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生新黑地蛛蚧是近年来滑县花生田新发现的一种地下害虫.该虫隐蔽性强,对花生危害大,严重影响花生的品质和产量.由于当地农户对花生新黑地蛛蚧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了解不足,该虫的防治工作成效不理想.本文主要介绍新黑地蛛蚧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及防治措施等内容,以期为花生新黑地蛛蚧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花生蚜在烟台地区为害花生,从1967年才猖獗起来,现已成为每年都要防治的常发性害虫。对花生蚜的为害情况及消长规律,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调查,现仅将预测预报与防治整理如下。 一、预测预报 1.虫源基数调查 通过冬季和早春,对花生蚜寄  相似文献   

3.
任绍富  吴高荣 《昆虫知识》1990,27(5):303-304
<正> 棉大造桥虫 Ascotis selenaria diarnia Hübner原是一种为害棉花、花生、豆类等农作物的食叶害虫。1984年发现该虫转主为害部分水杉苗木,由于不太严重,当时没有引起重视。1987年9月下旬,我县国营三台林场棉大造桥虫大发生,严重为害水杉。仅几天时间,在该虫发生中心地带就有250亩14年生的水杉  相似文献   

4.
1976年从山东荣成县崂山乡花生田罹病的蒙古丽金龟(Anomala mongolia Fald)蛴螬体内分离到一株缓病芽孢杆菌(Bacillus lentimorbus),编号为76—1菌株。此菌株对蒙古丽金龟、铜绿丽金龟等为害花生的虫种有较强的致病力(注射试验致病率分别为91%、81%;室内菌土与饲喂试验的致病率分别是28.9%、36.3%与35.6%、8.3%),田间小区试验累计达75%,大田防治效率平均为38.4%,且有长效性,施菌剂防区连续七年虫口持续下降。证明此菌株对防治花生田中丽金龟科一些蛴螬虫种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标本观察和资料分析,作者认为在中国中部严重为害花生的新珠蚧学名应是Neomargarodes gossypii Yang,并且对该虫的各虫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6.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为害花生,国内早有报道。但是,近两年来棉铃虫在我县花生集中产区,连续猖獗发生为害。我县辰时、辛村和北溪村三个公社毗邻,1979年花生面积达18,730亩,1980年又增至23,000多亩,而这三个公社的棉田总共只有一千来亩。在棉铃虫种群数量发展的形势下,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棉铃虫连续两年在花生田暴发为害,一般每平方米虫量多在10—30头之间,严重的高达96头,给花生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威胁。 一、为害情况 1.根据初步观察,棉铃虫蛾子白天藏匿在  相似文献   

7.
花生须峭麦蛾Stomopteryx subsecivella Zell.是广东省湛江专区黄豆、花生的大害虫,猖獗年份常造成20-30%的减产损失。寄主植物除花生、黄豆、白豆、绿豆、黑豆、紫云英外,尚有决明、青葙、天泡果、刺苋及龙葵等。此虫在电白县每年发生10代,以蛹在冬收的秋花生藤蔓中及田间落叶遗藤中越冬。各世代历期,最长需时56天(第一代),最短24天(第七代),其余各代约30天左右。成虫对弱光的趋性强,平均每雌产卵32.8-59.0粒,未经交配者不能产卵。幼虫为害时将叶片缀成三种虫苞,其分布比例随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异。 田间各世代虫害发生消长的因素,与秋花生藤蔓贮藏、作物早播迟播、土水肥管理、幼虫营养、降雨量和天敌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文内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蟋蟀Bru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bt.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重要地下害虫,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等省,食性很杂。在福建省,特别在沿海地区,是早作的主要害虫之一。大豆、花生等作物受害最烈,常造成严重损失。此外,大蟋蟀对于各种果树、森林幼苗也能为害。防治此虫,使用666毒饵,甚为有效,在福建省许多地区,已为群众所掌握。但此虫在福州地区发生情况,过去报告不多。笔者结合教学需耍,曾在福州地.区进行观察,现将该虫的生活史、习性和各虫期识别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二纹土潜Gonocephalum bilineatum(Walk.)是福建省东南沿海旱作地区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又称铁线虫或竹根虫。食性很杂,几乎遍及各种旱地作物,以大麦、小麦受害最重,花生、甘薯次之,麦苗根受害后枯萎死亡。1951年冬惠安县城关麦地曾造成断垅缺苗的损失。以往有关此虫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方法的报导少见。1959—1960年我们在晋江地区对此虫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0.
大蟋蟀(Brachytrupes up.)属于直翅目蟋蟀科(Grylidae),是福建省旱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沿海各县,每年大豆、花生等油类作物遭受此虫为害,造成严重的断垅缺株现象,损失很大。在1952年,仅龙溪县北斗乡,受此虫为害的面积,达1,000多亩,于7天内就捕杀了32  相似文献   

11.
草地贪夜蛾是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为明确该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适合度,本文系统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取食花生、荞麦和生姜3种寄主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繁殖力高低为花生(771.73粒)>荞麦(477.13粒)>生姜(209.22粒),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幼虫和蛹重均是花生>荞麦>生姜。草地贪夜蛾取食花生、荞麦和生姜后的净增殖率(R 0)分别为226.36、102.45和20.75,内禀增长率(r m)分别为0.16、0.13和0.06。研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花生、荞麦和生姜3种寄主植物上均能实现种群繁殖,其中,花生是最适宜的寄主,荞麦次之,生姜相对较不适宜。  相似文献   

12.
南靖柑桔的福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fnjianensis)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它跟四种常见的根结线虫有明显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雌虫的头部结构——唇盘呈“X”状,唇盘和中唇之间有沟隔开。此外,雄虫头区无环纹、幼虫唇盘和中唇呈短哑铃状,也有别于其近似种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而其幼虫头区平滑或偶具一条短环纹也有别于前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柑桔的福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fujianensis新种。新种的特征是雌虫阴门右缘外侧有一中央凹陷的小圆隆,口针较短,排泄孔开口距头顶较远,雌虫、雄虫和第二期幼虫背食道腺孔至口针基球底部的距离较长。第二期幼虫a值较小,直肠不膨大,半月体与排泄孔处于同一水平上。这些特征与近似种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可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变化对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花生田主要害虫之一。转基因抗虫棉全面推广后,棉铃虫种群(包括棉田、花生田、玉米田)得到有效控制。近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方法】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花生主产区(非棉区)龙口、招远、莱阳、文登四个县级市花生田棉铃虫成虫、卵量、幼虫量等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棉铃虫发生面积及种群数量15年(2000—2014年)的变化规律,并重点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花生棉铃虫发生面积受棉花种植面积影响较大,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性;花生田棉铃虫累计诱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棉花种植面积相关性不显著;棉铃虫卵量、虫量与抗虫棉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所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减少是导致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因素。另外,近年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抗虫棉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所以,随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下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棉铃虫种群可能会出现大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5.
花生田蜘蛛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花生田共采集到蜘蛛41种,隶属于12科、27属。游猎型蜘蛛主要是狼蛛科、跳蛛科、猫蛛科和管巢蛛科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在春花生田为60.91%~86.21%,秋花生田为50.40%~90.36%。结网蜘蛛主要是皿蛛、球蛛、肖蛸和小型园蛛。在花生的不同生长季节有不同的优势科和优势种。春花生田的优势科是狼蛛科、皿蛛科和猫蛛科,优势种是类水狼蛛、拟环纹豹蛛、脉娲蛛、食虫沟瘤蛛和斜纹猫蛛;狼蛛科、猫蛛科和球蛛科是秋花生田的优势科、脉娲蛛、斜纹猫蛛和八斑鞘蛛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由于花生等油料作物栽培面积增加,淡翅丽金龟Blitopertha pallidipennis Reitter虫量明显增多,给增产丰收带来威胁。作者自1977年开始,经四年室内外饲养调查,三次重复试验,证实该虫一至二年发生一代,以一年发生一代为主,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生活历期 1977—1980年共3批由卵养至成虫26头,其中二年一代占19.23%,一年一代占80.17%。二年一代者由卵发育至成虫713—758天;一年一代者由卵发育至成虫  相似文献   

17.
【背景】花生豆象原产于非洲,目前已扩散至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为害多种农作物,是重要的仓储害虫,1992年曾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但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未包括花生豆象,原因可能是该虫已在我国云南等地发生。【方法】通过检视我国检疫部门截获的标本、核对“云南花生豆象”相关研究资料,说明花生豆象的鉴定特征,并使用CLIMEX3.0对其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我国报道花生豆象的发生缘于我国酸角豆象的鉴定错误。花生豆象的外部形态与酸角豆象极为相似,但通过生殖器特征可以明确鉴定并区分这2种害虫。我国多个花生主产区是花生豆象的适生区,花生豆象一旦入侵,就会给我国的花生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结论与意义】花生豆象人侵我国的风险大,建议将其增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8.
瓶筐石类化石的壁外构造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森桂 《古生物学报》1995,34(5):619-634
安徽贵澉-青阳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的瓶筐石类化石具有非常发育的壁外构造。根据壁外构造所在位置及其中的骨骼结构状况,将瓶筐石类的壁外构造分成3大类9种类型,并首次提出瓶筐石类的壁餐构造具固着、加固及粘连等功能。壁外构造的发育显著池瓶筐石类与古杯类、海绵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新疆巴楚中奥陶统上部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建造时代和群落组成的角度,专论新疆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定位。瓶筐石作为群落的主体造礁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繁盛于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开始趋于衰落。一间房组发育中小型点礁丘,除礁灰岩中常见的藻屑外,主要由瓶筐石并伴生少量石海绵共同形成礁格架岩。在群落组成上,一间房组的瓶筐礁丘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瓶筐礁类似,但在建造时间上却显得极为特殊:中奥陶世晚期。这时,一个全新的群落——珊瑚—层孔海绵礁群落开始在世界其它地区起源,却全然不见于一间房组。一间房组的礁丘在时间上完全不吻合于早奥陶世的瓶筐石造礁事件,而是晚于此类礁繁盛期并滞后了约10Ma,是目前所发现这类礁群落在全球范围内的孓遗孤例,是承先而不启后的礁群落。  相似文献   

20.
瓶筐石(Calathium)是早-中奥陶世期间常见的重要的造礁生物之一,与菌藻类、海绵以不等丰度相聚集共同组成位于浅海区的礁丘群落.早期阶段(特马道克期-弗洛期早期)以瓶筐石-海绵-菌藻类礁群落为主,其后因海绵丰度减弱而逐渐演替为瓶筐石-菌藻群落,达瑞威尔期以瓶筐石为群落主体的礁丘分布已趋于局限,中奥陶世晚期伴随着珊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