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科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的全部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SCI论文的检索,研究了有关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科学证据。得出科学家比消费者更关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技术经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学安全检验与检测,并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在所发表的全部9333篇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中,90%以上的论文证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与传统非转基因作物无显著差异;而对于所有得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结论的论文的追踪研究发现,其研究结论被证明是在错误的研究材料或方法条件下得出的。  相似文献   

2.
3.
<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医药、农业、环保、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转基因动物在各个领域内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然而任何技术的出现都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动物在一定层面上也备受争议,因此,转基因动物生物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从转基因动物自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国内外转基因动物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植物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孟山都、拜耳、巴斯夫、杜邦等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迅速发展。通过阐述各国针对生物育种的政策布局,并结合专利数据与产业发展现状简析了农业转基因育种的发展态势。另外,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各国际组织及国家积极响应,对此进行规范管理并展开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基因植物经历了2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转基因植物从诞生以来,其食用安全性一直是科学界、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关心的焦点问题。各类转基因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转基因产业的发展。本文从营养、毒性、过敏性、抗生素抗性、非期望效应等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六大原则以及国际与国内对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内容,最后介绍了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安全管理体系。以期使读者对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基于专利分析的转基因药用植物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药用植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使用量均逐年上升。随着对药用植物需求和消耗的不断增加,许多药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面对日趋严峻的药用植物资源,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德温特数据库的专利信息,对收录的有关转基因药用植物领域的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全球和中国本土两个层面对转基因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核心技术、研究热点、技术分布与格局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转基因药用植物领域美国技术实力最强,而中国专利数量名列前茅,但其国际影响力尚且不足。研究结果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掌握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发展趋势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  相似文献   

7.
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为此,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与评价政策进行介绍分析,总结其现实积极作用及价值,指出其缺陷或不足,以期为健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完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政策及法律规范方面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家畜进行遗传改良,必将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与其它转基因生物一样,其安全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促进转基因家畜研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对其可能影响环境和食品安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技术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激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概述了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其生产现状,分析了转基因大豆及制品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对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给出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麦中氨基酸分析的水解方法进行研究,比较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小麦中氨基酸的含量。方法:样品用含0.1%巯基乙酸的盐酸溶液水解提取,样液经定容、过滤、浓缩、复溶、过膜后,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应用含巯基乙酸的盐酸水解液对小麦样品进行水解的同时有效防止了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氧化,相对氧化水解方法节省前处理时间,方法的回收率为93%~9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4%。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小麦样品的17种氨基酸分析,氨基酸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小麦中氨基酸含量分析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转基因植物具有抗病、抗虫、抗逆、高产、营养成分改善等优良性状,但其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一代植物转基因技术,如叶绿体基因工程、基因约束、多基因共转、去除抗性标记基因、对外源基因进行实时监控、抗性管理策略、最小程度地改变基因等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的转基因植物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更有利于消费者食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相似文献   

12.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has become established as a foundation concept in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transgenic crops. In the case of a food and feed crop, no single variety is considered the standard for safety or nutrition, so the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of transgenic crops is investigated relative to the array of commercial crop varieties with a history of safe consumption. Although used extensively in clinical medicine to compare new generic drugs with brand-name drugs, equivalence limits are shown to be a poor model for comparing transgenic crops with an array of reference crop varieties. We suggest an alternate model, also analogous to that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where reference intervals are constructed for a healthy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 Specifically, we advocate the use of distribution-free tolerance intervals calculated across a large amount of publicly available compositional data such as is found in the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Crop Composition Database.  相似文献   

13.
Citation analysis numbers are being used as measures of faculty productivity and/or impact. However, after establishing initial citation numbers how does one conduct maintenance on their citation record? During this time of budgetary uncertainty it is more vital than ever to incorporate citation analysis into annual review packages or any departmental report that relies on such faculty data.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next step in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植物商品化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很迅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基因工程植物在商品化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很不稳定,二是基因扩散和杂草化问题,三是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综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基因工程产品商品化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人类有能力改善植物基因工程产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转基因植物产品最终能满足人类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造福于  相似文献   

15.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能够同时表达两个或多个外源基因,可以满足种植者多元化需求和带来多重效益,成为目前转基因植物研发及应用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由于监管理念不同,对育种复合后代的遗传稳定性和基因互作的看法不同,对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采取了不同的模式。综述了目前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不同国家的评价模式,并提出了我国对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 3个试验研究转几丁质酶和苜蓿 1,3- β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对土壤弹尾目昆虫和环节动物线蚓的影响。①平皿实验 :观察弹尾目与转基因水稻组织间的营养关系及其在无土壤情况下对弹尾目昆虫繁殖率的短期影响 ;②土壤 -植物残留物单物种微宇宙试验 :观察土壤中不同转基因水稻组织含量对土壤动物繁殖率的短期影响 ;③土壤 -植物残留物多物种微宇宙试验 :模拟大田状况 ,观察多物种共存较长时间后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动物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Folsomiacandida取食新鲜转基因水稻叶片和根组织 2 1d后 ,繁殖率比野生型水稻组分别降低 4 5 1% (F1,8=9 9,P <0 0 5 )和 30 5 % (F1,8=5 8,P <0 0 5 ) ;在掺有转基因水稻组织 (30g/kg)的土壤中 ,F .candida 2 1d后的繁殖率比野生型水稻组下降 19 3% (F3 ,16=3 6 ,P <0 0 5 ) ;在掺有转基因水稻组织土壤 (30g/kg)的多物种实验中 ,转基因水稻组中的F .candida、Enchytraeuscrypticus16周后的密度比野生型水稻组分别降低 19 4 % (F1,48=6 8,P <0 0 5 )和 38 0 % (F1,48=6 4 2 ,P <0 0 0 1) ,而Sinellacurviseta的密度升高 84 8% (F1,48=6 4 2 ,P <0 0 0 1)。因此 ,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水稻对土壤弹尾目和线蚓都是有影响的 ,对某些种类表现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玉米是当前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在保障人类能源、饲料、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智慧芽数据库(PatSnap)对欧盟、美国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收录的1985~2018年全球转基因玉米技术领域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全球转基因玉米专利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技术分布与格局及研发热点,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研发单位转基因玉米研发的竞争力,对未来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the bibliometric parameters of 37 Dutch professors in clinical cardiology. Those are the Hirsch index (h-index) based on all papers, the h-index based on first authored papers, the number of papers,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and the citations per paper. A top 10 for each of the five parameters was compiled. In theory, the same 10 professors might appear in each of these top 10s. Alternatively, each of the 37 professors under assessment could appear one or more times. In practice, we found 22 out of these 37 professors in the 5 top 10s. Thus, there is no golden parameter. In addition, there is too much inhomogeneity in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even within a relatively homogeneous group of clinical cardiologists. Therefore, citation analysis should be applied with great care in science policy. Thi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when different fields of medicine are compared i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s. It may be possible to develop better parameters in the future, but the present ones are simply not good enough. Also, we observed a quite remarkable explosion of publications per author which can, paradoxical as it may sound, probably not be interpreted as an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 of scientists, but as the effect of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authors and the strategic effect of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