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别以紫外线、热灭活性林肯链霉菌947和9502原生质体,然后进行灭活双亲的原生质体融合,从16株融合子筛选到林青霉素高产株。用双亲的互补营养缺陷型对林肯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再生的部分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含0.4%Gly和34%蔗糖的SM培养基最适于实验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聚乙二醇(PEG)分子量对原生质体融合影响不大,其在P缓冲液中的浓度却很重要。含50%PEG的P缓冲液最有利于原生质体融合。  相似文献   

2.
林肯链霉菌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以紫外线、热灭活林肯链霉菌 94 7和 95 0 2原生质体 ,然后进行灭活双亲的原生质体融合 ,从 1 6株融合子筛选到林肯霉素高产株。用双亲的互补营养缺陷型对林肯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再生的部分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含 0 .4 %Gly和 34 %蔗糖的SM培养基最适于实验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聚乙二醇 (PEG)分子量对原生质体融合影响不大 ,其在P缓冲液中的浓度却很重要。含 5 0 %PEG的P缓冲液最有利于原生质体融合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把链霉素生产菌——灰色链霉菌No.45 Streptomyces griseus No.45(Lin,Rif‘)同耐高温的不产生抗生素的热灰紫链霉菌T272 Strep-griseus thermogriseoviolaceus T272(Lins,Riff)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以抗性为选择标记,以PEG6000为助融剂,选出了融合体。制备超薄切片后在电镜下观察了原生质体融合的详细过程。在链霉素生物合成受抑制的高温(37℃)下,测定了融合体的抑菌括性,从形态上与两亲株不同的46株融合体中发现6.3%的融合体既有耐高温的特性也有抑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利用抗生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Leu-SmR。90-11菌株(Leu’smr)和庆丰链霉菌A553-1菌株(Pro-SmR)为亲株,以42%的PEG4000为助融剂,进行了种问原生质体融合,用间接法检出融合重组子38株,其重组频率约为4.5×10-4。重组子除孢子丝形态外,孢子堆颜色、抗药性、抗菌活性和抗生素生物合成能力方面与亲株均有一定差别,而且不同重组子之间也不相同,特别在抗菌活性方面,其中重组子FL-42和FL-48不仅具有两个亲株所产生的4种抗生素的活性,而且还产生两个亲株不具有的活性物质。通过纸层析谱表明,这种活性物质,两个重组子之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1998年第33卷第1期第41页)3原生质体的再生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再生是指经去壁的原生质体在高渗的再生培养基上,一方面再生出原有的细胞壁,恢复菌丝原来的完整形态,另一方面恢复细胞的生理功能,保证细胞萌发、生长和分裂。原生质体再生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生质体是细胞去除了坚韧细胞壁后对渗透压极为敏感的球质体,最外层是裸露的细胞质膜,失去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染色体DNA在诱变剂作用下,更易引起死亡突变,敏感性提高。菌种的敏感性越高,诱发突变的机会越大。因此,用原生质体代替孢子、菌丝细胞作为诱变育种的...  相似文献   

8.
天然无抗菌活性的变青链霉菌1326与链霉菌1254的营养缺陷型变株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原养型融合体,频率为10-6—10-5。融合前双亲株原生质体经52℃水浴处理4min,融台频率有所提高,约有一半的融合体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后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但绝大多数皆不稳定。从755株融合体中筛选到5株抗菌活性较稳定的菌株,并对其中三株所产生的抗生素作了初步鉴别。发现一株产生中性脂溶性抗生素,其余两株所产生的抗生素皆为碱性非典型脂溶性物质。尽管此等产物的理化性质还有待进一步鉴别,从中发现新化合物的几率是否大于传统的筛选途径,也还需要更多的筛选实践才能说明,但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这一途径似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定向改造林可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链霉菌菌株A与哈茨木霉T-23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了链霉菌菌株和哈茨木霉菌株属问原生质体融合构建生防工程菌的前期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链霉菌菌株A与哈茨木霉T-23分别以1000μg/ml庆大霉素和50~53℃热灭活120min作为遗传标记;融合系统采用聚乙二醇(PEG)作为促融剂,通过对PEG最佳分子量、浓度、处理时间的筛选,确立最佳融合技术系统,即内含0.05mol/L Ca^2 的35% PEG6000,融合处理15min。所得融合子经过选择再生培养基培养后,在132株融合子中初步筛选出2株稳定的融合子。经孢子大小和DNA含量测定,确立一株为单倍重组体,另一株为杂合二倍体。  相似文献   

11.
链霉菌原生质体种间融合提高细胞分裂素效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粉红孢类群的泾阳链霉菌与淡紫灰链霉菌不液化亚种的原生质体种间融合重组的结果。利用单亲灭活和双亲株的遗传标记筛选细胞分裂素的融合子,融合率为 10-4—10-2。在所得的融合菌株中,F1211菌株的CTK效价为292μg/L,F1613的CTK效价为857μg/L,比低产原始亲株提高2—7倍,比高产亲株提高0.3--3.0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用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814(Gm~r,Km~r)和链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griseus No. 45(Sm~r,Lm~r)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以抗性为选择标记,选出了融合体。其融合频率在10~(-3)—10~(-4)之间。在电镜条件下,观察了原生质体融合的详细过程,测定了融合体的产抗生素能力,其中一株融合体F106的抗生素产量比亲本菌株814高58%。用羧甲基纤维素薄层对发酵液层析表明,有一个融合体的发酵液比亲本菌株814多一个组份,但没有测出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龟裂链霉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卡那霉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卡那霉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再生的条件。实验证明用玻璃纸平板培养法,培养卡那霉菌菌丝体可以代替常规的摇瓶培养法,而且操作简单,培养时间短。在培养菌丝体的琼脂培养基中加入甘氨酸后,对菌丝体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这种菌丝体对溶菌酶的敏感性与不加甘氨酸培养基中长成的菌丝体对溶菌酶的敏感性基本相同。单独使用溶菌酶就可以分离原生质体,不用再加裂解酶。用蒸馏水处理原生质体,不能裂解原生质膜;0.1%的SDS能完全裂解原生质膜,而且能保留完整的菌丝细胞,从而可以准确计算出原生质体悬浮液中残存菌丝细胞数。原生质体的再生和生长,受再生培养基成份的影响,非高渗性的卡那霉菌产孢子培养基,可用作再生培养基,且能得到较高的再生频率,同时再生菌落的生长也较旺盛。原生质体在再生过程中,和分生孢子一样首先萌发芽管,未发现有如Okanishi所述的扩张现象。卡那霉菌原生质体的再生能力在4℃冰箱中能保存24小时。  相似文献   

15.
16.
17.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定向改造林可霉素产生菌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LMr,CTCr,产金霉素)的原生质体经u。V.照射40min灭活后,与林可链霉菌林可变种Streptomyces Iinclnensis Var lincilne—nsis(LMr,CTCI,产林可霉素),在42%PEG(Mw6000)诱导下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在含金霉素50μg/Mi的再生平板上直接选择融合子,融台率达9.05×10-5。从大量融合体中筛选到4株产生抗菌物质不同于亲株并较稳定的菌株。对其中一株所产的抗生索作了初步鉴别,推测其结构与林可霉素相近。另一株的薄层层析RVBf值与氯林可霉素相近,尽管此等产物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别,但这一育种途径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实验证明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形成最佳条件是用菌丝生长液体培养基,液体震荡培养温度28℃,培养54h后得到菌丝体,并在蜗牛酶的浓度为5mg/m L下,酶解3.5h,酶解温度选择33℃,渗透压稳定剂采用0.7mol/LNacl,在此条件下能够制备最大量的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9.
为选育链霉菌11371的高产Tetramycin菌株,摸索该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结果表明,链霉菌11371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菌丝生长培养液中甘氨酸浓度为0.7%,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42h,溶菌酶浓度为3mg/mL,酶解温度为37℃,酶解时间为90min。最佳再生培养基为R2YE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王欢  武芳  牛昆 《生物技术进展》2020,10(4):432-437
为了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的丁醇耐受能力和培养基总糖产丁醇的转化率,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研究了溶菌酶浓度及其作用时间、再生培养基种类、55℃条件下菌体致死时间、不同PEG分子量以及作用时间、Ca^2+和Mg^2+不同的添加量对丙酮丁醇梭菌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再生的影响,得到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丙酮丁醇梭菌的原生质体融合条件,同时通过气相色谱检测了融合菌的产溶剂能力并计算总糖转化率。结果显示,最终得到的215I菌株的总糖转化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4.7%,产丁醇能力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2.2%,并且发现1株融合菌能产生新物质。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在丙酸丁醇梭菌育种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融合得到的菌株为丁醇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