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知识第4卷第2期登载了河南农学院丁文山同志的“三化螟的分布北限不是安徽宿县”的文章。他根据1957年9月在郑州凤凰台稻田的白穗中检查出三化螟虫17条的事实,断定了三化螟的分布北限不是安徽宿县,而且在文章结尾中还说:“我们初步认为三化螟的最北限,还不仅限制在郑州,可能还要往北一些。”  相似文献   

2.
文献摘要     
八木诚政(Yagi,N.)1955.三化螟在早日本未来分布的预测。应用昆虫11(3):87—90,9参考资料。 木下周太氏(Kinoshita)及作者本人过去曾指出,三化螟(S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在日本分布区域的北限,为年最低温-3.5℃的等温线。此温度与三化螟幼虫在稻田中越冬时,体液冰冻所须低温相符合。 最近发现三化螟的分布扩展至正常分布区以外的较冷地区,使作者回忆起在1930年发现的特殊抗寒个  相似文献   

3.
三化螟与褐边螟是我国水稻上常见的两种害虫。三化螟因有明显的雌雄异形现象,学者们在研究初期曾把雌雄个体分别鉴定成为不同的种。世界文献上常用的学名有 Sc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er), Schoe-nobius incertulas (Walker)及 Schoenobius bipunctifer(Walker)。国内文献上引用的学名也颇繁多。Martin(1958)曾发表文章澄清了三化螟的异名关系,并提出  相似文献   

4.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从1972年开始,我们对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三年来在大田共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共12种(寄生蜂10种,寄生蝇2种)。已知学名的五种:①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爪哇沟姬蜂Isotimajavensis;②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三化螟茧蜂Tropo-bracon schoenobii;③寄生于三化螟卵的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④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⑤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广大腿蜂 Brachymeria obscurata。  相似文献   

6.
为害水稻的螟虫主要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这两种螟虫的分布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省东部多种双季稻和早中稻,春耕期比较早,所有绿肥田都在谷雨前後於三化螟蛾尚未发生前就进行翻耕灌水,故对三化螟虫起了极大的消灭作用。二化螟虫的越冬处所不仅局限於稻根里,有的年份在稻草内越冬的比稻根中还多,此外在菱白和杂草中越冬的也不  相似文献   

7.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8.
微山湖玉米螟厉寄蝇的年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自然 《昆虫知识》1990,27(4):202-203
<正> 一、玉米螟厉寄蝇的转换寄主 据文献记载,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 Robineau-desvoidy在国内的寄主有:玉米螟、三化螟、玉米蛀茎夜蛾。经多年观察,微山湖区未发现玉米蛀茎夜蛾,在玉米螟厉寄蝇发生的地区不种水稻,也没有三化螟,只有玉米  相似文献   

9.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三化螟3个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的序列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三化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36个三化螟样本共得到了9个单倍型,其中有17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1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来源于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进化支上,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联合网上公布的相关物种序列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线粒体COⅠ基因能够对三化螟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0.
螟卵啮小峰(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是控制三化螟为害的一种有效卵蜂,但在人工大量繁蜂实践中,往往遇到有蜂无寄主卵的矛盾,因此必须研究解决保存寄主卵的方法,才能保证顺利地按计划进行育蜂治螟。1974年我们进行了三化螟卵块低温保存的试验,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三化螟性信息素的研究Ⅰ.求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家纬 《昆虫学报》1988,(1):110-112
目前已被鉴定出化学结构的螟蛾科性信息素近20余种,而有关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性信息素研究,仅Ahmad(1977)报道了三化螟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位于第8和第9节节间膜处,尚未见其它报道。 国内外曾有许多研究组对三化螟性信息素进行研究,但均未获得具引诱活性的粗提物。本项研究旨在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将分题发表。  相似文献   

12.
冬耕冬种,对防治三化螟有很大的功效,但限於客观条件,不能全部做到冬耕冬种,同时少数田地仅冬耕冬种,亦不能完全消灭螟灾。但春季耕沤稻田是农村普遍要做的,三化螟在春耕灌水後,是否会羽化成虫呢?假若春季耕沤能消灭三化螟,则今後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三化螟系水稻栽培主要害虫,因气候不同,年生3至6代。在浙江省三化螟年生3至4代,主要为害双季连作晚稻、中稻和晚粳稻,造成枯心和白穗。近几年来因扩种连作稻,形成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引起了三化螟的猖獗为害;特别以晚粳稻区改种连作稻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mAshmead在稻螟种群演变中的作用,周圻同志已有论述(本刊1986,23(5):193—196),他的结论“三化螟种群的盛衰,又能强烈地影响稻螟赤眼蜂的盛衰,稻螟赤眼蜂的盛衰,又转而强烈地影响二化螟种群的消长”,揭示了稻田诸种昆虫之间微妙联系之一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曾形象而又诙谐地提出过“三化螟可以防治二化螟”这一说法,其原因也在于此。除周文中已说到的①三化螟是稻螟赤眼蜂在田间最大的补充和繁殖寄主;②赤眼蜂对二化螟控制有效果,即二化螟卵块单层,卵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两点原因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点,即三化  相似文献   

15.
1.用纸层析的方法测定了水稻、三化螟与荔枝蝽体液的氨基酸含量。2.在三化螟幼虫脂肪体中,观察到谷天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与鸟氨酸转氨酶的活力。在荔枝蝽的脂肪体中有11种氨基酸(L-天门冬氨酸、L-丙氨酸、L-异白氨酸、L-白氨酸、L-缬氨酸、L-苯丙氨酸、L-鸟氨酸、L-酪氨酸、L-色氨酸、L-β-丙氨酸与DL-γ-氨基丁酸)可与α-酮戊二酸进行转氨作用,以形成谷氨酸。3.在三化螟与荔枝蝽脂肪体中均存在谷氨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了水稻三化螟白穗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选取9块水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 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tor幂法则,研究三化螟白穗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三化螟白穗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度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此基础上,采用Iwao法确定了三化螟白穗的田间最适理论抽样公式;田间调查时,可用白穗丛率估计白穗种群密度,其公式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和简易估计公式可在三化螟白穗调查、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害虫的抗药性:Ⅹ.水稻三化螟的抗药性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害虫抗药性已有70多年的历史。WHO(世界卫生组织)和FAO(世界粮农组织)早就对主要的医学昆虫和农业害虫分别拟定出一套标准的抗药性测定方法,并作了全球调查。据报告,到1980年7月止,全世界发生抗药性的昆虫(包括蜱螨类)已达432种,其中农业害虫(包括森林害虫和仓库害虫)有261种。虽然FAO在1980年对主要的19种农业害虫拟定了标准测定方法,但由于水稻三化螟不能象二化螟那样大量饲养,故至今对三化螟尚未拟出标准测定方法。在1969—1975年,江苏、浙江省农科院和我们分别对江、浙、沪地区的三化螟抗药性进行了调查。在此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较适合我国情况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有些资料、书籍中记载,查水稻三化螟卵孵化率时主张将着卵水稻叶片背面有小孔的作为寄生卵,不计算孵化数。 可是根据本人观察认为,三化螟卵的水稻叶背面有小孔,应该计算为孵化数。因为三化螟卵孵化后,一般约有70%以上的蚁螟是从水稻叶背咬小孔爬出的,其中包括有一些卵块并不是全部卵粒都被寄生蜂寄生的,这些寄生卵往往出现蚁螟、寄生蜂也在同一孔内  相似文献   

19.
花县毗邻广州市北部郊区,北接粤北山区,南连珠江三角洲北缘,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1958年以前,由于水利问题未彻底解决,耕作制度以双季稻为主,单双并存,加上虫害严重,稻谷产量一直不能稳步上升。1958年以后,由于“流溪河”灌溉工程建成,双季连作稻的耕作制度稳定下来,同时大力推广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害虫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如三化螟的为害,从1956、1957年早稻白穗率分别高达25%和12.7%,被控制到常年不到1%。但1971年以后,稻、稻、麦一年三熟制逐步推广,加上近几年来冬春期干旱,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某些副作用,不但三化螟的为害有较明显的上升(如1971  相似文献   

20.
三化螟种群数量年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预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本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的变动,一直为人们密切注意。六十年代初以前,对三化螟的猖獗因素,曾有过不少研究。许多研究都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