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吉彩鲫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试验场于1964年做资源调查时在西吉县境内的一些地震湖中发现的彩色鲫鱼。据悉,这些湖泊是1920年在海源、隆德、西吉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堵截了山涧,破坏了地下水层,地表出现了很多裂缝,地下水沿裂缝大量涌出,和地表  相似文献   

2.
采用垂直平板淀粉胶电泳方法,对西吉彩鲫、红高头金鱼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游动期以前,各个发育阶段的LDH同工酶谱带基本相似。而在游动期以后,随着肝组织的形成,LDH同工酶谱带开始增加,出现了偏向负极的显示肝组织特征的谱带。这表明,细胞分化期间,LDH同工酶的特异性在一种或多种细胞类群中存在。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某些基因的活动有关。西吉彩鲫、红高头金鱼在胚胎发育时期LDH同工酶谱带差异不明显,从整个发育时期LDH同工酶发展趋势上看十分相似。这也为金鱼起源于野生的红、黄色金鲫提供了直接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稀有鮈鲫对高浓度二氧化碳和低溶氧的急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生活在水中,其生存与水中的溶解氧和游离的二氧化碳浓度息息相关.在稀有的螂(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的养殖及作为实验鱼、灭蚊鱼的应用中,引起它出现呼吸困难或者死亡的CO,和溶氧浓度的高低值,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于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进行了稀有约螂对高浓度CO:和低溶氧的急性反应的研究,本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
肉白水晶彩鲫和红鲫杂交的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肉白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transparent colored var.)和红鲫(C.a.red var.),以及后代不同杂交组合的体色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肉白水晶彩鲫和红鲫杂交、肉白水晶彩鲫自交,子代全部为水晶彩鲫型;红白水晶彩鲫自交,子代表现为水晶彩鲫型和红鲫型;红鲫自交,子代全部为红鲫型。初步推断肉白水晶彩鲫是体表鸟粪素缺失型的纯合体(-/-),红鲫是体表鸟粪素完全型的纯合体( / ),红白水晶彩鲫是杂合体( /-)。鸟粪素缺失型相对完全型是显性,但它们的杂交遗传不完全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对照经典遗传学中金鱼的透明和正常遗传实验,发现透明鱼与肉白水晶彩鲫相似,五花鱼与红白水晶彩鲫相似,正常鱼与红鲫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经典遗传学依据体表将水晶彩鲫分为透明鱼和五花鱼,本研究依据体色将水晶彩鲫分为肉白色、红白色和其他色,由于分类角度的不同,一些观点和结论就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5.
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五彩缤纷的鱼类,这些“艳装丽人”中大多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绝技”——性变,即雌雄性别互变。经过性变之后,鱼的体色和体态也随之改变,以致早期的鱼类分类学家把同一种鱼的雌雄个体误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雌变雄,独占授精权由雌变雄的现象称为雌性先熟。生活在珊瑚礁区的许多鱼类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性变的,如隆头鱼、红(鱼旨)、闺秀鱼、刺鳍鱼、鹦嘴鱼、金鳍锯鳃石鲈、红鲷等。由雄性变为雌性称为雄性先熟,较罕见,大西洋鲷就属此类型。生活在加勒比海珊瑚礁区的隆头鱼家族,有两类成员:一类出生时是雌性,体色黄黑,过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地裂     
汶川地震形成了长达300多公里的地表裂缝,破裂时间持续约80-120秒,地裂缝从都江堰向北东方向一致延伸至广元青川一带。由地表裂缝引起的地面开裂、错位等地表破坏现象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罗非鱼适应环境的体色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数鱼类的体色会受应激条件、环境背景、健康状况、生长发育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本文利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体色量化技术研究正常情况和社会应激条件下罗非鱼对背景颜色的适应性,以及在背景颜色变化过程中体色变化的响应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已适应白色背景的鱼放入黑色背景水体后,体色变化主要发生在前10s内,放入时和放入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白色背景下适应的鱼放入黑色背景下适应2h后其体色变得很黑,将其放入白色背景水体后体色在10s内可发生由深到浅的变化,放入时和放入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差异极显著(** p<0.01)。在蓝色背景下适应的鱼放入黑色背景水体后,体色变化主要发生在前10s内,放入时和放入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差异显著(*p<0.05)。在蓝色背景下适应的鱼放入黑色背景下适应2h后的体色变得很黑,再将其放入白色背景水体后体色由深变浅,放入时和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发生极显著变化(**p<0.01)。处于社会应激条件下劣势地位的鱼体色会变黑,刚放入白色背景水体时的平均灰级达到12.7阶,放入60s、1800s后的体色和刚放入时没有显著差异。受社会应激影响轻微的鱼体色在1800s后适应了环境的颜色,明度值和没有受应激影响鱼的体色接近,而受伤或受社会应激影响较严重的鱼体色改变较小。鱼在高浓度非离子氨(UIA浓度为0.178 mg/L)的水中处理3h后,鱼的体色变得很黑,刚放入白色背景水体时平均灰级达到15.1阶,放入10s、120s后鱼的体色变化不大,放入180s后鱼的体色变浅,平均灰级达到9.3阶,与刚放入时的体色明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两性融合发育鱼(红鲫、彩鲫)为对照,对雌核发育银鲫卵壳的表面结构及其可溶性蛋白的组成进行了研究:(1)雌核发育银鲫卵壳表面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嵴和沟;(2)雌核发育银鲫卵壳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略高于两性融合发育鱼(红鲫、彩鲫),并且在II区段存在一条分子量为10万Dalton的特异蛋白区带。并对银鲫卵壳结构及组成的特殊性与银鲫卵初级控制作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体色和社会熟悉度对慈鲷(Cichlidae)选择集群的影响,以体色呈蓝色的蓝阿里(Sciaenochromis fryeri)为研究对象,体色呈白色的雪鲷(Hindongo socolofi)和体色呈黄色的淡黑镊丽鱼(Labidochromis caeruleus)作为刺激鱼群,通过控制鱼群社会熟悉,测试实验鱼是否与优先偏好的颜色表型发生联系,并观察实验鱼是否更喜欢与偏好的颜色表型但并不熟悉的刺激鱼群联系。结果显示,当刺激鱼群的社会熟悉度没有差异时,个体和群体都更倾向于与偏好的颜色表型鱼群联系;而当刺激鱼群社会熟悉度不同时,个体蓝阿里表现出与社会熟悉度更高的群体联系在一起,但群体实验鱼表现出与偏好的颜色表型联系。研究表明,体色对蓝阿里选择集群的影响要比社会熟悉度更大,并且体色可能是慈鲷重要的集群线索,这为研究鱼群内体色的生态影响(如捕食者-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几种鲤鲫鳞片色素细胞和体色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普通鲫、红鲫、水晶彩鲫、普通鲤、蓝鲤、荷包红鲤和锦鲤的不同色彩鳞片色素细胞和体色发生过程观察,确定组成鳞片的色素细胞有4种:红色素、黄色素、黑色素和鸟粪素细胞,分布在鳞片的上层和下层,由于组合不同、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不同体色。本研究描述了不同品种鲤、鲫鱼从出苗到体色形成的发生过程,总结和归纳了不同时期体色变化的异同点,以期为鱼类的体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鱼类体色发育在生物进化、生理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豹纹鳃棘鲈是一种体色变异丰富的珊瑚礁鱼类,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的体色。本文选取了豹纹鳃棘鲈体色差异个体,并对不同部位的皮肤颜色、色素分布和相关色素酶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鱼体表皮分布着大量黑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个体的黑色素细胞密度较大、黑色素含量较高,黑色素酶含量较低;而红色个体的红色素细胞密度更大、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黑色素酶的含量也更高。实验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的体色差异与黑色素颗粒的聚集、分散程度以及黑色素代谢酶的含量相关,体色鲜艳程度与红色素细胞数量以及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本文解释了红黑豹纹鳃棘鲈体色在色素和酶含量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体色变异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红白花鲫胚胎发育期先观察到黑色素细胞的发生,孵化出膜后先后出现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及虹彩细胞。1月龄花鲫幼苗体色呈浅青灰色,2月龄前后,花鲫皮肤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体色发生“青转花”的变化,3月龄时基本形成红白镶嵌的成体体色。克隆获得了鲫Slc7a11和Pnp4a体色基因的全长cDNA。鲫Slc7a11全长1782bp,编码496个氨基酸,与斑马鱼Slc7a11基因氨基酸同源性达93.7%;鲫Pnp4a全长1535bp,编码291氨基酸,与斑马鱼Pnp4a基因氨基酸同源性达95.1%。RT-PCR检测了Mitfa、Tyr、Slc7a11和Pnp4a在白鲫、红鲫、花鲫三种不同体色鲫胚胎及成体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花鲫和红鲫一样有一个黑色素消退过程,鲫Slc7a11和Pnp4a体色基因与斑马鱼Slc7a11和Pnp4a具有高度同源性,花鲫成体皮肤组织也和红鲫成体皮肤组织一样检测到了Mitfa和Tyr的表达。Pnp4a在不同鲫的不同体色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都有表达,Slc7a11在不同鲫的不同体色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但在不同鲫的成体皮肤组织中均未表达。  相似文献   

13.
影响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主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体色变化生态主导因素,田间红色麦长管蚜种群对不同抗蚜性寄主的反应和自然条件下,不同体色麦长管蚜的生殖力以及后代种群体色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麦长管蚜种群中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8,29,30,31℃时,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分别为6.66%,38.30%,70.60%和65.24%。麦长管蚜体色变化过程中,温度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与光周期和寄主营养的关系甚微。红体色麦长管蚜在不同抗蚜性的品种上其种群消长情况存在差异。田间红绿体色麦长管蚜经2代观测,平均蚜量比值分别为9.96和15.85,生殖力差异不显著。在小麦抽穗期到乳熟期红体色麦长管蚜个体比例随着田间条件的改变逐代升高(分别由第1代的17.55%和14.70%增至第2代的29.80%和42.2%)。  相似文献   

14.
15.
进行黄色鲤(Cyprinus carpio)、蓝色鲤及红色鲤的自交和杂交试验,统计分析子代的体色及鳞被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实验选择的亲本,红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纯合基因型;蓝色鲤的体色是纯合型,鳞被是杂合型;黄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杂合型。它们彼此杂交的体色遗传规律较复杂,子代中不但具有亲本的红、黄、蓝体色,还出现了其他色彩,如青灰色、白色、青黄色和蓝白色,部分红色个体的背部还呈暗黑色。同时,实验还观察了不同体色鲤的鳞片、鳍条色素细胞分布情况,分析和讨论了鲤杂交的体色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6.
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红斑马鱼为小型观赏性鱼类之一.鱼类体色主要是由皮肤或鳞片上的色素细胞的种类和分布决定的.黑色素细胞诱导转录因子(MITF)主要调控动物黑色素细胞发育和分化.本文观察了红斑马鱼成鱼的背鳍、臀鳍、腹鳍、胸鳍色素细胞的组成和分布,跟踪观察了红斑马鱼早期体色发育过程.通过C...  相似文献   

17.
于1986—1988年,先后人工诱导2尾红镜鲤和4尾荷包红鲤抗寒品系雌核发育,获得雌核发育2倍体当年鱼种2133尾,其中红镜鲤685尾,荷包红鲤1448尾。通过对这些后代鳞被和体色两个质量性状的分析,发现荷包红鲤抗寒品系雌核发育2倍体(1987)中有约三分之一个体表现散鳞型鳞被和桔红色(出现由深到浅一系列变化)及少量桔黄色、肉红色个体。红镜鲤散鳞型鳞被出现体表全部覆盖不规则大型鳞片、2/3、1/2覆盖不规则的大型鳞片和散鳞型个体。体色出现桔红色、桔黄色,上述二色都出现由深到浅一系列变化和肉红色。这两个质量性状在雌核发育代中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甲基辜丸素诱导莫桑非洲螂雄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邬国民  练慧英 《遗传》1979,1(6):36-39
为了控制莫桑非洲螂(Tilapia mossambica) 的过盛繁殖和充分利用雄性非洲卿生长快的特 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甲基辜丸素诱导莫桑非 洲螂,使遗传上的雌鱼转换为功能上的雄鱼。  相似文献   

19.
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观测红体色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无性世代各个若虫龄期在14,17,20,23和26℃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结果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各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红体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而直线回归法计算的变异系数较小,其结果显示红色麦长管蚜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4.478℃和110.662日.度。  相似文献   

20.
作者使用元江鲤失活的精子,诱导荷包红鲤卵子进行雌核发育所获得的子代,同亲本作了染色体组型和几种酶的组织化学比较。雌核发育子代的染色体组型与母本荷包红鲤完全相同,与父本元江鲤有不同。元江鲤的体色黑灰色,是由于肌肉中有酪氨酸酶存在,能将酪氨酸氧化成黑色素的缘故;荷包红鲤肌肉中无此酶,不能形成黑色素,所以体色呈桔红色;雌核发育子代肌肉中,也无酪氨酸酶,其体色同母本一样为桔红色;乳酸脱氢酶、非特异性酯酶的分布和含量也都与母本一致,与父本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