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开发区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涛  崔秋 《应用生态学报》1992,3(4):378-385
生态规划和建设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创造和谐的人工化环境的调控对策。木文研究了沈阳开发区生态规划和建设的理论、方法,着重探讨了开发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1)选择理想的协调发展优化方案,2)控制发展热电生产,发展集中供热和低能耗高技术产业,3)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循环利用率,4)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2.
中美生态分区及其分级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小银  周启星  于宏兵  孟伟 《生态学报》2010,30(11):3010-3017
生态分区及其分级体系越来越多地用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决策,尤其是在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和评价方面。目前世界上有许多生态分区及其分级体系,不同的生态分区与分级体系使用不同的生态分区方法和各种指标。如何正确评价和选择这些生态分区及其分级体系进行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决策,已经成为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个难题。概述了近20a来生态分区分级研究现状与国际进展,重点比较、分析了美国主要生态分区及其分级体系与中国生态功能分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生态分区的分区单元内涵、侧重点以及分区角度3个方面,中美之间有显著的不同。美国的生态分区及其分级体系多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尤其在其评价指标中,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生态系统内其他生物相平等。而中国的生态功能分区,则更加突出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体系各有优点和缺陷。通过这些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为中国后续水生态分区研究和改进中国生态功能分区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城郊丘陵区的地貌特征,生态农业旅游景观应按坡度和等高线布置,形成山顶水保林带、坡上桃树带、坡中枇杷带、坡下特种瓜果带、山底特色水域带的垂直生态景观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也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试验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恢复,景观林带内的气温和土温降低、温度日变幅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这种效果由弱至强依次表现为农作地、水保林、经果林。果园自然生草、种植牧草后有利于降低土壤和空气温度、减少温度日变幅、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的黄土分布区 ,人类开发历史悠久 ,自然环境变化显著。长期以来 ,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水土流失严重 ,资源被破坏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属于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极限而使之退化是该区的显著特征之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的景观动态与演进、景观规划与建设以及景观保护等都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 ,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影响 ,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1 黄土高原区景观生态特征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荒漠区的前沿 ,北与毛乌素沙漠相…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生态屏障建设是长江上游乃至我国有关省 (市、区 )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生态屏障”一词也已成为我国新闻媒体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新词组之一。但是 ,什么叫生态屏障 ,如何建设生态屏障等诸多相关问题 ,至今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 ,不同行业和不同学者都在努力探索。就“生态屏障”一词的来源、概念、功能和特点等进行了阐述 ,并以长江上游为例 ,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分区与功能 ,以及生态屏障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1引言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Howard的“田园城市”设想,到现代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需要自然,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需求的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显得更加重要。景观生态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之...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生态功能类型区的生态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展开对全省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石漠化敏感性强度达中度以上的区域面积超过50%;受降水量大,紫色土集中分布及地处石灰岩地带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云南省西南大部与东南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云南省的生境敏感区大多地处生态交错区,物种丰富度高,但生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开展生态恢复等,是提高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防止石漠化加剧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李翔  张远  孔维静  郦威  卫毅梅  冯祯 《生态科学》2013,32(6):744-751
流域水生态功能区是管理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其特点是统筹陆地和河流生态系统,更好、更全面反应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通过对流域内重要生境的识别,可以为区域内生物保护目标、生态安全目标、流域管理等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该文以辽河保护区为例,从分区理论、划分方法、指标体系建立和划分结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分区过程,最终以保护区内主要自然影响和人类干扰作为主要分区指标,将辽河保护区划分为8 个水生态功能三级区,并总结了各功能区的地貌、河段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等。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辽河保护区的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修复与改良。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分析了辽宁省生态环境基本特征,根据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与方法,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辽宁省在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3个级别上进行生态分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21个生态亚区和52个生态功能区。并用3级命名法对这些分区进行命名,绘制了辽宁省生态功能分区图。为辽宁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布局工农业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廓道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宗跃光 《生态学报》1999,19(2):145-150
城市廓道可以分为两类:人工廓道与自然廓道,通过廓道效益分界点的位移廓道模型,分析自然廓道顶点与锋面的形变过程,在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城市本质上存在摊大饼倾向。根据廓道效应原理,提出:北京在迈向国际大都市发展过程中的廓道应抓住目前修建高速公路、轻轨铁路和地铁干线的有利时机,将传统分散集团式的昨分散集团式城市景观转化,邓城市建成区沿主要交换干线象海星的触角式向外扩展,在这些轴互上通过绿地的分割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郊景观的生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以广州市郊为例 ,定量地描述了广州市近、中、远郊区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特征及其所处的生态演化阶段 ,并根据景观动态变化规律 ,最终确定了“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乡二元化景观→城乡一体化景观→城市景观”这一城郊景观的自组织生态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香格里拉县生态用地规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晖  易娜  姚文璟  王思琪  李志英  杨树华 《生态学报》2011,31(20):5928-5936
通过构建不同水平的景观安全格局,可以为区域的生态用地规划提供相应对策。香格里拉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提到日程。选择研究区内的5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为"源",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选择地表景观类型、坡度两个因子及相应的阻力因子系数进行分析。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建立了地表景观类型、坡度两个单因子的最小累积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叠加方法构建了两个因子的最小累积阻力面。根据最小累积阻力阈值,建立了"源"间生态廊道及"源"与外部联系的辐射道,确定了关键的战略点,最终完成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目标得到了低、中、高3个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1%、44.1%和80.3%。为制定研究区生态安全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土地退化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利用1997-1998年1:25万辽宁省TM遥感影像及相应的GIS获取的数据,调查分析了辽宁省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渍化3种类型土地退化程度,面积和分布,结果表明,全省92.52%的土地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3.39%的土地为沙化土地,2.22%土地为盐渍化土地,在此基础上,以新的角度进行全省地土地退化分区,现代侵蚀退化区,地质侵蚀退化区和沙化盐渍化退化区,分析不同区域内不同类型的退化特点和原因,依据区域自身特点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恢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机制、分类、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测度方法进行了评述,在对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景观规划和管理以及生态学上的干扰、尺度、生物多样性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景观异质性研究的复杂性,测度方法的不系统性,景观异质性建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难性与局限性,并对生态复杂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景观异质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多样性的农业景观格局能够影响蚜虫及寄生蜂的分布。本文利用并设计了两种尺度的麦田农业景观格局,依据麦蚜种群发生特点,分为迁入期、增长期与高峰期三个时期,论述了不同尺度下农业景观元素对麦蚜及寄生蜂系统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不同时期麦蚜及寄生蜂分布的关键景观元素,最后通过CANOCO软件模拟了麦蚜及寄生蜂的分布排序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因子对麦蚜及寄生蜂种群影响不同,迁入期两种尺度下裸地最有利于两种有翅蚜的迁飞入田,塑料大棚对有翅蚜种群的入田有抑制作用。增长期草地与林地生境对麦蚜种群增长率促进最大,塑料大棚同样抑制了麦蚜的种群增长率;但塑料大棚、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的种群增长率有促进作用,非麦类作物生境对蚜茧蜂种群增长率抑制作用最大;草地与林地有利于重寄生蜂的种群增长率;高峰期裸地比例大的农业景观下麦蚜的最大种群密度较大,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与重寄生蜂的最大种群密度均有促进作用。两种尺度下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麦物种的对不同景观元素反应与形态学与生活史特征有关,而且景观结构中特定的植物种类、非作物植物的密度与物候期都可能影响寄生蜂群落的多样性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刘海龙 《生态学报》2004,24(2):323-329
采矿废弃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 ,同时其使用功能和美学价值被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促使采矿废弃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 ,并通过景观设计赋予利用和美学的价值 ,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采矿废弃地的景观生态特征和环境影响 ,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各种工程与生物措施以及可持续利用途径进行综述 ,并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内外一些案例 ,进而对采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Tropical plantations are rapidly expanding as a source of industrial wood. In Indonesia, such large-scale industrial plantations are generally made of large mono-specific blocks interspersed with natural forest remnants. The extent and biodiversity value of these remnants vary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ir design and management are either unclear, without solid scientific basis or left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ivate companies responsible for the plantations. Our study area comprises of three Acacia mangium plantations, which have on average 18% of their total area set aside from production and conserved as natural forests. These remnant natural forests may, if appropriately designed and managed, be used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lantations on biodiversity by providing some degree of connectivity with and between remaining natural forest patches (such as the Tesso Nilo conservation area). We sampled natural vegetation in one and primate diversity in all three plantation sector and examined patterns of primat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with relation to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dimensions of conservation area, which has been set aside from plantation production. We demonstrate unambiguously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a well-connected network of natural forest corridors in the plantation landscape to maintain primates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biodiversity value of natural forest remnants in broad-scale industri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8.
Housing suburbanisation led in the past decades to problems caused by de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tensive area-consumption. Major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for a sustainable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in the suburban landscape are described and functionalised by indicators and modelled using GIS with the aim to minimis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uburbanisation. The indicators chosen include human-ecological functions, accessibility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regul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biocoenosis. Out of a balanced list of 11 indicators (one is used twice) the regulation of traffic noise immissions, the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to the nearest freeway and the habitat network integration of sites are modelled, assessed and discussed detailed. The indicator modelling operationalises a wide range of method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ravel costs, distance functions, visibility analysis and landscape metrics on the basis of public available data (biotope type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road data). The methods are applied to a suburb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northeast of Leipzig in Saxony/Germany (66 km2). Three scenarios developed for the aggregation of multiple considerations are demonstrated with maps —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mono)-functional landscape”, the “multi functional landscape” and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The scenarios aggregat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dicator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he result maps clearly show the suitable areas for private housing that fulfil e.g. silence, recreational functions while simultaneously ensuring nature protection. The paper emphasises the integrative prospects of landscape functions for monitoring, indicator assess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to land use decision-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孙永萍  张峰 《生态科学》2007,26(1):30-35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分维数、均匀度等指数,分析了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显示,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青秀山景观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在整个研究区域中,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逐年增高,除针阔混交林和纯林外,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所增加,斑块形状在经过1985年比较大的波动后,趋于规则。  相似文献   

20.
山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王根绪  刘国华  沈泽昊  王文志 《生态学报》2017,37(12):3967-3981
山地环境对全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及其在陆地淡水资源与生物资源方面的巨大影响,推动山地景观生态学迅猛发展。在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山地景观生态学文献计量基础上,针对山地景观生态学主要学科方向与科学问题,以山地垂直带谱结构分布模式与形成机制,山地景观生态功能的分布格局与驱动因素,山地景观生态结构与格局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三大领域为重点,综述了自2000年以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新认识,归纳了每个领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前沿问题。围绕上述山地景观生态学重点领域,提出了山地景观生态学未来重点发展的6个研究方向:全球山地环境变化综合观测网络与方法、山地多维景观生态格局与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整合景观生态学方法的林线动态与机制研究、山地生物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与模拟、景观生态水碳耦合循环变化与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理论与模式等,为进一步推动山地景观生态学发展、准确理解山地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其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