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菘蓝根、茎、叶、花和幼果等不同器官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脂溶性成分进行鉴定,并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以明确菘蓝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综合开发利用菘蓝资源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从菘蓝的根、茎、叶、花和幼果中分别鉴定出24、23、21、18和23种脂溶性成分;其中,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2,4-二叔丁基苯酚和棕榈酸为各器官的共有成分;不同器官中脂肪酸含量依次为:花(80.91%)>根(60.56%)>幼果(21.93%)>茎(17.45%)>叶(11.28%)。除花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外,其他器官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表明菘蓝不同器官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肉苁蓉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肉苁蓉的脂溶性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柱色谱将脂溶性提取物分为三部分:非极性、弱极性和极性,共73种化合物得到鉴定,总鉴定比例为97.22%,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本实验使肉苁蓉脂溶性成分得到全面分析,并发现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运用高效液相建立灵芝孢子粉中脂溶性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通过色谱柱、洗脱条件、ELSD参数的优化,建立了12种脂溶性成分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稳定,可以实现孢子粉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甾醇三类脂溶性成分的同时提取、分析;破壁孢子粉中脂溶性成分为301.49-397.37mg/g,孢子油产品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为626.00-713.07mg/g,远高于三萜含量;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甘油三油酸酯、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是主要的脂溶性成分,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及油酸为主,甾醇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研究结果明确了灵芝孢子粉中脂溶性成分的物质基础,为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全面评价孢子粉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槐果皮中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对槐(Sophora japonica)果皮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其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和化学方法确定为:(Z)-1,1′-biindenyliden(Ⅰ),lupenone(Ⅰ),β-sitosterol(Ⅲ),p-ethoxybenzoic acid(Ⅳ),hexacosoic acid(Ⅴ),nonadecyl alcohol(Ⅵ)和eicosanol(Ⅶ),其中化合物Ⅰ为新天然产物,其它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火麻仁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媛  王喆之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9):1955-195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火麻仁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29种脂溶性成分,其中脂肪酸甲酯化产物占99.32%(其中饱和脂肪酸甲酯为12.36%,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为86.96%),13种成分在火麻仁脂溶性成分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火麻仁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九节菖蒲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九节菖蒲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1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芥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8.26%、29.23%、10.63%和2.13%。九节菖蒲脂溶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给丹参优质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江苏栽培的四个丹参类型的丹参酮IIA、隐丹参酮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丹参酮的含量,以DPS软件对其脂溶性成分的HPLC的8个峰的比例、隐丹参酮与丹参酮IIA的比值、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总丹参酮的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四个类型丹参的脂溶性成分类别基本一致,其中小叶型丹参的隐丹参酮与丹参酮IIA的比值、隐丹参酮的含量与其它三个类型相差较大,聚类结果显示小叶型丹参独自成为一个类群,说明小叶型丹参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也是一个优质的丹参材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羊角拗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鉴定出27种成分,占其总量的60.86%.根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何帕-22(29)-烯-3β-醇(32.70%)、棕榈酸乙酯(6.35%)、2-十五烷酮(4.76%)、蒲公英赛酮(2.84%)、豆甾醇(2.50%)、棕榈酸(2.08%).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木耳菜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鉴定出47个挥发油成分和20个脂溶性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有依兰烯(7.30%)、δ-杜松烯(6.85%)、氧化石竹烯(5.90%)、1,5,9-三甲基-12-(1-甲基乙基)-4,8,13-环戊二烯并环辛四烯-1,3-二醇(5.83%)等。脂溶性成分主要有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6.09%)、棕榈酸甲酯(12.15%)、花生酸甲酯(7.06%)、亚麻酸甲酯(7.00%)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漾濞泡核桃青皮脂溶性成分,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确定了其中55个组分的化学结构,占总成分含量的95.91%。其中β-谷甾醇(18.68%)、4-乙基金刚烷酮(12.07%)、二十九烷(9.04%)、二十七烷(7.43%)、十六烷酸(7.45%)、十八碳二烯酸(4.60%)及α-生育酚(3.53%)是漾濞泡核桃青皮脂溶性成分中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11.
蓝桉果实中的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结构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blumenol A(2)、蓝桉醇(3)、绿花白千层醇(4)、β-谷甾醇(5)、二十二烷酸(6),其中化合物1~4和化合物6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首次从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圈养林麝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定林麝化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药物).方法 采用3种培养基对28个人工饲养的发病林麝脓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然后对分离病原菌进行16S rRNA 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鉴定,再进一步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3种可疑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用昆明小鼠分组进行系列病理实验,最后用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菌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脓灶中共分离到12种细菌,其中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21.4%、14.3%,其他菌的检出率较低.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与16S rRNA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小鼠致病性实验中进行了脓液培养后注射,分离到单菌鉴定后进一步分别注射,剖检后进行接种划线鉴定并得到与注射前相同的病菌,确定了这几种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实验最终确定针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有效药物为环丙沙星,对这3种病菌的有效药物为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结论 初步确定林麝脓肿病主要是由于化脓隐秘杆菌原发感染,进而引起其他病菌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最终导致病重死亡;环丙沙星等为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工业生产脱落酸的发酵液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经气相色谱分离出了55个峰,共鉴定了其中的36种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72.80%。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发酵液的脂溶性成分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饱和烃类,如十四碳烷至三十一碳烷,占总脂溶性成分的27.49%;其次是脂肪酸酯,如十五碳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与亚油酸乙酯等,占总脂溶性成分的19.02%。  相似文献   

14.
采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海省短管兔耳草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32种不同化合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成分有亚油酸(39.037%)、正三十一烷(10.827%)、正二十九烷(6.683%)、棕榈酸(5.234%)、正十八烷(2.485%)、γ-谷甾醇(2.264%)等。  相似文献   

15.
驼绒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将它们分别鉴定为香草酸(vanilic acid)(1),乙酰香子兰酮(acetovanillon)(2),三达右松脂-15-烯-8β,12β-二醇(sandaracopimar-15-en-8β,12β-diol)(3),5,7,3’,4’-四甲基槲皮素(5,7,3’,4’-tetramethyl quercitin)(4),小麦黄酮(tricin)(5),丁香亭3-O-β-D-葡萄糖苷(syringetin-3-O-β-D-glycopyranoside)(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和豆甾醇(stigmasterol)(9)。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鄂西大蓟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题对菊科蓟属植物鄂西大蓟根Cirsium henryi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了五个单体成分并以光谱分析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乙酰丁香酸(p-Hydroxycinnam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香草酸(vanillic acid,3),二羟丙基软脂酸酯(2,3-dihydroxypropyl hexadecanoate,4)和胡萝卜苷(glucoraphenin,5)。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不同地区羌活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毛细管气相-质谱法对青海省不同地区羌活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出80余个成分,鉴定了60个,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其化学成分以亚油酸、水菖蒲酮、十六烷酸及3,5-豆甾二烯为主,不同地区间羌活脂溶性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工养麝研究进展及养麝效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工养麝已历经半个世纪,人工养麝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整体上看,疾病控制、产香量及养麝的整体效益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人工养麝研究和养麝业的发展,现就一些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麝场的经济效益公式,认为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养麝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反而越低.鉴于我国养麝业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国家应该将养麝业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予以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同时,鼓励医药企业积极投身于养麝研究与麝场建设,以共同推进养麝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人工养麝能够为我国麝资源的保护和传统中药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三年来对51头不同年龄阶段健康林麝进行了2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测定结果:成龄麝(>2.5岁):血钾(8.39±2.70) mmol/L,血钠(145.95±5.28) mmol/L,氯(107.29±2.74) mmol/L,总蛋白(90.58±13.56) g/L,白蛋白(46.07±4.95) g/L;青年麝(1.5 ~2.5岁):血钾(8.19 ±2.71) mmol./L,血钠(145.36±4.34)mmol/L,氯(107.55±3.96) mmol/L,总蛋白(76.79±6.46) g/L,白蛋白(48.87±2.65) g/L;仔麝(<1.5岁):血钾(10.87 ± 1.65) mmol/L,血钠(141.60 ±3.27) mmol/L,氯(105.24±4.29) mmol/L,总蛋白(76.29±8.24) g/L,白蛋白(40.99±5.14) g/L等.结果表明:青年麝和成龄麝血液各生理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仔麝与青年麝和成龄麝在几项生理生化指标方面有显著差异;林麝血液中钙磷比(0.65)明显低于其他动物.本次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以期为林麝的保护和疾病防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