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所使用的消灭家栖鼠类的各种方法,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用氯化苦、二氧化硫和氢氰酸毒气灭鼠,主要适用在船舶上和能够密闭的对象里。在住宅和办公室里用毒气灭鼠极复杂,必须使人迁出方能进行。器械灭鼠,常常只能捕获一部分鼠,另外部分的鼠由于很快便熟悉了捕夙器,所以不易被捕。诱饵灭鼠法也远非经常可获得良好的毒鼠效果。食了不足致死量的鼠,以后对同类的毒饵便再不取食。在有丰富食物的对象里(屠宰场、肉类联合企业、冷藏库等处),诱饵对鼠的诱惑力就要显然降低,因而不易获效,同时在这样一些地方使用毒饵,对产品亦有染毒的危险。此外,毒饵造价既贵,有效期又不能继续太久。  相似文献   

2.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的种群密度与产草量的关系和17种灭鼠试验所耗费用出发,依据经济学规律,给出灭鼠后挽回经济损失的数学模型。结合灭鼠后残鼠种群恢复的数值关系,运用对策树分析,提出灭鼠最佳时机的筛选。本文旨在为鼢鼠的系统防治提供一个子模型。  相似文献   

4.
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试验,冬季灭鼠效果达98%。作为一种新的杀鼠剂,具有毒性强、用量少、成本低、残效期短、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我国首次用生物毒素灭鼠成功的试验,打开了生物灭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昭盟克什克腾旗牧区广大贫下中收,在群众性草原灭鼠工作中,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在汽车司机同志的协助下,经过反复实践,创造出用六六六粉烟雾灭鼠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收效快,灭鼠率高,成本低,不受季节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便于在牧区  相似文献   

6.
杀鼠灵(Warfarin)是香豆素类抗凝血灭鼠剂,我们于1984年3—5月对2.5/万的杀鼠灵毒饵的灭鼠效果作了初步试验观察,结果如下。 (一)小现场灭鼠效果 为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积累经验,在本所实验动物房(约200平方米)作灭鼠效果观察,投药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然后投放毒饵65堆,每堆20克,每天补充消耗的毒饵,连续投放8天,过10天后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结果灭鼠率达87.5%,投放毒饵第3天拣到死鼠1只,第4天9只,第5天6只,第6天5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更适用于特殊环境的灭鼠方法,对成都民航机场研制的立克命(Coumatetralyl)蜡块杀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方法按《消毒杀虫灭鼠手册》的常规方法进行,设有7.5/万和3.75/万两个浓度和对照组,每组用褐家鼠10只。结果对室内饲养的褐家鼠作无选择性试验,结果于投药后第二天可检死鼠,第五天死亡率达80%;低浓度组死亡率为50%;对照组无死亡。有选择性试验的结果:摄食系数为2.08,大于0.3,适口性好,再遇不拒食。在机场的草坪、跑道用立克命蜡块灭鼠,多次投毒,连续观察7天,投放毒饵50公斤,在灭鼠前后均用鼠夹测定鼠…  相似文献   

8.
“E-1059”是一种毒性大,而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它的特点不仅杀虫力强,而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也很大,因此把这种药品应用到鼠害防除方面,是大有可能的。特别是有些破坏草原的啮齿动物,不喜欢吃谷粒,如用内吸剂“E-1059”喷洒在草上来灭鼠,似乎很理想。但这首先要了解一下它对野鼠的毒性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9.
灭鼠后黄毛鼠种群回升动态及防治时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不同时期灭鼠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必须全面灭鼠两次。第一次灭鼠宜选在冬春季节的二月中旬,防治效果好,鼠量恢复时间四至五个月。第二次灭鼠应在八月份进行,同时在九月份水稻孕穗期对早熟田块进行局部补充灭鼠,以控制重鼠害田块的出现。鼠量恢复时间只有三个月。  相似文献   

10.
在灭鼠工作中,目前毒饵法应用最为广泛,但多数药物易引起禽畜中毒;应用抗凝血灭鼠剂虽较安全,但又耗费粮油太多。用毒液灭鼠虽不用粮油,但将毒液放在平皿、杯子或水槽中(有的在杯中倒立一个贮存毒液的瓶子),则易被其他动物喝到,同时也易蒸发,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Howard,W. E.,R. E. Marsh,1974)( Marsh,R. E.,W. E. Howard,1976)汪诚信等(1981),瓦什科夫B. U.(1956)。在综合灭鼠效果利弊的基础上,我们试用瓶液法灭鼠,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灭鼠研究过去多侧重于化学防治,在灭鼠中化防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它费人力、费物力、费时间,尤其是化费很多的粮食和难于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高效低毒灭鼠药。我们从摸索灭鼠新途径出发,开展了微生物灭鼠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年后楞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处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  相似文献   

13.
詹绍琛  吴进 《动物学杂志》1990,25(6):26-27,39
通过对国产的澳敌隆母液和母粉配制的毒饵进行现场灭效试验,结果表明适口性好,灭鼠率高(88.89—82.31%)。采用间隔式投饵法,证明是可行的。母液配制毒饵,配制方便,容易渗入饵内,鼠类喜食。毒饵摄食率,灭鼠率和捡到死鼠数都较高于同样浓度母粉配制的毒饵。是应该发展的一种剂型。  相似文献   

14.
草原灭鼠     
我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贫下中农牧和干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快上,集中力量,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草原灭鼠工作。自1974年秋到1976年春,灭鼠防治面积已达三百多万亩。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先后在鄂托克,杭锦旗,伊金霍洛和乌审四个旗进行了草原灭鼠试点工作,对害鼠的分布、密度、活动  相似文献   

15.
全国农牧区,多年来用化学药物进行灭鼠,取得良好效果,使用较多的药物有磷化锌。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反映磷化锌灭黄鼠效果减低,  相似文献   

16.
草颗粒原是把牧草加工成颗粒饲料饲喂牲畜的,我们于1975—1978年先后在内蒙、甘肃等地用它作诱饵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作了灭鼠试验。试验表明,在我国北方草原上可以用草颗粒代粮灭一些草食性鼠类。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有必要了解草颗粒的性能,几年来就影响草颗粒灭鼠效果的有关因素作了试验,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很大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 年后可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年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学灭鼠明显地降低了群落中小哺乳动物的密度,也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促使小哺乳动物群落向着优势种突出、种类单调、群落稳定性差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8.
自从全国各地广泛展开“除四害”运动以来,灭鼠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徐州市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灭鼠运动,去年(1959)11月,特邀捕鼠专家杨子才介绍捕鼠经验及训练灭鼠人员,同时在市内云龙、鼓楼两区进行重点灭鼠试验。约一周之内共捕获鼠类2千多只。 作者对这批鼠类进行初步分析与研究,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鼠与鼠害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话,流传已久。它充分证明,鼠与鼠害早已众所周知。不过,对这个问题的比较深入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内。近十年来,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都相当重视鼠害防治;我国在1983年,也由国务院专门就灭鼠问题颁发了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灭鼠工作的开展。这些都充分说明,鼠与鼠害已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我国主要害鼠的分布我国的啮齿动物的种类多,约在180种左  相似文献   

20.
紫色土菜地生态系统土壤N2O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亚军  王小国  朱波 《生态学报》2012,32(6):1830-1838
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种菜历史超过20a的紫色土菜地进行了一年N2O排放的定位观测, 分析了菜地N2O排放特征及施氮、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蔬菜参与对N2O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紫色土菜地生态系统在不施氮和施氮(N150kg?hm-2)情况下N2O平均排放通量为50.713.3和168.437.3g?m-2?h-1, N2O排放系数为1.86%. 菜地生态系统N2O排放强度高于当地粮食作物农田,其主要原因在于菜地较高的养分水平和频繁的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措施. 从菜地N2O排放总量的季节分配来看, 有64%的N2O排放量来自于土壤水热条件较好的夏秋季蔬菜生长期, 冬春季蔬菜生长期N2O排放量较少, 仅占34%. 因此, 土壤水热条件不同是造成菜地N2O排放量季节分配差异的重要原因. 氮肥对增加N2O排放的效应因蔬菜生育期内单位时间施肥强度不同而异, 蔬菜生育期越短, 施氮对增加N2O排放的效应越明显.不施氮和常规施氮菜地N2O排放通量与地下5cm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但不种蔬菜的空地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并且常规施氮菜地土壤温度(T)对N2O排放通量(F)的影响可用指数方程F=11.465e0.032T(R=0.26, p<0.01)表示. 土壤湿度对菜地N2O排放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 当土壤含水空隙率(WFPS)介于60%-75%时更易引发N2O高排放. 因此, 依据蔬菜生育期特点, 结合土壤水分状况调节施肥量与施肥时间可能会减少菜地N2O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