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在巴伦-哈勒火車站为敷設电綫而挖掘坑洞的时候,发現了象化石的牙齿。这些牙齿現保存在烏兰巴托国立大学地貭系里。象化石牙齿发現于哈勒河第二級超河漫滩阶地的原生层中。阶地高3—4米。由于蒙古灵生紀动物羣过去很少研究,这一发現值得描述发表。象化石以两个第三臼齿为代表。牙齿后端大大收縮以及沒有后方牙齿挤压面可以証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通肯河上游猛犸象地点調查今年四、五月间,黑龙江省博物館根据羣众报告的綫索,派笔者到松花江支流之一的通肯河上游調查猛犸象化石的出土情况。已知的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北安市通北鎮石华公社紅旗大队第五生产队境內,一处是在海伦县海伦农場北河中队人工渠道上。另外,在哈尔滨以北不远的呼兰县也曾經发現过猛犸象的牙齿,地点是楊林公社南房大队南面的黄土山(这次我們也初步調查了一下,并在原来地点采  相似文献   

3.
在地貭陈列館由胡承志同志于1959年采自云南祿丰的爬行类化石中,有一块破碎的卞氏兽类的化石。由于标本(部分头骨)已受強烈风化,詳細构造已无法辨认,但这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現,因它表示在祿丰动物羣中有一种身体异常壮大的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ia)从保存部分的大小估計,較云南卞氏兽(Bienotherium yunnanense)的身体几乎約  相似文献   

4.
(一) 引言自1958年在内蒙中南部黃河两岸发現有許多旧石器地点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它們的情况和石器的性貭,于1959年8—9月間又进行了一次調查,共发現了68处旧石器地点,其中有10个地点发現于沙砾层中,41个地点发現于山頂的地表上,17个混有极少量的細石器的地点,发現于黄河两岸近处的地表上。另外,还发現有32个新石器地点。  相似文献   

5.
1957年春,地貭部地貭博物館胡承志同志,在云南路南早第三紀地层中采集了一种奇蹄类的化石,代表一种新的原始爪蹄兽类。本文主要是关于这一新种的描述,此外,对过去路南地区发現的另一种系統关系倚不清楚的奇蹄类Lunania youngi的性貭作了討論。  相似文献   

6.
匼河一带的旧石器时代的遺址,发現于1957年,1959年进行过采集,在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会协作,进行了正式的发掘工作。根据調查和发掘的結果,进行研究,現在已經发表了正式的报告(賈兰坡、王择义、王建,1962)。发現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地方共13处,都在匼河附近,黃河的东岸和北岸,属于山西芮城风陵渡公社。其中除西矦度发現化石的地点,年代較古,属于更新世初期和6060地点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京浦镇及泗洪下草湾中新世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包括两部分,分别记述了近年来在江苏南京市浦镇和泗洪下草湾两个地点发现的一些脊椎动物化石,讨论了产化石地层的时代和有关的地层问题。浦镇的化石是镇江地质部第六普查综合研究队,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和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几位同志,在该地的猪头山的一个矽砂矿的砂砾层中采集的。泗洪的化石是前“华东文物工作队”在1955年送交前“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的,由同一地点发现的其他化石,过去已经研究发表(见后)。除了南京方山发现的一个安琪马(Anchitherium aurelianense)的标本(周明镇、胡长  相似文献   

8.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9.
轉角羚羊化石最初发現于外貝加尔区恰克图城附近,并于1910年为M.帕甫洛娃所描述。以后,在蒙古、中国和前貝加尔区西部都曾經多次发现过它的骨化石。下面我們将文献所載发現过轉角羚羊化石的所有地点列表如次:  相似文献   

10.
1938年,楊锺健、卞美年在祿丰上三迭系中发現了卞氏兽(Bienotherium)的化石。这是在近廿年来世界古生物学上最重要的发現之一。这个发現的重要性在于:卞氏兽及其他几种与牠相近的属于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动物,是作为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类型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中最接近于哺乳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甘肃秦安中新世哺乳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是記述甘肃秦安蓮花鎮发現的板齿象(Platybelodon)和无角犀(Aceratherium)的零星材料。这些化石是秦岭地貭队104队1958年发現后寄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产这些化石的詳細地点及层位皆不知,随化石所附野外标籤的記录,說明这些化石是产在一种“紅色粘土夹砾石結核层”中。  相似文献   

12.
中央自然博物館經过一段較长时間的积极准备后,已于1959年元旦正式开放与羣众見面了。博物館大楼建在北京天桥,是一幢专为陈列館設計的現代化大楼。博物館共分植物館、动物館和古生物館三部分,現已开放的是动物館和古生物館。古生物館占中間一个大厅,内容包括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和古脊椎动物(包括古人  相似文献   

13.
Arctocyonidae科是食肉类哺乳动物中最原始和基本的一个科。这一科的化石过去仅在北美和欧洲的古新統和下始新統地层中发現。最近,我国在河南卢氏的上始新統中发現了这一科的化石,不仅代表了亚洲第一次的发現,而且使这一科在全世界的分布时代由早始新世延长到晚始新世。因此,这个发現无論在地层和古生物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考察队,于今年7月19日在陝西蓝田县进行新生代地层和脊椎动物化石調查时,在該县洩湖人民公社陈家窝村的第四紀“紅色土”层內发掘到一个完好的老年猿人下颌骨。发現化石的地层厚約30米,底部有一层1米多厚的砾石层。猿人下頜骨化石在  相似文献   

15.
1963年秋,笔者等于新疆博乐塔拉蒙族自治州温泉县大库斯台地方采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地点他于准噶尔-阿拉套m2南麓,是由新疆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贺碧欽等同志首先发现的。化石地点附近的新生代地层可分为四层,自下而上为:1.灰绿色砂岩、细砾岩及土红色砂质泥岩;2.绿灰色泥灰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泥灰岩中含碎骨化石;3.桔  相似文献   

16.
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魚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本文里所記述的魚化石大部分为著者于1955—1956年間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調查和采集三迭紀爬行动物化石时采集的;一小部分是北京自然博物館送交著者鉴定的。关于該地区第三紀晚期地层的分布情况,过去有巴尔博(G.B.Barbour 1930)、德日进(P.Teilhard dc Chardin)和楊錘健(1933)、桑志华(E.Licent)和湯道平(M.Trassaert 1934)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37年,杨钟健曾研究过磁县西部的一些零碎化石,提出河北平原有中新世地层的存在。胡长康(1959)研究了磁县九龙口一种曾在内蒙古通古尔动物群中发现过的巨爪兽,进一步确认磁县九龙口含化石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晚期。1970年九龙口村群众报告又有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翟人杰和吴新智同志前往调查。化石大部分产自黄色砂岩中的红色粘土结核内,个别产自砂岩。采集的标本数量和代表的种类都较丰富,对我国中新世地层和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记述的绝大部分标本是这次采集的(少数为过去收集的同一地点的材料)。总计有3个目、13个种和若干未定种属:  相似文献   

18.
粵北“紅层”中发現了巨型龟类和恐龙蛋化石 1962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广东省地貭局提供的线索,派出工作队到南雄盆地进行了两个半月的脊椎动物化石調查与采集工作。他們在南雄盆地发現了巨型龟(可能是海龟)、小型恐龙、大小不等的恐龙蛋和鱷类及原始哺乳动物等化石。巨型龟类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現。恐龙蛋化石在我国华南也是首次发現。  相似文献   

19.
多刺鱼(Pungitius)在泥河湾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的鱼化石是我所原太原工作站王择义、王向前和武文杰等同志于1965年秋采自河北阳原县桑干河畔泥河湾层的底部,同层中还产有植物、介形虫和昆虫化石;在含鱼化石层以上的层位(泥河湾层的上部)中也采到少许哺乳类化石。1972—73年间,我所盖培、卫奇、及我所泥河湾新生代地层小组又在同一地点采到一些鱼化石,并实测了剖面。现将1973年我们泥河湾新生代地层小组实测的阳原虎头梁泥河湾期地层剖面列出如下:(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20.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61,(2):160-164
本文所描述的腹足类化石系于1959年在云南省东部曲靖县石头寨剖面内所采集的。这些化石产于红棕色的燧石层内,与它们共生的有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经吴望始同志鉴定,有:Auloclisiasp.,Syringoporasp.和Zaphrentid等。根据这个珊瑚的组合,证实了产腹足类化石的地层时代,应属于早石炭世。本文承斯行健教授及赵金科教授修改文稿,庞茂芳同志代摄图影,笔者于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