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白垩纪蜂窝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系统描述了蜂窝蛋科蜂窝蛋属的模式蛋种宁夏蜂窝蛋(Faveoloolithus ningxiaensis)和杨氏蛋属的模式蛋种夏馆杨氏蛋(Youngoolithus xiaguanensis),并记述了产自浙江天台的蜂窝蛋科新材料,建立一个新的蛋属———副蜂窝蛋属(Parafaveoloolithus),及3个新的蛋种———Parafaveoloolithus microporus,P.macroporus和P.tiansicunensis。根据赵资奎1994年提出的恐龙蛋分类中具有鉴定意义的几个特征,重新讨论了现有蜂窝蛋的分类地位,提出杨氏蛋属应当提升为科一级的分类单元,总结了蜂窝蛋科内属级和种级分类单元的主要鉴定特征以及蜂窝蛋类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布在中国的鹫类有8种,分别为胡兀鹫、白背兀鹫、高山兀鹫、欧亚兀鹫、秃鹫、黑兀鹫、细嘴兀鹫和白兀鹫。这8种鹫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及西南边境地区,其中秃鹫、胡兀鹫和高山兀鹫分布面积最广。种群数量方面高山兀鹫20 000只、胡兀鹫3 000~9 000只、秃鹫8 000只,其余种类数量在300只以下。国内关于鹫类的研究大部分处于空白状态,基础资料匮乏,种群现状不明。如今鹫类面临着诸多生存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我国发现的几种古生代鱼类化石,简单阐述鱼类的分类及演化。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Otway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白晚垩世的介形类化石组合首次被发现在Otway盆地的钻孔中。化石产于Eumeralla组的灰色砂泥岩中。Eumeralla组是依据孢粉材料而确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即相当于Barremain-Albian阶。介形类化石包括10属:Cytherelloidea sp.1,Bairdia cf.austracretacea bate,B?sp.juv.?,Eucythere?sp.,Cydocypris sp.,Darwinula cf.contracta Mandelstam,D.? sp.1,Cyprois sp.,Talicypridea sp.,Zigiphocypris sp.,Eacypris sp.及Candona sp.。它们代表一中、新生代混生的面貌;其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依据生态的差异,介形类化石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合:海陆混合相和淡水-半咸水相。前者包括Cytherelloidea和Bairdia见于Crayfish 1A钻孔中,而后者Darwinula,Ziziphocypris和Cyclocypris产于Penola 1和Kkatnook 2钻孔中。海相属Cytherelloidea和Bairdia发现在540.4-543.1m(E umeralla组井深1957-477m在Crayfish 1A钻孔中),代表着Eumeralla组上部发生的一个晚白垩世海侵。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的踝节类新材料是广西石油勘探普查大队和我所于1973和1974年在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进行第三纪古生物地层调查时,相继采自巴(艹卜)、塘烧、花茶和东红等四个地点。这些材料经研究分别属于伪齿兽科和中兽科的四个种,其中包括两个新属。中兽科过去在北美发现的材料较多,欧亚记载甚少;近年来,我国在古新世-渐新世不同层位中有不少新的发现,其分布地区之广(至少有8省区)以及种类之多不亚于北美。所以中兽科是区分早第三纪地层和进行对比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化石类群。至于与奇蹄类起源上可能密切有关的伪齿兽科,以往较多见于北美和欧洲的古新世一中始新世地层,而我国只在古新统中可能有发现。因此广西始新世伪齿兽科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它的地理分布,并有助于了解它在亚洲的发展及其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6.
几种银杏类叶部化石的计算机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  相似文献   

8.
1961:Darwinula aff.contracta MandelstamD.cf.impudica SharapovaD.sarytirmenensis SharapovaD.guangyuanensis sp.nov.Metacypris sp.  相似文献   

9.
前寒武纪古藻类化石的研究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研究这些化石的微细结构并用来划分地层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这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对国内几个地区的古藻类化石作了试探性的研究。在切片观察中,发现部分化石保留有比较清楚的微细结构。这些结构大部分与苏联沃罗格金描述过的种、属类似,并各有其特点。本文将这些具有微细结构的古藻类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作一初步报导。本文描述的标本产于安徽淮南、宿县夹沟一带、江苏徐州、甘肃榆中、辽宁金州及北京平谷等地,其中除淮南的标本是朱兆玲等同志采集,榆中的标本是甘肃省区测队提供外,余者都是笔者所采。化石采集的层位大多可靠,除上限有下寒武统底部的三叶虫外,统、组的划分界线一般都是目前地质界公认的。这些材料包括两个新属,七个新种。兹列其属、种名称及产地、层位如次:  相似文献   

10.
瘤肋虫的分类位置和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瘤肋虫(Hammatocnemix)背壳各部构造的研究,特别是对头部腹边缘和缝合线的研究,认为将Hammatocnemidae 科归属于Cheirurina 亚目比归属于Phacopina 亚目更为合适。文中详细讨论了瘤肋虫的地质地理分布、扩散、迁移和系统演化。瘤肋虫演化谱系有两个分支:1.H.primitivus primitivus…■H.decorosus group■H.ovatus group,2.H.primitivus extraneus→H.inter-medius…■H.tetrasulcatus H.globosus,这两个分支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演化进程发展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有着共同的演化趋向和明显的平行发展现象,但在某些重要特征的演化方面又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白垩纪中期(~100 Ma)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蕨类植物鳞片化石。该鳞片化石为基部着生,鳞片细胞壁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厚,为筛孔状鳞片类型。根据最新的现代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树,结合鳞片的演化趋势及鳞片化石的形态解剖特点分析,认为该鳞片化石来自真水龙骨类。这一发现表明真水龙骨类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多样性分化。  相似文献   

12.
华南白垩纪和早第三纪非海相腹足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77,(2):191-216
本文记述了华南地区白垩纪和早第三纪非海相腹足类化石群,共32属、40种,其中8新属、32新种。根据化石群分布的特点,将本区白垩纪至始新世的腹足类分为七个化石组合,并对化石组合的面貌及其地层时代进行了讨论,对研究华南红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植物表态,花粉形态和根的组织构造的研究结果,对国产沙参属植物的属下分划和演属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将沙参属植物分成4个组,即基生叶组Sect.BasiphyllaeP.F.TuetG.J.Xu,sect.nov.、沙参组Sect.PachydicusFed.、  相似文献   

14.
刘丽萍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115-128,T001
描述了广西百色及永乐盆地发现的中始新世最晚期-晚始新世的猪类化石,这批已知最早的猪超科化石,大大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早期猪类,对了解全球猪类的早期演化有着重要价值。广西的材料被确定为两个新属新种:萨氏始新猪Eocenchoerus savagei和广西华夏猪Huaxiachoerus guangxiensis,一个新种:粗壮暹罗猪Siamochoerus viriosus和一个未定属种:Tayassuidae gen.et sp.indet.加上已发表的单尖旅游Odiochoerus uniconus。百色,永乐盆地共计发现了5种始新世猪粉化石。新属Eocenchoerus虽然臼齿结构简单,与原始的古猪类(Palaeochoerid)接近,但因其M3具有一个明显的跟座而被归人猪科,早期猪科动物非常原始的臼齿形式证明,猪科动物 起源并不晚于古猪科(Palaeochoeridae)和西瑞科(Tayassuidae)。旧大陆的古猪类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新大陆的西瑞类(tayassuid)更为接近,多数学者钭其归入西瑞科。笔者认为两者共有的近祖特征,并不能支持它们更摈 亲缘关系,而且古猪类缺乏典型西瑞类的近裔特征。因而支持将Palaeochoerinae亚科作为一个独立的Palaeochoeridae科,并将发现的两个新属种Huaxiachoerus guangxiensis和Siamochoerus viriosus归入该科,西瑞类材料的发现,再次肯定了东南亚地区确实存在与新大陆典型西湍类如Perchoerus,相似的古老猪类,另外新属Huaxiachoerus在臼齿结构上也显得比其他古猪类更接近新大陆的Cynorca,如果Perchoerus和Cynorca确属新大陆西湍类两个演化支系的祖选类型,那么新大陆的猪类动物很可能源于旧大陆,鉴于百色,永乐盆地的猪类已发生了较大分异,猪类动物的分化似应不晚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5.
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所产Rhaphidopteriscornutasp.nov.以其叶下部规则地两歧分叉一次,两个分枝歧轴式多次分枝成三次羽状,脉间具树脂体、气孔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等特征区别于该属的其它已知种。文中对Rhaphidopteris属的含义作了详细讨论,并对某些种的归属提出修改意见。Rhaphidopteris属历来被归于种子蕨纲,但某些种具有多次两歧分叉的叶形和叶片含有溶生树脂体等性状似乎更接近银杏目。接照本文所厘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广西百色及永乐盆地发现的中始新世最晚期一晚始新世的猪类化石。这批已知最早的猪超科化石,大大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早期猪类,对了解全球猪类的早期演化有着重要价值。广西的材料被确定为两个新属新种:萨氏始新猪Eocenchoerus savagei和广西华夏猪Huaxiachoerus guangxiensis,一个新种:粗壮暹罗猪Siamochoerus viriosus和一个未定属种:Tayassuidae gen.et sp.indet。加上已发表的单尖旅猪Odiochoerus uniconus,百色、永乐盆地共计发现了5种始新世猪类化石。新属Eocenchoerus虽然臼齿结构简单,与原始的古猪类(paiaeochoerid)接近,但因其M3具有一个明显的跟座而被归入猪科。早期猪科动物非常原始的臼齿形式证明,猪科动物的起源并不晚于古猪科(Palaeochoeridae)和西科(Tayassuidae)。旧大陆的古猪类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新大陆的西类(tayassuid)更为接近,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西科。笔者认为两者共有的近祖特征,并不能支持它们更近的亲缘关系,而且古猪类缺乏典型西类的近裔特征,因而支持将Pala?  相似文献   

17.
在对江汉平原钻孔中的化石硅藻进行鉴定时,发现1个新种类:江汉异极藻(新种)Gomphonema jianghanensis sp.nov.,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壳面狭披针形或线性披针形,端部和基部圆形,中轴区窄。中心区宽呈横矩形,在紧靠中心区的一侧具1条很短的线纹,另一侧有时有1条很短的线纹,有时没有线纹,无孤点。壳缝呈直线,在中央区附近略弯向一侧,在极节处折向另一侧。线纹轻微放射状,中部略弯曲,在近顶端处没有线纹,在10μm内,中部具6—13条。长20—30μm,宽4—7μm。4个中国新记录属:楔异极藻属Gomphosphenia Lange-Bertalot、楔月藻属(新记录属)Cymbopleura Krammer、优美藻属Delicata Krammer、尖月藻属Encyonopsis Krammer,8个中国新记录种:微小异极藻Gomphonema minutiforme Lange-Bertalot&Reichardt、较细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tenerrima(Hustedt)Reichardt、舌状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lingulatiforme(Hustedt)Lange-Bertalot、瑞克舟形藻Navicula rakowskae Lange-Bertalot、北方羽纹藻岛屿变种Pinnularia borealis var.islandica Lange-Bertalot,舟形盖斯勒藻Geissleria tectissima(Lange-Bertalot)Lange-Bertalot&Metaeltin、岩生楔月藻小变种Cymbopleura rupicola var.minor Krammer和法国尖月藻Encyonopsis falaisensis(Grunow)Krammer,1个种的补充说明:中华优美藻Delicata sinensis Krammer & Metzetin。  相似文献   

18.
The“Pteridophylla”have been originallydistributed into groups defined by the general ou-tline and the venation of the ultimate foliar ele-ments(=pinnules).However,since the works ofGrand'Eury,Stur,Zeiller,the frond architectureis taken more and more into account to settle the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jor groups of Pterido-spermophyta (=Cycadofilicophyta),the anatom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knowledge on the repro-ductive organs remaining rather poor and clearlyinsufficient as compared to the amount of theknown impression-compression foliage.  相似文献   

19.
记一新的无颌类化石兼论多鳃鱼类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云南宜良早泥盆世一新的无颌类化石,高棘四营鱼,新属、新种 (Siyingiu altuspinosa gen.et sp.nov)。在讨论中主要涉及鼻垂体凹的构造和多鳃鱼类的分类地位。笔者认为,多鳃鱼类和盔甲鱼类的鼻垂体孔位于鼻垂体凹的软骨成分中,它没有吸水的功能,只具感觉的功能。多鳃鱼目不应置于鳍甲鱼纲,而应放在头甲鱼纲的盔甲鱼亚纲中。在盔甲鱼亚纲中,南盘鱼不是接近于盔甲鱼目而是接近于多鳃鱼目。  相似文献   

20.
中生代银杏类植物系统发育、分类和演化趋向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长期以来银杏类植物化石分类都依据营养叶形态为基础。由于叶形态的多型性和异源性,导致分类和系统发育解释的紊乱。根据对保存完好的繁殖器官(胚珠器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所作的银杏目分类表明中生代除了银杏和银杏科以外,至少还存在着3.5个已灭绝的科级单元。此方案把已知其繁殖器官的成员和仅仅根据营养器官建立起来的分类位置不明的属严格地区分开来,并注明各科的限定性特征和已知成员的地质地理分布。银杏目植物自古生代起源,至早中生代以后朝着不同的方向辐射,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并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演化过程,其总的演化趋向是退缩:叶片扁化、蹊化和融合;胚珠器官简化,胚珠增大、数目减少,珠柄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