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邛海鱼类及其资源的研究:Ⅰ.鱼类区系及其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作者1974年以来的调查,对该湖的鱼类区系组成和变化作进一步分析,其区系特点是:一、鱼类区系成份中以鲤科鱼类的东亚类群为主体。二、区系类元较多。三、物种辐射分化比滇东湖群的鱼类差。该湖鱼类区系的演变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一、鱼类区系的形成阶段。二、稳定和发展阶段。三、人工引种后剧烈变化阶段。其总趋势是原有土著鱼类物种正趋于消亡,种群数量日趋衰退。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武云飞  谭齐佳 《动物学报》1991,37(2):135-152
本文以作者大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提出青藏高原鱼类6科26属114种的名录及各水系间鱼类共有属种的比较图。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单纯性与复杂水系的概况,进而找出青藏高原与新疆等干旱地区间的鱼类区系和高原内部各水系间的鱼类区系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通过分布特征的分析确定青藏高原鱼类分布的三大特点,即在外泄河流上有明显的地理分界;在东南外围水域中呈点状分布,在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地带性。最后,基于区系特征的分析,联系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鱼类化石资料,探讨了形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地史原因。认为适应于温暖水域生活的原始鲃类和鳅类,在早第三纪时已广布于东亚和中亚地区。青藏高原现代鱼类区系不是由一个起源中心辐射或跨阻传布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三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产生隔离,导致青藏高原鱼类与其它地区鱼类的分离而形成的,其分别是:1.喜马拉雅地槽闭合引起“西康群山”再次隆起构成中亚与东亚鱼类区系的分离;2.喜马拉雅山隆起引起中亚与南亚鱼类区系间分离;3.阿尔金山等山脉再度隆起构成中亚地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分离,最后完成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鱼类区系的雏形。 此外也论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东部分界线实际  相似文献   

3.
清水江的鱼类区系及生态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系统研究清水江的鱼类区系和生态类型,在2002-2004年对清水江进行了鱼类标本的采集和生态学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2 500余号,经鉴定为71种(亚种).其中中华花鳅、拟尖头鲌、长身鳜和长吻鮠等52种(亚种)鱼类为清水江鱼类新记录,而红尾副鳅、长薄鳅、海南拟、福建纹胸鮡和长须黄颡鱼则首次被发现分布于沅江水系.结合文献记录与调查表明:清水江共有鱼类4目13科57属86种(亚种),其中仅胡子鲇为外来种;清水江鱼类区系具有土著鱼类占优势、特有种类和易(濒)危种类较多、区系组成较复杂和与珠江水系之间存在着鱼类跨水系分布的现象等特点.清水江鱼类在洄游、食性、繁殖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4.
云南剑湖鱼类是许多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其群落物种的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当前剑湖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现状及揭示剑湖与相关区域鱼类区系同质化趋势,本研究对剑湖鱼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剑湖迄今共记录鱼类物种24种,其中土著物种9种,外来物种15种,而现存物种共计20种,功能性灭绝土著物种4种;首次正式记录的外来物种共计8种,确认濒危种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仍有分布;外来种中来自长江中下游的物种共计11种,占73.3%;起源于国内的共计13种,占86.7%;在原土著群落中,属科多样性指数(G-F)为0.45,现今则仅为0.26,表明随外来鱼类的入侵,该湖鱼类群落从种级分化强烈的特点转变为种级物种分化单调的特点;剑湖与邻近多个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从历史时期较低的相似性到现今明显上升,且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上升达临界显著水平(P=0.05),其鱼类区系已演变为以江河平原区系成分为主体;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分析表明,外来入侵鱼类生境需求与土著鱼类生境需求类似,两者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入侵是塔里木盆地土著鱼类濒危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及近年调查数据,系统综述了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现状,并就鱼类入侵引起的鱼类区系均一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记录鱼类63种,其中土著种19种,入侵种44种。尽管入侵鱼类提升了塔里木盆地鱼类群落属级及科级的多样性水平,但相应的G-F多样性指数却明显下降,表明该区鱼类群落从物种组成简单、分化明显的特点演变为物种成分复杂、分化贫乏的特点。入侵种中源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分别有30种(68.2%)和7种(15.9%),源于美欧和亚洲其他区域的有7种(15.9%)。入侵鱼类的进入引起塔里木盆地与其相关区域鱼类区系相似性显著上升(P0.01),并导致该区鱼类区系从单一的中亚高原山区复合体演变为多区系混合体。进一步利用鱼类个体生态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显示,外来种在塔里木盆地适应性广泛,能够占据水域各种栖息生境,显著压缩了土著种的栖息空间,进而通过捕食、食物竞争及其他作用途径严重危及土著鱼类种群的续存,提示须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入侵种的进一步扩散及对濒危土著物种迅速开展人工保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的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和2008年10月,对云南省牛栏江流域进行考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2种,结合历史记录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馆藏的鱼类标本,整理出牛栏江鱼类名录。在剔除引入种的基础上,采用按所含种属的绝对数目进行排序的传统方法和区系存在度方法对目、科、属级水平进行排序,分析牛栏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两种方法结果相差甚远,结果显示:在传统排序方法中的优势科属,即一些世界性分布的科和属,在牛栏江分布的种类并不很多,区系存在度相应较低。相反,一些具有地方性分布和小的科和属,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显然,以区系存在度分析所得结果更能反映牛栏江流域鱼类区系组成特点。两种方法相结合,分析牛栏江的鱼类区系成分,并与金沙江中下游(石鼓至宜宾段)鱼类区系相比较,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鳌江系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位于浙江南部。有关该江的鱼类区系,迄今尚未有人进行过报道。为了摸清鳌江的鱼类分布和区系组成情况,我们于1984年3月至5月对鳌江的鱼类区系进行了调查,为合理利用其资源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鱼类组成及其生态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的相关历史调查资料和文献, 分析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类型和区系特征, 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变化。结果显示, 台湾海峡共有鱼类1,697种, 分隶40目206科740属, 其中, 目级分类阶元种类数最多的为鲈形目, 科级分类阶元种类数最多的为鰕虎科; 从适温性上看, 暖水性鱼类最多, 有1,560种, 其次为暖温性鱼类(128种)和冷温性鱼类(9种); 栖息地生态类型则以大陆架砂泥质底层鱼类和岩礁性鱼类种类数最多, 各有596种, 其后依次是大陆架近底层鱼类(249种)、大陆架中上层鱼类(158种)和大洋性鱼类(98种), 洄游性鱼类181种, 经济性鱼类735种; 海区间鱼类种类数对比显示, 台湾海峡鱼类与南海鱼类共有种最多, 共有种比例高达91.9%, 其次为东海(69.3%)和黄海(19.4%), 多为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分布种, 仅288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海区。由此, 台湾海峡鱼类区系特征兼有热带和亚热带海区鱼类区系特点, 属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中—日亚区和印度—马来亚区的过渡海区, 其分界区域在台湾浅滩东部外缘至澎湖列岛偏北海域。  相似文献   

9.
代应贵 《动物学杂志》2017,52(2):253-262
基于2014~2015年对贵州蒙江流域的野外调查,合并过去的零星采集,共计收集蒙江鱼类标本5 206号,经鉴定为65种(或亚种)。结合历史文献,蒙江共分布有鱼类75种(或亚种),隶属7目18科56属。其中,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洄游鱼类,食蚊鳉(Gambusia affinis)、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外来种。与历史调查记录相比,本调查新增蒙江鱼类记录41种(或亚种)。蒙江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占显著优势,共计有51种(或亚种),占总种(或亚种)数的68.0%。在科的水平,以鲤科为主要类群,占总种(或亚种)数的60.0%。其次,鲇科和鲿科物种较多,分别有3和4种鱼类。UPGMA聚类分析表明,蒙江鱼类组成,与西江上游支流北盘江具有高度相似性。蒙江鱼类区系中,以华南区指示性种类最多,其次为华东区代表性种类较多,缺乏北方区指示性成分。蒙江鲤科鱼类由老第三纪原始类群、东亚类群、南方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等4个类群组成,并以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占优势,缺乏北方冷水性类群种类。蒙江鱼类区系具有物种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种和受威胁种类多、富于适应急流环境鱼类和具有云贵高原东部地区鱼类区系特殊组成等特点。蒙江鱼类区系属于东洋区南亚亚区。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2011年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鱼类学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状况.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由9目16科47属64种土著种构成,其中国家Ⅱ级野生保护物种1种,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64种鱼类中,鲤形目44种,鲤科37种,分别占优势.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由7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南北方重叠种、北方特有种分别占53.1%和46.9%.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群落Shannon、Fisher-α、Pielou、Margalef和Simpson指数值分别为2.078、4.536、0.575、3.723和0.269,土著种多度分布格局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描述;与镜泊湖亚群落间Bray-Curtis、Morisita-Horn、Ochiai、S(o)rensen和Whittaker指数值分别为0.820、0.992、0.870、0.862和0.138,与五大连池亚群落间各指数值分别为0.210、0.516、0.838、0.825和0.175.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特点;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结构较稳定,但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生代晚期及第三纪鱼类区系中的若干分布格局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列岛和中国大陆东部的现生淡水鱼类区系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两地上新世和中新世的鱼类区系已发现的组成成分却似乎比现代鱼类区系要接近得多。而在中国东部渤海沿岸发现的早第三纪或始新世的鱼类区系成分则显示出与北美西岸同时代鱼类区系的惊人相似,展现出一个“跨太平洋格局”。中国中生代晚期或早白垩世的鱼类区系从组成和分布上可以划分为两个组合。分布于北部的一个组合中土著类型较多,分布于东南部的组合表现出一些与南美东北部及非洲西部鱼类区系的相似性,这种分布格局涉及到南、北两半球的大陆。 本文对上述分布格局作一简单介绍,并作初步解释: 1)早白垩世的副鲚鱼亚科鱼类在西非、南美洲东北部的分布曾被解释为1)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包括副鲚鱼亚科在内的广布单系类群;2)中国东南部早白垩世鱼类区系起源于冈瓦纳;3)中国东南部早白垩世鱼类区系中至少有某些种类是近岸鱼类。本文倾向于接受后两种建议。 2)始新世渤海沿岸及北美绿河页岩鱼类区系的“跨太平洋”分布格局曾有人用“太平洋洲假说”来说明。本文作者不赞成这种解释,认为这一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当时宽阔的白令陆桥及露出海面的北极地区可作为两地鱼类的通道;两地的近岸鱼类可沿当时连续的海岸来往,  相似文献   

12.
于1998年和1999年对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进行了调查。十万大山是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山脉,该地区共有野生鱼类102种,由于南北坡河流分属不同水系,两地的鱼类组成有很大差异。北坡各支流均汇入明江(珠江水系的一个支脉),其鱼类组成具有明显的珠江水系特点,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南区珠江亚区。南坡各水系多独流入海,鱼类组成与珠江和海南岛诸水系均有较大共性,反映出地史上这些水系之间曾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但与海南岛亚区的鱼类区系成分更为接近,动物地理区划应归属海南岛亚区。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九岭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对江西省九岭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鱼类区系及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952尾,鉴定为39种,隶属于3目12科33属,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 21种,占鱼类总物种数的53.85%.对各采样溪流进行多样性比较显示,青山站水系(H:3.2)多样性指数最高,和尚坪水系(H:1.9)多样性指数最低;各采样溪流的均匀性指数相差不大(E:0.7~0.9),且优势种群不明显(λ:0.1~0.3).  相似文献   

14.
泸沽湖鱼类区系现状及人为影响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泸沽湖是位于滇西北的一个断陷湖泊,为滇川两省共有。文献记录泸沽湖原始的鱼类区系由4种鱼类组成,隶属于裂腹鱼属和泥鳅属。于2001 ,2002和2004年3次考察泸沽湖,进行标本采集和鱼类区系现状调查。查看了采自泸沽湖的鱼类标本518号,结合历史上的采集记录和大量相关文献,确定泸沽湖记录有鱼类12种,隶属于3目4科10属;过度捕捞和毁林造成的泥石流是泸沽湖鱼类区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00-06-19,本文作者在进行云南省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考察时,在金水河采到28号鱼类标本,经鉴定,为我国鲤科鱼类区系中猪嘴属Systomus和小口猪嘴Systomus orphoides (Valenciennes 1842)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室.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仰jin  吴万荣 《生态学杂志》1991,10(2):20-24,71
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关于鱼类区系的生态结构问题,还未见详细报道。本文通过对大川河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分析,探讨鱼类区系及其群落生态结构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杨颖  李旭  崔瑰芬  周伟  付蔷 《四川动物》2006,25(1):7-11
对云南海峰自然保护区鱼类区系调查,结果共获鱼类11种,隶属4目6科11属。其中引入种9种,土著种仅2种,无特有种类。海峰湿地间歇性干涸明显,是一较为封闭的高原水域生态系统。以湿地鱼类区系组成为线索,认为在湿地内无土著种,更未形成狭域分布的特有种。此事实强烈地暗示,海峰湿地的形成历史可能极近,只在数万年之内。海峰湿地属于内陆湿地中的时令湖生态系统,还兼有人工湿地中蓄水区湿地类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2月,在云南瑞丽江采到一批小型鱼类的标本,经鉴定,其中有三种为我国鱼类区系中的首次纪录,简征如下:长须Danio rerio Hamilton(图1)  相似文献   

19.
泸沽湖裂腹鱼类的物种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高原湖泊的鱼类区系具有组成简单而物种分化复杂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在泸沽湖比较典型。泸沽湖位于云南西北部,是一个面积约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余米的中型深水湖泊。湖中的鱼类区系仅由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和泥鳅属(Misgurnus)两个类元组成,其中裂腹鱼属却分化出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这种情况在云南高原湖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泸沽湖及其毗邻水系的裂腹鱼类的特征分析,探讨亲缘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及物种演化的过程,试图提出一种解释某些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中物种形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付蔷  周伟  李凤莲  白冰 《四川动物》2008,27(2):167-171
云南省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共有鱼类26种,分别隶属于4目6科9亚科19属.鱼类区系以鲤形目的种数最多,其次是鲇形目.科级水平上,以鲤科鱼类比例最高,鮡科次之.鱼类区系组成相对简单,以华南区种类最多.本区急流性鱼类多,特有及经济种类丰富.天池保护区及其周边森林和水域环境保护较好,成为当地野生鱼类的"避难所".多种鱼的模式标本产地或副模标本产地散布在云龙县的邻近地区,加强保护区建设,间接地可起到保护临近模式标本产地及其种类的作用.天池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多种经济鱼类,均是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同时,云龙位于三江并流地区,其中的鱼类种类,尤其是特有种类的分布格局,对研究横断山区鱼类的起源、分化,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均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