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关于综合杂种优势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参照综合选择指数的构成,即通过极大化聚合基因型值H=与选择指数I=的相关而得到的ι,对杂种群体的多性状的离中优势值进行分析,得出了评判中的多个性状的选择指数,即文中定义的综合杂种优势指数。本文以35个水稻杂交组合为材料测定了8个数量性状的综合杂种优势指数值和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及典范遗传距离。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优势同遗传距离及典范遗传距离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0.05),而综合杂种优势指数与这两种遗传距离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0.01)。综合杂种优势指数可以作为测定多个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的一个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肖炳光  朱军  卢秀萍  白永富  李永平 《遗传学报》2005,32(10):1089-1093
为了研究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以14个品种(系)及其配制的41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估算条件方差分量和预测条件遗传效应值的统计方法对多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对产量的加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腰叶长对产量的显性遗传方差贡献率最高,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加性X环境互作遗传方差、显性X环境互作遗传方差的贡献率均较小。对产量加性效应贡献最大的农艺性状因不同亲本而异,表明各亲本具有其独特的遗传和发育特性。多数杂交组合产量的显性效应主要受腰叶长影响,因此腰叶长可作为间接选择组合产量显性效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胚乳性状的世代遗传方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莫惠栋 《遗传学报》1989,16(5):335-341
本文论述由两个纯系杂交而衍生的各种世代群体的胚乳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根据有关世代胚乳的遗传组成和加性-显性模型下的基因效应,导出了它们的总的、株间的和自交世代的遗传方差,并分别列于表1—3。  相似文献   

4.
多元遗传力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宝 《遗传》1988,10(1):1-3
在研究单一数量性状遗传时,通常在一定 的遗传设计下将表型方差分解为遗传方差及环 境方差两部分,而把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 率称为广义遗传力。即 广义遗传力H~雌/嵘X 100 对于多个性状,当然可以逐一分析,但这样 将失去了许多信息,尤其当诸性状两两相关程 度较高时。因此,需要有一个综合的指标来描 述一个群体多个性状的遗传能力。盖钧锰等曾 提出过一组多元变异指数[+l。本文提出了描述 一群体多性状遗传力的概念,并在一定的试验 设计和假定下给出了多元遗传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杨军  游小妹  陈常颂 《西北植物学报》2023,43(12):1981-1993
为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分析不同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24对EST-SSR标记对82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和34个福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了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多样性、亲本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24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位点数为6.542个,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88,Shannon’s 信息指数平均为1.182,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7和 0.591。(2)遗传距离聚类将个供试样品划分为4类,群体1主要为‘丹桂’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2主要为‘丹桂’、‘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与福建省乌龙茶品种;群体3主要为‘白鸡冠’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4主要为福建省绿茶品种。(3)‘丹桂’、‘白鸡冠’、‘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与福建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9、0.117、0.107。(4)群体1亚群b内‘丹桂’自然杂交后代模拟亲本准确率为77.8%,模拟父本主要为福建乌龙茶品种,与群体2(亚群a)的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分别为0.899、0.043、5.480。(5)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5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育出矮化、早实、丰产、优质等综合性状优于绿岭的核桃新品种,以绿岭核桃为亲本与辽宁1号、绿早进行杂交,测定了正反交组合374个杂交单株的13个性状,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最高达72.40%;而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可溶性蛋白质之外,均在20%以下。青皮率和脂肪含量的遗传传递力在4个杂交组合中均大于97%,其遗传受加性效应影响较大。果实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在90%以上,说明其在遗传上是比较稳定的,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从杂交后代中初选21个优株,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优株选择。结果表明,以性状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4.3%,确定了4个反映核桃主要性状的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单株的综合评价值,在供试的21个优株中,选出了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其结果与单株的实际表型相近;并发现短结果枝率、矮化指数和节间长度3个指标能够反映出核桃的矮化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7.
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在香菇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香菇3个亲本双核体(苏香、野生46^#、野生80^#)及其10个单核体、以及它们的10个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针对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遗传距离、以及杂交子和亲本单核体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香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远远高于酯酶同工酶标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无相关性,而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杂交子和以苏香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子和以野生46^#、野生80^#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在香菇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香菇3个亲本双核体(苏香、野生46#、野生80#)及其10个单核体、以及它们的10个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针对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遗传距离、以及杂交子和亲本单核体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香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远远高于酯酶同工酶标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无相关性,而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杂交子和以苏香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子和以野生46#、野生80#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香菇3个亲本双核体(苏香、野生46#、野生80#)及其10个单核体、以及它们的10个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针对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遗传距离、以及杂交子和亲本单核体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都可进行香菇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研究,但RAPD标记检测的多态性要远远高于酯酶同工酶标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单核体酯酶同工酶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无相关性,而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杂交子和以苏香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香菇产量超亲优势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子和以野生46#、野生80#为来源的单核体亲本之间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多个主成分性状的综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育种目标的要求,对多个独立的主成分性状进行综合优化,建立了综合主成分性状的数学模型.综合主成分性状是S个表型方差(遗传方差)最大的主成分性状在育种目标约束下表型方差(或遗传方差)极大化下的线性组合,作为育种指标,选择效果好,预见性强.  相似文献   

11.
核心种质数量性状代表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植物核心种质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夏播菜用大豆154个品种为材料,采用马氏距离计算品种间的距离,并用不加权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根据树型图,采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构建了37个品种组成的核心种质.以此为例,通过方差F测验、均值t测验、极差符合率、表型频率分布、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相关分析等多个指标分析,来评价核心种质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的代表性,结果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代表性,表明核心种质评价需包含评价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质是配合力育种, 筛选高特殊配合力的杂交水稻组合才能选育出在生产上有实用价值的强优势组合。文章利用SSR标记检测了9个三系杂交稻亲本(5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合20个杂交稻组合(5×4 NCII)的产量表现, 分析了杂交水稻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效应与产量杂种优势、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对照优势(相关系数r1=0.5609)、平均优势(相关系数r2=0.541)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亲本遗传距离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关系数(r=0.2143)较小。说明本研究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能充分反映杂种优势, 选用的杂交亲本能组配出强优势组合; 而杂交亲本遗传距离的大小并不能反映特殊配合力效应,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用微卫星探针(GGAT)4得到了罗伯逊易位猪群体内共9个家猪品种的DNA指纹图。1-9品种依次为:13/17罗伯逊易位纯合子猪群体、13/17罗伯逊易位杂合子猪群体、13/17罗伯逊易位杂合子猪互交所得到的正常核型猪群体(杂交0号)、丹系长白猪群体、加系双肌臂杜洛克猪群体、加系双肌臀大约克猪群体、加系双肌臀长白猪群体、丹系长白猪与13/17易位杂合子猪产生的杂交后备猪群体(杂交1号)、杜洛克猪与13/17易位杂合子猪产生的杂交后备猪群体(杂交2号)。根据指纹带型计算了每个群体的相似系数(F)、平均等位基因频率(Q)、最底平均杂合率(H)和遗传距离指数(D)。9个品种的相似系数介于0.546-0.931,根据各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指数作出矩阵图,并据此绘制出品种间亲缘关系树状聚类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粤糖系列甘蔗亲本遗传关系,提高粤糖系列甘蔗亲本的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35个表型性状对106份粤糖系列甘蔗亲本和10份中国主栽甘蔗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粤糖系列甘蔗亲本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82±0.082、0.438±0.039,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叶片宽度和曝光后茎色多样性非常丰富。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在0.388~0.829,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的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成2个大类群6个亚类群及5个亚亚类群。20世纪80年代粤糖亲本多样性指数最高,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7个群体分为3个类群(Ⅰ、Ⅱ、Ⅲ),中国主栽甘蔗品种单独成为一个类群。以上结果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配制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长期指数选择的遗传效果分析—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胜利  吴常信 《遗传学报》1992,19(3):203-211
本文利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研究比较了普通选择指数、实际选择指数、约束指数和单性状选择四种方法的长期选择效果及对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50世代的结果表明:群体大小和遗传参数能明显影响长期指数选择的反应;实际指数选择是有效的,其总体效果好于普通指数;约束选择的早期反应虽低于普通指数,但后期效果好,而且对群体遗传结构影响较小。同时,指数选择使性状加性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衰减变化,而遗传相关依指数公式的系数呈定向改变。建议多性状长期选择时应用实际指数法或约束指数法。  相似文献   

16.
植物种质群体遗传结构改变的测度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缘故导致遗传结构改变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介绍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测度种质库(收集品)遗传潜势的6种遗传多样性统计指标,包括同一变异层次的类型数、类型分布均衡度、遗传相似性与遗传距离、遗传方差与遗传变异系数、多元变异指数以及亲本系数.指出若无遗传丰富度相伴,单有遗传离散度并未提供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测度.探讨了人为条件导致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流失、环境胁迫所致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脆弱性和种子扩繁所引发的植物种质资源遗传结构改变的遗传漂变和遗传漂移等的统计指标.文末给出了自花授粉植物和异花授粉植物群体适宜样本容量研究的个例.  相似文献   

17.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9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2)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分别为57和56,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38%和58.33%;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均为72,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3)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计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俄罗斯沙棘雄株最高,其次为俄罗斯沙棘雌株,然后是中国沙棘雌株,最小的是中国沙棘雄株.表明俄罗斯沙棘因其为蒙古沙棘和中亚沙棘的杂交后代,在遗传上更具有多样性,而中国沙棘由于种群单一,其遗传多样性低;从种间遗传关系来看,中国沙棘的雌株与雄株及俄罗斯沙棘的雌株与雄株的遗传距离近,而中国沙棘与俄罗斯沙棘的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东部不同草原地带羊草种群遗传分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 RAPD技术对内蒙古不同草原地带分布的 5个羊草种群 (共 10 0个个体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31个随机引物(10 nt)在 5个羊草种群中共检测到 4 96个扩增片断 ,其中多态性片断 4 89个 ,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 98.6 %。利用 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了 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运用 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种群内还是种群间 ,羊草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 ,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Nei指数和 Shannon指数估算结果分别为 85 .4 %和 72 .5 % ) ,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 ;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 ,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5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5 0 95 ,变异范围为 0 .4 6 84~ 0 .5 4 76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理距离较近的种群遗传距离较小 ,首先聚在一起 ,而地理距离较远的种群遗传距离较大 ,说明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地理距离最近的两个种群并未最先聚集 ,说明羊草种群间的分化还与其生境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甘蔗品种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提高甘蔗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配制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我们利用17个质量性状和5个数量性状分析了来自13个国家共20个地区的1,160份甘蔗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遗传结构和遗传距离等。结果表明: 5个数量性状在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的变异系数值(CV)变化较大, 说明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的数量遗传变异有较大差异, 其中来自海南的品种其群体遗传变异最丰富。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 来自美国的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次为中国台湾, 第三为澳大利亚, 说明上述3个地区的甘蔗种质创新比较活跃, 在遗传育种中使用了更多表型性状多样化的亲本。不同来源地品种其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显示甘蔗品种群体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来源地内部, 且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各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遗传距离在0.0261–0.2945之间, 其中以福建和广东的品种最为相似, 其次为古巴和美国、广西和云南、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江西和四川、巴西和法国, 说明上述地区在杂交亲本的选择上比较相近。鉴于此, 在遗传育种中应加大利用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品种材料并尽量避免选择同一组的品种相互杂交, 同时对于与其他来源地品种群体遗传距离较远的墨西哥品种群体在亲本选配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栗属杂交F1代幼林期生长、枝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并为栗属育种亲本选配及早期选择指标筛选奠定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锥栗、板栗种内和种间9个杂交组合子代及其亲本为材料,在分析F1代幼林期生长、枝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7个亲本的遗传距离,进而分析栗属杂交子代生长、枝条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栗属杂交F1代生长、枝条性状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各性状组合间F值的变动范围为5.08~22.03,组合内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60%~27.69%;各性状广义遗传力均在0.5以上,性状受遗传影响较大;除地径外,其他性状遗传传递力均大于100%,性状遗传稳定性较高;各性状中亲优势率为-6.01%~44.40%,且F1代生长、枝条性状存在普遍的超亲分离现象。(2)28对引物在7个亲本中共检测出115个多态性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3~5个不等,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为4.1个,多态性程度较高;Shannons 指数(I)、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为1.25、0.674,亲本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3)相关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一年生枝长、一年生枝粗及节间距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随遗传距离增大杂种优势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