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化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晚中新世早期 (保德早期 )动物群在这个地区的存在。柴达木盆地的H .teilhardi基本上与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也应为保德早期。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在晚中新世早期为草原型环境的判断提供了更多的证据。H .teilhardi更细长的远端肢骨也是对开阔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状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基于迄今为止发现的包括大型和小型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群资料,中国的新近纪被划分为7个哺乳动物期和13个哺乳动物群单位(NMU)。现在,通过对大量新化石地点和新化石记录的研究,中国的新近纪NMU已经得到显著的充实。这些新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动物群转换和分期界线标定的认识。最近几年来,中国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变得更加精细,这主要得益于古地磁地层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些分期之间的界线能够进行准确的校正和定年。越来越多的古地磁分析资料使中国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在与欧洲的动物群进行对比时有了一个良好的标尺。因此,本文主要依据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测年数据在中国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单位和欧洲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分带(MN)之间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4.
描述了产自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犀科化石禄丰无鼻角犀新种(Acerorhinus lufengensis sp. nov.)和林氏山西犀相似种(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A.lufengensis的个体较大;原尖不收缩或微弱收缩,次尖几乎不收缩,反前刺缺失或非常微弱;前臼齿前尖肋强壮;臼齿前刺短小,无内齿带,除M3外无小刺;下前臼齿的下内脊呈横向;下门齿呈特别粗壮的獠牙状。从A.lufengensis的一系列进步性状判断,它的时代至少不会早于M3外脊和后脊分界明显的A.palaeosinensis,应相当于晚中新世的NMU10或MN12,年龄约7 Ma。S.cf.S.ringstroemi具有丰富的釉质褶皱、微弱的前尖肋、非常强大的前刺、强烈收缩的原尖、发达的齿桥和中窝、角状的U形内谷、连续的内齿带、膨大成方形的次尖等。在这个种内,体型有增大的趋势,釉质褶皱向增强的方向发展,中窝数量增多,而禄丰标本在尺寸上略小于甘肃临夏的上新世最早期材料,釉质褶皱也相对更弱,中窝仅有一个。因此,禄丰S.cf.S.ringstroemi的时代应该略早,出现于晚中新世的7 Ma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甘肃东乡晚中新世新发现的副板齿犀(奇蹄目、犀科)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T001-T002
副板齿犀 (Parelasmotherium)是Killgus( 1 92 3 )根据采自山西的标本建立的 ,属型种为山西副板齿犀 (P .schansiense)。邱占祥和谢骏义 ( 1 998)记述了产自甘肃东乡汪集的简饰副板齿犀 (P .simplum)化石 ,但其准确的层位不能肯定。最近在汪集西南约 1 1km的那勒寺乡有确切层位的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一些新材料 ,它们显然可以归入Parelasmotherium这个属 ,但与上述已知的两个种都不相同。临夏副板齿犀 (新种 )Parelasmotheriumlinxiaensesp .no…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总被引:9,自引:15,他引:9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陕西府谷发现的晚中新世维氏大唇犀(奇蹄目,犀科)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129-138,T001,T002
新材料有丰富的头骨和下颌骨标本,因而对维氏大唇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观察结果显示维氏大唇犀在大唇犀属中的地位相当特别,它具有极窄的顶嵴间平面、马鞍形的头骨顶面、发育的眶上结节和较高的枕面,这些特征显示出它是所有已知大唇犀中最原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peii)和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可能还存在过第三个种。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理想,暂时鉴定为梅氏犀相似种(Stephanorhinus cf. S. kirchbergensis)。虽然后者的形态大小与梅氏犀最接近,但和泥河湾披毛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两个种之一的种内变异类型。同样,产于下沙沟地点被德日进和皮维托鉴定为有疑问的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也可能是梅氏犀或泥河湾披毛犀的种内变异类型。迄今为止在广义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早更新世犀类有两个确定的种和两个不确定的种。出土裴氏板齿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山神庙咀、大黑沟及辛窑子沟;出土泥河湾披毛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大南沟、东谷坨、山神庙咀及辛窑子沟。有疑问的中国犀仅出现在下沙沟,梅氏犀相似种仅出现在辛窑子沟。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et sp.nov.,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2的下次脊略偏向内侧倾斜,m3的下跟座与m2的相近,接近V形,p4-m3外齿带在下原尖和下次尖基部消失。这些特征表明广南犀明显比晚始新世的Proeggysodon进步,而比渐新世的其他紧齿犀类原始,其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最晚期。新标本的发现结合以前报道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表明,广南盆地砚山组包含了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晚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对东海陆架西南部台北坳陷13口钻井孢粉分析表明,本地区新近纪植物群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早中新世早期松科花粉优势期;2)早、中中新世阿丁枫科花粉繁盛期;3)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草本被子植物发展期。各时期孢粉植物群在横向上几乎没有大的区别,表明新近纪整个坳陷内构造与沉积环境及其变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植物群演替反映古气候从早中新世早期的湿润温凉到早、中中新世的暖湿,最后(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又趋温凉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中的两个新种:Eucladoceros proboulei sp.nov.和Procapreolus jinensis sp.nov.,并列出了已鉴定完毕的所有产于榆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鹿类动物化石单.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大柴旦盆地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柴旦盆地属于茺漠植被区域。在盆地中,从洪积平原到湖积平原依次发育着矮半灌木、灌木砾漠,矮半灌木沙漠,禾草、杂类草盐生草甸,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盐沼泽。周围山地自低而高依次发育着矮半灌木,灌木低山石漠,小叶金露梅(Dasiphora parvifolia)亚高山灌丛,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由于地形封闭,这里残存了在柴达木盆地其它地区已消失的一些植被类型,有些植物种远离其主分布区达500km以上。盆地海拔基准高达海拔3500m,加上山地的屏蔽作用向上逐渐减弱,致使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较大,在垂直带谱中缺失山地草原和针叶林等中山带植被。此外,盆地中湖积平原富积硼酸盐,使盐生草甸中的优势种之一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发生变态,这是本区植被中出现的一个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指示植物现象。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近纪沟鞭藻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的低纬度晚第三纪(新近纪)丰富多样的海相沟鞭藻类,产自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西南部的两钻孔(主要是Ya2112井,少量为Ya2111井),经鉴定达40余种。文中仅对其中的31种4亚种进行了照相和对15种2亚种和1新种(Impletosphaeridiumcapillaresp.nov.)在我国进行了首次描述;在新近系建立2个沟鞭藻组合:即Hystrichosphaeropsisobscura组合(下部)和ReticulatosphaeraactinocoronataPolysphaeridiumzoharyi组合(上部),并讨论了它们的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时代,认为其下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上部的组合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4.
一个壳面布有许多细刺的玻璃介亚科新成员──Qaidamocyprisgen.nov.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陆相更新统中产出。这一新属的发现又一次表明,与海洋里有复杂壳饰介形类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内陆湖泊同样也能有多刺种类生存。  相似文献   

15.
<正>1962年在我国广东南雄盆地首次发现了阶齿兽类化石(周明镇等,1973;郑家坚等, 1973),随后在安徽潜山、湖南茶陵、陕西石门、江西大余等地的中古新世地层中相继发现该类动物的化石材料,尤其是在广东南雄、江西大余和湖南茶陵三个地点,有大量的阶齿兽类化石产出。阶齿兽类在中古新世时在亚洲南部是广泛分布的。本文记述的阶齿兽材料是2003年在江西池江盆地发掘到的,此标本与已知的阶齿兽属中各种均有明显差别, 故建立一新种——丁氏阶齿兽(Bemalambda dingae sp.nov.)。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石炭纪的Ting类,珊瑚和腕足动物的代表属与中国其它代表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西藏北部地区可以进行对比,在计算大Zong相似系数的基础上,进行Q型聚类分析,得出古生物地理分区结果,则解决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归属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早石炭世可划分为:柴达木-华南-陕甘宁生物区;塔里木-藏北生物区和准噶尔生物区,柴达木属于柴达木-华南生物亚区,晚  相似文献   

17.
榆社盆地新第三纪晚期的Gazella羚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研究山西榆社盆地新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Gazella羚羊。依据综合的分类标志,在种的水平上对它进行修正;三个新种被建立,它们是G.gaozhuangensissp.n,G.yushensissp.n.和G.nihensissp.n。根据头骨、角心和牙齿的形态特征,推测在该地马会组至海眼组中存在着Gazella的两条演化线。G.gaudFyi可能是它们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8.
根据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研究文献,综述了研究内容及发展过程。纵观二十多年来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1)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侧重于化石带的报道及主要化石属种的描述;(2)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主要为高分辨率钙质超微生物地层研究阶段。评述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上第三系各层位孢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在盆地沉积时期始终居优势地位,且类型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草本植物花粉在盆地的上部层位含量有所增加,出现多种菊科类型,而部分被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消减或消失. 据此划出两个孢粉亚带,其中A 亚带的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新世中晚期,B亚带为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