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倍子Gall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寄生在盐肤木属植物叶片上形成的虫瘿。五倍子蚜与寄主树的互作研究是提高人工培育五倍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解析昆虫-植物互作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五倍子蚜-寄主树的互作机制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对五倍子人工培育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五倍子及其繁殖增产的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唐觉 《昆虫学报》1976,(3):282-296
五倍子是东南亚特产,主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资源昆虫产物之一。我国所产五倍子不仅产量超过任何国家,且质量尤优,除供国内应用外,向为一项重要出口物资。 五倍子为山林的副产,我国主要产地为:贵州(遵义、铜仁等地区),四川(涪陵、乐山等地区),湖北(恩施、郧阳等地区),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昭通地区),以及其他各省(区)如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河南等。  相似文献   

3.
五倍子是倍蚜虫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属的青麸杨、红麸杨、盐肤木等几种植物的叶翅和小叶上形成的虫瘿。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和传统的中药材。随着对五倍子研究的深入,需求量的扩大,发展五倍子的生产,推行人工培育技术,对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麸杨(Rhus Potaninii)是倍树的一种。倍蚜虫类昆虫寄生在倍树叶上形成的虫瘿叫五倍子。五倍子的主要成份是单宁,约含65—70%左右,还有2—4%的没食子酸等十余种林化产品。五倍子广泛用于航天、航海、冶金、石油、轻工、医药等方面。近年来,由于对五倍子需求量的激增,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五倍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五倍子、它怎样形成的 五倍子是长在漆树科漆树属(Rhus)的盐肤木类(Sumac)植物上的虫瘿的总称。古时寫作五构或构子,因为它生长在构木上,而构木就是现称的盐肤木(Rhus javanica Thunb.)。这类虫瘿是由同翅目蚜虫科绵蚜亚科(Eriosomati-nae)的某些种属所造成的。 这里要介绍一些五倍子形成的过程:当盐  相似文献   

6.
五倍子是绵蚜科的一些昆虫(倍蚜)寄生在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漆树科植物叶片上,寄主叶片组织受刺激后膨大而成的囊状虫瘿。它主产于我国,国际市场一直为我国所垄断。解放后我国最高年产八千吨,1950年至1980年共约出口七万四千四百吨,换回外汇近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采用琼脂打孔法和平板涂布法,观察五倍子提取物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参考指标,考察紫外光照时间、温度及介质pH值对五倍子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倍子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强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稳定性研究过程中发现,光照时间、温度及介质pH值对五倍子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选用五倍子提取物作植物抑菌剂时应现配现用。  相似文献   

8.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在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五倍子树植物叶背上的虫瘿,自然放养五倍子产量很低,近年来我们试验用盐肤木“矮丰8号”优株密植,按宽窄行定植,行距1×2米,株距1米,每亩定植500株。树高控制在2米以下,枝条开张控制在60厘米。矮化密植的优点是地面湿度和生态条件有利于蚜虫的冬奇主提灯藓、羊角藓的繁殖生长,为蚜虫越冬创造了最  相似文献   

9.
植物比较解剖学在中国50年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是当今植物科学中的主流学科之一,植物比较解剖学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50年国内主要期刊统计,我国植物学者重点在种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结构、叶及其表皮结构、花的结构和发育、种子及种皮特征、分泌组织以及一些原始种子植物等方面开展了比较解剖研究,为一些植物科、属的系统分类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但在研究的植物种类、内容和方法尚存在不足,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根据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研究基础较好等特点,认为我国植物比较解剖学发展前景宽广,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角倍蚜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chinensis(Bel)]是致瘿形成五倍子的主要蚜虫之一,由它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复叶的叶翅上形成的虫瘿角倍,其产量占我国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角倍蚜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必须经...  相似文献   

11.
植物体内的单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体内的单宁范六民(河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新乡453002)单宁是酚衍生物的一类界杂物质,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现在知道,除了幼嫩的分生组织以外,几乎所有组织都含有单宁。许多植物的叶子、维管组织、周皮、未成熟的果实、种皮和许多受病部分,如虫瘿(五倍子)...  相似文献   

12.
正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sinica)的叶轴、叶翅或小叶上寄生取食,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虫瘿。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单宁酸,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是传统的中药和印染材料。中国是最早认识和利用五倍  相似文献   

13.
秦永杰   《广西植物》1985,(2):141-145
<正> 五倍子,即由半翅目蚜科(Aphididae)的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危害叶组织所造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虫瘿的总称。五倍子主要成分为单宁酸,是医药,化工、印染和国防上的重要原料。目前,我国的五倍子按外形可分为十余种,其中以角倍蚜分布最广,产量最高。角倍蚜亦称五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一年有六个世代,终年生活,无休眠阶段。成虫有有翅型及无翅型两种,当盐肤木快落叶之  相似文献   

14.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Pemphigidae)肚倍蚜虫(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寄生于漆树科盐肤木属青麸杨(Rhus potaninii)叶上,刺激叶细胞增生,形成虫与叶的共生体——虫瘿。将虫瘿加工后,提取的单宁酸,被广泛地用于国防、医药、食品工业。五倍子主产于我国,1950—1982年平均收购量为3500t,国内年需求量为1.1×10~4t,产量低于需要。过去  相似文献   

15.
五倍子是一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的蚜虫虫瘿,在中医、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用途广泛。角倍是我国五倍子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轴翅上刺激形成,产量占我国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本研究发现五倍子虫瘿柄部分化出了异常膨大的木质部与叶轴直接相连以稳定支撑虫瘿。虫瘿壁由疏松的薄壁组织构成,有效降低了虫瘿重量并维持虫瘿的足够硬度。柄部除了异常膨大的木质部外,还分布有大量的维管束及裂生道,并从虫瘿柄部一直延伸至虫瘿末端。维管束及裂生道有大量弯曲的细小分枝,形成包裹整个虫瘿的网状结构。从内壁到外壁维管束与裂生道逐渐减小,这既能防止外源微生物入侵,也有效阻止虫瘿内水分向外挥发,保持了虫瘿内蚜虫所需的高湿度生境。内壁大量的分枝有利于虫瘿内蚜虫吸收营养,网状分枝结构在有限倍体中增大了裂生道及维管束数量、体积与表面积,使其能运输更多的营养及提供最大面积的物质交换场所。封闭的虫瘿外壁长有大量绒毛,绒毛中分布有气孔,绒毛有保护功能,可以抵御其它食草动物的攻击;虫瘿内壁粗糙,凹凸不平,有利于蚜虫的附着,同时增加了内壁的表面积;内壁中还分布有大量的缝隙和孔,这些缝隙可以吸收蚜虫排泄的蜜露,使瘿内能保持清洁。本文通过解析角倍蚜虫瘿的结构和功能,从生态学角度阐明蚜虫与植物之间相互适应关系,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提供新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地方特有维管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部 ,既是我国植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残遗分布中心之一。从中国特有属的分布来看 ,该区被认为是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川东 -鄂西”的分布中心〔1〕。该区的特有植物是在长期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的存在与分布在科研上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较多的种类又是重要的资源植物 ,在开发利用上亦至关重要。因此 ,作者根据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实地调查的结果 ,结合有关文献 ,对三峡库区的地方特有维管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为有效地保护三峡库区特有植物资…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世界》2005,(4):68-69
钟观光(1869—1940)字宪鬯(音长),浙江镇海人。植物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等。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国内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广泛植物采集调查的第一人。其在北京大学创建的植物标本室,是我国最早的植物标本室之一,为推动我国近代植物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为纪念,有以其命名的"钟木属"、"观光木属"等植物种属。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种子植物就有近300科3 200属约3万种。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植物区系,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俞德浚院士曾将青藏高原地区的植物资源喻为植物王国里的一顶桂冠,而横断山地区的植物资源则是嵌在这桂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9.
龚蓁蓁 《生命科学》2007,19(3):254-256
周光宇教授是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国际植物分子育种的创建者。她在“分子育种”方面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尊敬,为我国及世界农作物培育、生产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在长期的科研生涯中,她所表现出的刻苦钻研和不断追求超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刊载此文以表对她的怀念和哀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林镕(1903—1981),字君范,植物分类学家。早期从事真菌研究,20世纪30年代起致力于研究种子植物的分类,是我国菊科、旋花科和龙胆科植物系统分类的奠基者之一。在开拓和发展我国菊科植物分类研究上成绩显著,编著了《中国植物志》(菊科)三卷册,发现了菊科重羽菊属及各类植物的新分类群百余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创建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和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