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0年2月,美国古生物学家J.克里克兰与H.阿姆斯特朗在上侏罗统的莫里逊组地层中发现了北美大陆最古老的甲龙。这批甲龙化石材料是在一个叫做“M·M坑”的化石点找到的。除甲龙外,在足球场般大小的发掘范围中还发掘出许多保存良好的雷龙、圆顶龙、跃龙等多种恐龙化石。该化石点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弗里达以西,在靠近犹他州与科罗拉多州边界中段的拉比迪山谷中。 M·M坑的发现表明,甲龙在北美的存在要比先前知道的早2—3千万年。甲龙主要生存于白垩纪。白垩纪的甲龙化石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分布。侏罗纪的甲龙几乎不为人们所知,过去仅在欧洲发现过颌骨残片  相似文献   

2.
鲁西安丘地区停家庄组含保存很好的微体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14属11种(含1新种),1相似种和6个未定种。这一微体植物化石组合以球形疑源类最多,另有少数Micrhystridium,?Ceratophyton conicum以及丝状微体化石的标本。根据佟家庄组微体植物化石组合与国内外已知组合的比较,并参考从上覆浮莱山组获得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笔者认为鲁西佟家庄组与安徽淮南地区的刘老碑组是同时的,皆为800—700Ma前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苏氏巧龙是一类体型较小的真蜥脚类恐龙,最早由董枝明于1990年研究命名。苏氏巧龙化石材料相对较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同一化石点发现24具大小不同的个体材料。正、副型标本和归入标本均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地区恐龙沟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组。近期,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额济纳旗马鬃山地区下白垩统新民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河北省赤城县落凤沟化石点163个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 isp.)。当该地区洪水泛滥时,同样的造迹者留下了5个游泳迹。一个异常大的足迹和一道疑似尾迹被归入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 isp.)。土城子组7个主要足迹化石点表明,兽脚类的似鹬龙足迹型(Grallator morphotype)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足迹型的大小在各个足迹化石点都有着特定的范围。如果这些大小不同的足迹属于同一种造迹者,则暗示着同年龄的成员在特定年龄时会共同栖息在一起,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一些蜥蜴和短吻鳄;如果这些足迹由不同的造迹者组成,则暗示着不同大小的种(主要表现在小型动物)可能拥有自己的领地,并特意避免与其他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相接触,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肉食性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5.
湖北莱氏虫的胸肋畸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一、前言自从杜汝霖、李培菊(1980)第一次在燕山怀来龙凤山南坡长龙山组(距今约900-850百万年)发现Longfengshania sp.以来,陆续又在燕山地区河北宽城、丰润、古冶、兴隆、蓟县、昌平、怀来、涿鹿等青白口系11个化石产地(插图1),计17个化石点发现大量的该类宏观植物化石(杜汝霖,1982;Du and Tian,1985;杜汝霖、田立富,1985,1986)。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近期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的新种类甲龙类化石研究成果,该种类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Jinyunpelta sinensis)。缙云甲龙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中国缙云甲龙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缙云县博物馆和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联合抢救性挖掘所获。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8.
湖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层位及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化石点的实地调查证实 ,湖北南漳、远安发现的海生爬行类除孙氏南漳龙 (大冶组顶部或嘉陵江组底部 )外都产自嘉陵江组 ,它们的时代同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由孙氏南漳龙、南漳湖北鳄、湖北汉江蜥和远安贵州龙形成的这一海生爬行动物组合 ,是上扬子地区层位最低的 ,生存时代早于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组合。与产自欧洲的肿肋龙类有密切亲缘关系的贵州龙和汉江蜥 ,是该科最早的代表 ,也是鳍龙类最早的代表之一 ,为探讨鳍龙类和肿肋龙类的起源及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蜥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晚侏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gen. et sp. 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12.
吕君昌  黄东  何建平 《化石》2005,(3):38-38
2005年4月9日至4月11日,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及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协办的“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会期3天。这是河源市首次举办国际性恐龙学术研讨会。自1996年在河源市城南南湖山庄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来,在河源市政府、博物馆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拯救发掘和征集了万枚以上恐龙蛋化石,并于去年11月成功地申报了“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世界第一”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加上1999年以来,发现四个恐龙骨骼化石点,初步修理出8具窃蛋龙化石,和一件未研究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3.
1957年夏,贵州博物馆曹泽田等同志在贵州兴义顶效大寨浪幕采集了一批鱼化石和肿肋龙化石。据称,这两类化石产于同一地层,但缺乏含化石层上下层位关系的地层记录。据杨锺健教授(1958)研究肿肋龙化石时的判断,这一含化石层可能是属于“关岭统”的一部分。这里记述的鱼化石计有五块标本,经笔者观察分属于三科三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湖北、贵州的幻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发见了一些新的保存比较好的幻龙化石。这些化石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于幻龙的认识。现将这些化石在本文加以记述。化石描述亚目肿肋龙Pachypleurosauroidea 属贵州龙Keichonsaurus Keichousaurus yuananensis新种 (图版Ⅰ—Ⅱ) 正型标本一块石灰岩上的印模,保存有体躯的大部分。头、大部分颈和尾缺失。屑胛带和前肢,腰带和后肢的大部分可以鉴定。野外号F.19。室内编号V.2799。  相似文献   

15.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采自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化石(一前中部尾椎,三根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髂骨和若干甲片)建立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 gen.et sp.nov.)。洮河龙具有三个自有裔征:前中部尾椎神经孔呈倒立的梯形,髂骨前突外侧缘背视呈翻转"S"形及荐盾由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的甲片愈合而成。分支系统分析表明洮河龙属甲龙类结节龙科中的多刺甲龙亚科,并且和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的Polacanthus foxii是姐妹群。洮河龙代表了多刺甲龙亚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也再次表明兰州-民和盆地的河口群蕴含着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化石组合。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一曲《克拉玛依之歌》在六十年代风弥全国。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今天的克拉玛依已是高楼林立,有十几万人口,年产原油七百万吨的内陆重要石油生产基地。新疆是我国恐龙化石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克拉玛依地区又有许多化石地点,最有代表性的准噶尔翼龙化石点位于该地区的乌尔禾玛纳斯湖畔。近几年,中国和加拿大古生物科学工作者,对新疆广大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发掘又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蜥脚类化石的颈椎骨,大型肉食类单棘龙及大量的其它种属的似哺乳爬行类动物化石。1992年4月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命名的恐龙化石是1902年于黑龙江省嘉阴县发现的满洲龙。满洲龙骨架现陈列在列宁格勒中心地质博物馆。1922年,我国地质学家谭锡畴等在山东蒙阴宁家沟采集发掘的盘足龙曾名闻中外,化石由瑞典人维曼研究,现存放瑞典伍普萨拉大学。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恐龙化石的发掘曾有过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20.
1964年本所在新疆的考察队,于吐鲁番桃树园子发现了一些大头龙化石。这些化石虽然比较破碎,但也保存一些可供鉴定的特性。一共有四个标本,全是地面采的,但相距不远,可能属于一个个体。在新疆甚至整个西北讲,这是第一次关于大头龙的发现,很有意义,特在本文加以叙述。照野外观察,这些化石是和肯氏兽一类的化石共生的,这可以帮助说明含化石层位的年代。标本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