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7,6(3):180-183
本文计算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几个头骨与尼阿洞人之间的歧异系数,结果是柳江人与尼阿洞人的距离小于后者与澳大利亚大约同时期的人类的距离,也小于其与山顶洞人之距离。本文还根据一些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讨论了尼阿洞人、塔邦洞人与亚洲大陆及澳大利亚古人类的关系。结论认为亚洲大陆对尼阿人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塔邦洞人也接受过一些来自北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1993,12(3):214-223
本文作者主张以素材、技术和类型的区分为主要依据,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归纳为四个大致平行发展的系列。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明显地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形成可能同地质地理条件、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不平衡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柳江化石智人的身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将柳江人的右侧股骨残段作了复原。根据华南人由肢骨测量身高的公式,如果柳江人股骨属男性,其身高为156.69±3.74厘米,比现代当地居民的平均身高偏矮。  相似文献   

4.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83,2(3):218-230
本文对我国南方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资料作一简要总结,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攀枝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淼 《人类学学报》1988,7(4):387-387
1987年5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文物普查时,在仁和区的民政乡金沙江北岸支流——把关河畔,名叫迴龙湾的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E、101°35′,N、26°38′)。
迴龙湾洞座东向西,略偏南15°,东西最深处12米,南北平均宽3米,洞口宽4.6米,面积约36平方米。洞口高11.9米。海拔1550米,高出把关河水面300米。
经初步试掘,该洞穴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平均厚约2米,可分三层。第一层表土,第二层灰色土层,第三层红色亚粘土层,较致密。第二、三层为未扰乱的文化层。从中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和动物化石。在石制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用玛瑙、燧石、脉石英等石料制作的细石器。数量众多,器型颇繁杂。骨角器中有精磨制成的针、锥、凿和锨等。动物化石多为单个牙齿。经初步鉴定,有猴、象、犀牛、豹、巨羊等20多种。动物骨骸极为破碎,有些碎骨上留有敲砸和烧灼的痕迹。
从上下两层文化已初步看出一些差别。上层者原料以砾石和石英为主,下层者则岌石和玛瑙较多。较 大型的石器均出自上层, 犀象等化石只见于下层。依据初步整理, 其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上文化层也有可能略晚一些。迥龙洞遗址层位清楚, 富含大量细石器材料, 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 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本文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泥河湾盆地阳原和蔚县地区65处旧石器遗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探讨了更新世不同时期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早更新世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岑家湾台地北部边缘区,年代在1.8-1.0 MaBP;中更新世之后,遗址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晚更新世时期,遗址分布模式改为集中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2)在早-中更新世,80%以上遗址处在低地球轨道偏心率期,70%以上处在温暖的间冰期。3)遗址的植被多为以蒿属、藜科占优的草原或森林草原。4)晚更新世时期,随着古人类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石器技术的进步和火的使用,在寒冷的冰期时段,古人类也可以在泥河湾盆地很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8.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湖北省郧西县黄龙洞发现的7枚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进行了观测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的化石人类及近代现代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黄龙洞人类牙齿总体特征与现代人接近, 同时也保留部分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特点, 包括前部牙齿(侧门齿与犬齿)尺寸及粗壮程度都明显大于现代人。黄龙洞人类牙齿呈现的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及臼齿釉质延伸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了东亚人群的典型牙齿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崔哲慜  侯哲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7,36(4):465-477
有柄尖刃器是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狩猎工具,1964年在公州石壮里遗址中首次发现。原料多选择硅质页岩或与之相似的石料,多见于25,000-15,000 BP之间。之后随着石镞等复合工具的出现,有柄尖刃器逐渐被取代。本文观察和研究的305件有柄尖刃器来自朝鲜半岛33个遗址,通过分析其形态属性及工业类型,揭示有柄尖刃器的制作技法,探讨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虽然也有关于有柄尖刃器的零星报道,但鲜有确凿者,望本文能为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2):97-112
手斧的存在与否及其意义是我国史前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存在着手斧这一类器物,但它们在形态、技术、组合关系、丰度上与旧大陆西侧有很大区别; 大多数手斧与手镐应属同质异型, 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砾石石器文化中居于从属地位的特定成员, 是更新世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先民开发利用植物根茎食材的大型挖掘工具。他们在渊源上有本土砾石文化的根基, 可能受到小规模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体现着"本土起源+外来影响"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国的手斧存在着材料的不完备性和研究的肤浅性, 体现在绝大多数标本的地层和时代归属不明, 研究多停留在对少数"典型标本"主观定性的层面, 缺乏全面客观的材料分析和详实的观测、统计数据, 很多争论缘于缺乏共同遵循的类型学标准, 陷入表层的术语纷争。未来的研究必须加强地层、年代和形态、技术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信息和数据, 并从理论层面深入揭示手斧这类遗存所蕴含的先民生存与演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颜面扁平度的变异和山顶洞人类化石的颜面扁平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98,17(4):247-254
扁平的颜面这一蒙古人种的颅骨特征可上溯到直立人时代。在新石器时代,颜面扁平度总的来看华北地区的要比华南的稍大些,但这种南北差别并无严格的地理界线;在现代,这种地理上的差别更不明显。山顶洞人类头骨化石的过小的颜面扁平度很可能是受外来“基因流”的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犀牛在中国灭绝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堂  许凤  孙钢 《生态学报》1997,17(6):640-644
三千多年以前,犀牛沿黄河两岸自西向东约有1800多公里的广阔的分布北界。近三千年来,犀牛在中国的分布北界不断南移,它是我国犀牛地减性灭绝的重要特征。北界南移速度相当惊人,平均每年以0.5km的速度禹南消退。犀牛在中国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中国古代人口对犀牛的压力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通过简单计算可知,犀牛种群承受人口压力阈值小于4人/km^2。  相似文献   

13.
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及遗迹化石的报道。文中补充了不同地区和层位的骨骼及遗迹化石新材料,包括:江西上饶王家院陡山沱组顶部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十”字形骨针和云南晋宁王家湾灯影组上段隧石条带中的单轴双射硅质骨针,它们可能分属于钙质海绵和普通海绵类;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磷质白云岩中的可疑壳状化石;宜昌三斗坪金瓜墩陡山沱组下部(第二段)遗迹化石;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及湖北南漳灯影组上段底部磷质硬底中的生物扰动构造。另外还报道了贵州清镇桃子冲剖面桃子冲组最底部的瓶状动物(Pro-tolagena limbata)化石,并认定桃子冲组与灯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底界并无跨入震旦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日本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亲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比较了中国和日本蕨类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两国有7个共同的特有属,有461种共有种。说明两国蕨类植物区系是在两陆块未分离之前共同起源的,此后才有了分化。日本蕨类区系与中国华东地区尤为相近,而与中国西南部即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已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从过去各自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中了解到,中国小麦丛矮病毒(WRSV)与日本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尚无直接证据证明这两种病毒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下述三个方面证明这两种病毒是相同的:(1)奥氏双扩散法证明,WRSV的核衣壳抗血清能同时与WRSV和NCMV核衣壳形成清晰的沉淀带,并且异源形成的相邻沉淀带能互相吻合;(2)WRSV和NCMV核衣壳制剂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两者的N蛋白分子量一致的,均与我们过去报道的N_2蛋白的分子量相等;(3)从WRSV和NCMV的完整病毒及核衣壳的横纹周期间距直接比较,两者也是一致的。至于WRSV和NCMV是完全相同的病毒,还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则尚需对两者的寄主范围等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顶洞遗址的第二批加速器质谱^14C年龄数据与讨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陈铁梅 《人类学学报》1992,11(2):112-116
  相似文献   

17.
陈纲  熊正中 《人类学学报》1993,12(2):153-156
选取正常男性成人股骨18段,制成5-20mm测试块202个,用Ⅱ型γ线骨矿分析仪测得骨矿含量面密度分别为1.324-1.901g/cm2,再用WE-10(A)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和千分表测得测试块受纵向压应力时所承受的压力及相应的高度变化并计算其弹性模量。结果显示:骨矿含量在1.802g/cm2以下时,弹性模量及力学性能与骨矿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超出此范围后,骨矿含量的增加可能会使骨的力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