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书介绍     
<正> 《中国海菜花属的系统植物学与物种生物学研究》一书,是作者在武汉大学生物系孙祥钟教授指导下所作的博士论文,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专著展示了作者从当今植物分类学的两个发展方向——系统植物学与物种生物学——对中国海菜花属植物的研究成果。前半部分属系统植物学范畴。作者以居群概念,利用栽培观察、同工酶电泳、野外居群考察和形态研究等诸方面得到的证据,在数值分类和分支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综合分类学的观点解决了中国海菜花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发现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目前,国内对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了解和研究都很少。本文介绍了头细蛾的分类、生物学和形态适应;大戟科相关5属植物(算盘子属、叶下珠属、黑面神属、白饭树属和守宫木属)的生物地理学,开花生物学,花的结构与传粉系统的关系;寄主植物与传粉者的对应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等。研究表明中国有丰富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资源,开展其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科学意义。很多新的、复杂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大量的头细蛾种类有待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明党参属植物综合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本属植物的分类历史,本草考证,形态解剖,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一些化学成分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对确定本属植物在伞形科系统分类的位置和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苎麻属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是栽培苎麻的原产国,拥有丰富的苎麻属植物资源.深化苎麻资源的研究对了解苎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以及苎麻品种改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苎麻属植物的起源分类与进化、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苎麻资源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等基础性研究进展,并对苎麻资源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董莉娜  刘演 《广西植物》2019,39(1):16-39
秋海棠属(Begonia L.)隶属于葫芦目(Cucurbitales)秋海棠科(Begoniaceae),有1 800余种,是世界第六大属,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亦可作为药用、食用、饮料和饲料等。我国有秋海棠属植物近30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等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云南有秋海棠属植物100余种。近年来,随着广西地区秋海棠属植物野外调查的不断深入,陆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秋海棠属新类群,使得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数目已超出1991年《广西植物志》(第一卷)收录的19种,因此亟需对发表于不同期刊中的类群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汇总。鉴于此,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考证标本信息,整理并汇总了广西产秋海棠属植物共84种,包括2个变种、11个亚种和46个特有种,新增的65种为《广西植物志》(第一卷)中未收录的类群,并补充了这些类群的特征集要、凭证标本信息和属下分组概况,为今后开展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修订以及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王文采院士是著名的传统植物分类学家。他主要研究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荨麻科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新发现了20个属,约500个新种,修订了毛茛科翠雀属、唐松草属、铁线莲属等多个属的分类系统;同时在对苦苣苔科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揭示了科的演化趋势,建立了后蕊苣苔属、吊石苣苔属和小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我和他的相知相识就缘自"植物分类"这个专业媒介。事情可以追溯到1961年,那  相似文献   

7.
蓑藓属(Macromitrium Brid.)是藓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类群之一。先后该属记录946个种,现接受351个种。目前中美洲、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蓑藓属植物基本完成了分类修订,而南美洲、非洲中部、马达加斯加等地区的蓑藓属植物尚未进行系统的分类修订。蓑藓属的属下分类系统问题众多,先后在该属下建立了10个亚属、20个组和2个亚组,目前接受的有4个亚属和8个组,但是这些类群之间的分类地位和关系仍然不清。鉴于蓑藓属种数多,种间分类问题多,分布广泛,需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够解决世界蓑藓属的分类修订和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仙人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生物学特性、分布、化学成分及用途等方面,对国内外仙人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该属植物开发、医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葡萄属植物野生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种类最多、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植物共有40种、1亚种、13变种。本研究根据《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择多项性状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植物23个种的生物学性状、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等进行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中国葡萄属植物的主要物候期,嫩梢新梢的绒毛、颜色,叶片的形状、颜色、锯齿,果实大小、颜色、香型和花器官等形态性状都有丰富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葡萄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也将为葡萄属植物演化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对目前使用的《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我国野生葡萄资源多样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洪桦枫  常艳芬 《广西植物》2017,37(10):1290-1300
膜叶铁角蕨属隶属于铁角蕨科,全世界约有30种,我国分布有18种,是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膜叶铁角蕨属的物种数目和物种分类还存在很大争议,一些物种的界限和定义还模糊不清,为了得到一个自然的膜叶铁角蕨属分类系统,还需要对膜叶铁角蕨属的物种分类做进一步研究。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膜叶铁角蕨属1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包括孢子形态特征、叶柄和根状茎上的鳞片形态特征、叶片形态、羽片形状以及叶脉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探讨了各个形态特征间的关系以及膜叶铁角蕨属植物的物种分类。结果表明:膜叶铁角蕨属植物的叶片及羽片等形态特征存在很大区别,叶柄和根状茎上的鳞片以及孢子形态的种间差异虽然不大,但其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仍可作为部分种类的鉴定依据。该研究结果为膜叶铁角蕨属植物的物种分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光学显微镜对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12种植物花粉器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块的形态有3种类型:球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着粉腺的形态有6种类型:长圆形、方形、近方形、三角形、正三角形和近三角形。花粉器形态学结果对青羊参(Cynanchum otophyllum)在鹅绒藤属中的分类具有较大意义;支持《中国植物志》第63卷中对催吐白前组(Sect. Vincetoxicum)的分组处理;结合鹅绒藤属花粉块下垂,娃儿藤属(Tylophora)花粉块平展的特点,支持将娃儿藤属作为一个独特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对牛心朴子叶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牛心朴子叶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的水分胁迫中,牛心朴子叶片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没有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直到处理末期才显著下降;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o、Fm、Fv、Fv/Fm变化不大,在处理末期各处理Fo降低,轻度、重度水分胁迫的Fm、Fv、Fv/Fm升高。说明K期水分胁迫后牛心朴子的光合功能受到影响,但牛心朴子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对广东及香港、澳门鹅绒藤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药用部位、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就该属植物在上述三地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s a continuation of “Chemotaxonomy of Cynanchum and Its Allied Genera with Notes on the Generic Characteristics of Vincetoxicum”, published in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1: 41-50, 1989). There are other three sections of Cynanchum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Vol. 63), which were considered as separate genera by some authors. These sections are Cynanchum Sect. Rhodostegiella, Sect. Seutera and Sect. Cyathella, also of a single corona. They were not given generic rank as chemical data of Sect. Rhodostegiella were inavailable.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we have studi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is section. A very marvellous result was obtained. No C21 steroidal compounds but flavonol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ection Rhodostegiella. Some flavones were isolated from Hoya bella of Asclepiadaceae (Bass et al., 1979), but no report has been given from Cynanchum and the tribe Asclepiadeae up to now. The family Asclepiadaceae mainly contains C21 steroids, but some genera contain cardenolides or terpenoids, and only a few genera, such as Cryptolepis and Tylophora, have alkaloids. The genus Cynanchum sensu Tsiang et P. T. Li, like most members of Asclepiadaceae, has C21 steroids except the section Rhodostegiella. Flavonols, therefore, may b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ction. Considering the corona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section Rhodostegiella be given generic rank. Because of the separation of Vincetoxicum Wolf and Rhodostegiella (Pobed.) C. Y. Wu et D. Z. Li from Cynanchum sensu Tsiang et P.T. Li, the rank of the sections Seutera and Cyathella should be reconsidered. Obviously, the problem of evolution of the sections of Cynanchum sensu Tsiang et P. T. Li is complicated. The corona, chemical constituents, habit, root-type are not congruent with one another in evolution. The authors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nera Seutera and Cyathella by Reichenbach (1828) and Decne (1838) respectively. Taxonomic treatments, including a new status, Rhodostegiella (Pobed.) C.Y. Wu et D. Z. Li, and 12 new combinations, are given.Key words Cynanchum Linn.; Rhodostegiella (Pobed.) C. Y. Wu et D. Z. Li; Seutera Reichb.; Cyathella Decne.; Flavonols; Chemotaxonomy; New 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15.
以徐长卿子叶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试管苗生根、移栽及移植等研究。结果表明,MS+6-BA 0.3 mg/L+NAA 0.2 mg/L+2,4-D 0.4 mg/L是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MS+6-BA 0.8 mg/L+NAA 0.2 mg/L是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MS+6-BA 0.6 mg/L+NAA 0.2 mg/L是不定芽分化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炉灰渣是试管苗移栽的理想基质,移栽成活率可达97%。试管苗移植后长势旺盛,根系发达,当年开花。根据本试验结果可建立徐长卿子叶诱导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牛心朴子生理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毛乌素沙地植被主要建群种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而萝摩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却出现了繁茂的生长。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演替关系。本文通过对油蒿和牛心朴子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和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对其生境各要素的分析,说明了油蒿具有变水植物的特点,牛心朴子具有恒水植物的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两种植物的光合、蒸腾及气孔行为都不相同。即便是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牛心朴子的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高于油蒿;并且,牛心朴子只受轻微水分胁迫或不受水分胁迫,而油蒿则始终处于水分胁迫之下,说明牛心朴子在竞争中比油蒿占有相对的优势。在生态诸因子中,土壤水分状况是演替的外因,两种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和生殖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是演替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197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工作者测定了亚洲地区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猪胰岛素三方二锌晶体结构,成为中国结构生物学历史发展的起点.进入新世纪,该学科领域已进入国际前沿,展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正在迎来发展新时期.本篇评述包含"历史发展","现代化实验设施建设"和"深入生命世界,走进国际前沿——近年代表性研究成果集萃"三个主题节段,以较全视野反映结构生物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Two new species of Asclepiadaceae, Cynanchum ellemannii and Gonolobus saraguranus , collected by Lis Elleman the "Aarhus University Ecuador Project" as part of an ethnobotanical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 Loja, are he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Moreover, the new name Cynanchum trianae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白首乌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首乌叶片光合日变化曲线呈明显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9:00~10:00时和下午3:00时左右。在高光强下中午有明显“午休”现象。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在晴天中午明显降低,说明田问白首乌叶片在晴天中午经常发生光抑制,高光强和高温是发生光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报道并描述了滇川金沙江上游干旱河谷萝藦科一新变种——折叶白前(Cynanchum forrestii Schltr.var.conduplicatumJ.Wang&F.Du)。新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常对折,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和副花冠紫红色,每花萼的萼片之间有2个较大的及2(~4)个较小的腺体,花粉块近球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