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综合评估分析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随机对辖区内1~12岁健康儿童2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强化免疫前及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l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监测人群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100.00%(216/216),2009年强化组、2010年强化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82.08%、87.62%和1958.83、2050.26,均显著高于强化免疫前;2009年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发病率由强化免疫前五年平均发病率1.71/10万下降至0.22/10万,下降率87.13%,2010年强化后麻疹年发病率再次下降(0.039/10万),下降率82.27%。结论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均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提高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郑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疾病流行特征的影响,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10年和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郑州市强化免疫后麻疹病例大幅减少,2011年较2010年病例数减少90%;全年病例散发,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出现;病例构成仍以1岁以下儿童和无免疫史者为主;城区发病高于农村。结论此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明显,致使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枣庄市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效果,于2008年在所辖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麻疹血清学监测和费用-效益分析等,对MV强化免疫进行了评价。枣庄市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在强化免疫前为14.1/10万,对1-6岁儿童开展MV强化免疫后,2010年麻疹发病率为0.8/10万,降低了93.5%;1-6岁儿童麻疹发病构成,强化免疫前为39.87%,强化免疫后为25.90%,大大减少了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强化免疫后,1-6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9.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从强化免疫前的1∶563.0增长到强化免疫后的1∶814.9。开展MV强化免疫费用-效益比值为1∶2.23~1∶3.12。开展MV初始化强化免疫是加速麻疹控制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省1~14岁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抽样分析并评价其预防接种质量.在全省六州一地一市各选择1个县,对1~14岁健康儿童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麻疹疫苗抗体阳性(≥1∶200)率为89.90%,保护率(≥1∶800)为81.91%,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551.76.不同性别、民族及年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麻疹疫苗抗体阳性率除化隆县为79.41%外,其它各地均在85%以上,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仍有差别,保护率距消灭麻疹尚有较大差距,还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1)
目的分析钦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简称强免)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9月1日为分界点,对2005—2014年麻疹病例按强免前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强免前后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年龄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8月龄~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居儿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史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免前后麻疹高发人群都是以8月龄~5岁组儿童及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根据钦州市麻疹流行特征,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并有计划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这些措施是降低麻疹发病率、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沪191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影响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1998年,我们对荆州区川店镇503名6~15月龄儿童进行了现行沪191麻疹疫苗血清流行病学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初次免疫后1个月麻疹IgG抗体阳转率为9165%,GMT为1∶26674,达保护滴度者比例为465%。随着时间的推移,第4年上述指标迅速下降到4686%、1∶1274和185%,第6年时低至2943%、1∶489和136%。02ml、03ml和05ml麻疹疫苗组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是类似的,初免后1个月时IgG滴度越高,其免疫持久性越好;初免月龄是影响麻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6月龄初免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低于≥8月龄组。结果提示麻苗8月龄初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甘肃省2010年和2011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 MV)强化免疫活动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工作。方法收集2010年和2011年甘肃省AEFI监测系统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甘肃省2010年和2011年MV强化免疫活动共报告AEFI病例346例,报告发生率为14.17/100万,男性略多于女性。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2.82/100万,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19/100万,异常反应主要以过敏性皮疹为主。接种MV后,发生AEFI的时间多在1 d之内,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6.41%,并呈现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两次MV强化免疫活动AEFI报告发生率较低,接种MV后的1 d之内需要重点监测,加强主动监测,提高AEFI的预防和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ICV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组织的国际脊灰和麻疹疫苗与免疫讨论会,于1992年1月7~12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ICVO(蒙特利尔)主席E.kurstak教授和WHO的EPI主任R.Kim-Farley博士主持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260位专家与会。会议交流了有关分子监测,脊灰和麻疹的流行病学、诊断、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策略,重组疫苗、联合疫苗,疫苗质量控制及改进疫苗安全和效力研究等72篇优秀论文。 有关专家就控制和消灭麻疹和脊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发表了纪要。现将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钦南区儿童乙肝及白喉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该地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5个乡镇1~6岁常住儿童151名为调查对象,进行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白喉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阳性2人,阳性率1.32%;抗-HBs阳性112人,阳性率74.17%。白喉IgG阳性142人,阳性率94.04%。抗-HBs中位数21.32 mIU/mL,白喉IgG中位数0.14 mIU/mL,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3.44%;男女抗-HBs阳性率、白喉IgG阳性率、抗体中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白喉IgG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P0.01)。结论钦南区1~6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均达到了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白喉IgG阳性率维持较高的水平,但HBsAg阳性率略高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广州市2001—2011年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效果,为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1年、2008年和2009—2011年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实施,可调查儿童6 973~319 478人,2001年、2008年和2009—2011年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项目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88%9、5.1%和96.92%,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2.44%、97.14%和99.08%。2009—2011年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比2001年、2008年分别提高了15.21%和88.70%;2009—2011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比2001年、2008年分别提高了15.27%和88.71%。结论乙肝疫苗查漏补种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辖区2005-2009年麻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辖区内麻疹病毒流行现状,评价该院辖区麻疹疫苗接种效果,为今后制订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05-2009年间的麻疹发病情况作了分析。2005、2007两年发病人数最多,发病率较高,随着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使疫情有了较大的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地预防麻疹疫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L G Rudenko E P Grigor'eva V P Drinevski? T A Koval' E M Doroshenko 《Zhurnal mikrobiologii, epidemiologii, i immunobiologii》1988,(5):41-46
A total of 10,971 children aged 3-15 years were immunized with live influenza vaccine (the variant intended for children), type A (H1N1). The vaccine proved to be nonreactogenic and produced no harmful effect on the child organism. 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the vaccine strain and its high immunogenic activity were shown.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甘肃省近年来麻疹报告发病特点,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9—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报告麻疹病例1 463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4.16%,≥15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25.91%。4~7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对15岁以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分析,20.86%的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32.71%的病例免疫史不详。对病例的接触史分析,在发病前7~21d有5.82%的病例明确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有12.43%的病例曾去过医院。分离出麻疹病毒H1a基因型,对麻疹疫苗免疫和疫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结论根据麻疹发病年龄构成及免疫史分析,个别地区常规免疫接种不足是造成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要注意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需要在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调查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15岁以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状况及其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儿童中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免疫情况,观察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选取353名1~15岁儿童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157名城、乡3~5岁儿童进行疫苗效果观察,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gG。接种疫苗24h、48h、72h、96h后观察人体不良副反应;并分别在接种前及接种后1个月,分别采集免疫对象静脉血测定抗体。353名1~15岁儿童中腮腺炎抗体阳性179人,总阳性率为50.71%;0~1岁、2~6岁、7~12岁和13~15岁4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84%、36.17%、69.41%和77.01%。实验组44名抗体阴性儿童接种了腮腺炎减毒活疫苗,1个月后抗体阳转率为93.18%,IgG呈4倍增长者23人,4倍增长率为52.27%。无一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用蚀斑法进行麻疹疫苗的病毒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世界银行中国疫苗项目对麻疹疫苗检定的要求,建立了麻疹疫苗病毒滴定的蚀斑方法。以蚀斑法对Hu191株生产的冻干麻疹活疫苗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Hu191株生产的麻疹疫苗在琼脂和甲基纤维素覆盖下所形成的蚀斑大小及形状不同,但滴度无显著性差异;在室温和37℃吸附的滴度无显著性差异,但细胞在37℃生长较好;在本实验条件下,蚀斑滴定和CCID50测定的滴度呈正相关,蚀斑滴定相对较敏感;采用国产6孔聚苯乙稀培养板,Vero细胞单层,在37℃吸附,用甲基纤维素覆盖,经结晶紫及甲醛固定染色后计数空斑,操作简便易行,结果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用于麻疹疫苗病毒滴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