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长三角25个城市2010—2016年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结构,并利用SDM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旅游业碳排放量除上海和南京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城市整体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态势;(2)旅游...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生态学报》2015,35(21):7150-7160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作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是衡量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借助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ESDA和GWR方法分析了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缓慢提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仍较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和以西北省份为中心的低值集聚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格局演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规模对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强;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且在多数省份开始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应的提升作用高值区从中东部转移至华北和东北地区;旅游业产权结构对南部地区的推动作用也逐步凸显;结构效应主要对西南地区起促进作用。这为优化和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对退化草原恢复以及推广精准放牧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不同放牧强度长期放牧样地(0、0.93、1.82、2.71羊单位hm-2(a/2)-1),采用高样本数量的取样设计并结合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度放牧会显著降低0-30 cm土层全氮含量(P<0.05),全磷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强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放牧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不同放牧强度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密度受放牧影响在0-20 cm土层出现显著下降(P<0.05),变化趋势同有机碳含量相似,碳氮比在重度放牧区0-10 cm土层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和异质性斑块的破碎程度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在对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区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重度放牧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放牧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受海拔和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环境异质性对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匀性。传统分析中多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来量化野生动物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难以准确反映物种-环境关系的空间异质特征。地理加权回归(GWR)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将空间结构嵌入线性回归模型中,以此来探测空间关系的非均匀性。以秦岭大熊猫为例,应用GWR模型分析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环境异质性特征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同经典的全局最小二乘回归法(OL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WR模型的AIC、R2和校正R2均显著优于OLS模型,GWR模型的局部回归系数估计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环境变量间的复杂空间关系,且GWR模型能够为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GWR模型可为探究物种-环境关系的空间异质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在物种栖息地选择与利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初  樊杰  曾瑜皙  郭锐 《生态学报》2019,39(22):8357-8369
高耗能产业是当前中国CO_2排放的重要来源,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实现中国2030年减排目标的主要抓手之一。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刻画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中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趋势极为显著,空间上表现出"西高东低"与"北高南低"并存的分异格局以及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本地高耗能产业碳强度明显受到周边省份的影响,技术创新、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地高耗能产业碳强度产生影响,而且还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周边地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仅能作用于本地高耗能产业碳强度,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则对高耗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从空间溢出效应、主导因素、区域差异化、应对产业转移四个方面提出了降低高耗能产业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刘依飞  甘畅 《生态学报》2022,42(10):3909-3918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对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省际(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区位熵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中国省际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探究二者空间演变趋势和关联特征;其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则无明显变化;除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外,其他省份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整体上看,二者高水平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大致均呈现出以现有集聚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趋势。(2)旅游产业集聚能显著提高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则会抑制其他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对外开放、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均能不同程度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但城镇化作用效果不显著,旅游业产权结构则显著抑制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强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技...  相似文献   

7.
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中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 有助于阐明群落在放牧胁迫下的演替规律。该研究基于幂函数法则, 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群落植物的频率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 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空间分布与幂函数法则能很好地吻合; 不同物种空间异质性具有特异性,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提高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物种分别由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短花针茅、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等多个物种逐渐转变为以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为主的少数物种, 同时, 物种空间异质性大于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物种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人文因素对省域环境污染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克  徐中民  宋晓谕  程怀文  聂坚 《生态学报》2017,37(8):2588-2599
利用2013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截面数据,采用环境污染货币化方法估算了2013年中国省域环境污染损失,利用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技术的STIRPAT模型,对人口规模、富裕程度、产业结构、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等人文因素对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空间异质性估计,同时验证了EKC假说。主要结论如下:(1)2013年中国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为2812.48亿元。(2)各省域环境污染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省域环境污染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人文因素对省域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影响,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及推进城镇化将加剧省域环境污染,而产业结构升级和扩大对外开放将有助于缓解省域环境污染。(4)人文因素对省域环境污染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口数量对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增大;富裕程度对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由西向东梯次增大;产业结构对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城镇化对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对外开放对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由东向西逐渐增大。(5)基于现有样本的计算结果有条件地支持EKC假说。  相似文献   

9.
刘军  问鼎  童昀  马勇 《生态学报》2019,39(6):1979-1992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借鉴生态效率的基本思想,考虑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差异,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将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与游憩活动碳排放进行加总估算出2000—2013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接着运用单一比值法计算出2000—2013年中国及各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值,利用变异系数、莫兰指数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202.71万t增加到2013年的4151.57万t。旅游业部门之间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尤其是旅游交通部门占到旅游业碳排放量的90%左右;(2)得益于2000—2013年旅游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中国及各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中国旅游业生态效率由2000年0.1193 kgCO_2-e/$下降到0.0309 kgCO_2-e/$。(3)时间维度上,中国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相比于2000年旅游业生态效率变异系数0.7114,2013年的变异系数反而增加到0.7483;空间维度上,各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聚集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莫兰指数由0.3036减少到0.0278。(4)通过将测度结果进行比较,中国旅游业自2000年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旅游业的整体可持续水平要优于其他产业,各地区的旅游业在2010年全部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旅游业生态效率的优化应从旅游收入增加与旅游业减排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空间异质性对样地数据空间外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了3个空间异质性等级预案下反应变量(气候变化下景观水平的树种分布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模拟结果在预案之间的差异性,探讨了环境空间异质性对样地观测到的树种对气候变化响应向更大空间尺度外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异质性在一般情况下对样地数据向土地类型尺度外推没有影响,而对样地尺度外推到海拔带尺度的影响则有较复杂的情况.对于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树种以及非地带性树种,空间异质性对样地数据向海拔带尺度外推没有影响;对于大多数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地带性树种而言,空间异质性对样地数据向海拔带尺度外推则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琼  程慧  钟美瑞 《生态学报》2023,43(9):3417-3429
低碳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准确把握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趋同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科学测度,再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时空Markov链,检验其趋同效应并深入探析其时空趋同特征,最后结合Markov链的无限分布矩阵,科学预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过山车式”波动上升态势,东部效率均值大于西部大于中部。研究期内效率均呈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分布,从2009—2014年偏向于较低效率“单峰”趋同向2015—2019年偏向于低效率和高效率的“双峰”趋同演变,且相邻效率等级俱乐部更容易发生转移,其中后期比前期的俱乐部趋同效应更强。(2)空间特征上,不同空间滞后条件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呈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分布,但趋同程度随滞后水平的提升有所减弱。空间滞后水平越高,效率向上转移可能性越大。(3)省域效率转移上,大多中西部省份效率保持平稳,但部分沿海发达省份和西部省份实现向上转移,仅少数中东部省份向下转移。(4)省...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敏  彭晚霞  徐庆国  曾馥平  杜虎  张浩  曾昭霞 《广西植物》2017,37(11):1418-1427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西10类主要森林类型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50、5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广西森林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为8.01~29.78 g·kg-1,变异系数在50.27%~74.89%之间;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半变异函数符合球状模型,其余土层符合指数模型,且拟合效果均较好;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块金效应为16.75%~49.33%,表现为强烈或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不同森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东北和东南;广西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异系数不同,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硬阔杉木石山林软阔竹林八角桉树油茶栎类松树,总体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异系数则相反。广西森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性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强自然林封育和人工林保育、优化调控桉树林和经济林种植规模是提高广西森林固碳潜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立国  朱海  叶炎婷  贺焱  宋薇 《生态学报》2024,44(2):625-636
旅游业碳中和的实现对于旅游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全国尺度以30个省份为分析单元,在承接团队前期关于旅游业碳达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土地利用数据、碳吸收系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分别测算与模拟了近20年和未来40年各省旅游业碳汇,通过旅游业碳中和指数反映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业碳汇之间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探索旅游业碳中和指数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未来40年,我国省域旅游业碳汇总体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多数省份的旅游业碳汇不断增长。东北部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区的旅游业碳汇较为富余,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和上海等省份的旅游业碳汇则相对匮乏。(2)不同情景中,低碳情景下的旅游业碳中和实现情况最好,有云南、四川和青海等7个省份在2060年之前实现了旅游业碳中和,而中等情景和基准情景下均仅有黑龙江和云南2个省份能够如期或提前实现。其中,西部和北部沿边省份的旅游业碳中和实现情况都要优于其它地区。(3)各省旅游业碳中和指数在未来40年的等级分区大致呈现出从Ⅰ级区逐步向Ⅴ级区转变的趋势,我国总体旅游业碳赤字率由2030年的96.67%逐渐降至2060年的76.67%。(4)未来40年,我国省域旅游业碳中和指数在空间上总体处于集聚态势,热点和冷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且演化趋势较为稳定。其中,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南和东北地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研究有效探讨了旅游业碳中和研究的理论与范式,并为中国旅游业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低山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吉林延边汪清林业局金仓林场境内森林土壤为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地统计学回归克里格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垂直分布规律,预测了其空间分布,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插值.结果表明: 0~6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6.14±4.58) kg·m-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以及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及速效K含量都呈减小趋势,其中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P<0.01).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拟合方程中,地形因子中高程和坡向余弦值是最优的拟合因子,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4和0.39(P<0.01).0~20和0~60 cm土层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利用回归克里格插值方法得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与普通克里格法相比,回归克里格法的空间预测精度改进了18%~58%.利用回归克里格插值方法预测了土壤全N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任慧敏  王圣云 《生态学报》2023,43(12):4858-4867
实现低碳化的人类福祉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人类福祉提升的碳强度指标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指标。论文使用了人类福祉碳强度指标,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时空演进格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1980—2016年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但在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国家与其他区域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距。(2)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化、资本积累、死亡率等因素提高了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贸易依存度则是不断降低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主要驱动力。(3)影响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差异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能源消费结构、贸易依存度、工业化、资本积累、死亡率等因素对全球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而体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4)周边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化、资本积累和死亡率等因素会增加本国人类福祉碳强度,但本国人类福祉碳强度也会随着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贸易依存度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