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黑脸琵鹭的越冬行为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是全球濒危鸟类之一。海南北黎湾是继我国香港和台湾之后发现的黑脸琵鹭第三个重要的越冬地。为了深入了解黑脸琵鹭在该地的保护状况,以及影响其种群越冬的致危因素,作者于2004年1–3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观察法对北黎湾黑脸琵鹭的越冬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在黑脸琵鹭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9.72%;其次是站立行为,为10.42%;护理行为位居第3,占10.36%;位移、取食和社会行为在白天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2)白天黑脸琵鹭休息行为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8:00–17:00主要以休息为主,而在17:00以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护理、取食和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位移和社会行为发生率较低,呈间歇性变化。黑脸琵鹭各种行为之间在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其中以休息行为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取食行为,而行走行为持续时间最短。(3)黑脸琵鹭的取食频次在各时间段也有显著的差异,在16:00以后取食的频次较高。(4)黑脸琵鹭的取食行为受潮汐的影响,过高和过低的水位都将影响其取食活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黑脸琵鹭及其越冬地的保护和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2.
《生命世界》2004,(12):51-51
黑脸琵鹭是全球极度濒危的鸟种之一,是中国23种濒危鸟类中被列为世界极危级的5种之一.数目比大熊猫更稀少,现全球仅存1000只左右.而且仅在亚洲出现国际《拉萨姆湿地公约》规定.如果一个地区的黑脸琵鹭超过全球数量的1%就应该纳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可见其濒危程度。黑脸琵鹭因长有黑脸及琵琶状鸟喙而得名,夏秋两季主要在朝鲜和中国东北部繁殖.越冬时飞往中国东南部及越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  相似文献   

3.
黑脸琵鹭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其栖息地的研究对于该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月4—5日,对澳门地区的黑脸琵鹭进行了同步调查;3—5月,于路氹城黑脸琵鹭集中分布地放置4台红外相机对其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澳门地区黑脸琵鹭的最高数量为55只,其昼栖地以生态一区为主;黑脸琵鹭在黄昏时飞离生态一区(17∶00左右),夜间返回生态一区栖息,与以往的报道不同(夜栖地与昼栖地不同)。出现了新的夜栖地利用模式,即夜栖地和昼栖地相同,可能是黑脸琵鹭对澳门适宜夜栖地较少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经济、快速的脱毛技术。方法:采用人用脱毛膏对常用的实验动物进行脱毛试验。结果:采用人用脱毛膏对常用的4种动物脱毛,小白鼠背部脱毛需10min;大白鼠背部脱毛需15min;家兔脱毛心前区需10min,颈部15min,股部10min;绵羊脱毛颈部需25min,股部20min。结论:显示人用脱毛膏对常用的实验动物的被毛有较好的脱毛效果,并无明显的充血和炎症反应,优于其他去除动物被毛的方法,值得一用。  相似文献   

5.
深圳湾湿地的黑脸琵鹭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湾湿地是世界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1999-2000年在此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178只,约占世界总数量的25%。近十年来深圳湾湿地黑脸琵鹭的数量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它湿地环境恶化而使黑脸琵鹭集中到深圳湾,这种情况对黑脸琵鹭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使该湿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提出了保护深圳湾湿地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食物主要由鱼类和虾类组成,对其觅食生境中潜在食物的分析有助于对该濒危物种的保护。福建兴化湾是我国大陆黑脸琵鹭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对湾内越冬黑脸琵鹭的观察发现,黑脸琵鹭白天在养殖塘休息,黄昏则飞到离养殖塘约8km处的滩涂觅食至黎明返回。在黑脸琵鹭觅食的滩涂共采集到42种鱼类和6种虾类。根据对体长、生活习性和数量状况的分析,认为其中的19种鱼类和6种虾类为黑脸琵鹭的潜在食物,以鲻科鱼类最为重要。建议对黑脸琵鹭的保护应重视其觅食滩涂生境中鱼类和虾类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黑脸琵鹭是世界涉危鸟类.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黄河三角洲连续多年进行野外调查,掌握了黑脸琵鹭在此区域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及其生境分析、保护,为丰富黑脸琵鹭迁徙路线研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黑脸琵鹭的分布及栖息地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3月~2006年4月,对福建省海岸湿地的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及其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在福建省越冬的黑脸琵鹭约60~90只,每年迁徙停歇的种群数量在80只以上,黑脸琵鹭主要选择河口的滩涂湿地作为越冬和迁徙停歇地。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其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实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程,并帮助当地政府和民众寻找到发挥湿地更高经济效益的产业是保护黑脸琵鹭栖息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黑脸琵鹭的觅食地在哪里?民以食为天,鸟为食而亡。弄清黑脸琵鹭的食物来源,对保护它们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两只还不会走路的小黑脸琵鹭不见了。摄制组的全体人员暂停了拍摄工作.拉网式的搜索了小小的形人坨。山上没有。草丛里没有。悬崖峭壁下的海滩也没有。被人偷窃已是确定无疑。  相似文献   

11.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属鹳形目、鹮科、琵鹭属,仅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东北(Schauensee,1984)和朝鲜(Kennerley 1989)繁殖,多在我国东南沿海越冬。由于数量稀少我国列入二级保护动物,是国际组织(IUCN)关注的世界濒危鸟类。据1994~1995年冬季黑脸琵鹭分布及数量的报道(Thomas D. D and Mary L. F, 1995),全世界发现有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8处,总数量为422只(图1)。  相似文献   

12.
江南 《植物杂志》2009,(1):76-77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之间建立友善关系,双方必须彼此了解才行。这种了解的方式,也叫“禽言兽语”。科学家发现,海洋动物尤其是海兽不仅存在着“语言”,而且还有不同的“方言”。  相似文献   

13.
澳门路凼连贯公路西侧的湿地保护区是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每年的越冬数量稳定增长。2007~2009年度2个冬季的调查结果显示,黑脸琵鹭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底在澳门越冬,12月至翌年2月份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超过50只。其中人工湿地是黑脸琵鹭主要的休息场所,沿岸滩涂是其重要觅食地。黑脸琵鹭昼间栖息行为以休息为主,其次是护理行为。栖息地周边主要人为干扰为噪声污染,但噪声水平较低,经噪声预测模型计算出传播至黑脸琵鹭停歇处的噪声水平为45.4dB(A)及46.5dB(A),低于鸟类耐受阈值,警觉受惊行为多数由大型牵引车和直升飞机引起。随着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开发,车流量将进一步增加,建议加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控制周边交通干线的车流量,并调整直升飞机飞行路线,尽量绕行保护区上空,以减少对黑脸琵鹭栖息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2001年3月,台湾省台南市七股乡 几只黑脸琵鹭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出集群,蓦然回首,默默地向一起生活了大半年的伙伴们告别,随后毅然飞起,在日渐稀少的同伴头顶上飞了三圈,向栖息了大半年的越冬宝地告别。越海跨洋,向北飞去…… 2001年3月,辽宁省大连市石城乡 尽管已经开春,但这里依然地冻天寒。海冰才刚刚开始融化,海面上不时能够看到大大小小漂浮的冰块,随洋流漂向远方,慢慢融化与大海融为一体。 有万把人的石城岛多了两个陌生的人。在不太大的地方,陌生人是很扎眼的。上岛的新人招引来当地人的奇异目光,还没到旅游季节,他们来做什么呢? 作为先遣,我们选择了大批黑脸琵鹭  相似文献   

15.
黑脸琵鹭是全球极度濒危的鸟种之一,是中国23种濒危鸟类中被列为世界极危级的5种之一,数目比大熊猫更稀少,现全球仅存1000只左右,而且仅在亚洲出现。国际《拉萨姆湿地公约》规定,如果一个地区的黑脸琵鹭超过全球数量的1%,就应该纳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可见其濒危程度。黑脸琵鹭因长有黑脸及琵琶状鸟喙而得名。夏秋两季主要在朝鲜和中国东北部繁殖,越冬时飞往中国东南部及越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我国发现的大都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的曾文溪口(最多找到363只)和香港的米埔湿地(最多找到135只)是黑脸琵鹭的最主要越冬地。  相似文献   

16.
1996年5月由中国鸟类学会与日本野鸟学会联合主持,在北京召开了《保护黑脸琵鹭国际研讨会》,到会的有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美国以及国际鸟盟(BirdLifeInternational)的代表共23人,由这一行动计划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7.
四种无尾两栖动物的核型和银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二种角蟾和二种树蛙的核型和银染NOR:无量出角蟾:2n=26(24+2SM),5+8,SC和Ag-NORs位于6q^per沙坪角蟾:2n=26(16M+8SM+2ST),5+8,SC位于1q^per,但Ag-NORs有二对,分别是lq^per和2q^per;黑蹼树蛙:2n=26(24M+2SM),5+8,SC和Ag-NORs在lp^inter;背条跳树蛙;2n=16(12M+4SM),S  相似文献   

18.
1999年6月15日在中国黄海北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石城乡一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上,首次发现了3对黑脸琵鹭的繁殖个体(在观察时还见到另外3只黑脸琵鹭)。该岛屿位于石城乡东侧,北纬39°31′,东经123°02′,面积约025km2,海拔高46m。鸟的群落结构主要以黑尾鸥数量最多,约有800只左右,其次为黄嘴白鹭约400只左右,还有少量的银鸥、海鸥等在岛上繁殖。  相似文献   

19.
从60倍的单筒望远镜里,朦朦胧胧的捕捉到了一只的踪影.紧接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从两只到十几只.更多的黑脸琵鹭落在了这片滩涂上。这是2009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我们数十名环保志愿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同步调查,最终确定庄河的黑脸琵鹭种群已经从2001年的12只达到了46只!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通过阻断β受体的抗心衰药物只对50%的病人有效。基因研究发现,β受体基因多形性与该药物的疗效有关。在人群中,β受体基因有两种常见表型,一种表型表达的受体在蛋白结构的特定部位含精氨酸,另一种表型表达的受体在蛋白结构的这一部位含有的是甘氨酸。每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两套基因,因此人们有的有两条合成含精氨酸受体的基因;有人有两条合成含甘氨酸受体的基因;还有人有一条合成含精氨酸受体的基因,一条合成含甘氨酸受体的基因。将人的合成含精氨酸受体的基因转给小鼠,这种小鼠不仅易于发生心衰,而且对β受体阻断剂反应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