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CR-SSP技术对广东汉族人HLA-DR基因分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索具有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和简捷快速的方法对HLA-DR基因分型,为临床器官移植配型和疾病相关性分析提供实用的方法和基础资料.利用DR1~DRw18序列特异性的19组引物及1对内参照引物进行PCR扩增即PCR-SSP对HLA-DR进行基因分型,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乙锭染色,在紫外光下观察分型结果.每个被检个体的DR型别可由特异引物扩增出现的电泳谱带直接判断.双盲检测22例的结果100%正确.在102例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中,DR9和DR2的基因频率最高,分别为0.2205和0.1912,DR10为最低(0.0098).与用PCR-SSO方法分型获得的结果比较,基因型别分布基本一致,但一些等位基因的频率有差异,表明HLA-DR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群间存在着差异.PCR-SSP法分辨率和特异性虽不及PCR-SSO法但比血清学方法精细,分型的全过程只需2~4h能满足临床器官移植配型的要求.基因频率调查结果为器官移植配型和疾病相关性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位点DYS19在中国人群中的多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扩增片段,再经高灵敏度银染着色,对中国陕西汉族、广东汉族、宁夏回族、辽宁满族、四川彝族、西藏藏族、广西壮族、广西瑶族、新疆维吾尔族、湖南土家族等10个人群535名个体的Y染色体上微卫星位点DYS19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群中以等位基因C(194bp)为主要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范围在0.25-0.61;等位基因B(190bp)、D(198bp)次之,基因频率范围分别为0.08—0.36、0.06—0.42;而等位基因A(186bp)和E(202bp)频率较低,频率范围分别为0—0.07和0—0.38。在壮族中还检测出了一名携带F(206bp)等位基因的个体。中国人群DYS19等位基因的分布与蒙古人种群体以C型为主的结果相一致。X^2成对比较表明瑶族、藏族与大多数其它中国民族间DYS19表型分布存在差异(P< 0.05)或显著性差异(P< 0.01)。中国人群DYS19的基因频率至今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对我国汉族9个人群的红细胞酸性磷酸酶(AcP1)、酯酶D(EsD)、及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呼和浩特、哈尔滨、西安、郑州、成都、贵阳、漳州、梅州等9市汉族人群的AcPB1基因频率依次为0.7929、0.8167、0.7938、0.8131、0.8088、0.8005、0.7896、0.7794和0.7675;EsD1基因频率依次为0.6473、0.6148、0.6443、0.6439、0.6475、0.6305、0.6287、0.5907和0.5825;6-PGOA基因频率依次为0.8881、0.9143、0.9330、0.9318、0.8756、0.9212、0.9188、0.9461和0.9375。EsD1基因频率在中国南、北方人群间有差异,北方人群的EsD1频率高于南方人群,随着北纬纬度由高向低,汉族人群EsD1频率也随着从北向南降低。在中国汉族人群中,EsD基因及6-PGD基因分化比较显著,而AcP基因分化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Y-STR DYS605在山西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应用更多的Y染色体特异性STR基因座以用于法医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用PCR结合PAGE技术检测128例山西汉族无关男性DYS605等位基因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山西地区汉族男性DYS605基因座观察到22,21,20,19,18共5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0156;0.1797;0.4531;0.2891;0.0625。等位基因20和19之间的电泳距离在非变性胶上非常接近,要有足够的电泳距离才能区分。测序表明该基因座包括3个串联重复区,其中一个为可变重复区。20例女性DNA未发现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5.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复合物位于6p21.3,有220多个不同的功能基因,是人类基因组最复杂的遗传多态系统。HLA等位基因的变异在医学、法医学、人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从1964年以来,HLA分型一直采用经典的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但该方法是血清学水平的分,不能识别很多特异性的等位基因,而且高质量的抗体也不易获得。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首先开展HLAⅡ类位点基因分研究及大规模群体多态性调查,所获得的中国主要民族基因数据已应用于多个领域。相比之下,HLAⅠ类基因数量更丰富,包含了A、B、C、E、F、G和假基因H、J、K、L等10个位点;基因分子结构更复杂,更具多态性。因此,HLAⅠ类DNA分型比HLAⅡ类分型及行多困难。直至目前中国人群HLA-A基因座基因多态性和分布频率的研究尚未充分进行。而任何DNA标记用于遗传分析、法医鉴定等领域之前,必须先进行群体调查,建立不同民族基因数据库,这是不可逾越的基础工作。鉴于此,采用灵敏而非同位素污染的PCR-SSOP基因分型技术,对165个汉族和162个维吾尔族个体的HLA-A基因座多态性进行调查。结果在汉族群体中发现22种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的是HLA-A*1101(19.7%),其次是*201(12.72%);在维族群体中发现22种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的是*2407(17.90%),等位基因*0101、*0201和*3301的频率均大于10%;HLA-A*0203、*0205、*0302、*2403和*3302仅在汉族群体中检出;HLA-A*0205、*0211、*2301、*2502、*68012和*6802仅在维族群体中检出。按照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两个民族各等位基因型频率的预期值与实际观察值相吻合(P>0.05),证明了所获得汉族、维吾尔族HLA-A位点基因频率具有可靠性;同时也表明各等位基因的遗传特征符合符合孟德尔规律。经计算机统计分析,汉族群体HLA-A基因座杂合度(Heterozygosity,H)、个体识别率(Discrimination Power,DP)和非父排排率(Proba-bility of Paternity Exclusion,EPP)分别为0.9029、0.9776和0.8592;维族群体H、DP和EEP分别为0.9063、0.9379和0.7885。和其他遗传标记(如VNTR、STR、SNP)的单一位点相比,HLA-A具有高度的杂合率、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因此,HLA-A等位基因在法医个体识别、亲权鉴定、基因诊断、人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梅  吴军  吴顺华  高博  田伟真  李林 《生物磁学》2009,(16):3056-3059
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抗原(NA)等位基因的频率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群NA基因的多态性,为NA相关的输血性疾病建立可靠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优化并建立了多重PCR—SSP法,对乌鲁木齐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120名,汉族118名,哈萨克族102名进行中性粒细胞抗原(NA)的NA1和NA2等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维吾尔族NA基因频率(NA10.383,NA20.617),汉族、哈萨克族NA基因频率(NA1分别为0.555、0.510;NA2基因频率为0.445、0.490)。结论:多重PCR—SSP法分析NA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较为可靠,重复性良好,方法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7.
徐玖瑾  谭茜 《人类学学报》1997,16(2):159-166
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对我国汉族9个人群的红细胞酸性磷酸酶、酯酶、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呼和浩特,哈尔滨,西安,郑州,成都,贵阳,漳州,梅州等9市汉族人群的AcP1^B基因频率依次为0.929、0.8167、0.7938、0.8131、0.8088、0.8005、0.7896、0.7794和0.7675;EsD^1基因频率依次为0.6473、0.6148、0.  相似文献   

8.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在中国4个民族中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峰  薛雅丽 《人类学学报》1999,18(4):311-315
本研究提取中国东北汉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4个人群的基因组DNA后,利用PCF-RFLP方法扩增apo E基因等4外显子片段并进行遗传分析,计算各个人群中的apo E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发现4个人群中的apo 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趋势与国风个报告基本一致,但等位基因ε3的频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9.
病理性近视与HLA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RFLP方法对江浙沪籍汉族55例病理性近视眼(PM)患者的HLAⅡ类DQB1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LA-DQB1*0201、*0303、*0401等位基因在PM患者中和正常人中的分布有显著的差异(Pc<0.05,AF分别为0.1636,0.1091,0.1636,0.1091vs.0.0400,0.0300,0.0400,0.0200),可能与PM的致病相关。DQB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肌型肌酸激酶基因(CKMM)A/G多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多奇  胡扬  刘刚  吴剑  龚莉 《遗传》2005,27(4):535-538
为研究中国汉族群体CKMM基因NcoI 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的具体多态形式, 采用PCR-RFLP技术, 对306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北方汉人的染色体进行检测,并对3种基因型的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用卡方检验对所得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其他种族进行比较。结果NcoI 位点多态性测序结果为:A/G颠换; 等位基因频率是A=86%,G=14%;基因型频率为:A/A=74%, A/G=24% , G/G=2%;经卡方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认为中国汉族群体CKMM 基因NcoI酶切位点具有遗传多态性。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欧美人群相比有极显著差异,而与韩国人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河南汉族群体6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河南籍汉族群体的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研究,得到河南汉族群体F13A1,F13B,D8S1179,CSF1PO,D5S818,TPOX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依据。EDTA抗凝血样采自河南122名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个体,采用Chelex法抽提DNA,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分析,得到6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各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别为:0.62,0.46,0.83,0.59,0.78,0.65;人体识别率分别为0.78,0.66,0.95,0.79,0.92,0.82。6个STR基因座具有较高的杂合度,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可用于法医学个本识别和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12.
小尾寒羊五个微卫星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55  
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绵羊品种,具有极高的繁殖力,平均每胎产羔2.6只。利用与绵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Fec^B和FecX^1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OarAE101,BM1329,BMS2508,TGLA54t TGLA68)对244小尾寒羊母羊进行了遗传检测。用非变性(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同卫星的PCR扩增产物,计算了5个同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基因纯合度和杂合度。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BM1329有6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160-180bp,164bp等位基因频率最高(0.6320);检测到OarAE101有9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97-135bp,97bp等位基因频率最高(0.7930);检测到TGLA54有5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116-136bp,134bp等位基因频率最高(0.8500);检测到TGLA68有2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98-100bp,2个等位基因频率相近,检测到BMS2508有6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93-115bp,99bp等位基因频率最高(0.4795)。BM1329,OarAE101,TGLA54,TGLA68,BMS2508的多态信息含量/基因纯合度/杂合度分别为0.4481/0.4840.0.5160,0.3516/0.6375/0.3625,0.2528/0.7326/0.2674,0.3733/0.5034/0.4966,0.5809/0.3581/0.6419。可见BMS2508的遗传变异最大,TGLA54的遗传变异最小。这些结果可为小尾寒羊种质特性研究提供分子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关系。方法: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50岁8284名人群进行AD流行病学调查,参照ADRDA.NINCDS的标准,选取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zheimer’s disease,SAD)患者209例(AD组)与正常对照22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检测NEP基因多态性,采用病例一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NEP基因rs3736187位点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AD组与对照组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T等位基因个体出现AD的危险性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0R=1.981,P〈0.05)。(2)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不同民族之间比较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一民族中AD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NEP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个年龄分段(〈65岁及≥65岁)之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一年龄段内部A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女性之间NEP基因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女性AD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基因rs373618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间的分布相似;NEP基因的T等位基因是SAD的危险因素,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及女性S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贵州汉族、布依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为贵州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数据库的建立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贵州荔波汉族90例、布依族119例MTHFR基因两个单核苷酸(677及1298位)多态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结果 汉族、布依族MTHFR 677位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2、8%,16.1%,x^2=1.561,P〉0.1;MTHFR 1298位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8.9%,39、1%,x^2=2.075,P〉0.1;677CT/1298AC双杂合子的分布频率分别是16.66%,22.7%。结论 MTHFRC 677T和A1298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群存在群体差异;贵州汉族与布依族此两位点无显著性差异。贵州荔波布依族MTHFR 1298位有较高的C等位基因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235例江苏汉族人群,其中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63例,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DR)82例,正常对照组(YC)90例,用PCR-RFLP方法检测AR基因C(-106)T基因型,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未发现NDR组和NC组之间AR基因C(-106)T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4505,0.7279);DR组中CT及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NC组,CC基因型频率低于NC组(P=0.0239),DR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C组(P=0.0038)。结论: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江苏汉族人群DR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rahy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获取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MTHFR 1298位群体遗传学数据。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MTHFR1298位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结果:新疆维吾尔族、汉族MTHFR 1298位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12%、23%,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且新疆维吾尔族MTHFR 1298位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现有报道的少数民族贵州苗族、布依族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THFR 1298位多态性在不同民族具有差异性:MTHFR 1298位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有民族差异;新疆新疆维吾尔族MTHFR 1298位C等位基因频率与贵州苗族、布依族少数民族之间具有民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对畲族血浆组特异性成分(Gc)、红细胞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PGM1)、酸性磷酸酶(AcP1)、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腺苷脱氨酶(ADA)、腺苷酸激酶(AK1)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Gc与PGM1是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分析的,AcP1、6-PGD、ADA及AK1是用淀粉凝胶电泳分析的。各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分别为Gc*1F0.4722、Gc*1S0.2421、Gc*20.2738;PGM1*1A0.5357、PGM1*1B0.1627、PGM1*2A0.1587、PGM1*2B0.1429;AcP*1A0.1825、AcP1*B0.8175;6-PGD*A0.9683、6-PGD*B0.0278;ADA*10.9881、ADA*20.0119;AK1*11.0000。畲族Gc、PGM1、AcP1、6-PGD和ADA基因为多态,而AK1基因为单态。发现1例带有6-PGD*R和3例带有Gc*1A2变异等位基因的个体,其中Gc*1A2基因频率为0.0119,达到多态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国汉族群体IDUA基因球KpnⅠ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等位基因片段传递的规律,采用PCR-RFLP技术,对16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汉人的324条染色体进行检测,另又对5个家系16位成员进行同样的检测,然后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等位基因A1频率为0.17,等位基因A2频率为0.83,杂合率为29%;A1、A2的传递规律与理论上预计的完全符合。认为中国汉族群体IDUA基因KpnⅠ酶切位点也具有遗传多态性,并且与国外报道的无显著性差异;A1、A2在世代中的传递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ABCG2基因第5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31142与中国汉族男性痛风密切相关,基于痛风易感基因存在性别差异的考虑,本研究旨在探讨该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女性人群痛风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5例女性痛风患者和311例女性正常对照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ABCG2基因所需要的目的片段并测序,比较痛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rs2231142位点的CC、CA、AA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2=16.519,P0.001),且痛风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2.2%和29.3%,P0.001,OR 1.76[95%CI:1.35-2.31])。结论:ABCG2基因第五外显子区rs2231142(C/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人群痛风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的汉族女性人群有更高的痛风患病率。ABCG2基因首次被证实为中国汉族女性人群的痛风致病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aqMan MGB探针实时PCR技术检测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SP)-D基冈变异是否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l Tsyne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有关。方法运用Taq—ManMGB探针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和150例健康对照组SP—D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各组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病例组SP—D Met11 Thr位点TT、CT、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44.0%、48.7%,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3%、70.7%。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1、5.823,P〈0.05)。结论杭州地区汉族儿童存在SP—D基因多态性,SP—DMet11 Thr位点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疾病易感性存在关联,C等位基因可能是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基因。TaqMan MGB探针实时PCR技术是基因诊断良好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