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u鱼鳋能在16度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度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Hu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Hu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Hu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Hu产生的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Hu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Hu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fu鱼鳋能在16 ℃以上的适宜水温中繁殖,在25 ℃左右,繁殖快,感染力强;fu鱼鳋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由外界因素(如水温、水质和水体流速等)的变化以及它的繁殖和感染力的变化所引起的;fu鱼鳋的频数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fu鱼鳋的感染可能引起大鳍fu产生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度随感染次数和感染强度增加而增强;在天然条件下,影响fu鱼鳋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大鳍fu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4.
寄生于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Bleeker)的原虫共10种,其中有3新种,分别属于4纲7科和7属。除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外,还研究了各种原虫的感染率与水温、宿主全长以及季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鲇鱼鳃部寄生的固着鳋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研究了江西江口水库鲇鳃部寄生固着鳋的种群生态学及其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固着鳋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初最高;其繁殖也具有季节性,怀卵个体的比例同样有夏初最高。固着鳋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似乎与种群的数量有关,当种群数量高时更多的固着鳋分布于中间的鳃片上,对多种寄生虫同时寄生条件下固着鳋寄生部位选择性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固着鳋和寄生鲇鳃部其它种类的寄生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嘉陵江大鳍鳠的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6年5月至1987年12月,在嘉陵江水系采集大鳍鳠标本926尾,鉴定了826尾鱼的年龄,用比较对照法证明了所鉴定年龄的有效性。分析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棘切片“半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式,优选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生长推算。根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了各龄理论体长、体重值、生长指标和年增积量。讨论了大鳍鳠年轮形成的原因和与年轮形成有关的物质基础,并肯定了用鳍棘脱钙切片的方法研究小型(鱼危)类的年龄和生长是可靠易行的。 相似文献
7.
8.
大鳍鳠鱼体能量密度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于2000年11月至2001年10月由嘉陵江收集野生大鳍鳠成鱼100尾,其中冬季(12月)、春季(3月)、繁殖前(6月)、繁殖后(8月)、秋季(10月)雌雄各10尾。测定了这10个样本的鱼体能量密度及生化组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鱼体各生化成分含量,能量密度的性别间差异在各个季度均不显。在雌性群体中,秋季样本的蛋白质含量(16.23%),脂肪含量(5.84%),干物质含量(26.67%)和能量密度(6.14kJ/g)显高于其余各样本的相应指标。春季样本中鱼体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最低(2.39%,4.55kJ/g)。在雄性群体中,秋季样本的蛋白质含量(16.34%)与能量密度(5.85kJ/g)最高;春季样本中脂肪含量(1.3l%)、干物质含量(22.49%)、能量密度(4.16k.J/g)最低。各样本能量密度均分别与干物质和脂肪含量呈显的直线相关关系。通过协方差分析,将雌性群体中冬季、春季、秋季以及繁殖后样本共4个样本的能量密度与干物质含量的公共回归方程作为以干物质含量(D)预测大鳍鳠雌性群体在非繁殖期能量密度(E)的预测模型:E=-5.573 0.437D;将繁殖前雌性样本的能量密度与干物质含量的回归方程作为预测大鳍鳠雌性群体在繁殖期的能量密度的预测模型:E=-0.605 0.250D;将冬季、春季、秋季以及繁殖后雄性4个样本的能量密度与干物质含量的公共回归方程作为预测大鳍鳠雄性群体在非繁殖期的能量密度的预测模型:E=-6.046 0.456D;将繁殖前雄性样本的能量密度与干物质含量回归方程作为预测大鳍鳠雄性群体在繁殖期的能量密度的预测模型:E=-3.64 0.366D。 相似文献
9.
红鳍原bai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越来越多受到寄生虫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生态位分析也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工作[5~8].近年来,我国单殖吸虫生态学的研究也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1~3,9]. 相似文献
10.
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三种指环虫的丰盛度高峰依次出现在4、6、8月.单殖吸虫对寄生部位的选择性与种群数量有关,时间生态位的分离,正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 ,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期间 ,分春、夏、秋和冬 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江段共采集大鳍 111尾 ,瓦氏黄颡鱼 12 4尾。测定了这两种鱼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血清总蛋白浓度等 6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 ,两种鱼的多项血液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 ,血液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是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繁殖期两种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降低。两种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存在种间差异 ,瓦氏黄颡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高于大鳍。 相似文献
12.
嘉陵江大鳍鳠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研究了大鳍鳠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期间,分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江段共采集大鳍鳠111尾,瓦氏黄颡鱼124尾。测定了这两种鱼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血清总蛋白浓度等6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两种鱼的多项血液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血液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是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繁殖期两种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降低。两种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存在种间差异,瓦氏黄颡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高于大鳍鳠。 相似文献
13.
From June to July 1988, larvae of 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 were obtained by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spawners collected from the Jialing River, China. Larvae grown in water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26 to 29°C were fully developed at approximately 20 days. The newly-hatched larvae measured 6.0–7.5 mm t.l. , exceeding the dimensions of any known newly-hatched larvae of freshwater catfishes indigenous to China. Five days after hatching, when the larvae were 11.4 mm t.l. and the prolarval stage was complete, exogenous feeding commenced. Twelve days after hatching, at 18.4 mm t.l. , the yolk sac disappeared, organogenesis was almost complete and the juvenile period began. At 20 days post-hatching, at 23.0 mm t.l. , the lateral line system had formed and the juveniles resembled the adults with respect to all external features, which signalled the end of thejuvenile period. Comparison of the larval development in eight species ofeconomic freshwater catfishes shows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 larval development of M. macropterus is the sustained (6–7 days) mixed nourishment period and the early differentiation of organs, which enhance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larvae. 相似文献
14.
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地欧酮诱导大鳍■和长吻■排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性成熟的大鳍Mystusmacropterus(Bleeker)野生鱼,单独注射多巴胺的抑制剂地欧酮(DOM)不能影响血清促性腺激素(GTH)水平,也不能诱导排卵;单独注射类似物LHRH-A,虽能使血清GTH水平显著升高,但仅产生较低的排卵率;而当DOM与LHRH-A结合注射却显著增强LHRH-A促进血清GTH水平升高的作用,并诱导出较高的排卵率。对性成熟的长吻LeiocasislongirostrisGunther野生鱼,使用LHRH-A+DOM作2次注射诱导排卵的效果也与注射LHRH-A加脑垂体这一传统诱导排卵方法相似。Linpe方法(LHRH-A+DOM,作1次或2次注射)避免了采集、保存脑垂体不便给生产带来的麻烦,在科鱼类的人工繁殖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鳍促性腺激素分泌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洲鲶鱼促性腺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科鱼类样品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用这种方法和鲤鱼促性腺激素β亚基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大鳍同一批血清样品结果也相当吻合。通过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或多巴胺的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后,定时取样测定血清促性腺激素含量,证明大鳍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同时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但是,多巴胺只能抑制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的促性腺激素分泌,而不能直接抑制基础的促性腺激素分泌,这与非洲鲶鱼相似而与金鱼和鲤鱼等鲤科鱼类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繁殖期从嘉陵江收集性成熟的大鳍■ 和长吻 野生亲鱼,用Linpe方法(即LHRH-A加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或传统的LHRH—A加脑垂体的方法进行催产,定时取血样,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催产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证实鲇形目鱼类GTH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排卵和产卵也是以血清GTH的急剧升高为先导的,而最终能否排卵还有赖于血清GTH峰是否超过“排卵阈值”。尽管催产后的大鳍 和长吻 雄鱼血清GTH水平也有一个高峰出现,但血清GTH水平升高幅度都大大低于雌鱼,这种现象在硬骨鱼类可能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