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最严重的缺点是: 1.在象的右侧下颌骨上共有两个牙齿:前一个牙齿的残余和后面的一个完整的牙齿。作者一直称前面的一个牙齿为第二乳臼齿(Д_2),后面的一个叫第三恒齿(М_3)。然而象的牙齿长出的顺序是:Д_2,Д_3,Д_4,М_1,М_2,М_3,因而在Д_2之后只可能是Д_3。这并不是印  相似文献   

2.
南京方山中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几位教师和同学在南京东南江宁县属的方山采集了一个哺乳动物化石的标本。这是一种Anchitherium 属马类的右下颌骨水平枝的中间一段,保存有3个完整的牙齿(P_3-M_1)。Anchitherium 是中新世典型的全北区的属类。中新统的地层在我国知道得很少,尤其在南方及长江流域过去还没有发现过含中新世化石的地层;因此,这个标本在方山的发现就有很大的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意义。原标本是在方山山麓一个沟里拾到的,但是根据采集地点的位置观察,无疑是从旁边坡上地层里冲出来的。含化石地层的层  相似文献   

3.
王伴月 《化石》2014,(3):22-27
正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收集到产自山东省临朐县解家河中中新世(现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硅藻土层中两件很漂亮的标本。一件是带有毛、须印痕的近于完整的骨架,保存有大部分牙齿。另一件仅保存了前半身的骨骼,头骨上保存有完整的齿列。这两件标本所共有的、独特的特点是:(1)它们具有松鼠型的下颌骨(即角突向后延伸,与下颌骨水平部约在同一垂直面上);(2)它们的颊齿很特别:上、下颌均具四枚颊齿(一枚前臼齿和三枚臼齿),而且四枚颊齿冠面都只有两条近于平行的横脊。这种类型的颊齿  相似文献   

4.
中国吉林省中始新世桦甸组的两种端生齿鬣蜥类化石突显出端生齿类(Acrodonta)在第三纪早期的分化。第一种化石的特征为具有多个(6个)前侧生齿位及单尖且侧扁的颊齿。其牙齿与牙齿缺失附尖的主要端生齿类(如鬣蜥亚科Agaminae的海蜥属Hydrosaurus)无特别相似之处,其亲缘关系也并不清楚。第二种的牙齿与很多现生有三尖齿的鬣蜥类(即蜡皮蜥属Leiolepis和飞蜥亚科Draconinae)以及化石响蜥属的许多种相似;一个骨骼特征显示其可能与包括鬣蜥亚科、海蜥属、飞蜥亚科和须鬣蜥亚科(Amphibolurinae)的支系有关,但尚需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以做结论。与现生鬣蜥类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响蜥属牙齿相似的三尖型齿很可能是蜡皮蜥属及飞蜥亚科中大约200个现生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这些支系,响蜥属的鉴定特征并不充分。由于端生齿类的分化被认为始于新生代早期,因而东亚的化石材料很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支系的演化历史,尤其是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然而仅基于破碎颌骨材料的新分类单元名称的成倍增加并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尽力采集标本并研究可对比的现生骨骼材料应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中的长臂猿仅有一属Hylobates 4个亚属,其中Nomascus亚属曾被认为仅有一个种即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Nomascus) concoler,且分化有6个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concolor;H.concolorsiki; H. concolor lu; H. concolor hainanus;H. concolor leucogenys;和H. concolor gabriellae。 Dao Van Tien (1983)发现concolor和leucogenys在越南北部为同域分布,认为可能系两个种。马世来和王应祥(1986)也发现它们在中国云南南部也有同域分布现象,且在阴茎骨形态和另外一些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正式提出它们确系两个有效种,并描记了黑冠长臂猿H. concolor的两个新亚种:H. c. jingdongensis (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H. c. furvogaster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澜沧江以西)。本文进一步查对了欧、亚和北美各主要博物馆中所保存的长臂猿标本。经分析比较,对Nomascus亚属的长臂猿进行了重新整理如下: 1.进一步比较了黑冠长臂猿H. concolor和白颊长臂猿H. leucogenys在毛色、头骨、牙齿和阴茎骨等特征上的差异,证实它们为两个独立的种是正确的。 2.根据阴茎骨、毛被、牙齿以及杂种核型的形态特征,认为H. gabrielloe应作为本亚属的第3个独立种,siki 为它的地理亚种即:H. gabriellae sike。 3.在H. c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产自贝加尔湖区中中新世Aya洞穴的戈壁古仓鼠(Gobicricetodon)一新种G.filippovisp.nov.。该种以较小的个体和牙齿上的一些原始特征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类。先前的研究认为Gobicricetodon与近古仓鼠(Plesiodipus)同属于戈壁古仓鼠亚科,然而,它们与欧亚大陆一些置于古仓鼠亚科(Cricetodontinae)内的属在牙齿形态上的高度相似性表明其亲缘关系。为了理清Gobicricetodon和Plesiodipus与Cricetodontinae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为了阐明这一类群属和属以上级别的分类,使用Mesquite2.72软件作了分支系统学分析。结果获得了3个主要的分支类群,Gobicricetodon,Plesiodipus,Mixocricetodon和Tsaganocricetus同属于其中的一个分支。令人惊奇的是,一些欧洲古仓鼠(Cricetodon)的种,包括其模式种C.sansaniensis也在这一分支内。此外,支序分析还显示上述类群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的Cricetodon支系。分析的另一项结果指示,Cricetodon属显然是一个多系类群,需要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属。  相似文献   

7.
通过1957—1960年间,在华南地区的野外工作,发现了剑齿象-熊猫(Stegodon-Ailu-ropoda)动物群的许多新的化石地点。从广西大兴县牛睡山和柳城楞寨山两个地点发现了出乎意外的大量的巨猿(Gigantopithecus)牙齿(约900个包括3个保存很好的下颌骨)。这些材料已有了初步的报导。随着这些发现的发表,对于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系统关系和时代问题发生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保存有两块含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岩心。这两块标本极有意义,代表在我国新发现的蜥蜴类。这一类化石在我国发现不多,所以更值得予以记录。亚目蜥蜴类 Lacertilia科穴蜥科 Amphisbaenidae属昌乐蜥 Changlosaurus(新属)种五图昌乐蜥 Changlosaurus wutuensis(新种)正型标本一左上颚的大部分,具有五个保存完好的牙齿。另在附近靠上颚骨后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中新世通古尔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通古尔鼬 (Tungurictisspocki)是 1 939年Colbert描述的一个采自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组的小型食肉类的新属、新种。他最初认为通古尔鼬属于灵猫科 ,但最近Hunt( 1 989)及Hunt和Solounias( 1 991 )提出通古尔鼬具有一些鬣狗科耳区的特征 (如水平方向的听泡隔板等 )但缺少典型鬣狗科强壮的用来咬碎骨骼的前臼齿。Werdelin和Solounias( 1 991 )对鬣狗科分支系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通古尔鼬实际上是一种鬣狗科较为原始的成员。因此通古尔鼬成为研究鬣狗科初期演化关系的重要一环。Tungurictisspocki的正型标本 (AMNH 2 660 0 )是一件相当完整的头骨 ,但这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考查团在狼营地点 (WolfCamp)获得的惟一标本。缺少下颌骨和非常关键的下裂齿对于研究鬣狗科关系总是一件憾事。因此在通古尔台地南缘首次发现的出自同一个体的斯氏通古尔鼬上、下颌骨 ,对加深该种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对鬣狗科系统关系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新发现的材料 (IVPPV 1 3784)包括很可能属同一个体头骨的前半部分以及下颌骨 ,并保存了P3~M2及m1~m2。V 1 3784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IVPP 346地点西 1 .5k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查团推饶木诺尔地点TairumNorlocality ,又称南营地SouthCamp) ,属通古尔组下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河南淅川坑南遗址新石器早期2个层位出土的35件石制品的淀粉粒,在17件石制品表面发现150粒淀粉粒,它们可能分别来自黍族(包括黍属、糠稷或粟属)、薏苡属、小麦族秸秆和根茎类植物,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先民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第②与第③层淀粉粒数量和种类的对比表明,第②层淀粉粒数量和种类都有着大幅增加,一种可能是不同层位埋藏环境的差别导致淀粉粒保存情况的不同,另一种可能是与当时先民获取更多种类的植物资源有关。同一类型石制品表面淀粉粒数量与种类的差别,也暗示了不同石料本身硬度、孔隙对淀粉粒的吸附与捕获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个广东兰科植物新记录属:长喙兰属(Tsaiorchis),5个新记录种:江口盆距兰(Gastrochilus nanus),尾唇羊耳蒜(Liparis krameri),小沼兰(Malaxis microtatantha),长轴白点兰(Thrixspermum saruwatarii),长喙兰(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发现于内蒙古宁城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亚成年鸟类标本,报道了早期今鸟型类一新属、新种——陈氏天宇鸟(Tianyuornis cheni gen.et sp.nov.)。新属种与红山鸟科(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longicresta,侯氏长腿鸟Longicrusavis houi及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 chaoyangensis)的特征最为相近,如体型大小相似,后肢明显长于前肢等;但也具有一系列与其他红山鸟科成员不同的特征,包括上下颌都保存有牙齿,齿骨直(特殊的"S"形齿骨曾被认为是红山鸟科鸟类的近裔特征),胸骨后外侧突远端呈扇形扩展等。这些特征表明新标本为红山鸟科一新属种。该新属种的发现使红山鸟科成为已知种属分化最丰富的早白垩世今鸟类群。另外,新标本也丰富了红山鸟科鸟类许多新的重要形态学信息,证实这一支系鸟类仍保留有牙齿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 前言1975年,云南禄丰石灰坝煤窑中发现了腊玛古猿的牙齿.后经进一步发掘,找到了完整的腊玛古猿下颌骨,以及腊玛古猿、西瓦古猿的牙齿,并采得大量的其他动物化石.腊玛古猿现在被认为是人科的第一个成员,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它可能代表人类  相似文献   

14.
记述中国卷甲螨科Phthiracaridae1新纪录属,霍卷甲螨属HoplophthiracarusJacot,1933以及3新纪录种,坑霍卷甲螨H.foveolatusAoki,1980,伊利诺斯霍卷甲螨H.illinoisensis(Ewing,1909)和热带霍卷甲螨H.tropicusMondal et Kundu,1988,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肉食类鼬科中的 Leptarctinae 亚科是一类很稀有的形态上又很特殊的动物,至今只在北美的中新统发现过分属于二至三属的约六、七种化石;在北美以外地区,过去还从未发现过。这类动物不但巳发现的属种少,代表每个种的化石材料发现得也比较少,最少的只有一个牙齿,多的也只有几个不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  相似文献   

16.
山东山旺中新世犀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山东临朐山旺地区中新世犀牛化石,最早是由杨钟健教授(1937)研究的。他描述过山旺组中发现的无角犀亚科一个新属新种,即Plesiaceatherium gracile,材料包括破碎的牙齿和一些肢骨等。1965年,王伴月又描述了隶属于该属的另一新种。Plesiaceratherium shanwangensis,材料为破损的左上颌骨(保存有第二前臼齿以后的整个颊齿),以及几个单个牙齿。在1957年时,胡长康曾收集到山旺中新统中有关犀牛的零星材料,就牙齿的特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8.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锯齿龙类新材料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没发现过其他的锯齿龙类,推测它们是同种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体而且应归入黄河龙;然而在形态特征上这两颗牙齿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正型标本上的牙齿完全相同,可以归入三川龙。新发现的齿骨与矮小三川龙和薛村山西龙(Shansisaurus xuecunensis)正型标本产自同一地点,层位与三川龙相同,低于山西龙的层位,推测很可能也属于三川龙,但是也不排除属于山西龙的可能性;在形态特征上与黄河龙正型标本在齿骨及其下颌齿的形态特征上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归入黄河龙。由于柳林黄河龙与薛村山西龙头后骨骼特征也基本一致,认为柳林薛村仅有一个属种的锯齿龙,矮小三川龙和柳林黄河龙应为薛村山西龙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19.
新疆库车-肉食龙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记述的一个爬行类的牙齿,是迄今在南疆库车盆地所产脊椎动物化石中唯一可以肯定为恐龙的材料。化石是新疆石油局库车区域地质调查队雍天寿同志于1956年采自库车克孜努尔沟。化石保存在灰绿色细粒砂岩块上(图1),化石本身黑色,牙齿保存完整,全长45毫米,呈典型的巨齿龙科(Megalosauridae)的特征;侧扁,微向后弯,前后缘有栅状的小锯齿。该牙齿特征较接近于四川的剑阁龙(Chienkosaurus)。材料过少,无法进一步比较。库车标本的地层时代,根据雍天寿同志的意见为中或晚侏罗世。化石的特征也支持这一见解。标本保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室:编号 V.3103,化石的野外编号993。  相似文献   

20.
云南禄丰发现的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下颌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在云南禄丰早上新世褐煤层中发现的两个古猿下颌骨化石:即禄丰腊玛古猿(Ramapithecus lufengensis)和云南西瓦古猿新种(Sivapithecus yunnanensis sp.nov.)。鉴于它们在形态上各自显示出接近于人属的早期类型和化石猩猩的性质,作者认为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人类和猩猩的直系祖先,而我国西南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文中还对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