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去年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表大会期间。我和邹承鲁先生等几个人一起散步时 ,他的一个 60年代的研究生对我说 :“严格地说 ,你和邹先生的过去的关系不能算是师生关系 ,只有正式做过他的研究生的人 ,才可以称为他的学生。”我一下子楞住了 ,我称邹先生为我的老师 ,完全出于对他尊敬、感激之情。现在电视台上 ,无论碰到什么人 ,都尊称他一声老师 ,老师的名称用滥了。学术界 ,也确有这样一些人 ,喜欢攀龙附凤 ,只要是名人 ,那怕是搭上一点八辈子的关系 ,就可称他为自己的恩师 ,尊敬有加 ;而自己的真正的老师 ,或是对那些…  相似文献   

2.
去年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表大会期间 ,我和邹承鲁先生等几个人一起散步时 ,他的一个六十年代的研究生对我说 :“严格地说 ,你和邹先生的过去的关系不能算是师生关系 ,只有正式做过他的研究生的人 ,才可以称为他的学生。”我一下子楞住了 ,我称邹先生为我的老师 ,完全出于对他尊敬、感激之情。现在电视台上 ,无论碰到什么人 ,都尊称他一声老师 ,老师的名称用滥了。学术界 ,也确有这样一些人 ,喜欢攀龙附凤 ,只要是名人 ,那怕是搭上一点八辈子的关系 ,就可称他为自己的恩师 ,尊敬有加 ;而自己的真正的老师 ,或是对那些…  相似文献   

3.
张玲 《生命世界》2023,(12):4-15
<正>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五集介绍了一种植物:它是草,却能拥有树的身高;它以惊人的生长速度著称于世;它从一万年前就开始陪伴人类;关于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植物,就是我——竹子。晋代戴凯之在《竹谱》中这样描述我:“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不刚不柔,又刚柔相济;非草非木,又亦草亦木。我就是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特立独行的我。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大约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到美国来探亲,问我:“听说你在植物科学上做得还不错,能不能跟我们讲讲你做的是什么?”我当时愕然。确实这些年我在植物生物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我却无法向二老讲清楚我到底做的是什么。从那以后,我就想,除了现在这些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我是不是还要做一些  相似文献   

5.
最近人民教育(1955年3月),发表了“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改进中学生物教学.”的短评,并且同时发表了有关生物教学的文稿五篇.就生物学通报来说,对这一方面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在我们生物教师队伍中,很多同志都已加强了课内外的实验实习和参观采集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已看到了一些成绩。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却不容许我们忽视,那就是我们的联系实际不单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也是与阶级斗争联系的。现在让我来举个具体例子罢!有一位生物学教师同志,他备课非常认真,常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夜看参考书,不到深更半夜不息.假使你说他是教条主义者吧!这可并不,他在学校里建立了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的场所,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既养鸡、养兔,也养蜂、栽花。而且他自己家里就有着个出销苗木的园圃.他可以把自己园圃的苗木售给学校,也可以把校园里的收获销给自己。由于他有广博的书本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1952年下半年起,苏联生物学界对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国科学界对于这一讨论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科学出版社以“关于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的讨论”为题,用论文集的形式,译载了这方面的文章,这个论文集现在已经出版了18集(第19集至第20集在排印中)。讨论的缘由,是由于李森科院士在1950年以“科学中关于生物种的新见解”为题,发表了自己对于物种概念与物种形成的看法,以苏卡切夫院士、杜尔宾教授为首的一些苏联科学家,不同意李森科的看法,他们首先在“植物学杂志”上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接着苏联许多学者,在一些有关生物学的杂志上,针对这—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讨论的第一个焦点是关于物种概念的问题,李森科提出两个物种标准:一个是凡种间个体在普通的、正常的情况下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正常繁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教授(1894-1968),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不仅对植物分类学家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古植物学也情有独钟。如他在《植物分类学简编》这本著名教科书中,就特别谈到“演化和分类的关系”,认为“演化是分类的基础”,并十分强调化石植物是探讨植物系统演化的重要证据。同时,他还有意识地向读者介绍一些古植物学基本知识与经典文献,以引导植物科学工作者培养古今结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胡先骕教授曾先后两次赴美国留学,头一次是1913—19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学习森林植物,获学士学位。第二次是192…  相似文献   

8.
几个问题     
一.前言在去年阅读的“植物生理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碰到一些很令人伤脑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与不少同志交换过意见,但结果总是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到后来,只好写信给教授,请求他给予解答。信于2月13日发出,在3月12日收到回信。尽管他并没有根圆满地解答这些问题,但毕竟给了我若干有益的启发。当我想到这封信将同样对祖国植物生理工作者有若干裨益,和这几个问题将引起大家的兴趣和  相似文献   

9.
單子叶植物的嫁接,在过去被认为“没有形成层是较难嫁接的”。去年广西农业通讯发表玉林师范将少芳同志经过62次的失败,终于在第63次接活了高粱和水稻的嫁接。在蒋少芳同志的启发下,鼓舞了我进行以大芒嫁接玉米来创造“大芒玉米”新品种的决心。但蒋少芳接活高粱水稻的具体做法,还没育介绍,尚须待自已去摸索。不过我是这样想:蒋少芳同志能把單子叶植物接活了,我也必然能够把它接活的。于是开始鑽研單子叶植物嫁接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我追究  相似文献   

10.
李朝义 《生理学报》2005,57(6):774-775
我1962年开始跟随刘育民教授从事视觉神经生理学研究。那时他刚从瑞典回国不久,带领着我们几个年青人在国内开创视觉电生理方面的研究。当时科研经费很少,实验条件极其艰难。他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了微电极放大器和一些其他的电子设备。由于没有条件使用大的实验动物,他就用昆虫做实验。他事必躬亲,凡事都要自己动手;他亲自教会我们如何制作微电极,如何分析和整理实验资料。我从他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黎城县,考察队员周宇下去拍摄一个刚建成的城市水景观,水面泛起的恶臭熏得他当场就吐起来。”杨勇指着照片说。照片中的水景观造型很漂亮,可惜里面是一潭污黑死水,周围行人寥寥。“人们没事根本就不愿到这里来。”  相似文献   

12.
王祺 《生命世界》2014,(1):22-22
正我学习植物分类学是很偶然的,就像夏日午后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样。然而,偶然的人生必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人和事,时时浮现在脑海和心田,成为永久的回忆。1996年大学毕业前,因为厌倦了学习4年的园艺学专业,遂报考了经济管理学的研究生,后来由于非经济学科班出身,被调剂到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师从杨昌友教授攻读植物分类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1996年9月,我开始系统地学习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  相似文献   

13.
“帚叶”之谜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某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整理有关植物化石的图片资料。一位操着广东口音的年轻的研究人员,视线在一张形状类似放射状花瓣的植物的叶片照片上停住了。根据照片中化石的形状,在二十年代已由外国古植物学家定名为“帚叶”(它的形状确有些象扫帚),但是,它在植物的分类中,究竟属于哪一个大类呢?是孢子植物? 还是种子植物?在这些零星的、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我“认识”《植物生理学通讯》是在1981年,当时我在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上学。我的植物生理学老师张学明付教授(现在湖南湘潭师范学院任教)给我们上植生课时所列的参考书中就有《植生通讯》、《植生学报》等。但由于自已刚入大学不久,知识浅薄,  相似文献   

15.
叛徒、卖国贼林彪和顽固维护奴隶制度的孔老二,这两个反动的家伙为了复辟倒退,拼命宣扬反动的“上智下愚”唯心史观,自我吹嘘为“知天命”的“圣人”,标榜自己是“受命于天”的“超人”,而把劳动人民污蔑为只知道“恭喜发财”的“群氓”、“下愚”。人的知识才能,真是像林彪、孔老二说的那样是先天就有的吗?绝对不是。就拿我们对玉米上棉铃虫卵的去向观察这件事来说,完全可以说明,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棉铃虫本来是为害棉花的一个大害虫,1972年我们发现它特别喜欢在玉米上产卵,所以近两年就把玉米当作诱集植物间作于棉田,实践证明百株玉米诱集的卵量比百株棉花高85%以上。可是后来却不见或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長素的研究,最近二十年來頗有發展,我雖然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實驗工作,但是在觀點和思想方法上很不正確。1952年我在中國植物學報第1卷第2期發表“化學物質對植物器官形成的影響”一文,隨後經過同志們提出意見和自己的檢查,發見了許多錯誤,為了得到正確的解答,曾於1952年8月在上海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舉行了一個“植物生長素”座談會,許多问志都說出了過去和现在對生長素的看法,我根據同志們的發言和自己經過學習後的認識,對那篇文章做一個初步的檢討。  相似文献   

17.
新年前夕,收到老朋友石声汉教授家属送来的一本《石声汉教授纪念集》,非常高兴。我和声汉教授虽可称同行,均是从植物生理学开始,并且也可说是同龄(他只比我晚出生四年:1907和1903),但因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地点上的差异,我们两人虽先后在武汉大学,昆明及北京“共事”过,但实际上在昆明及北京只见过大约三、四次面。  相似文献   

18.
寒害或冻害?     
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可因温度范围的不同而分为所谓零上低温和零下低温危害。Levitt在他的抗性生理专著Responses of Plant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中分别将其称为Chilling injury和freezing injury。国内学者对前者译为“冷害”,似已统一。但对于后者则有的译作“冻害气有的却译作“寒害”,造成一些不应有的紊乱。我查阅了有关文献,Chilljng意指making or becoming cold or cool, rather cold, 所以Chilling injury译为“冷害”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而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古植物学者朱为庆站在自己亲手创办的“植物演化展览室”的展品面前时,根本想象不出这个展览会持继多长时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反响,自己所面对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参观者。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即如何使被视为冷门的古植物学专业知...  相似文献   

20.
陈淏子出生于清代初期,他喜欢栽花种树,并在摸索中得到一些经验后,把它写成一本书,叫做“花镜”(1688年),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下面介绍一些。 (一)他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体会首先我们从他这几句话来谈“……生草木之天地既殊,则草木之性情焉有不异?北方属水性冷,产北者自耐严寒;南方属火性燥,产南者不懼炎威,理势能也。……”就注意了环境与植物的关系,就是米丘林讲的在不同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