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大新黑洞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1955年初,由裴文中教授领导的野外考察队在广西大新、武鸣、柳州、崇左、扶绥等县进行古人类和第四纪哺乳动物洞穴调查时发现的。这批材料发现于大新县正隆乡牛睡山黑洞(野外编号:5657),计有巨猿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巨猿牙齿化石已由裴文中、吴汝康共同研究并于1956年发表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曾提到,与巨猿同时发现的其它哺乳类化石有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和巨獏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2.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这份材料的初稿是1963年冬写成的。文中的基本素材,除了作者参加过的两次发掘记录外,其中绝大部分资料是根据柴凤岐同志的笔记和口述整理的。柴凤岐同志自巨猿洞发现以来,他一直在那里从事发掘工作(1957—1963)。两个巨猿下颌骨(不包括覃秀怀首次发现的下颌骨)及其1100余个巨猿牙齿,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与柴凤岐同志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由于他长期的参与发掘工作,因此对巨猿洞内的堆积和巨猿化石的埋藏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整编时,也访问了曾经同柴  相似文献   

4.
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的第四纪哺乳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为了解决“巨猿”的年代和它在分类上的位置問題,从1956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开始派遺了一个工作队,到广西僮族自治区境內,进行各地区山洞的調查和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和研究。1957年初,在广西柳城巨猿洞里发現了巨猿的第一个下顎骨后,广西工作队的工作重点,即轉移到巨猿洞的发掘,一直細續到1961年初,  相似文献   

5.
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所一野外队于1968年3—4月间,在湖北省有关单位协助下,在该省的一些部门中发现了近两百颗巨猿的牙齿化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70年夏,我所又组成了一个野外组到湖北省西部进行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高店子)龙骨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图1)。本文记述了这次发掘所得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材料,附带观察了历次找到的巨猿牙齿化石。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湖北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和建始县中药材经理部也热情参加过我们的调查和发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裴文中教授交給笔者几块产自广西柳城巨猿洞的龟类标本。这是几块陆龟属的破損肋板,骨板厚而寬大(厚11—16毫米),代表一种个体頗大的陆龟。这几块标本虽然不能作出种的鉴定,但它代表我国更新世陆龟属动物的首次記录,因而很有意义。 196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工作队又在巨猿洞里发現  相似文献   

8.
1960年年初,北京中央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郑统宇、时墨庄、许幼男等同志在元谋东南马大海附近三个地方的红土中,采得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内有丰富而比较完整的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 Colbert)化石。因著者正在研究的广西柳城“巨猿洞”里也有少许零星的云南马的化石(两个下颊齿和一个破的上颊齿),为了将二地的化石进行比较起见,特商请中央自然博物馆领导的允许,将该馆所采云南元谋的哺乳动物化石加以研究,著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就是这个研究的结果,并将“巨猿洞”的马化石附于元谋马之后,以资比较。  相似文献   

9.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地质说明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发掘旧石器的时候,在丁村附近许多地点发现了许多化石。其中90,91,92,93,94,96,97,98,99,100,102等11个地点都有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100地点更有三枚人类的牙齿发现,这许多化石和旧石器都是同一地质时代,已有综合报告发表(裴文中等,1958)。此外,在汾河西岸,与柴庄车站相对的第103地点,在已经有些胶  相似文献   

12.
裴文中教授与他的“中心”之说的由来元令在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古文化遗址的旁边,竖立着一块由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亲笔书写的“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题词。裴老的这块题词绝非一般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13.
王頠  田丰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7,26(4):329-343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相似文献   

14.
一、德帕锐定律与裴文中的修订动物绝灭与它们体型的增大或缩小有什么关系没有?回答是肯定的。1907年德帕锐(Charles Deperet)的“古生物体型增大定律”以及1965年我国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对它的修订,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清楚的表述。德帕锐定律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在每一个古生物的小的分支中,都是从小的体型开始,以后体型逐渐增大,最后达到最大体型。当它们到达最大体型的阶段,这一分支就绝灭了。”而我们裴老能以他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发现到这个定律存在较大问题。他用自己对于化石的渊博知识,以第四纪哺乳动物,特别是广西柳城巨猿洞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2021,40(3):490-502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 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6.
广西巴马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广西巴马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到若干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有关人员,在自治区文化局和巴马县革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到巨猿牙齿化石一枚和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继广西大新、柳城、武鸣和湖北建始之后的又一个产巨猿化石地点。巨猿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最近仍有人提出巨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巴马巨猿的发现将使我们对这古代灵长类有更多约了解。巴马巨猿化石地点编号为73133号。  相似文献   

17.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4,23(2):110-110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创始人,他于192 9年发现的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为我国争得第一块国际学术界的“奥林匹克金牌”。2 0 0 4年是裴文中先生的百年诞辰,2 0 0 4年12月2日又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5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促进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在2 0 0 4年10月18—2 2日在北京举办裴文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5周年纪念会。大会将围绕世界最新的…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5月 1 2日— 1 5日 ,“双沟醉猿国际科学考察年会”暨“裴文中科学奖励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 5月 1 4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所长与江苏双沟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凤琦签署协议书 ,由江苏双沟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以 2 0 0万元人民币作为发起资金 ,设立“裴文中科学奖励基金”。该项基金将用于奖励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每两年评选 1次。裴文中科学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将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其工作任务之一是寻求社…  相似文献   

19.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因此有很多的溶洞,第四纪洞穴堆积也很发育。柳城巨猿洞动物群、柳江人动物群、来宾、大新榄圩巨猿动物群、乐业天坑群大熊猫小种等,均发现于溶洞堆积中。最近,在崇左地区也发现了巨猿动物群化石,使我们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2008年4月我们乘坐“海航”的班机到达广西南宁,在机场遇到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创始人潘文石教授。  相似文献   

20.
《化石》1998,(3)
世纪末的寻找——掀起搜索“北京人”的全球大行动北京周口店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即开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的系统发掘,1929年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之一)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后,该地成为国际古人类学研究中心之一,以后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