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飞虱在早稻上的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白背飞虱,褐稻虱两个种群在早稻上的消长动态。由于白背飞虱迁入与主迁入均比褐稻虱早,迁入虫量大,从而构成在早稻上白背飞虱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群。由于褐稻虱主迁入迟,而且种群密度制约影响较小,加上白背飞虱迁出期早,造成7月中下旬褐稻虱虫口密度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 七十年代以来,稻纵卷叶螟已上升为我区主要水稻害虫。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地该虫冬后虫源为外地迁入;第二代(主害代)仍主要是外来虫源;当代迁入,当代可以为害成灾;当代蛾量与幼虫密度相关极显著。但靠田间系  相似文献   

3.
江西早稻穗期稻飞虱猖獗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江西早稻稻飞虱特大发生,为害猖獗。其猖撅原因是:1.1986年冬、1987年春气温高,越冬界限北移,虫量增加;2.抗褐稻虱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白背飞虱种群相应上升,为害加重;3.外地虫源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种群建立快;4.稻田生态环境对稻飞虱繁殖取食有利;5.气候适宜;6.人为防治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危害严重, 尤其2007年, 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 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 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 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 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 (1) 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 台湾省、 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 非主要虫源地; (2) 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 福建850 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 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 偏强, 且北跳推迟, 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 雨季延长; (3)2007年广东、 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 在副高偏强、 雨水较多年份, 提前对两广、 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相似文献   

5.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稻褐稻虱发生趋势中长期预测预报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我区早晚稻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晚造发生重于早造。但近几年来,该虫在早造的发生频率有所提高,造成很大损失。 近几年随着全国对褐稻虱的生物学特性及迁飞规律研究的深入,对原来褐稻虱的测报方法也应有所改进,特别是中长期预测预报方法,已经不能适用。几年来,我所在区内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已初步总结出以褐稻虱的迁入期迟早,迁入量多少为主要依据的预测预报方法。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影响褐飞虱猖獗和为害的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是1977—1983年关于褐飞虱(Niloparvata Lugens St?l)迁飞和猖獗因素研究和观察的结果。褐飞虱在我省田间不能安全越冬,早稻上最初虫源系由冬季气温较高的南部地区依次长距离迁飞而来。连作晚稻一般受害不重,虫口高峰即为害盛期是在晚稻抽穗以后。造成在晚稻上猖獗的虫源固有本地的和陆续由南方迁入的,但主要系在晚稻移栽以后的8月中旬,由西南一季中稻区长距离迁入的。至于晚稻后期的受害程度,在这7年的虫口条件下,主要受后期尤其9月高温的影响。褐飞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南方性害虫,即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30℃适温条件下,2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加之产卵量多,所以在晚稻上短时期内即能猖獗成灾。构成我省晚稻虫口基数的主要虫源,系夏季以后8月中旬迁入的虫口,决定晚稻受害程度的主要系9月份高温。但是造成褐飞虱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感虫品种的推广和有利于虫口上升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2006年安庆地区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大发生的特点主要有:迁入虫量大、回迁峰次明显;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田间种群增长迅速,全市普遍重发,局部暴发;田块间虫口差异大。分析认为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初迁虫源奠定了大发生的基础;褐飞虱生物型变化,食料条件丰富;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生境2个方面为褐飞虱发生提供利好条件;褐飞虱对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抗性,促进褐飞虱暴发。还就加强异地监测、抗药性监测、田间调查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沈进松  吴明东 《昆虫知识》1993,30(6):328-329
<正> 稻飞虱在苏北盐海垦区,大发生频率高,为害严重,并具有独特的发生特点。本文根据1983~1991年的调查资料,简报如下。 一、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9年调查资料(如表1)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成虫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始见,特早年份5月下旬就有少量成虫迁入。主要迁入峰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迁入峰次较多,一般3~6个。白背飞虱若虫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底至8月15日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浙江十里丰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动态调查和文献资料及系统分析技术组建了白背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本文描述了模型结构及有效性检验,利用1983年至1989年的发生量达11倍之差的9块早稻田间调查数据进行有效性险脸,表明所有田块模拟与实测主害代高峰期的差异在±5b之内,7块田模拟主害代高峰虫量在田间实测值的±20%区间之内之内。灵敏度分析表明模型对迁入格局和总迁入量相当敏感,迁入主峰早、迁入量大且集中,是大发生的征兆.近期迁入虫源是主要虫源;气温对早稻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三代发生期及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世平 《昆虫知识》1993,30(5):257-259
<正> 余庆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遵义地区东南角。主要栽培一季中稻,水稻面积15万亩左右,80年代以来,稻纵卷叶螟Cnaph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大发生频繁,常年发生8~10万亩左右,占水稻栽插面积的55%~60%,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三和第四代。长期以来我们在三代稻纵卷叶螟的预报上,以前期迁入蛾量、气象预报、作物布局等因素作经验预报,缺乏科学的、定量的预报。做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三种稻飞虱的发生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河南省为害水稻的飞虱种类主要有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Fallen)、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灰飞虱发生数量少,为害轻微;白背飞虱和揭稻虱为迁入虫源,常年普遍发生,局部严重,猖獗年暴发成灾。1977—1980年对其生物学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兹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泰和县近年来晚稻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连年暴发的规律。通过分析泰和县2008—2013年褐飞虱的田间调查及灯诱数据,并结合气象条件,研究了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危害早稻田的褐飞虱以2、3代为主,其田间种群数量的多少主要受春季迁入虫量的限制,本地早稻收割后的滞留虫源对晚稻种群数量的影响很小。(2)危害晚稻田的褐飞虱以5、6代为主,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初期外来迁入虫量是影响晚稻田后期暴发的关键因子。(3)不同年份间晚稻田褐飞虱暴发类型不同。2008和2009年属后期迁入虫量与"暖秋"共同影响类型;2010年是"暖秋"影响类型;2011和2012年是后期迁入虫量影响类型;2013年是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积累影响类型。后期迁入虫量、秋季温度以及晚稻田早期迁入虫量是导致泰和县晚稻田褐飞虱连年暴发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为褐飞虱暴发规律的阐明及可持续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lla Stainton在柑橘产区为害晚夏梢和秋梢普遍,对苗木和幼树的为害更为严重,影响生长和结果。受害叶片又常是柑橘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的重要越冬场所。由于潜叶蛾为害叶片和枝条造成的伤口,溃疡病容易侵染。 柑橘潜叶蛾除为害柑橘和枳壳外,还未发现为害其他寄主植物。它的发生与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柑橘夏梢零星陆续抽发,潜叶蛾在不间断的营养条件下,每年秋季常猖獗成灾。秋梢是柑橘翌年结果可靠母枝,保护秋梢不受潜叶蛾为害,是夺取柑橘次年增  相似文献   

17.
四(2)代稻纵卷叶螟田间幼虫密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是江淮丘陵南部以双季稻为主的四稻混栽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四(2)代是本县早稻的主害世代,主要娥源由江岭区迁入。目前稻纵卷叶螺田间幼虫密度的预测,主要是根据田间卵量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报。由于选点及取样误差,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田间实际卵量情况,同时卵孵化、幼虫成活还受到水稻生育期、气候条件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而准确性较低。如我县1985年田间卵高峰日卵量已达到大发生年的卵量指标,但由于水稻生育期、气候条件均不适宜,结果形成偏轻发生。为此,笔者对我站1977~1988年12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粟穗螟发生为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富  潘学贤 《昆虫知识》1991,28(4):211-215
<正> 粟穗螟 Mampava bipuntella Ragonot是四川省高粱穗部主要害虫之一,以取食高粱籽粒而直接造成为害,常年损失5—20%,严重影响了高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地测报及控制粟穗螟的发生为害,作者于1985~1989年对粟穗螟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就粟穗螟发生为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又称黑蚱、蝉、知了、鸣蝉。我省各地均有分布。食性很杂,主要为害柑桔、梨、桃、苹果、枫杨、柳、桑、白杨、芙蓉、楝、榆、法国梧桐等多种果林植物。 棉花作为黑蚱蝉的寄主之一,早有记载,但该虫在棉田中产卵所造成的为害情况则未见有报道,现将我们所观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黑蚱蝉对棉株的为害主要由产卵引起,每年8月上、中旬棉株大量开花结铃期,黑蚱蝉即迁入棉田产卵为害,直到8月底9月中旬尚能见少数棉株受害。若被产卵的棉枝处于芮花期,则一、二天后整枝失水凋枯;若被产卵枝已  相似文献   

20.
甘肃鼢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下害鼠,无冬眠和夏眠现象,食性广泛,但其活动取食范围相对比较固定,本文针对被广泛应用于农田地上害鼠防控的TBS系统原理,在甘肃鼢鼠防治中的探索研究围栏防治效果及可行性.结果表明各围栏均能减少处理区甘肃鼢鼠对马铃薯的为害,提高马铃薯产量,封闭式竹条地下围栏对甘肃鼢鼠具有较好的阻截作用,能够完全阻截甘肃鼢鼠迁入处理区取食为害,但金属网地下围栏不能完全阻截甘肃鼢鼠迁入为害.封闭式竹条地下围栏处理区甘肃鼢鼠未迁入为害,为害率为0%;带诱捕孔的开放式金属网地下围栏处理区平均受害面积1.8m2,为害率达7.2%,但诱捕孔不能诱捕甘肃鼢鼠;开放式金属网地下围栏处理区平均受害面积2.47 m2,为害率达9.87%.三者对马铃薯增产分别达33.06%, 28.54%和19.73%.本研究为探索围栏系统对甘肃鼢鼠的防控提供了非常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