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收集了一只14岁大熊猫产后17d内的乳汁样品10个,包括产后第2,3,5,6,7,8,9,11,12和17天,并测定了这些样品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即粗蛋白(CP)、粗脂肪(EE)、乳糖(Lac)、17种氨基酸(AA)含量的总和、5种常量元素(Ca,P,K,Na,Mg)和6种微量元素(Fe,Cu,Mn,Zn,Co,Se)。结果如下:(1)每个样品的粗蛋白和17种氨基酸含量的总和十分接近,分别在5.20%~7.50%和5.17%~7.62%的范围内波动;乳糖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7%~1.51%;粗脂肪为0.6%~3.2%;(2)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第3天明显低于第2天,从第3天到第6天逐步升高,第7天有些下降,从第7到17天逐渐上升;乳糖含量变化不大,在1%左右,第2,3和5天接近,第6天明显升高。之后逐渐降低直至第17天;粗脂肪含量波动较大,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绝大多数矿物元素含量随产后时间的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3)产后6~7天的乳汁样品营养物质含量与一周后有明显差别。作者建议在幼大熊猫人工乳的配制方面,应依据大熊猫乳汁的营养物质含量,充分保证蛋白质水平。降低乳糖含量,同时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元素;必须根据幼大熊猫的日龄及其生长发育情况,调整人工乳的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圈养大熊猫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parks Verl.4软件结合手工算法对现有的圈养大熊猫系谱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群体规模小,漂变是导致遗传多样性丢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分散管理,现有群体正面临着近亲交配、种源枯竭的危险。因此,应统一遗传管理,加强各繁殖系之间的基因交流,使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随着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各种传染性疾病对大熊猫的威胁较大,有效的疾病防治便成了保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重要措施。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于2003年出现了一次较大的  相似文献   

4.
杨旭煜  戴波 《四川动物》1991,10(3):40-40
野生大熊猫除主食竹类外,还偶食节节草、玉米等植物,林麝等动物尸体以及竹鼠,未见食圈养山羊(Capra hircus)、绵羊(Ovis aries)的报道。现将峨边县的1只大熊猫多次进入村落羊圈中食山羊,绵羊的情况报告如下:1地点及环境捕食地在峨边县西溪河上游东岸的勒乌乡山峰村三组和甲挖村一组。海拔2000—2300米的坡面多为轮耕轮歇农地,仅沟谷、凹地残留有灌丛一方竹混交林;海拔2300米以上,主要为阔叶树疏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山脊一带有冷箭竹分布,均无开花枯死现象。2大熊猫食山羊、绵羊行为详见下表。食羊时间集中在11月至4月较寒冷的6个月,…  相似文献   

5.
圈养大熊猫哺育双胞胎76小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生  张和民 《四川动物》1997,16(4):176-178
1992年科技人员在卧龙“五一棚”研究区域的一个树洞内发现了2月龄的大熊猫双胞胎幼仔,证明个别野生大熊猫确实能养活双胞胎。然而,圈养大熊猫在产下双胞胎以后,一般只能喂养一仔,很快放弃另一仔[1]。1996年8月12日,本研究中心圈养的“8号”大熊猫产下双胞胎后哺育两仔达7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kg;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12.25±12.04)kg;老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00...  相似文献   

7.
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彦  黄炎  曹家林 《四川动物》2005,24(4):484-489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4次方程和指数增长式微分方程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全世界1953~2003年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对大熊猫的圈养种群数量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拟合很好的4次多项式方程,1953~1987年的圈养种群增长曲线成S型,1998年后的种群增长成直线或指数式.依此进行预测,从1998年以后只依靠现有饲养种群167只就可能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全世界种群数量2007年可突破200只,2009年可能达到220~240只,大概在15~22年后全世界饲养种群数量就能够翻一番,达到330多只.  相似文献   

8.
圈养大熊猫乳中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大熊猫乳中氨基酸的组成特点,将大熊猫乳经6 mol/L盐酸水解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不同泌乳阶段的20个乳样的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熊猫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谷氨酸,约为5.2 g/L;常乳和干乳期乳腺分泌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脯氨酸;总氨基酸含量在泌乳2~10 d内变化不明显,平均值约为34 g/L;干乳期乳中氨基酸含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9.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每年春季3~4月发情交配,8月(30.49%)和9月(48.88%)产仔,每胎平均产仔1.5只,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1.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兽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分别平均为139.8天和142.6g。性成熟的年龄,雌性是5.7±1.1岁,雄性是5.8±0.5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为0.209,世代周期T为9.187年,内禀增长率r为-0.170,周期增长率λ为0.844。  相似文献   

10.
卧龙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现状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的圈养种群为对象,以8个大熊猫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 探讨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与邛崃野生种群及其他7个濒危物种进行比较。微卫星数据表明, 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5.5, He =0.620, Ho=0.574) 低于邛崃野生种群(A=9.8,He=0.779,Ho=0.581),但高于其他7 个濒危物种的种群(He=0.13~0.46)。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100个世代内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假设种群数量比现在扩大一倍, 经历100个世代后也只会使平均等位基因数少减少0.4。因此继续增加野生个体对保持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已经不大, 建议该圈养种群的保护策略应将重点放到制定更有效的繁殖计划以避免近交上。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和小熊猫是一家吗?都是吃竹子的,名字里面都有“熊”,并且,如果把一只小熊猫的尾巴变短,把红毛涂抹成白色。那它就很容易被当成一只“小的大熊猫”。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家?又有什么样的亲缘关系呢?  相似文献   

12.
佛坪从1983年以来在保护区内抢救患病大熊猫22只,成活14只,其中有10只是当地群众发现后报告并及时进行抢救治疗获得成功的。下面这一个个名字,都饱含了对熊猫淳朴的爱。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为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遭到破碎化以致孤立小种群间基因流受限制,严重威胁野生孤立小种群的续存。野化放归以复壮并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是物种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这在国内外已有成功先例。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种群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破碎化生境阻碍了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加剧了因近交和遗传漂变带来生存力下降的危机。因此大熊猫的放归必须首先考虑其遗传背景,以改善种群基因库为目的。综合微卫星与线粒体等分子标记分析显示,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和圈养种群仍具有中等或以上的遗传水平,具有较大的进化潜力,这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了遗传学支持。另外,小相岭和大相岭种群的遗传水平最低,应首先考虑这些种群的复壮,并且对秦岭种群进行特殊管理与保护。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应着重于野放个体亲缘度的合理选择、基因丰富度的优先选择和有害基因的反向选择等三个遗传因素。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大熊猫现存种群遗传现状及其在野化放归中的决策性,以期为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我国大熊猫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评述了当前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组织管理,完善技术规程,统一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大熊猫白内障手术摘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熊猫的眼科疾患——老年白内障问题,提高患病熊猫的生存能力和展出效果,作者根据大熊猫的生理特性,抓好驯化、手术、护理三大要素,对大熊猫“巴斯”进行了一次摘除白内障的手术,获得成功,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类似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何蔚  沈富军  岳碧松 《四川动物》2007,26(3):531-533
选用前人分离得到的42对大熊猫微卫星引物,分别用圈养大熊猫的血液DNA和野生大熊猫的粪便DNA对其进行PCR扩增,并比较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标记的多态性差异较大,筛选出13对能较好地应用于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微卫星引物。  相似文献   

19.
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研究中,利用GPS项圈研究活动节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GPS项圈行为数据的分类阈值一直缺乏研究,导致了大熊猫个体活动节律分析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以半野化过渡训练区内2只佩戴GPS项圈(Lotek_7000 MU)的大熊猫("倩倩"与"和盛")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控视频观测获得休息与活动行为时间段,对比同期利用GPS项圈行为数据计算得到的运动指数,采用正判率最大化策略,确定大熊猫休息和活动两类行为运动指数的行为分类阈值。结果表明,大熊猫休息状态和活动状态运动指数的行为分类阈值为32,而之前研究中采用0作为阈值。以32为阈值对行为分类,其中,休息行为正判率为98.23%,运动行为正判率94.48%;而以0为阈值,休息行为正判率为100%,运动行为正判率77.34%。利用阈值32和0对两只大熊猫19 d的休息行为和活动行为进行分类识别。以0为阈值时,大熊猫日平均活动率("倩倩"为59%;"和盛"为70%),高于以32为阈值得到的日平均活动率("倩倩"为54%;"和盛"为50%),这表明以0为行为分类阈值时,会高估大熊猫活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