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科学》2004,23(3):248-248
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和生态技术开发委员会于2004年8月8日在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召开座谈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探讨生态创新问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了《论生态创新与“生态人”的神圣使命》的主题发言。与会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创新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和全面协调“四个文明”建设是“生态人”的神圣使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它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绿色医院建设的行动指南。文章以环境问题使疾病负担加重、医院能力不足,医院的医疗过程造成了新的健康危害这两个医院发展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作为切入点,讨论了建设绿色医院的必要性。从可持续发展,医疗安全、感染控制、职业安全,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以及经营管理四个方面阐明了绿色医院建设是医院自身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并对绿色医院的内涵、绿色医院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及应当注意避免的认识偏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把"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从实现这一目标的全局高度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同时我县在振兴发展县域经济,农村工作会议、全县经济会议上明确强调"林业先行",这无疑标志着我国林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生态建设主。  相似文献   

4.
黄娜  石铁矛  石羽  李春林  胡远满 《生态学报》2021,41(20):7946-795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硬化地表不断挤占透水表面,使得绿色基础设施规模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严重影响了绿色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萌芽、初步形成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主要在宏观尺度研究区域生态安全,中观尺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微观尺度解决社区生态环境问题。目前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主要关注调蓄降雨径流、消减非点源污染、调节区域微气候、居民健康与福祉和空间布局公平性。而供需结构的合理配置也是决定绿色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功能的测度与评估方法,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际规划相结合,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5.
张社尧 《生态科学》2004,23(1):91-91
党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广东省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方面的内容,如:我省“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可见,省委、省政府已把生态与环境的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我认为,普及生态文化是和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张社尧 《生态科学》2004,23(1):91-91
党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广东省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生态方面的内容,如:我省“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可见,省委、省政府已把生态与环境的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我认为,普及生态文化是和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发生着显著变化。通过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重要会议及政策法规文件的广泛调研和梳理,重点从基本国策确立、生态保护观念转变和政策制度变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确立,是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之根基。从生态保护思想启蒙阶段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将生态保护作为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再到生态文明阶段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这些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是生态保护最根本的政策,对于形成生态友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开发利用自然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纲领性政策、生态空间管控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责任追究政策等生态保护政策制度的制订实施,是在客观判断我国当时基本国情基础上对生态保护观念的实践,对于推动生态保护事业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乡村生态振兴既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又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时代发展需求中,乡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概念内涵不断扩展,有必要对过去20年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美丽乡村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梳理了20年以来中国乡村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提出人类感知与社会需求的层级递进是推动乡村生态学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针对乡村生态热点,提出4个方面的研究趋势,即乡村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与预警、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和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发展与可持续性;最后,围绕需求层级理论和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了乡村生态学学科边界框架,强调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针对乡村生态研究的多层次多尺度的特征,重点开展乡村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多要素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及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思含  邵超峰  高俊丽  赵润  杨岭 《生态学报》2022,42(12):4807-4822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战略保障基地,面临较为突出的不可持续问题,定量化开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是推动其绿色转型发展、激活再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结合行星边界理论,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出发,建立了由2个系统、4个支柱、12个领域和4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全球SDGs监测评估实践经验,考虑指标属性,综合确定各指标的阈值,并采用改进的离差标准化、障碍度分析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称号的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评价对象,对其2005—2019年连续15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郴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得分由0.398上升到0.610。(2)4个支柱中,自然资源支柱的得分进步幅度最大,高达71.3%,说明郴州市已经逐步提高对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同时意识到挖掘替代资源的重要性,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而发展动力支柱得分始终处于较弱或中等水平,已成为制约郴州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其中科技创新驱动是该支柱发展关键障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山地农业的典型模式之一,哈尼梯田以其悠久历史和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但对其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内涵的综合分析尚待完善。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结合生态学、民族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哈尼梯田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及其生态文化内涵进行解读。研究表明,哈尼族社区通过以涵养和分配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完美地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一难题,而以迁徙文化、宗教文化、习惯法以及传统知识为支柱构建的生态文化体系则是保障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有效实施的生态文化内涵。哈尼梯田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与生态文化理念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邱云 《生命世界》2008,(12):89-9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生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证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代人类发展的战略;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基本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道德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生态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生物圈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同时,定义生态道德为一定社会调整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吕永龙  王一超  苑晶晶  贺桂珍 《生态学报》2019,39(10):3401-3415
可持续生态学系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或者说生态学不断将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纳入研究范畴而形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40年来,我国在可持续生态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二是构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推进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不同时空尺度进行了试点示范;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中,并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五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六是系统地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评估了气候变化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对策;七是不断推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创建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本文从宏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评述可持续性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可持续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徐苡珊  赵文武  韩逸  胡宝清 《生态学报》2022,42(21):8935-8939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于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共吸引17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研讨。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乡村发展;(5)山地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6)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7)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8)喀斯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2)深化多源数据和多模型耦合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评估;(3)建立健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标准化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样板的有效手段,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的标准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参考。研究结合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与要求,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绿色生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七大重点领域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现状与问题。结果发现,截至2020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七大重点领域制定的国家标准超过1000项,95%以上集中在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以及绿色生活领域。深入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目前仍存在较大问题,表现在:标准体系方面,尚未形成以生态安全为主体的标准体系,现有标准以政府主导制定为主,且在各领域分布不均衡,部分标准更新较慢,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技术要求;标准研制方面,顶层支撑较为薄弱,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标准实施方面,不同领域之间标准实施不均衡,部分领域标准制定者权威性不高,标准实施效果较差。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研究从标准体系优化、标准研制能力建设、标准实施路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案及用水效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创琳  步伟娜  鲍超 《生态学报》2004,24(8):1700-1707
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推行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共享,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和提高用水效益的重要途径。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调控实验,从众多实验方案中选择生成水-生态保护型发展方案(WEP)、水-经济高效型发展方案(WEH)、水-生态-经济协调型发展方案(WEE)3种有效方案。从需水总量与用水结构、空间配水结构、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投水产出效益等方面对3种有效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WEP方案耗水总量相对较少,利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但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不利于流域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WEH方案耗水量大,经济发展步伐快,经济效益显著,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WEE方案耗水量介于WEP和WEH之间,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比较显著,同时兼顾了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虽然单纯从经济发展或生态保护角度分析,不是最好的方案,但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带的角度分析,却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案。进而确定出WEE方案为满足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要求和提高用水效益双重目标的优化方案。为了提高流域单方水产值,建议合理安排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工和生态建设分工;大力发展绿色节水产业和红色节水产业,加大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抓节水灌溉,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逐步建立定额水价制度和水权贸易制度,推进水票制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发展原则。现代社会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逐渐变成了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现阶段提高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本身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态社会效益,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当代和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本文首先指出目前通化县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策略,最后总结出生态环境建设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章家恩  骆世明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科学理论方面则需要解决如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分类、生态模式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模式的尺度转换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变化规律、生态农业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以景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非常必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评述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特点,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提出了一组生态城市建设建议: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进行复合交错式发展,如构建网络式绿地发展体系,发展绿心组团网络体系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土植物;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以绿色社区作为切入点,分绿色家庭、绿色小区、绿色社区和绿色社会四个层次进行建设;在经济方面,充分考虑各种景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着重生态、文化与经济的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