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雄蕊、花冠及柱头的形态特征将后蕊苣苔属的9种植物划分为4组,并讨论了这4群的亲缘关系及地理分布.作者同意B.L.Burtt的看法,即汕头后蕊苣苔组可能源于粗筒苣苔属,而后蕊苣苔组等其它3个组可能源于马铃苣苔属。  相似文献   

2.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和基因组成等特征可有效反映植物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梅花草属(Parnassia)及其近缘属5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同时基于已发表的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对梅花草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序列遗传变异和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梅花草属叶绿体基因组整体结构较为保守,均为四分体结构;梅花草多个基因出现假基因化,而本属其他物种叶绿体基因组成一致,均编码115个基因;与近缘属物种相比,本属所有物种均丢失rpl16基因的内含子;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非同义/同义替代率比值较低,叶绿体基因可能经历纯化选择作用;密码子偏好性聚类结果与蛋白编码序列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选择压力可能在梅花草属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梅花草属植物的进化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鼠尾草属植物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它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分析研究了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79 种植物根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其中38种植物含该类化合物。经查阅文献并联系 它们的外部形态(具能育雄蕊2,并呈丁字形等)、根部的组织构造和地理分布的 特点,我们初步认为:鼠尾草属(Salvia)从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中分出,成立 鼠尾草亚科(salviodeae)比较合适:二萜醌类化合物可以反映鼠尾草属植物的 亲缘关系,并能作为种的化学分类特征;有些种需在组、系的归属上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在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的基础上, 对中国分布的梅花草属( Parnassia) 的一些种类进行了修订, 将披针瓣梅花草( P. lanceolata) 、窄瓣梅花草( P . angustipetala) 与德格梅花草( P. degeensis) 归并入云南梅花草( P. yunnanensis) ; 将贵州梅花草( P. petimenginii ) 归并入峨眉梅花草( P. faberi ) ; 将矮小梅花草( P. humillis ) 归并入三脉梅花草( P. trinervis) ; 将青海梅花草( P . qinghaiensis) 归并入高山梅花草( P. cacuminum); 将康定梅花草( P . kangdingensis) 归并入类三脉梅花草( P. pusilla) 。  相似文献   

5.
华东区系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资料查阅和标本查证,对华东区系野生鼠尾草属种类及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区系现有鼠尾草属植物29种9变种4变型,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15种3变种2变型。同时整理了这些药用鼠尾草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并制定了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藨子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国产茶藨子属的形态、分类和地理分布的研究,笔者支持把该属置于虎耳草科的观点,不赞成把它分离作为独立的科。另外,认为Rehder系统中所划分的4个亚属较合理,故予以采纳,但笔者对其中的亚属、组和系的划分、各分类类目的内容、系统排列的顺序等诸方面都作了较大修订。从系统发育的观点出发,对亚属的排列次序则和Rehder系统有很大不同,而对组和系的范围及其系统位置也作了较大改动。中国茶藨子属植物初步确定为59种30变种,隶属于4亚属10组15系(包括5新系)。依据对茶藨子属分布区的分析,首次提出了东亚区是茶藨子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区中,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是茶藨子属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别山珍稀濒危植物与保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河南大别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生态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18科,22属,2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5种,属华南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有3种,华东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有8种,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有10种,全国广布种3种,根据大别山植物的现状提出了本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措施,系统清查本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建立技术档案,就地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建立以珍稀濒危植物为主体的生态园林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8.
大血藤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形态解剖学、系统分类学、化学成分等五个方面,对近年来大血藤属(Sargentodoxa)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并列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目前该属植物研究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简单的评论。大血藤属与木通科的亲缘关系;大血藤属植物的花性,尤其是其外形上的两性花中的雄蕊的退化程度、可育性及单叶血藤是否成立都是仍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应加强对该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杉属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楠 《植物研究》1993,13(4):404-411
本文对黄杉属的分类进行了整理,共2组,6种,1变种:黄杉组,计5种,花旗松组,1种,1变种。前者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后者为北美西部特有分布,作者在分析和探讨本属地理分布,边缘种替代规律的同时。结合有关细胞学和古植物学资料提出:1.黄杉组是原始类群,花旗松组系由黄杉组经12对染色体发生结构重组而产生的进化类群;2.黄杉属是环太平洋植物系发展起来的属。可能起源于东亚。而北美西部则是本属  相似文献   

10.
青海柳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其区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对青海省柳属(SalixL.)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青海产柳属植物多达45种(含种以下5变种、1变型),隶属15个组(Sect.),分别占青藏高原组、种的100%、40.9%和我国组、种的40.5%、17.5%,居我国第4位。青海柳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包括祁连山系东段和青南高原东南部,垂直分布集中于海拔2000~4000m,是世界柳属植物海拔分布最高的地区之一。青海柳属植物区系特征表现在:(1)种类丰富;(2)多型性突出;(3)地理成分较复杂,以欧亚大陆温带分布成分和青藏高原分布成分为主,中国特有分布占有一定的地位;(4)特有现象不明显,仅占青海种数的8.9%;(5)两雄蕊或单雄蕊的进化类群占绝对优势,占青海种数的93.3%。青海柳属植物与邻近的东部(甘肃东部、陕西)和东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地区联系密切。由于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形成了适应高寒和干旱环境的青海柳属植物的分布与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85,5(3):37-86
多年生草本,无茎;根状茎粗壮、叶通常簇生根状茎顶端,卵形、椭圆形、长圆形,稀条形,多少被柔毛、柱头不裂,或2浅裂或2深裂。  相似文献   

12.
龙胆属Gentiana (Tourn) L.是Tourneferot (1700)为纪念传说中的Illyria国王Gentius而建立的,对它作了描述,绘有墨线图。林奈在"植物属志"(1737),"植物种志"(1753)承认了该属,并重新进行了描述,记载23种。  相似文献   

13.
陆玲娣 《植物研究》1984,4(4):37-59
桂樱属(Laurocerasus Tourn.ex Duh.)是蔷薇科李亚科的一个属。它是De Tournefort(Institutiones rei Herbariae 627.t.403.1700)以Prunus laurocerasus L.和P.lusitanica L.两种奠定基础,而至1755年由Duhmal代为正式发表而建立。自该属建立以后的二百多年来,各国植物学家对其分类位置各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猪屎豆属的分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纯瑜 《植物研究》1983,3(4):87-117
猪屎豆属(野百合属)根据A.Engler的分类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Subfam.Papilionoideae)染料木族(Trib.Genisteae)猪屎豆亚族(Subtrib.Crotalarinae)的成员。本属与该族的黄雀儿属(Priotropis)、罗顿豆属(Lotononis)近缘(详见下),建于1753年,其命名模式为Crotalaria lotifolia Linn.)。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paper is an attempt to make a taxonomic study of the little known orchid genus Holcoglossum,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of the genus with its allies, such as Vanda, Papilionanthe, Ascolabium, Ascocentrum, Aěrides, Neofinetia and Saccolabium. Holcoglossum was established by Schlechter in 1919 (Orchideologiae Sino-Japonicae Prodromus) as a monotypic genus, based upon Saccolabium quasipinifolium Hayata. Five years later he published another true Holcoglossum as Aěrides flavescens, which was referred by Tang et Wang to Saccolabium in 1951.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is genus was by Garay in 1972 who added two species, H. kimballiana and V. rupestris (synonymy of Aěrides flavescens), but considered Neofinetia, a quite different taxon, to be congeneric. It is shown that the demarcation of Holcoglossum remains cofused. During the course of our study, the species of Holcoglossum and its allied genera are carefully examined,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o lcoglossum is a distinct genu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hort stem; fleshy terete or subterete, sulcate above leaves, with their apex acute and non-lobed; thickening or keeled costa on the back of sepals, 3-lobed lip, with erect sidelobes, paralled to the column; slender and recurved spur; footless column usually with prominent wings; 2 notched pollinia attached to linear stipe which is tapered toward the base. In addition to Ascolabium, it differs from Vanda, Papilionanthe, Ascocentrum, Aěrides, Neofinetia and Saccolabium by its terete or subterete leaves on their ventral side with a furrow, from Papilionanthe by lacking footless column, from Ascolabium by sepals and spur characters, from Ascocentrum by slender and recurred spur, from Aěrides by the absence of a column-foot and the appearance of spur, from Neofinetia by stipe tapered toward the base, from Saccolabi-um by both aspects of the vegetative organs and the flowers.  相似文献   

16.
栝楼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栝楼属Trichosanthes 31种1变种,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进行了花粉粒形态的比较观察。该属花粉粒为3孔沟型,外壁表面纹饰可分为四个类型,即:疣状或皱波状(小苞组),粗网状(大苞组),细网状或光滑(叶苞组),近光滑或皱波状(王瓜组)。这四个类型的划分与植物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可作为分组及分种的依据之一。花粉特征支持将叶苞组分为叶苞亚组和柔毛亚组,如叶苞亚组有明显的沟,而柔毛亚组没有。  相似文献   

17.
豹子花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松筠 《植物研究》1984,4(3):163-178
豹子花属(Nomccharis Franch.)是百合科百合族(Lilieae)中的一个属,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该属作为一个独立的属,虽被普遍承认,但关于属的范围,即其中与百合属(Lilium L.)及贝母属(Fritillaria L.)有密切关系的种的归属问题,则是一直有争议的。本文仅就这一方面以及在地理分布上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麻黄属的地理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现有麻黄属植物15种,2变种和1变型,这些种属于膜果麻黄组和麻黄组中的麻黄亚组,没有原始类型藤麻黄亚组的代表。我国除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省区处,其他省区都有分布。麻黄花粉的化石-麻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麻黄在过去曾遍布我国各地,发现的最早时期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第三纪时,种类较现在丰富,将近50种,根据麻黄粉在世界各地地层中的分布和时期,结合大陆飘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推断,原麻黄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