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不同温度(从30°至58℃)处理的离体蛙视网膜,冷却后在室温(15℃左右)的情况下引导ERP,R_2振幅随处理温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处理温度不超过40℃,对R_2几乎没有影响,其振幅与对照组相近。用40℃以上至50℃以下的温度处理后,R_2显著加大,尤其是47~48℃处理后,R_2达最大值,为对照组的2.57倍。用50℃及更高温度处理后,R_2又急剧下降,且低于对照值。经58℃处理后,R_2基本消失。此外,这种变化还与处理时间长短有关,若缩短加温时间,则分别需要在更高一些的温度处理,R_2振幅才依次增大、减小和消失。本文对上述变化,从温度影响视细胞外段膜结构液晶态的流动性和有序性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经不同温度(从30°至58℃)处理的离体蛙视网膜,冷却后在室温(15℃左右)的情况下引导ERP,R_2振幅随处理温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处理温度不超过40℃,对R_2几乎没有影响,其振幅与对照组相近。用40℃以上至50℃以下的温度处理后,R_2显著加大,尤其是47~48℃处理后,R_2达最大值,为对照组的2.57倍。用50℃及更高温度处理后,R_2又急剧下降,且低于对照值。经58℃处理后,R_2基本消失。此外,这种变化还与处理时间长短有关,若缩短加温时间,则分别需要在更高一些的温度处理,R_2振幅才依次增大、减小和消失。本文对上述变化,从温度影响视细胞外段膜结构液晶态的流动性和有序性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1.在低温条件下,记录蛙离体视网膜的ERP,所得结果如下:未经加温处理过的及用40℃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的环境中记录到的ERP,与在室温(15℃)环境下记录到的ERP相比较,R_1略有增大,而R_2却明显减小。用47℃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0℃的环境中记录,R_2的振幅值仍然较大,要比未经加温处理或经40℃处理者大4.5倍。2.用5%戊二醛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过的蛙视网膜,在室温条件下记录ERP时,不论是未经加温处理过的,还是事先用47℃处理过的蛙视网膜,都可使R_2消失,而只保留R_1。若用不含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蛙的视网膜,记录到的ERP,R_1和R_2都保留。  相似文献   

4.
1.在低温条件下,记录蛙离体视网膜的ERP,所得结果如下:未经加温处理过的及用400℃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0℃的环境中记录到的ERP,与在室温(150℃)环境下记录到的ERP相比较,R_1略有增大,而R_2却明显减小。用47℃处理过的视网膜,在低于50℃的环境中记录,R_2的振幅值仍然较大,要比未经加温处理或经40℃处理者大4.5倍。2.用5%戊二醛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过的蛙视网膜,在室温条件下记录ERP时,不论是未经加温处理过的,还是事先用47℃处理过的蛙视网膜,都可使R_2消失,而只保留R_1。若用不含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溶液浸泡蛙的视网膜,记录到的ERP,R_1和R_2都保留。  相似文献   

5.
高温胁迫对新疆榛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个温度梯度处理下,研究高温胁迫对4种新疆榛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25℃持续升高至45℃,新疆榛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逐渐降低,且在35~ 45℃之间降幅最大;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缓慢上升,至35℃后急速下降;蒸腾耗水和热耗散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种新疆榛品种中,新榛3号的光合作用对高温的耐受力较高,属耐热性品种.  相似文献   

6.
高寒草甸几种雀形目鸟类的标准代谢(SMR)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邓合黎  张晓爱 《动物学报》1990,36(4):377-384
本文在-25℃至40℃的温度范围内,采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高寒草甸5种常见的雀形目留鸟的标准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基础代谢率(BMR)在3.72—5.69毫升/克/小时范围内,中性温度区下限较低,一般在20℃左右。环境温度在下临界温度以下,代谢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的斜线陡峻,斜率一般为0.150—0.170之间。除树麻雀外,在40℃条件下均出现部分死亡。  相似文献   

7.
单根青蛙肌纤维椭偏特性的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衍射光椭圆偏振参数的变化研究温度(6℃至40℃)对单根青蛙肌纤维内部结构的影响.实验测得,当温度从6℃上升到20℃左右时,衍射光的退偏率r缓慢下降,20℃后r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在20℃左右处出现一双向变化特性;当温度超过30℃后r急剧减小,在30℃附近呈现一极大值.若温度高于35℃左右时,被肌纤维散射的衍射光消失.由此表明温度变化不仅会导致横桥空间取向改变,而且会引起横桥动力学性质的变化;温度过高时,蛋白质分子的热运动会造成肌纤维内部有序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大黑蚁存活率及其保护酶系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缠民  马捷琼 《四川动物》2006,25(4):796-797
在-10~45℃温度下分别养殖大黑蚁,观察其存活率和活动状况,测定不同温度下其SOD、POD、CAT保护酶活力。结果表明,在较低和较高温度下其存活率明显低于10~40℃。在40~45℃时,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急速下降;在-10~10℃时,酶活性随温度降低而下降。保护酶测定值和存活率与相应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纯化的高粱PEP羧化酶活性随pH升高(pH6.6~8.0)而增大。在G6P和Mal存在下,酶活性仍有随pH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G6P对酶的激活百分率和Mal的抑制百分率随pH升高而降低。高粱PEP羧化酶活性的最适温度高于40℃、酶的催化效率(V_(max)/K_m)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高温下,反应激活能降低,Mal对酶活性抑制百分率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I_(0.5)值增大,Mal增大K_m(PEP)的效应变小。  相似文献   

10.
用40、42、44℃分别处理清醒状态和麻醉状态大鼠30min,于正常饲养条件下恢复24h后,检测其肝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差异及酸性和中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当热休克温度为40-44℃时,清醒状态大鼠肝脏的HSP70合成能力逐渐下降,而麻醉大鼠肝脏HSP70合成能力逐渐增加,在42℃热休克条件下,麻醉状态大鼠肝脏的酸性蛋白水解酶活性最强,在44℃热休克条件下,清醒状态大鼠肝脏的酸性蛋白水解酶活性最强,在40-44℃热休克条件下,麻醉状态和清醒状态大鼠肝脏的45kD中性蛋白水解酶活性与对照相似,但40kD的中性蛋白水解酶活性随热休克温度升高而降低,另外,40℃热休克诱导麻醉状态大鼠肝脏出现一个高活性的35kD中性蛋白水解酶,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麻醉状态大鼠肝脏的热耐受性大于清醒大鼠,大鼠的热休克反应受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双重调控,并涉及除HSP70合成以外的其他生化活动。  相似文献   

11.
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滨海电厂冷却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模拟研究了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的热忍受能力随暴露时间延长而降低,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驯化温度为16 ℃~27 ℃的中华哲水蚤在持续受到15、30、45 min热冲击及持续升温暴露24和48 h的致死温度分别为29.9 ℃~31.7 ℃、29.4 ℃~31.0 ℃、28.9 ℃~30.3 ℃和26.9 ℃~28.5 ℃、26.4 ℃~28.0 ℃.当驯化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热忍受能力不再上升.电厂冷却水中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随驯化温度升高、升温幅度增大及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选择对低温比较敏感的骨骼肌组织作为实验对象。将19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右后肢经冷冻处理使组织温度分别达 5℃、0℃及-5℃,于复温后不同时间测定骨骼肌中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MP,ADP、ATP及CP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骨骼肌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随冷冻时组织最低温度的下降而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具有明显的时相过程。复温后即刻至4小时下降迅速,4~12小时三组值较为接近,其后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分离。 5℃组恢复得早而且明显,0℃组恢复程度次于 5℃组,-5℃组含量下降最明显而且几乎不恢复。提示:低温使骨骼肌组织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过程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利用沙漠植物花花柴的耐高温特性,就花花柴对高温耐受性进行了探测。采用不同的温度(40、45和50℃)处理花花柴幼苗,分别在不同温度的不同处理时间段用传统方法测定了花花柴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SOD、POD和CAT的活性变化,台盼蓝组化染色面积,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了这几个指标对评价花花柴对高温耐受性的可靠性。结果显示,(1)花花柴幼苗在40℃条件下,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保护酶系统的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台盼蓝染色几乎无着色。(2)在45℃条件下,处理2-8 h时间段,各项生理指标变化不显著,而在处理12 h以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著增加,保护酶活性显著降低;台盼蓝染色面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3)在50℃处理时,花花柴幼苗叶片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且呈显著水平,其保护酶活性在处理1 h时达到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台盼蓝染色面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着色变深。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这5个指标可作为花花柴耐高温性的评价指标,且花花柴对40℃不敏感,对45℃可耐受8 h左右,对50℃能耐受1 h左右,表明花花柴对高温具有极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瓜实蝇对短时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短时高温胁迫,测定了不同高温处理(34、36、38、40、42、44、46、48℃)12 h,对不同发育阶段瓜实蝇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高温显著影响瓜实蝇的存活,随温度升高,瓜实蝇各虫态的存活率逐渐降低;高温处理12 h后瓜实蝇卵、幼虫、蛹、雌成虫、雄成虫的致死中温度LT 50分别为35.48、37.55、41.85、43.62、43.32℃;34~42℃短时高温胁迫对瓜实蝇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无明显影响,44℃时其发育历期均显著增长;46℃、48℃处理下各虫态死亡率较高,不能正常发育;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雌成虫产卵前期不断增长,单雌产卵量呈下降趋势,成虫寿命不断缩短,后代雌性比增大。44℃及以上的短时高温胁迫不利于瓜实蝇的生长发育,40℃及以上的短时高温胁迫不利于瓜实蝇的繁殖,雌性瓜实蝇对短时高温的胁迫的适应性强于雄性,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后代雌性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5.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昆虫,本文研究了环境温度(20℃、23℃、26℃、29℃、32℃)及菌糠含水量(35%、45%、55%、65%)对双叉犀金龟成虫寿命及子代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叉犀金龟雌雄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呈显著缩短,20℃~26℃下雌虫寿命在55~62 d之间,显著长于29℃~32℃处理;20℃~23℃下的雄虫寿命在33~48 d之间,显著长于26℃~32℃处理;环境温度及菌糠含水量均对双叉犀金龟成虫子代数量有显著影响,26℃时,4个菌糠含水量处理的平均子代数量为31.42 头/雌,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菌糠含水量55%~65%时,5个温度处理的平均子代数量为18.83~19.12 头/雌,显著高于其它菌糠含水量处理,其中以温度26℃、菌糠含水量55%处理的双叉犀金龟子代数量最高,达45.42 头/雌。各温度下双叉犀金龟繁殖子代数量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温度下产卵繁殖的高峰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在26℃时,双叉犀金龟各时间段子代数量均高于其它温度,在35~45 d时,达到产卵高峰期(12.33 头/雌),综合各指标,建议利用菌糠饲养双叉犀金龟时,其成虫最佳环境条件为26℃,菌糠含水量55%。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南美斑潜蝇的致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丰  唐峻岭 《昆虫知识》2003,40(4):372-373
室内实验表明 ,高温 ( 4 0~ 48℃ )处理 2h对南美斑潜蝇LiromyzahuidobrensisBlanchard各虫态均有较强的致死作用 ,其杀伤力随温度升高而明显提高 ;45℃对各虫态的校正致死率均在 90 %以上 ;48℃时 ,对各虫态校正致死率均达 1 0 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高温闷棚 ( 4 0~ 48℃ )对幼虫、蛹、成虫的防效分别达 86 4% ,88 2 %和 92 1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环境温度对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CHP)引起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数字体温仪测量大鼠的结肠和尾部皮肤温度,观察25℃、16℃和32℃环境温度对口饲CHP引起结肠温度和尾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给置于25℃和16℃环境中的大鼠口饲CHP (20 mg·kg-1) 后,均可引起结肠温度明显的降低,尾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但32℃环境中大鼠口饲CHP后却引起了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尾部皮肤温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CHP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环境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绿豆离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豆离体叶片分别经25、30、35、40、45、50、55℃处理60 min后,发现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当温度分别高于35和40℃时明显下降;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的基本相反.因此认为,Fv/Fm比净光合速率(Pn)更能耐受高温;气孔因素不是各种温度处理中净光合速率升高或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封闭式小动物能量代谢仪测定了爪鲵在6℃、10℃、15℃、20℃和25℃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和能量代谢以及在极端环境中的耐受性,探讨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爪鲵体温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Tb=0.6966 0.9518Ta,相关非常显著.爪鲵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力较弱,在32℃-35℃高温和-2℃到-6℃低温 环境中的致死体温(TbL50)分别为27.7℃±0.9165℃和2.85℃±0.1539℃.在环 境温度为6℃-25℃的范围内,爪鲵的能量代谢与环境温度呈指数回归相关,指数方程为MR=0 .7495e0.0408x,相关显著.其代谢水平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不同于内热源动物的代谢特征,爪鲵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显示出外热源动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环境温度和食物种类对乌龟幼仔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文辉  卢波 《动物学研究》1993,14(2):136-142
本文报道了不同环境温度和食物种类对一龄乌龟和二龄乌龟生长率、摄食量、消化率以及食物消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 (20℃→30℃),幼龟生长率、摄食量逐渐增加;一龄乌龟消化率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但二龄乌龟的消化率在各温级间基本保持一致。食物消化时间与温度呈直线负相关。温度、食物种类和动物大小对幼龟食物脂肪消化率影响不显著。食物种类和动物大小对生长率、消化率的影响程度随温度而变,但对食物消化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