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蹄盖蕨具有长而横卧的根状茎,其叶轴、羽轴及小羽轴下面被有单细胞短毛及多细胞长毛,孢子囊群裸露、椭圆形或圆形,以及孢子周壁表面具褶皱状突起等特征与角蕨属植物相似;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和rbcL序列分析结果均显示新蹄盖蕨与角蕨属成员的亲缘关系密切;新蹄盖蕨与角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也相同。所有形态特征、细胞学及分子学资料均表明新蹄盖蕨属不成立,该种植物属于角蕨属,应恢复其名称“细齿角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鳞毛蕨科的4个属(毛枝蕨属Leptorumohra、石盖蕨属Lithostegia、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和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生殖方式。其中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n'=123, 2n=123; 离脉柳叶蕨C. caducum 'n'=123; 斜基柳叶蕨C. inaequalis 2n=123; 四回毛枝蕨Leptorumohra quadripinnata n=41; 石盖蕨Lithostegia foeniculacea 2n=164; 长叶黔蕨Phanerophlebiopsis neopodophylla 2n=82。石盖蕨属、黔蕨属和柳叶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这3个属的染色体基数和鳞毛蕨科中其他属一样均为x=41。细胞学证据支持将石盖蕨属、黔蕨属置于鳞毛蕨科的处理。本文还发现柳叶蕨属与贯众属Cyrtomium的一些种一样, 具有无融合生殖方式, 而其他3个属仅具有在蕨类植物中较为常见的有性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秀英  范亚文 《植物研究》2005,25(2):186-191
利用7种随机引物对分布于黑龙江省不同区域蹄盖蕨科中的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及冷蕨属三属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蹄盖蕨科各种基因组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RAPD谱带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不同区域种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结果表明蹄盖蕨科植物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其种类的分布对周围环境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利用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对其分析,确定了三属之间的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蹄盖蕨属的大部分变异仍存在于种源内;冷蕨属中的冷蕨和山冷蕨种类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羽节蕨属中,欧洲羽节蕨和羽节蕨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4.
粗茎鳞毛蕨杀虫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茎鳞毛蕨杀虫成分王润华(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330045)一、名称: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Nakai)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父名东北贯众、大贯众、野鸡膀子。二、形态特征: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褐棕色、卵状披...  相似文献   

5.
假冷蕨属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假冷蕨属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假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表面具不规则脊状褶皱,连接成网状。假冷蕨属与蹄盖蕨属孢子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
谢寅堂  李娜 《植物研究》1989,9(3):15-19
本文发表了柳叶蕨属的五个新种:峨眉柳叶蕨C.omeiense;相似柳叶蕨C.simile弓羽柳叶蕨C.salicifolium:镰羽柳叶蕨C.falcilobum;小柳叶蕨C.minimum  相似文献   

7.
东北鳞毛蕨科植物叶比较解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秀华 《植物研究》2001,21(2):202-205,T001,T002
对东北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鳞毛蕨属(Dryopteris)6种,耳蕨属(Polystichum)3种植物的叶片及叶柄解剖构造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叶片及叶柄的结构特征是鳞毛蕨科植物较稳定的 遗传性状,可以做为鉴定植物种及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宪春 《植物研究》1991,11(3):1-15
作者对国产蹄盖蕨属软刺蹄盖蕨组植物从形态分类和地理分布上进行了研究,共计载了23种。其中Athyrium densisorum,A.medogenseA.chingianum为新种,A.paranigripes为一新名称。文中还附有分类检索表,每种都有文献、异名和标本引证及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9.
序列的证据     
线蕨属Colysis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少数种类分布至非洲、澳大利亚(昆士兰)及新几内亚地区。自1849年成立以来, 线蕨属的分类范畴和系统位置一直有待确定。本文利用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rps4基因和rps4-trnS基因间隔区序列, 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方法分析了线蕨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1)线蕨属和薄唇蕨属Leptochilus (含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组成一个支持率很高的单系分支(C-L Clade), 但是薄唇蕨属的成员位于线蕨属的不同支系内, 支持线蕨属和薄唇蕨属合并为一个属; (2)瘤蕨属Phymatosorus单独形成一个单系分支; (3)星蕨属Microsorum是一个多系类群, 除Microsorium linguiforme、M. varians和M. pustulatum与马来群岛的Lecanopteris聚在一起外, 其他的星蕨属成员均位于不同的支系上。本文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为线蕨属和薄唇蕨属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分子系统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11.
Singchia Z. J. Liu & L. J. Chen, a new orchid genu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ew species S. malipoensis Z. J. Liu & L. J. Chen found in southeast Yunnan, China. The new genus is related to Pteroceras, from which it differs by having a lip with its basal margins immovably adnate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pendent column foot, a thin-walled spur, and very unequally and deeply split pollinia, each with a distinct caudicle. In addition to a discussion on Ascocentrum pusillum, a species of questionable placement, another new genus, namely Gunnaria S. C. Chen ex Z. J. Liu & L. J. Chen, is set up and a new combination, namely G. pusilla (Aver.) Z. J. Liu & L. J. Chen, is made. The new genus Gunnaria differs from its allyAscocentrum by having a cross-shaped pollinarium, sulcate or split pollinia, each with a distinct caudicle attached to a common linear stipe much longer than either pollinia or viscidium, and strongly incurved side lobes of the lip.  相似文献   

12.
阔鳞瘤蕨(水龙骨科)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艳  石雷  刘保东  刘燕  李东 《植物研究》2005,25(1):34-38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记录了阔鳞瘤蕨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及幼孢子体形成的整个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孢子黄色,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近极单裂缝,表面具大小不一的球形颗粒。接种后6~8 d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形成3~7个细胞的丝状体。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接种后30 d左右进入片状体阶段,毛状体出现在片状体形成之后,幼原叶体短舌状,成熟原叶体心脏形。精子器在接种后60 d左右开始产生,颈卵器在精子器发生后10 d左右形成,每个原叶体上只能形成一个受精卵。培养基培养的片状体常在基部进行营养繁殖。  相似文献   

13.
紫盘菌属Smardaea是Svrcek(1969)在Ascobolus amethystinusPhill.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子囊非淀粉质,孢子椭圆形,具纹饰,囊盘被组织明显紫色,2层,内层交错丝组织型,外层球胞组织型至角胞组织型。本属成员以前在我国未见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盘菌区系过程中发现本属2个种,一个为紫色紫盘菌S.purpurea Dissing;另一个为新种,命名为小孢紫盘菌S.microspora sp.nov。本新种与本属其它3个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较小的子囊孢子,低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4.
紫盘菌属Smardaea是Svrcek(1969)在Ascobolus amethystinusPhill.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子囊非淀粉质,孢子椭圆形,具纹饰,囊盘被组织明显紫色,2层,内层交错丝组织型,外层球胞组织型至角胞组织型。本属成员以前在我国未见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盘菌区系过程中发现本属2个种,一个为紫色紫盘菌S.purpurea Dissing;另一个为新种,命名为小孢紫盘菌S.microspora sp.nov。本新种与本属其它3个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较小的子囊孢子,低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南岛灵芝科的分类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海南岛境内的灵芝科真菌4种。其中1新种即尖峰岭灵芝Ganoderma jianfenglingense X.L.Wu sp.nov。岛内新记录有3种即薄盖灵芝Ganoderma capense(Lloyd)Teng;大青山灵芝G.daiqingshanense Zhao;褐树舌G.brownii(Murr.)Gilbn.本文研究的全部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中国灵芝科4个新记录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中国灵芝科志》的编写过程中,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中发现我国尚未报道过的灵芝科4个新记录种,它们是:唐氏灵芝GanodermadonkiiSteyert、亮黑灵芝G.nigrolucidum(Loyd)Reid、壳状灵芝G.ostracodesPat.和具柄灵芝G.stipitatusMurr。以上所有研究标本均保藏在HMAS。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中国灵芝科志》的编写过程中,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中发现我国尚未报道过的灵芝科4个新记录种,它们是:唐氏灵芝GanodermadonkiiSteyert、亮黑灵芝G.nigrolucidum(Loyd)Reid、壳状灵芝G.ostracodesPat.和具柄灵芝G.stipitatusMurr。以上所有研究标本均保藏在HMAS。  相似文献   

18.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Sanicula (Umbelliferae), S. pengshuiensis Sheh etZ.Y.Liu and S. oviformis X.T.Liu et Z.Y.Liu, are described from Sichuan Province, China.  相似文献   

19.
傅星  高谦  李乾  房家声 《植物研究》1995,15(1):57-60
作者在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苔藓植物时, 发现了中国大陆一新记录属一大叶苔属(Scaphophyllum), 并首次报导了大叶苔(S. speciosum(Horik.)Inoue)的孢子体. 同时发现了中国藓类植物一新记录种一棕色原丝藓(Tetrodontium browniamum(Dicks.)Sohwaegr.).  相似文献   

20.
On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Gynostemma, G. pallidinerve Z. Zhang, is described from southeastern Anhui,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