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2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将一件在当地北山沙沟拾到的动物牙齿化石送到博物馆。经初步鉴定为奇蹄类动物——爪兽。同年9月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祁国琴同志进一步观察,鉴定为爪兽化石。这是一块右上颌骨,其上共有颊齿六颗,全长15.5厘米。  相似文献   

2.
<正> 今年6月徐州市博物馆寄往我所36件化石标本要求鉴定,据博物馆介绍,这些标本是在铜山县大黑山石灰岩裂隙含淋滤型磷块岩的红色亚粘土中发现的。经鉴定,这批化石分属于哺乳动物的4目11属12种,其中食肉目化石比较丰富,保存良好。其  相似文献   

3.
东山岛发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是渔民在台湾海峡捕鱼时从海底捞出的。经有关专家鉴定,化石中有亚洲象、剑齿象、斑鹿、犀牛、熊、牛、马和鲸等。其年代分别为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次来自海底的化石,数量之多为沿海其他省份所罕见。亚洲象化石是一件完整的上颌骨。具左右第三上臼齿,呈灰色,石化程度较好,重约50公斤。亚洲象在华南地区迭有发现,是热带气候的标志动物。专家们认为,台湾海峡海底有这么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实是闽台历史渊源的重要见证。化石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台湾和大陆一度连结在一起,哺乳动  相似文献   

4.
曾嵘 《化石》2020,(1):54-57
正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王国"展厅里,陈列着一件罕见的化石标本——白色的乌沙安顺龙。贵州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绝大多数均产自浅灰色的灰岩,化石骨骼呈灰黑色,而该标本围岩却被赤铁矿浸染成红色,全身骨骼完全硅化成白色,甚为独特。这件"白龙"化石早在1979年便由兴义地区的村民发现,后移交至贵州省博物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研究,错失"亚洲第一海龙"的桂冠,否则将使亚洲海龙类的首次发现提前二十年。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开馆,首次向公众展出了这件珍贵  相似文献   

5.
中新世鸟类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6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到一件由山东省博物馆送来的鸟类化石,要求鉴定。据称,这件标本采自山东临朐尧山公社解家河山旺组硅藻土地层(即通常所称的“万卷书页岩”)中,是采矿工人发现的。他们十分小心地将标本保存完好交山东省博物馆转送我所。由于鸟类的骨骼构造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能保存为化石,特别是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为化石的机会,远比其他几类脊椎动物为少。在五大类脊椎动物中,不论国内、国外,化石鸟类的标本总是最少数的。因此,有关鸟类进化问题,研究得也不及其他几类脊椎动物详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所有的动物骨骼化石标本堆在一起,可能会成为一座超过三层楼高,方圆70米的小山。粗略计算一下,这座小山重约一千吨,包含大约五千多万块骨头,代表着75万多个动物的遗骸。这座博物馆的动物化石标本来自地球的各个角落。发掘这些化石  相似文献   

7.
孙英龙 《化石》2003,(2):5-6
20 0 1年 11月 5日至 6日 ,台湾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何传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祁国琴和她的丈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三位长期从事闽台考古和台湾海峡古人类古动物研究的专家 ,到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展室” ,联手进行“闽台化石考古研究” ,经过认真鉴定研究 ,惊喜地发现在 9支鹿角化石上有人类刻砍痕迹 ,证明了 4万年前台湾海峡就有古人类进行活动 ,并与这些动物共生存。同时对两岸化石进行比较研究 ,一致认为东山岛收集的各种动物化石与台湾收集的各种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8.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9.
基本情况:位于黑龙江垦区西部的查哈阳农场境内的“黄蒿沟”,日前发现大量的史前动物种群的骨骼化石出土,实物标本共计800余块(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庆五教授推荐、高星博士帮助鉴定,其中的一块(件)为距今两万年的猛犸象腿骨化石。该动物群生活在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史前时代,是兼容草原与森林过渡地带的间冰期边缘混杂型动物群,在一万年前从北大荒土地上神秘消失。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夏,承担鲅鱼图港航道疏浚任务的津航浚107号轮船工作人员吕育发,在海上施工时,于主航道水下粘土中挖出化石一件;同年9月,任振江、孙树春二同志又发现化石四件。他们将全部化石寄至大连自然博物馆。经鉴定,这批化石分属于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和真猛犸象,石化程度良好,时代属  相似文献   

11.
青云飘下古珍禽 1976年盛夏的一天,一架银燕载着一件山东新出土的古代鸟类的珍奇标本,飞向北京。座舱里,两位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心情激动而又自豪。他们此次赴京,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将一件当地出土的鸟类化石标本送在北京鉴定,而这样完整的鸟化石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哩!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于1992年发现的一块新的始祖鸟化石标本,经有关专家初步鉴定,不仅成为自1861年第一件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人们所找到的第七件骨骼标本,而且还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所获得的最为完美的一件。这一化石是在索伦霍芬的一个采石场发现的。据称,这一标本目前珍藏于慕尼黑博物馆内。由于对这一材料的正式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因而这一新的发现的学术意义究竟如何,现在还难以预测。但至少有二点是十分肯定的,一是这一标本保存了相当完整的腰带结构,这也许能最终结束多年来,人们因为对始祖鸟标本保存状况的不同解释,而产生的,对始祖鸟腰带结构“象鸟还是更象恐龙”的疑虑和  相似文献   

13.
胡平 《化石》2006,(2):16-17
去年9月13日下午大同市物局接到大同县体局报告,在该县施:工的河北省路桥建筑公司在沙场挖沙过程中发现化石一件。随即大同博物馆接到通知,当日下午五点赶赴大同县了解情况,并对化石做了初步观察鉴定。21日我们对化石出土地点地层、地貌进行厂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14.
1983年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脊椎动物专业组,于横断山区北段四川省(钅卢)霍县境内虾拉沱一带(亚巴村)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其海拔高度为三千多米。化石产在鲜水河的阶地上, 埋藏在黄土层中。发现的人类材料计有四个门齿,上下各两枚。除左下第二门齿外,其余牙齿的石化程度均较浅。经鉴定属于晚期智人,它的大小和形态与现代人的十分相似。在这个地区尚未发现骨器和用火遗迹等,在动物骨骼上也未见有任何人工打制的痕迹,这表明上述化石是经过水流作用从别处搬运后再沉积的。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外许多自然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生动物、古脊椎动物的装架骨骼标本。配备复原的生态塑像或剥制标本与图文说明,产生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宣传效果。现代标本骨骼坚韧,装架时可以打孔串接,零散部位如脊椎骨、腕骨等可用沾接方式事先进行联结,而且骨骼材料完整、质轻、给装架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化石标本重量大、易破碎、材料缺失变形的情况复杂,给装架带来了许多困难。圆雕化石装架的类型化石标本的装架可根据其完整性、坚实度及陈列方式、代表意义等方面设计一副骨架的支架,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16.
去年夏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保罗·奥尔森和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尼尔·舒宾领导了一支野外队对美国、加拿大接壤地区进行考察。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博物馆共同支持这项考察。考察队在芬迪湾接近偏僻的帕斯鲍罗海湾北岸发现了一个化石地点。科学家们发掘出十万多块二亿年前的动物骨骼化石,这是迄今北美最大的一次发现。地点附近到处出露着化石。到目前为止,最有意义的发现是十二个三列齿兽的头骨和颌骨。这种爬行动物在进化关系上最接近哺乳动物。此外,还发掘出恐龙、古鳄鱼、蜥蜴、鲨鱼和鱼类的  相似文献   

17.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8、19日在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78°44'45.6″E,31°48'33.8″N,3110 m)、6月19日在底雅乡底雅村(78°52'5.1″E,31°46'55.5″N,2977 m)观察并拍摄到雌性印度寿带各1只。经鉴定,为印度寿带印巴亚种Terpsiphone paradisi leucogaster(图1)。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临朐的鸟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了产自山东临朐解家河硅藻土矿(中新世中期)中的两件鸟类化石。一件保存完整,鉴定为雁形目鸭科的新属种——硅藻中华河鸭,其特征与河鸭属最为近似。这是我国雁形目中迄今所知保存最完整的化石记录,也是该目中我国已知的最早代表。另一件只部分保存,骨骼均甚粗大。从完整的后肢骨骼特征看,应属鸡形目中的大型鸟类,归雉科,名为硕大临朐鸟,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9.
陕西蓝田锡水洞中产出许多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这些标本残破者较多。对880件标本作埋藏学分析后发现:其中只有376件较完好,可供分类鉴定;根据身体大小,这些可鉴定的标本可分为较大、中等及较小3类,大个体动物的骨骼保存越破碎;98%的骨骼的风化级别为0—2,只有2%的风化较强,达3—5级;属草食动物的骨骼占97.6%,而食肉类的仅占1.7%;以青羊为例,死亡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为灾变死亡;头骨残破,肢骨近端破碎严重,而远端肢梢几乎完好。种种迹象表明,与古人类活动有关。当时居住在锡水洞中的古人类以草食动物为主要猎取对象,敲骨吸髓,还可用骨作器。  相似文献   

20.
吉林桦甸仙人洞旧石器遗址1993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5—6月,仙人洞旧石器遗址发掘获得石制品197件,打制骨器18件,磨制骨器1件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遗址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或中期至晚期。石制品具有以小石制品为主的中国北方主工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