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东,桂乐南晚泥盆世一个弗拉斯期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2.
桂东、桂东南晚泥盆世一个弗拉斯期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系统描述了广西玉林、贺县等地晚泥盆世榴江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4属14种,其中有1新属2新种。这个放射虫动物群的多数分子曾见于苏联南乌拉尔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弗拉斯阶。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广西荔浦上泥盆统榴江组上部扁豆状灰岩中所含的法门期竹节石2属3种,其产出层位分别为牙形刺化石带的 Palmatolepis crepida带和 Pa.marginifera带。  相似文献   

4.
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事件与大兴安岭晚泥盆世珊瑚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胜哲 《古生物学报》1990,29(4):427-446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的概念由英国学者D.V.Ager(1973)首先提出。它利用地质历史上稀有的、突发的短暂事件及其地层记录来划分对比地层,按照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我国学者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道一于1980年和1982年首先提出了古生物绝灭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并介绍了新灾变假说。近年来由杨遵仪教授主持的IGCP第203项目,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刘本培等(1986)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了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吴思本于1984年和1986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多伦陨石坑的陨击事件。张勤文等于1984年对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其它地层界线上的地质事件及生物事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5.
西藏丁青蛇绿岩带中一个晚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西藏丁青地区晚三叠世Carnian期放射虫动物群共描述19属35种(7个未定种),归于16科(亚科)中,以Capnuchosphaera,Palaeosaturnalis,Perispongidium,Spongostylus,Annulotriassocampe,Poulpus,Xenorum,Veghicyclia,Tetraporobrachia,Canoptum,Xiphotheca等属为主的这个动物群被命名为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组合带,由于Capnuchosphaera属在全世界广泛分布,无论在特提斯生物大区还是环太平洋生物大区,以这个属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已成为国际间Carnian期至Norian早中期放射虫地层学对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部二叠纪长兴期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广西南宁南部柳桥区的长兴组上部硅质岩中存着精美的长兴期晚期放射虫动物群,共有24属39例,其中3个新种,其中以Latentifistularia最为常见,其次是Albaillllidae和Entactiniidae,属于二叠纪晚期的Neoalbaillella optima组合。半生生物有有孔虫、海绵骨针、腕足动物等。多数属在接近二叠纪-三叠世界线附近消失,但生物群中已出现少量三叠纪分子。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市、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包括15属18种10相似种8未定种,其中有3新种。共发现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它们是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D2);H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D^1 3);H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D^23)。文章讨论了3个问题①Eoal  相似文献   

8.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的硅质岩层中,存在大量放射虫化石,计有12属28种,时代跨越晚古生代,可建立两个组合和三个化石带:晚泥盆世Entactinia-Entactinosphaera组合;早石炭世杜内期中期Albaillellaparadoxa带,杜内期晚期—维宪期早期Albaillellaindensis带,维宪期中期Albaillellacartalla带;晚二叠世Entactiniaitsu-kaichiensis组合。弄巴剖面是由7个主要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放射虫的研究为地层断片的时代归属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微体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老挝西北部和泰国东北部黎府构造带6个层状硅质岩考察点进行了放射虫化石调查研究,其中有5个点发现可供鉴定的放射虫化石,共鉴定放射虫化石9属23种,包括典型的晚泥盆世放射虫化石Helenifore robustum和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Albaillella cartalla,Al.undula,Al.paradoxa等,5个层状硅质岩考察点地质时代类似,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该调查成果表明,黎府构造带从泰国东北部延续到了老挝西北部万荣地区,其深海盆地演化历史应该在早石炭世晚期结束。  相似文献   

10.
汗吉尕组是新疆中天山温泉小区中泥盆统的一个地层单元,为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过去在灰岩团块和灰岩砾石中发现较为丰富的中泥盆世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这次,我们在该组上部地层硅质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对于温泉地区该组地层的时代归属,我们认为:由于已发现的中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化石主要产于灰岩砾石或外来块体中,因此,这些化石的时代并不代表该组形成的时代;而产于硅质岩透镜体中的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化石很可能代表该组的年代。全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11种,归属3目4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新材料发现于藏南桑单林剖面中部灰绿色硅质岩和硅质泥岩层段,共计21属33种,含5个未定种。通过与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古新世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该放射虫动物群可归为晚古新世RP6 Bekoma campechensis带和RP7 Bekoma bidartensis带,时代为Selandian期至Thanetian晚期。综合剖面岩相、构造特征和已报道的放射虫化石组合,本文认为桑单林剖面是一套构造成因的混杂堆积,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系。区域上,仲巴-萨嘎-江孜一带发现的晚古新世放射虫动物群和海相玄武岩表明,在晚古新世最晚期(大约56 Ma),西藏南部还存在着较大规模的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尔哈达中志留世放射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采自新疆托里县的克尔哈达的一块凝灰质粉砂岩中获得了中志留世放射虫化石14属15种(含4新属8新种)。这是继加拿大北极群岛之后,第二个中志留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它对研究志留纪古板块的相对位置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F/F牙形刺灭绝事件以后,牙形刺很快进入复苏期(王成源、Ziegler,2004)。有关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在国内外的文献中还没有详细的论述或论证。本文基于以前对广西桂林垌村和龙门剖面的牙形刺集群灭绝与复苏的研究,2003年又在垌村剖面加密采样,重点是研究F/F事件后,牙形刺由复苏到辐射阶段的特征,探索牙形刺何时和如何由复苏期进化到辐射期。本文的材料主要是依据华南的资料,特别是本文作者研究多年的垌村剖面的资料。牙形刺的灭绝与复苏是以法门期最主要的属Palmatolepis为主线,在种一级的水平上确定的。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同样是以Palmatolepis属内种一级的水平上讨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其它属。本文首次明确提出:牙形刺在晚triangularis带就进入辐射期,因为正是从晚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的minuta,werneri,sandbergi,perlobata,cf.regularis,subperlobata,tenupunctata7个重要种群开始出现,并在法门期中期达到辐射期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安太庠等(1985)把金粟山组分成4段,其中2-4段产有较丰富的牙形类化石Tasmanognathus动物群,当时定其时代为Caradocian期。后来,崔智林等(2000)在该组的第二段硅质岩和灰岩中发现放射虫也认为是Caradocian期的。这次,我们在第4段中找到了一个以Secuicollacta ornata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Noble和Aitchison(2000)在讨论早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时提出把Secuicollacta的首现作为凯迪期的开始,并把其归属到他们建立的大门孔同心状球形放射虫带1中。因此,金粟山组有可能是凯迪期的。同时,我们对崔智林等(2000)发现的放射虫动物群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个动物群是以Secuicollacta,Kalimnasphaera,Protoceratoikiscum,Palaeoephippium和Haplotaeniatum等属为特征,其时代也是凯迪期的。根据王志浩等(2011)最新研究,金粟山组的2个牙形类化石带,即上部的Tasmanognathus gracilis-T.multidentatus带和下部的T.shichuanhe...  相似文献   

15.
比利时新基尔里斯(Senzeilles)地区是西欧晚泥盆世地层研究的一个经典地区,也是法门期石燕贝类腕足动物的重要比产区。然而针对本区弓石燕类的现代研究却较为匮乏,此外,早期的分类工作已难以满足现代专题性的课题资料要求(即层位清楚、鉴定准确的系统分类工作),因此对比利时地区法门期的“弓石燕属”足动物进行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在华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壳面特征(贝体大小、基面特征、微细纹饰特征、中槽壳褶发生方式)及内部构造(齿板特征、内窗板特征等)的系统研究及对比,拓展了Plicapustula属的定义,即:褶上和褶间均发育微瘤纹饰。欧洲的Plicapustula属分子褶间均发育放射状细瘤微细纹饰,而华南的该属分子褶间均缺失微瘤纹饰。由于该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当前研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Paraplicapustula亚属,并将欧洲的标本归入该亚属。此外,本文还首次识别并描述了欧洲的Sinospirifer属。大部分西欧Sinospirifer属和Plicapustula属与华南地区相比,在种级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标本大小、齿板是否增厚、壳褶数目及分枝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的中三叠世拉丁晚期放射虫Spongoserrula rarauana 动物群产于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西金乌兰湖北蛇形沟,包括8属,12种,2未定种,归属于4科3目。这个动物群是最近区调工作(2000—2002)中新发现的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和中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中时代最新的,在这个地区尚属首次报道。这些资料证实,可可西里洋盆存在的时代为晚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晚期,最后的闭合时间在拉丁晚期之后。这个洋盆的发展历史与云南西部昌宁 孟连地体所处的古特提斯洋盆基本一致,因而是古特提斯洋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奥陶系黑土凹组黑色硅质岩中发现丰富的放射虫动物群,以泡沫虫类球形放射虫最多,不具外刺和具外刺的Inaniguttidae科占优势,及一些分类位置待定的特殊放射虫族群。本文描述该动物群中4个新属 Quasibeothuka , Batoballa , Protosegmentum Tetrasphaera , 10个新种 ( Quasibeothuka fusiforma , Q. ovata ,Q. ellipsoidala ,Q. longi f usi forma ,Q. bithornya ,Batoballa communis ,B. longiovata , Protosegmentum xinjiangensis, Tetrasphaera kuruktagensis ,Beothuka longispini forrna )。黑土凹组的放射虫动物群拟建立Tetrasphnern kuruktagensis带,下分二个亚带,下部的Protosegmentum xinjiangensis亚带和上部的Quasibeothuka fusiform。亚带。该组的黑色页岩中产Exigraptusclavus带笔石化石,时代为中奥陶世大坪期。该组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牛油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将新疆北部 62种啮齿动物在新疆北部 6个动物地理省中有或无分布作为二元状态 ,用联合系数来表征啮齿动物地理省间啮齿类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 ,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表明啮齿类在新疆北部各动物地理省的分布主要受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还探讨了分布聚类与动物地理省区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