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α在裂腹鱼亚科鱼类适应低氧环境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裂腹鱼亚科鱼类13个代表物种的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序列,基于裂腹鱼亚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开展了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并选取花斑裸鲤进行低氧诱导表达研究。结果 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长度分别为2196、2325、2544和2511 bp。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裂腹鱼亚科鱼类HIF1αΑNODD结构域中保守脯氨酸羟基化基序LxxLAP发生缺失,特化及高度特化的裂腹鱼的HIF1αBCODD结构域中脯氨酸羟基化基序突变为PxxLAP。与常氧组相比,在重度缺氧条件下花斑裸鲤的脑和心脏组织中部分Hif-α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在中度低氧中心脏组织中的Hif-1αA和Hif-2αA基因表达量上调。结论 Hif-α基因在13个物种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但具体物种分支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裂腹鱼亚科鱼类在适应慢性低氧和急性低氧环境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了6个不同染色体倍性的小麦进化材料(3个二倍体、2个四倍体和1个六倍体),分别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研究其根系、地上生物量、产量、蒸腾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旨在阐明小麦进化材料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水肥条件对这些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倍性小麦进化材料的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水肥条件对其有显著影响。在染色体倍性由2n→4n→6n的进化过程中,小麦根系及地上生物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产量却显著增加,这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小麦产量的大小顺序为:T.aestivum〉T.dicoccum〉T.dicoccoides〉Ae.squarrosa〉Ae.speltoides〉T.boeoticum。水分亏缺显著降低小麦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增加施肥量有利于这些指标的增加。但是水分亏缺下,增加施肥却降低各小麦材料的根系生物量。随小麦的进化,蒸腾耗水量显著降低,这与其生育期缩短有关;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却显著升高,且后者的差异要大于前者。各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排序与产量的完全一致。水分亏缺处理显著减少各小麦进化材料的蒸腾耗水量47%~52%,而显著增加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3%~40%;但水分亏缺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却随染色体倍性的增加而降低,甚至降低六倍体小麦T.aestivum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19%。不同水分条件下,高肥处理均有利于蒸腾耗水量、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形态差异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乌江总溪河89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和岷江青衣江33尾重口裂腹鱼(S.davidi)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次采集的四川裂腹鱼聚为一支,而重口裂腹鱼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8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3.762%,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吻端和躯干后侧;通过两次判别分析,最终建立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个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是独立的两个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吻端和躯干后侧,运用多元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将其区分开来,而3次采样的四川裂腹鱼为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细胞发生发育的模式,采用Wright’s、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方法对齐口裂腹鱼的头肾、中肾、脾和肝组织印片进行染色,了解其发生的具体组织和发育的一般过程。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其他细胞,且这些细胞系的发育均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通过观察和统计不同阶段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比例及染色特征,发现原始阶段的血细胞体积较大,其中原始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18.90±1.59)μm×(16.32±0.70)μm,在4种组织中原始阶段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头肾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0.64%和0.59%,原粒细胞和原淋巴细胞分别在中肾和脾中比例最大,在肝中少量存在,此外在各组织印片中均发现血栓细胞的存在,在肝中发现巨噬细胞。因此头肾、中肾和脾是齐口裂腹鱼的主要造血组织,少量细胞在肝中产生。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除原始粒细胞PAS染色阴性外,其他阶段均呈阳性,且阳性随不断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的单核细胞,PAS阳性逐渐增强;而SBB染色发现,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均呈阳性,未成熟的细胞染色程度不一致,成熟的细胞阳性染色最为强烈。在红细胞系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过程,而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仅出现由大变小的过程,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还出现了染色质固缩和血红蛋白增加。 相似文献
6.
四倍体大燕麦与六倍体裸燕麦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石蜡切片法,对四倍体大燕麦(Avena magna L.)和六倍体裸燕麦(Avena nuda L.)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六倍体裸燕麦花偻在四倍体大燕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观察的168个四倍体大燕麦子房中,2.38%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1.79%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5.36%;成胚率为4.17%。由于胚乳的缺管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为四倍体大燕麦和六倍体裸燕麦杂交提供了细胞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用石蜡切片法,对四倍体大燕麦(Avena magna L.)和六倍体裸燕麦(Avena nuda L.)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六倍体裸燕麦花粉在四倍体大燕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观察的168个四倍体大燕麦子房中,238%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179%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536%;成胚率为417%。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为四倍体大燕麦和六倍体裸燕麦杂交提供了细胞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观察了四川裂腹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经人工授精获四川裂腹鱼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吸水膨胀后达3.70mm,粘性。在水温11.0-21.℃,平均16.35℃条件下,受精后1小时形成胚盘,11小时进入囊胚期,23小时进入原肠胚期,41小时48分胚孔封闭,59小时肌肉开始收缩,83小时心脏开始搏动,130小时孵出。初孵鱼苗长7.8-8.5mm。孵化时间长、肌肉效应出现早,是其胚胎发育的显著特点。还就四川裂腹鱼与青海湖裸鲤胚胎发育的差异和温度对四川裂腹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9月—2014年8月,作者采用固定样点法对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在长江一级支流——澧水上游的渫水纸棚河段(110°33'25.1″E,30°00'50.0″N,海拔516 m)采集到裂腹鱼标本5尾,根据《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鉴定为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经查阅相关文献,为湖南省新纪录。测量标本5尾,全长204~231 mm,体长162~186 mm;体长为体高的4.2~4.7倍,为头长的4.3~4.4倍,为尾柄长的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12)
2016年3~4月,研究了陕西汉中地区齐口裂腹鱼生物学特征,共采集210尾研究样本,其中性成熟个体56尾。研究表明,汉中地区齐口裂腹鱼成熟系数(%)为12.82±3.84 (♀)和5.06±2.36 (♂),雌性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肥满度(g/cm~3)为1.65±0.15 (♀)和1.62±0.10 (♂),雌性显著高于雄性(p0.05);肠体比(RGL)为1.99±0.34 (♀)和1.97±0.57 (♂),脏体比(%)(VI)为10.56±1.87 (♀)和11.28±2.10 (♂);绝对繁殖力为(8 979±1 011)粒,相对繁殖力为(13.4±2.2)粒/g,卵径为(2.46±0.21) mm,为同步型一次性产卵。在4月上旬,当地水温达到13℃左右时开始人工催产繁殖。齐口裂腹鱼体长(BL)-体重(W)关系为:W=2×10~(-5)×BL~(2.963 2)(r~2=0.982 9, n=210) 相似文献
11.
生长抑素在齐口裂腹鱼消化道和脑中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链霉亲合素一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法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脑和消化道中的定位。在消化道中,口咽腔和食道为阴性反应;肠道有Som强阳性细胞,其中前肠密度最高,后肠最低。这些Som阳性细胞多分布于粘膜上皮,形态多样。肠道巨噬细胞呈Som强阳性反应。Som广泛分布于各脑区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中,呈弱或强阳性反应,其中下丘脑下叶乳头体内Som阳性细胞密度最高,背嗅核、侧嗅核、原始纹体、视前核、内嗅沟旁、缰核下区、前丘脑核、前圆核、下丘脑中叶、下丘脑下叶、中脑室侧次之;小脑分子层和延脑VI、V核较少。端极和脑上腺有阳性神经纤维。这说明Som在肠道中的分布与该鱼食性、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Som在下丘脑中的分布特点为鱼类GH调控提供了形态学证据;Som在脑中广泛分布,提示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发挥更为广泛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形态相似种的分类学地位——形态趋同进化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高原抬升所致的水系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于南门峡河流的裂腹鱼亚科鱼类与黄河干支流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长期限制。作为孤立小群体,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及其在小生境中的进化机制对了解青藏高原鱼类多样性和物种的形成、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获得了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n=29)及其近缘种(n=19)共48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并以厚唇裸重鱼和尖裸鲤为外群构建了MP和Bayesian系统进化树。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29个个体的序列经排序后,发现有100个(8·77%)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16个单倍型,在系统进化树上分布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族群中。其中5个单倍型(NMX3、6、7、13、15)与其近缘种花斑裸鲤和青海湖裸鲤形成单系群(MP99%,Bayesian98%),而其余11个单倍型(NMX1、2、4、5、8、9、10、11、12、14、16)与黄河干支流的黄河裸裂尻鱼形成另一个单系群(MP99%,Bayesian99%)。序列差异分析显示,分布于不同族群的南门峡裂腹鱼亚科鱼类之间存在较大的碱基差异(平均为7·42%),显示出种间差异水平,表明分布于南门峡河流的裂腹鱼亚科鱼类可能是花斑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形态相似种的复合体。结合青藏高原隆升所致的气候环境变化和高原北部水系变迁的事件,推断形态趋同进化可能导致了南门峡河流裂腹鱼亚科鱼类形态相似种的共存,而小生境自然选择压力是引发适应性形态趋同进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繁殖力的研究陈永祥,罗泉笙(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贵州毕节551700)(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重庆630715)关键词四川裂腹鱼,繁殖力,繁殖生物学THEFECUNDITYOFSchizothoraxkozloviFROMWURIVE... 相似文献
14.
齐口裂腹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接测序法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线粒体DNA控制区进行了测序,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线粒体控制区碱基组成中碱基A和T的含A明显高于G和C的含量,所有类型碱基组成中碱基G的含量最低,这与其他硬骨鱼类控制区碱基组成一致.通过与哺乳类和鲤形目鱼类控制区序列进行对...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几种裂腹鱼的分类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笔者于1977-1980年在贵州威宁、毕节、黔西、贵阳、惠水等地采得许多鱼类标本。鉴定时发现方炳文(1936)依贵州标本提出的Oreinus baileyi immaculatus新亚种和Oreinus wangchiachii新种分别为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和Schizothorax grahami(Regan)的同物异名,Pellegrin(1931)报道的贵州裂腹鱼新种Schizothorax multipunctatus 相似文献
16.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17.
养殖齐口裂腹鱼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殖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外周血经瑞氏染色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一些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少量进行无丝分裂的红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还可观察到3个阶段的嗜中性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为圆形或近圆形,胞浆呈淡粉红色,量丰富,其中含有较多红色的细小颗粒,胞核呈肾形;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较中性晚幼粒细胞的凹陷更强,呈S、C等形状;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多数,胞体近圆形,核至少分成两叶,多达五或六叶.血栓细胞呈圆形、近圆形、梨形、纺锤形、杆状等多种形态,一个或多个聚集在一起.外周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数量最多,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18.
实验旨在探讨三种规格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的温度耐受能力。通过每4h升高或者降低1℃,其中升温或者降温1h,平衡3h,直到试验鱼全部死亡或水温降至0。结果表明:大规格[(100.93±13.12) g、(19.71±1.04) cm]、中规格[(15.11±5.03) g、(10.05±1.19) cm]和小规格[(1.37±0.32) g、(4.51±0.35) cm]极限最高温度分别是30℃、30℃和33℃;极限最低温度均为0,均能在冰水混合的水中生存;温度耐受幅分别是30℃、30℃和33℃;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拉萨裂腹鱼呼吸频率不同,且不同规格拉萨裂腹鱼间呼吸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高海拔和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均适合拉萨裂腹鱼规模化养殖培育,但在冬季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小规格拉萨裂腹鱼耐受能力差,应移入温室大棚中养殖,从而保证较高成活率和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20.
裂腹鱼亚科鱼类具有丰富的体表附属器官变异,而Edar是控制这类结构发育的关键基因。以5种裂腹鱼的代表物种为材料克隆其Edar基因的编码区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裂腹鱼中存在长度不同的组氨酸重复序列,串联组氨酸插入可能与蛋白定位有关;基因树支持裂腹鱼与金线鲃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分子进化分析未检测到正选择信号,裂腹鱼Edar基因的低复杂区可能是受选择区域。以上结果说明裂腹鱼Edar基因的结构变异可能与裂腹鱼表型变异和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