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簇毛黄耆亚属的种类主要沿亚洲的“山链”分布,即横断山,喜马拉雅,查谟和克什米尔,帕米尔—阿赖,兴都库什和苏莱曼山脉,表达了东亚、西亚和中亚的植物区系地理关系。本文基于亚属的分布式样,对其8个分布区进行了分析生物地理学中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分布区可划分为4类,即1)华北—东北;2)横断山和西藏;3)西喜马拉雅,西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4)内蒙古—新疆。在本亚属的分布式样中,有两个地理“结点”,即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后者主要指克什米尔。推断地理上的衍进方向是由东向西发展,喜马拉雅是连接东西分布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簇毛黄耆亚属以其柱头上具簇毛等形态特征与黄耆属其它类群相区别,约含49种(变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横断山区。本文基于形态特征和分支系统学方法分析亚属内种系发生关系。结果表明,49种(变种)可分为9组。其中双小苞组Sect.Bibracteolati含种类最多,是一个并系类群。借助于分支图,分析了6个较重要的鉴定特征的演化,习性,茎的着生方式,小苞片,果实形态,柱头具簇毛,果实膨胀状况等。最后作出了这个亚属的一个分类纲要。  相似文献   

3.
康云  张明理 《植物研究》2009,29(1):25-3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16种1变种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规则形与多边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有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表皮细胞形状与垂周壁的式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与亚属的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扫描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上有角质层,气孔下陷,气孔的外拱盖及其内缘特征在亚属内都比较一致。表皮细胞角质层的纹饰在个别类群中有一定的变异,对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小林  常朝阳 《西北植物学报》2017,37(12):2403-2409
为了明确黄耆属裂萼亚属内部类群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黄耆属裂萼亚属6个组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1)在光学显微镜下,裂萼亚属6种植物的表皮毛密度、长度、臂长比以及气孔频率都存在较大差异:除莲山黄耆和地八角上表皮无毛外,其他种上下表皮都有毛分布并且下表皮毛密度较大;表皮毛臂长比在1.22~2.15之间;表皮毛的长度为104.7~902.0μm,同一个种的同一叶片上表皮毛长度差异在200~400μm之间,但上下表皮毛长度没有明显差别,其中短序组地八角的表皮毛长度最短(195.5μm),剑叶组鸡峰山黄耆的表皮毛长度最长(781.6μm)。(2)在光学显微镜下,裂萼亚属6种植物的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也各不相同,其中灰叶黄耆和地八角垂周壁平直,莲山黄耆和鸡峰山黄耆为明显的波状,而斜茎黄耆和糙叶黄耆的垂周壁介于两者之间,相对应的表皮细胞形状分别为:多边形、不规则形和近多边形,这些特征可以作为物种鉴别的依据。(3)扫描电镜下,裂萼亚属6种植物的微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表皮毛均呈圆柱状,表面具有棱状条纹或乳头状突起,其中地八角的棱状条纹最为明显,其他各种之间的毛表面特征差异不明显;表皮细胞的蜡质层纹饰均为薄片状,气孔器外拱盖边缘平滑或微波状,其中地八角的气孔器周围角质层有明显的"T"型加厚。(4)比较不同环境下6种植物的气孔频率和密度发现,采自水边的地八角气孔频率最大,且上下表皮气孔频率一致,而采自黄土高原干旱地区鸡峰山黄耆的气孔频率却最小,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岩黄耆属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自Fedtschenko以来在岩黄耆属分类、区系地理和系统发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黄耆属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单蕊亚属subgenus Monadelphia隶属于黄耆属Astragalus Linn.,是我国特有的一个亚属。此亚属早在60年代郑斯绪即拟建立,但一直未得正式发表。直到1979年5月,李沛琼和倪志诚借投《西藏黄耆属新分类群》一文之便,才在《植物分类学报》17卷2期中代予发表。  相似文献   

7.
通过常规植物染色压片法对采自横断山高山冰缘带地区豆科黄耆属(Astragalus)5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川西黄耆(A. craibianus Simps.)、无茎黄耆(A. acaulis Baker)、梭果黄耆(A. ernestii Comb.)、东俄洛黄耆(A. tongolensis Ulbr.)为二倍体,窄翼黄耆(A. degensis Ulbr.)为四倍体,所有物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8;川西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6sm+10m,为2A型,无茎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m+14m,为2A型,梭果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m+14m,为2A型,窄翼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x=32=4sm+28m,为1A型,东俄洛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t+2sm+12m,为2A型。已报道横断山的黄耆属物种均为二倍体,而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四倍体种,研究结果补充了横断山高山地区黄耆属植物染色体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该区域的植物系统分类及属内植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细胞分类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黄耆属丁字毛类群有26种,包括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即多角黄耆(Astragalus polyceras Kar.et Kir.),《中国植物志》遗漏种4种,即留土黄耆(A.hypogaeus Ledeb.)、灌木黄耆(A.suffruticosus DC.)、流沙黄耆(A.sabuletorum Ldb.)和亚黄耆(A.consanguineus Bong.et Mey.).为6种植物补充了地区分布新资料.列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类的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记述,并对中国分布新记录及《中国植物志》遗漏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9.
赤瓟属的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比较形态学方法,本文首次描述和记录了该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特征以及传粉媒介,并讨论了造成该属某些种结实率低的原因。本文还同存赤BO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布式样以及它们的属下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式样,确定了中国的横断山系和大巴山系地区是该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而中国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性山地雨林是该属植物的起源中心。在综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赤Bo属作了分类学修订。确认该属有22种  相似文献   

10.
脬萼亚属Subgenus Calycophysa为A. Bunge 1868-69年所建立。Calycophysa加词是希腊文kalyx+physis的复合字,词义是植物的花萼膨胀肿大成脬状,即像动物的尿脬(通称膀胱)。建立的伊始,分15组,135种。后经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植物志的继续报道,共达160多种,分布中心在中亚至高加索一带。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记载。作者在编写《中国植物志》41卷(豆科)黄耆属过程中,查阅了国内各大标本室后,发现我国也有分布,尽管种类不多。兹列于下:  相似文献   

11.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subgenus Pogonophace (Fabaceae: Astragalus) in China were designed and drawn using GIS cartographic technique. The species of the subgenus and county of China were treated as the basic composition units in the GIS cartographic technique. Most of the distribution maps were shown in spot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subgenus illustrates that it is a peculiar group to adapt the cold alpine environment and distribute mainly in Hengduan Mountains and Himalaya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ps and some statistic analyses,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differentiation center and endemic center of the subgenus. Some vicariance traces at levels of the species or sections are very interesting amo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ubgenus and shown clearly in the maps.  相似文献   

12.
中国侧棘斑蚜属(蚜科,角斑蚜亚科)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用GIs技术研究斑蚜科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类以县级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蚜虫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出这个属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东部(中国南部和东部)。根据地理分布图及有关统计分析,认为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北部和华中区南部一东南部是这个属在中国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特有中心。同时,利用寄主植物的分布,探讨了中国侧棘斑蚜属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The subsection Neriiflora Sleumer is one of the largest subsections of Rhododendron subgenus Hymenanthes, containing 27 species, 8 subspecies and 24 varieties. All the speci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pecies and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e evolution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group are discussed. The Group D is of highly specialize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The subsection has its modern distribution center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n south-westernChina.  相似文献   

14.
粉条儿菜属(AletrisL.)隶属于肺筋草科,全世界有23种1变种,东亚有18种1变种,北美东南部有5种,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属.本文在种(变种)的水平上,研究了粉条儿菜属的地理分布及其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并对其起源和分化以及现代洲际间断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共分布有粉条儿菜属植物15种1变种,而广义的横断山地区集中分布有13种1变种,是东亚粉条儿菜属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且包含该属植物各个进化阶段的代表.因此,广义的横断山地区是粉条儿菜属在东亚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2)根据粉条儿菜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布格局推测,该属可能在不晚于第三纪早期,起源于古北大陆.东亚和北美的粉条儿菜属植物形态区别明显,应该是隔离分化的结果.(3)该属植物可能曾经广布于北半球,后来地质、气候以及冰川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该属在一些地区灭绝,而仅存于东亚和北美东南部.(4)尽管横断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东亚粉条儿菜属的多样化中心,但该地区很可能并不是粉条儿菜属最早的分化中心,因横断山地区周边的一些特有种可能是在晚近的时期形成的新特有种;另外,东亚粉条儿菜属一些原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所以,中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可能是粉条儿菜属早期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眉科鸟类分布格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现有画眉科鸟类122种,隶属于27属,占我国鸟类总种数的9.15%。通过运用GIS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画眉科鸟类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中心。中国画眉科鸟类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省际单元上云南最多(102种),占绝对优势;在动物地理亚区单元上滇南山地亚区分布最多(80种),其次是西南山地亚区(60种)、喜马拉雅亚区(47种);在垂直分布上,则以700~2700m的海拔地带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中国画眉科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位于滇南山地亚区与西南山地亚区的交汇地带—横断山区南端。我国画眉科鸟类主要涉及以下3个分布型:东洋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和南中国型。  相似文献   

16.
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近年来齿突蟾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明确齿突蟾属物种空间分布,是监测、管理、保护齿突蟾属物种的基础。横断山区可能是齿突蟾属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但齿突蟾属在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首次预测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胸腺齿突蟾Scutiger glandulatus、圆疣齿突蟾Scutiger tuberculatu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 5种高海拔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北部,圆疣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东北部的四川省境内,贡山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西南部,刺胸齿突蟾和胸腺齿突蟾的潜在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在横断山南的中部、西北部地区都有较多分布,但胸腺齿突蟾潜在分布区更为碎片化。另外,横断山南北部地区的齿突蟾属丰富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结果显示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是决定横断山南齿突蟾属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冷季降水量对西藏齿突蟾、贡山齿突蟾、圆疣齿突蟾潜在分布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对最冷季降水量的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研究也显示,通过评估潜在的Maxent参数组合,选择最佳的Maxent模型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蚤类区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在收集汇总以往野外调查资料以及已经发表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归纳云南蚤类的分布特点,分析云南地理小区对蚤类的影响。【方法】在实地采集和补充文献记录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蚤类进行系统分类整理;运用SPSS13.0的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本研究共记录云南蚤类9科45属144种,其中古北种15种,东洋种 108种,东洋、古北两界兼有种15种,广布种6种。144种蚤中,属于云南特有蚤类有75种;横断山中部小区记载蚤类122种,横断山南部小区26种,滇东高原小区41种,滇西高原小区28种,滇南山地小区25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可聚为两类:一类为横断山南部小区、滇南山地小区、滇西高原小区及滇东高原小区; 另一类为横断山中部小区。【结论】云南省蚤类分布明显受到地理小区环境的影响。云南省蚤类昆虫种类繁多,蚤类的自然分布受到云南省特定地形地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依据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蕨类植物标本室(PYU)和国内主要标本馆保存的莲座蕨科植物标本,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研究资料,建立该科植物在云南的产地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分析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及其在云贵高原及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 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海拔范围为100~2400m;② 滇东南是莲座蕨科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其多样性由滇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③ 云南有莲座蕨科2个属分布,即莲座蕨属(Angiopteris)和原始莲座蕨属(Archangiopteris),其中原始莲座蕨属的物种多样性较低而特有性较高。初步分析了该科植物中5个广布种和1个高山峡谷种分布格局的成因,以及5个特有种的发生史,推断广布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四纪冰期之前,高山峡谷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三纪之后,而特有种的主要成因可能是自然杂交和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弧隔鼠尾草亚属(唇形科)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琦  魏宇昆  黄艳波 《生态学报》2015,35(5):1470-1479
弧隔鼠尾草亚属(Subg.Salvia Benth.)是中国原产鼠尾草属最大的属下类群,有44种13变种,大多含有与丹参(S.miltiorrhiza)类似的活性化合物成分和药用功效,是具有较高利用前景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从形态学分析,该亚属具备原始类群的主要特征,物种分化明显,是研究鼠尾草属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材料;从地理分布格局看,该亚属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横断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较少扩散至低海拔的华中与华东,易受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境人为干扰强烈,资源保护压力较大。据此,对弧隔鼠尾草亚属物种分布区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标本记录,获得该类群具经纬度的物种分布记录2689条,海拔高度记录1007条,分布点涵盖286个县级地区。进一步对亚属内各组、系的水平与垂直分布格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亚属以横断山为核心区,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至川西一带,零星扩散迁移至河北北部、湖北东部,其狭域分布的特有种比例非常高,占总物种数的45%。在物种海拔分布格局上,亚属内6个系具有替代分布现象,从高海拔的窄域分布物种逐渐过渡到低海拔的宽域分布物种。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的亚属出现概率与物种实际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从单一环境因子与出现概率的关系看,12月降水量、9月降水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海拔、3月最高气温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系数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鼠尾草雄蕊的分化是物种形成和多样性产生的关键因素,亚属内不同类群的分布格局与雄蕊花丝药隔比例的相关性表明,环境因子和传粉者选择可能共同作用形成现有弧隔鼠尾草亚属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