.37×106/kg)]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小红细胞AutoPBSC程序组比较,非小红细胞组MNC程序组采集物体积[(162.83±51.74)比(242.56±43.25)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红细胞体积偏小时,应用MNC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比应用AutoPBSC程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郭丽娟  陶自荣 《遗传》1981,3(5):18-21
近年来,同工酶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已得 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8,9,11,12]。一些研究表明, 同工酶可以用于预测杂种优势[3,4]、筛选抗病品 种[2]鉴定远缘杂交种和花药培养获得的花粉 植株[10]。我们对玉米不同材料、未培养与培养 的花药以及花粉植株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的表现进行了研究,以便探明过氧化物酶同工 酶在不同材料上的差异;在培养过程中酶的变 化以及与花粉植株后代的遗传学表现之间的关 系。本文将报道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630例正常学龄儿童手的皮纹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崇高  王京美 《遗传》1979,1(4):7-9
近几年,皮纹学(Dermatoglyphics)的研究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Reed[5]根 据皮纹表现的规律,制定了一个皮纹图式,做为 医生诊断某些疾病的简单依据。Uchrida[6],则依 皮纹表现,提出七条做为检查染色体疾病的适 应征。观察证明,皮纹学不但在染色体疾病中 已得到应用,进而对先天性心胜病[7]癌症[8]、小 儿白血病[9]以及子宫内环境影响(如病毒、药 物)胎儿皮纹学变化[2]等方面均有报告。我国 除在法医上早有应用外,近年来在先天性大脑 发育不全患儿的染色体检查诊断中,使用了皮 纹学的方法[1]。为了进一步做好染色体疾病的 诊断、先天性畸形的研究、探讨皮纹学与遗传性 疾病的关系,有必要做一些临床常用的正常值,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皮纹学常值,以便与其它各 种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本文是在初报250例[3] 的基础上,增加到63。例的进一步观察报告。  相似文献   

16.
<正>面癣是皮肤癣菌病发生在面部皮肤的特殊类型。由于颜面部血管淋巴丰富,角质薄,无毛发保护,暴露于外部环境中,正常的皮肤屏障易受紫外线、灰尘等伤害,致真菌侵犯角质层而引发各种皮损[1]。本文综述了面癣的临床特征、病原菌谱及临床诊治进展。1临床特征典型的面癣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炎性病变,后进展成环形、边界清楚、带有鳞屑的红色皮损,边缘较正常皮面稍高,中央有自愈倾向,近似正常皮肤,有时伴轻微瘙痒[2]。不典型的面癣皮损呈多种表现:弥漫性、大片性或水肿性红斑,丘脓疱疹,皮损边界不清,可有糜烂、渗出、结痂、色素减退或沉着。Noguchi等[3]称面癣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颊部,其次为耳廓及其周围区域、下颌骨区域。眉区[4]、眼周[5]、口鼻[6]及大面积多部位的面癣[7]也有报道。此外,面部毳毛也可感染真菌,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症状极不典型,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毛囊炎、丘疱疹、脓疱等[8]。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普酶高产菌株的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酶免疫测定法已成为医学及免疫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重要测试手段[7]。常用来作为酶标的酶主要有碱性磷酸醋酶[3],辣根过氧化物酶β-半乳糖昔酶[6]。  相似文献   

18.
香荚兰根腐病的研究Ⅱ.病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荚兰根腐病是香荚兰(Vanilla frangrans)的严重病害之一。据报道[4-6]世界上许多产区的香荚兰根腐病均为Fusarium oxysporum f.sp.vanillae(tucker) Gordon所致。已经证实,厦门地区室内种植的香荚兰根腐病亦为该菌所致[1],为害严重。国外许多文献[2-7]报道过本病,但对其发生规律尚缺乏系统研究。在我国也未见报道。本文所报是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浅谈广西野生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妙桑 《遗传》1981,3(3):36-37
世界各学者把栽培稻分为两种[1,2]。其中 一种为光释稻(Oryza glaberrima),原产于非 洲,叫非洲栽培稻,目前仅限于分布在非洲西面 部分地区[1]。另一种为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 va),起源于亚洲,叫亚洲栽培稻,现已遍及五 大洲,成为世界性的栽培稻[1,3]。由于普通栽培 稻具有多型性特点,种植面积广,它的起源地问 题,各学者已有较多的报道[1-6],但因问题复杂, 牵涉面广,至今还未得到统一的结论。至于其 近缘祖先问题,目前各学者虽有不同看法,但其 来源于野生稻,这是毫无异疑的。因此,世界诸 学者都把野生稻的原生地作为稻种起源地论据 之一[1-5]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1973年首次报告吸取绒毛诊断早 孕胎儿性别后[1,2],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绒毛作产 前诊断有了很大进展[3-14]。取绒毛方法方面:有 Hahnemann (1969, 1974)宫腔镜下钳取法[4,5], 我们的吸管负压抽吸法,及Rhine (1975)宫腔 冲洗法[10]。经实践证明,以抽吸法较好[9,12,13] Old (1982)又在负压抽吸基础上加超声显相 胎盘定位,取材更为准确[9]。绒毛培养方法大 致有两种:一是将绒毛剪碎后原位培养;一是 经胰酶处理制成混悬液培养[8],但效果都不理 想。本文报告在综合国内外绒毛培养经验的基 础上自行设计的一种新的接种方法,即:将绒 毛经胰酶处理后用玻片对合推压,使绒毛表层 不能再分裂增殖的合体细胞层与其下层分离, 暴露出能分裂增殖的朗罕氏细胞层,以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