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起病初期症状较为隐匿,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将会产生致命的危害,故在临床上多考虑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提早预防。本文从中医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医学等方面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骨科手术患者1 027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按手术进行的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87例患者,研究组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540例患者。对照组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对患者下肢DVT危险度进行分层,根据危险度给予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在术后3个月内DVT发生率、发生时间、入院时与出院时下肢DVT防治知识得分、出院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研究显示研究组在时间依从性、次数依从性、出院时下肢DVT防治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下肢DVT发生率和总下肢DVT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骨科手术患者的DVT防治知识水平,增加出院后DVT预防的依从性,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DVT或PTE表现。结果:94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5.9%;只有3例并发DVT,1例并发PTE,经治疗均顺利康复。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4.
陈惠珍  罗琼  杜秀琴 《蛇志》2014,(4):430-431
目的总结高龄骨科患者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下行下肢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拟行下肢手术的26例患者给予术前访视、麻醉配合、手术体位及护理等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26例患者均无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手术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防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献血者作为对照组(Ⅰ),同时选择82例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Ⅱ)。分别在骨折后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0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实验组(Ⅱ)与对照组(Ⅰ)TEG各参数差异,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Ⅱ)82例研究对象中有63例(76.83%)于术后一周内出现高凝状态。与对照组(Ⅰ)比较,实验组(Ⅱ)骨折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0天R、K缩短,Angle角、MA、CI值均延长。与手术当日比较,实验组(Ⅱ)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R和K明显缩短,Angle角、MA、CI值均明显延长(P0.05),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比较,术后第10天R、K延长,Angle角、MA、CI值有缩短趋势。结论:血栓弹力图能及时准确监测下肢骨折患者凝血状态变化情况,及时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生风险,为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2)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2]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特别是骨科手术患者,其中以骨科下肢手术及创伤患者最为常见,其临床多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或压痛,重者可见患肢皮肤紫绀、皮温异常、无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本文对骨科患者围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丙泊酚注射液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盐酸右美托咪啶注射液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以及低血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5分钟、15分钟以及30分钟后的镇静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60分钟时的镇静状态接近(P0.05)。此外,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镇静效果,镇静深度高同时镇静时间短,麻醉安全性,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物力学的观点总结讨论关节与人工关节所涉及到的力学、材料、设计问题以及关节置换、粘固剂等问题,亦对骨科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雪芬 《蛇志》2013,25(2):242-24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手术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致,常见于脊柱、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和压痛,严重时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其康复.我院2011年至今收治58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的接骨手术中,植入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往往与人体原有的骨组织不匹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中发现,三维多孔镍钛记忆合金具有超弹性生物力学性能,将其制成的人工骨材料植入人体内,能促进新生骨组织的形成,并向人工骨材料体内生长,有效减少骨科手术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韦春萍 《蛇志》2013,(4):444-44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行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其发生率为50%~60%,脊髓损伤引起的占75%~80%,择期骨科手术的发生率为52%,其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而死亡。我科近年来对收治卧床超过1周的患者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无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现将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摘要:角膜是重要的屈光间质,约占眼光学系统总屈光力的70%;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可表现出复杂的生物力学性质。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获得的生物力学参数也更加精确。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团队将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同临床相结合,发现当角膜形态发生变化时,其生物力学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对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的测量来判断病变的发展程度,也可以根据所测得的力学参数来进行手术设计,甚至可以初判患者的愈后情况。但在角膜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仍缺乏深度,对其与部分临床疾病的联系仍缺乏充分的认知,仍需探讨如何将角膜生物力学检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本文将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离体、活体测量方法及其目前在圆锥角膜、青光眼、翼状胬肉、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的矫正等临床方面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PSB),每组各79例。CSE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LPSB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维持时间、疼痛感觉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CSEA组和LPSB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因局部麻醉失效而需全身麻醉;LPSB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晚于CSEA组,但其维持时间显著长于CSEA组,患者疼痛感觉评分低于CSEA组(P0.05)。结论: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为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单侧麻醉,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首选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院骨科医师和管理者对3D打印技术在骨科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伦理性的感知。方法 对上海市4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所有骨科临床医师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邀请4名骨科专家进行定性访谈。结果 3所被调查医院在骨科领域应用了3D打印技术,但使用量有限。被调查的医师和管理者认为:骨科3D打印主要优点是手术时间短、增加手术便利性和手术成功率高,主要缺点是费用高且价格昂贵、缺乏相关规范标准和整个过程相对复杂且耗时长。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长期评价,骨科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需要规制。  相似文献   

15.
从1980年12月至1982年年底,上海新华医院同上海手术器械六厂及上海手术器械厂协作,根据国内实际情况与手术要求,参考国外资料,设计试制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小儿骨科手术器械共52个品种、119种规格、287件成品,经上海新华医院儿骨科、北京儿童医院儿外科、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儿骨科与山西医学院附属二院骨科等单位临床试用,效果满意。82年12月在沪召开鉴定会一致通过,并受到与会专家、教授和医师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近年犬腰椎椎间融合的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骨移植和骨移植替代物以及脊柱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中。该模型的建立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技术要求高,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侧前方经腹膜外入路。我们在实验中成功地采用了前方经腹入路,并与侧前方经腹膜外入路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健康杂种成年家犬30只,雌雄不限,体重(1 7±2 .0 )kg。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髂骨块,1 .0cm×1 0cm×1 5cm。定制合适大小的四孔钢板固定融合的椎体节段。1 .2 手术方法将实验犬随机分为两组,A组手术前方经腹入路,B组侧前方经腹膜外入路。…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8.
Mu外翻是足母趾向外侧过度倾斜所引起的一种足的畸形,会产生疼痛,对人的行走功能有很大影响,近年在临床骨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陈宝兴统计治疗方法将近200余种。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Mu外翻引起的足的变化,有助于支足母外翻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治疗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种相对简单稳定的大鼠髂骨皮瓣移植手术方式,为髂骨移植诱导免疫嵌合状态的研究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旧术式组,将供者髂骨肌皮瓣移植入受者腹股沟区,吻合供者髂腰动静脉和受者股动静脉;实验组,剥离供者髂骨臀大肌,取供者的髂骨连带肌肉及皮瓣移植于受者的腹股沟区域,将供者的髂总动脉和髂腰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股动静脉吻合,随后缝合皮肤。术后所有大鼠给予环孢素A 28天,始剂量16 mg/kg/d,第三周始每周剂量减半,第28天处死大鼠并选取髂骨做病理学检测,观测骨髓细胞量,骨陷窝是否有骨细胞等,以此判断髂骨是否成活。结果:实验组共进行手术15例,皮瓣成活11例,成功率73%;病理检测皮下髂骨成活7例,成功率47%;旧术式组共进行手术8例,皮瓣成活4例,成功率50%,病理检测皮下髂骨成活3例,成功率37.5%,其中实验组动脉吻合时间(24.7±2.3)min,明显短于旧术式组(36.7±1.5)min(均P0.05),而静脉吻合时间、缺血时间,供受体准备时间并无差异(均P0.05)。结论:通过剥离供者臀大肌,改变动脉吻合对象,可以建立相对简单、稳定的髂骨皮瓣移植模型,为探索带血管骨髓移植诱导嵌合状态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梁勇东 《蛇志》2012,24(2):199-200
皮肤护理是患者基础护理中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以预防和减少皮肤破损及压疮发生为目的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科研的重点[1]。骨科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首选腰硬联合麻醉,由于患者失去痛觉和主动活动,易出现皮肤损伤。近年我科出现术后并发2例皮肤损伤,现将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