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孕酮( PRO)暴露对雌性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的形态雄性化生物学效应。方法将性未成熟的雌性食蚊鱼个体分别静水暴露于0.5、5、50和500 nmol/L不同浓度的PRO实验组中,并设置对照组和平行组。持续暴露42 d后观察与测定食蚊鱼的体长、体重、臀鳍第3鳍条和第14,15,16椎肋骨形态雄性化变化等指标,同时观察卵巢发育状况。结果食蚊鱼暴露42 d后,与对照组相比,50和500 nmol/L实验组食蚊鱼的体长( BL)有极显著减少(分别P<0.01);无论是低浓度组还是高浓度组,暴露实验后体重( BW)都有显著性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PRO暴露对食蚊鱼身体健康指数(CF)的影响,只有在5 nmol/L浓度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500 nmol/L浓度处理后,第3臀鳍条分节数(FJ)、长度(FL)和最宽处宽度(FW)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形态雄性化变化明显;其他浓度组则无明显区别(P>0.05);500 nmol/L PRO实验组中,雌性食蚊鱼的第14,15,16椎肋骨的L值、D值和L:D值都出现极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表明形态雄性化变化明显;组织切片观察揭示,暴露组食蚊鱼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II、III时相卵母细胞胞核发生肿胀现象。结论孕激素暴露诱导雌性食蚊鱼形态雄性化的生物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食蚊鱼卵胎生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霆隽  曹春华 《生物学通报》2005,40(3):56-57,F003
2001年初夏,我们在学习《动物学》时,为验证课本中关于食蚊鱼(Gambuisa Amnis)卵胎生的理论知识.从野外捕回一些食蚊鱼,其中一尾正在产仔,我们仔细观察了它产仔的全过程,然后将它单独饲养于室内。1个月后,意外发现这尾雌鱼再次产仔、这是什么原因呢?经查阅文献,见到郑文彪的“卵胎生鱼类的受精受孕方式”一文和高书堂等的“放养食蚊鱼”一文。  相似文献   

3.
食蚊鱼生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Baird et Girard)属于鱂形目(Cyprinodontiformes)、胎鱂科(Poeciliidae)。是一种原产北美洲的热带性卵胎生小鱼。这种鱼自1927年从马尼拉引入我国后,已成为遍及我国南方淡水小鱼,并在灭蚊控疟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有关其繁殖生物学Rosen,D.E.et al.(1963),Resenthal,H.L.(1952),Turner,C.L.(1937,1941.)曾有过报道,为了补充食蚊鱼繁殖生物学资料,作者在1979—1982年在广州对其生殖特性作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比较外来入侵物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土著濒危物种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在不同流速和饵料密度条件下的摄食特点来评价两者对溪流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验共设5 个流速梯度(0 bl/s,1.5 bl/s,3.5 bl/s,5.5 bl/s,7.5 bl/s)和3个饵料密度梯度(500 ind/L, 1 500 ind/L, 3 000 ind/L)。摄食一定时间后通过计数鱼体消化管内的丰年虫无节幼体个数来表示鱼的摄食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速和不同饵料密度下,唐鱼摄食率的变化幅度都小于食蚊鱼。食蚊鱼的摄食率显著受到水流速度和饵料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水流速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地降低,而随着饵料密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地升高。而唐鱼摄食率则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但其摄食率不受饵料密度及其与水流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食蚊鱼生态入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蚊鱼原产于中、北美洲,由于被认为可用以控制蚊子,而于20世纪初被世界各地大量引种,现已成为全球性分布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尽管食蚊鱼的控蚊效果尚存争议,但有一点却成不争事实,即该外来入侵种已经对世界各地的土著物种(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等)、生态系统以及水体环境都构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食蚊鱼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控蚊效果和生态效应等4方面对目前有关该外来入侵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为该物种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建议性策略和措施,以期为中国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及其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广州地区人工湖泊食蚊鱼的分布以及探究不同生境要素下食蚊鱼的生长繁殖特点和种群特征,于2012 年5 月-7月份对广州地区6 区19 个人工湖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所考察的人工湖均有食蚊鱼的分布。利用捕捞量比较其中4 个人工湖食蚊鱼种群数量,结果显示水体相对富营养化的月湖食蚊鱼数量比其余3 个人工湖高出39.5-43.1 倍。比较4 个人工湖食蚊鱼的形态、摄食、相对怀卵量以及种群结构等指标,结果显示月湖食蚊鱼肥满指数显著低于其余3 个人工湖,而肝体指数和消化道饱满指数却显著高于其余3 个人工湖。同时,月湖雌鱼的相对怀卵量也显著高于其余3 个人工湖,其种群中幼鱼所占比例最大,成鱼中雄鱼所占比例大于雌鱼。反映了水体饵料生物丰富条件下,更有利于食蚊鱼的摄食和繁殖,种群结构低龄化,呈快速增长型。  相似文献   

7.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顺德高产池塘的多品种混养鱼类关系进行分析,各种不同鱼类的放养对产量的关系为:鲮放养量对镛的净产量影响最大(G34=0.7921),其次为草鱼放养对鲮的净产量影响(G13=0.7415),最小为鲢的放养对草鱼的净产量关系(0.5932)。鲮的放养为优势母因子,鳙的收获为优势子因子。应用灰色动态模型GM(1,2)建模法建立了高产池塘主体鱼的产投关系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  相似文献   

8.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骨骼发育具有性别二态性,雄鱼臀鳍与第14、15和16椎体脉棘的形态特化受雄激素所调控,因此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水环境中的雄激素污染。本文利用食蚊鱼臀鳍和椎体脉棘形态变化为指标,调查了生活在受城市废水严重污染的广州市河涌中的食蚊鱼受内分泌干扰物影响的现状。根据食蚊鱼生长情况和捕鱼的便利性,选择广州市海珠涌中下游宝岗大道段(BG)、洪德路段(HD)和黄埔涌中下游赤岗路段(CG)、苗艺路段(MY)4个采样点,同时设置不受城市废水污染的华南师范大学校区内的中心湖作对照点(REF)。测量了雌、雄食蚊鱼第4臀鳍条长度和第4与第6臀鳍条长度的比值,并采用食蚊鱼第14、15和16椎体脉棘的总长(L,μm)、投影长度(P,μm)、尾部尖端到脊柱的高度(D,μm),以及L︰D、P︰D和P︰L的比值来评价食蚊鱼骨骼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点相比,夏冬两季海珠涌和黄埔涌4个采样点成年雌性食蚊鱼的第4臀鳍条长度显著延长(P0.05或P0.01),第4与第6臀鳍条长度的比值明显增大(P0.05或P0.01),成年雌性食蚊鱼臀鳍显现形态雄性化的特征;尽管4个采样点成年雄性食蚊鱼第4臀鳍条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1),但是所有采样点的成年雄性食蚊鱼第4与第6臀鳍条长度的比值则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点(REF)相比,夏冬两季海珠涌宝岗大道段(BG)、洪德路段(HD)和黄埔涌苗艺路段(MY)采样点成年雌性食蚊鱼第14、15、16椎体脉棘的投影长度(P)显著增加(P0.05或P0.01);海珠涌宝岗大道段(BG),黄埔涌赤岗路段(CG)和苗艺路段(MY)采样点成年雌性食蚊鱼的P︰D比值显著增加(P0.05或P0.01);海珠涌宝岗大道段(BG)和洪德路段(HD),黄埔涌苗艺路段(MY)采样点成年雌性食蚊鱼的P︰L比值也显著增加(P0.05或P0.01);成年雌性食蚊鱼的第14、15、16椎体脉棘出现了骨质增生,增长,并向前倾斜,显示不同程度的形态雄性化特征。可是,各采样点成年雄性食蚊鱼第14、15、16椎体脉棘的投影长度(P)、P︰D和P︰L比值则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广州河涌水体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食蚊鱼产生明显的形态雄性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利用分时段采样法对广州暨南大学明湖内食蚊鱼在秋季(11月)、冬季(12—2月)、春季(3—4月)3个季节的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与湖内浮游动物群体数量动态、光照和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食蚊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对枝角类和桡足类有较强的选择性;明湖日平均水温与浮游动物日平均丰度在3个季节间有显著差异,而食蚊鱼消化道饱满指数的差异不显著;食蚊鱼消化道饱满指数在这3个季节的变化与浮游动物丰度、水温、光照在这3个季节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无论哪个季节,食蚊鱼在白天时段(10:00—18:00)的消化道饱满指数均高于夜间(22:00—6:00),表现出白天高峰型的摄食节律;光照是影响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的主要因素,而水温、浮游动物丰度的昼夜变化与食蚊鱼的昼夜摄食节律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入侵种食蚊鱼对土著种鳍斑青鳉和弓背青鳉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弓背青鳉和鳍斑青鳉在研究区域常同域分布,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两者形态高度相似,符合生态形态学“形态相似者竞争排斥”理论。与群落其他鱼类相比,食蚊鱼与2种青鳉鱼类形态更为相似。聚类分析发现,食蚊鱼和青鳉鱼类聚合在同一分枝,且其空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极低。种群相对密度调查显示,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食蚊鱼的入侵是导致2种青鳉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能够初步解释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的竞争排斥关系,尚需从不同角度就食蚊鱼入侵对青鳉鱼类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食蚊鱼和唐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其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以及在游泳能力上的响应在室内(25±1)℃水温下设0(对照组)、10、20、30和40 d5种饥饿时间,研究了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主要能量物质消耗以及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和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的影响,旨在从能量代谢和游泳行为角度探讨食蚊鱼和唐鱼幼鱼应对饥饿胁迫的策略及其种间差异.结果表明:饥饿前(0 d对照组),食蚊鱼糖原和脂肪含量均显著小于唐鱼,蛋白质含量却与唐鱼无显著差异,而无论何种游泳速度,食蚊鱼均显著小于唐鱼.经历不同饥饿时间后,两种鱼糖原含量均随饥饿时间增加呈显著幂函数曲线下降趋势,并在饥饿10d时接近于0,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随饥饿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与唐鱼相比,食蚊鱼脂肪-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显著降低,但蛋白质-饥饿时间方程斜率却显著增加.饥饿40 d后,食蚊鱼和唐鱼能量物质消耗率均显示为糖原脂肪蛋白质;但从能量物质的绝对消耗量来看,食蚊鱼表现为蛋白质脂肪糖原,而唐鱼则是脂肪蛋白质糖原.而无论何种试验鱼,其U_(burst)和U_(crit)均随饥饿时间增加呈显著线性下降,且U_(burs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均显著小于U_(crit)-饥饿时间方程.与唐鱼相比,食蚊鱼U_(burs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无显著变化,但U_(cri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却显著降低.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2种鱼的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与游泳能力变化密切相关.相比唐鱼,食蚊鱼虽然整体上能量储备较少,游泳能力较低,但在饥饿期间却主要利用储存量更大的蛋白质供能,饥饿后脂肪含量下降幅度小于唐鱼,其U_(crit)变化比唐鱼更加稳定,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具有更强的耐饥饿潜力,为适应营养匮乏的溪流生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1994年6月,作者对食蚊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变化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结果表明:食蚊鱼种群数量和种群重量的月变化相似,但两者与水温没有相关性;食蚊鱼种群的体长结构呈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食蚊鱼的感染与其自身的生长紧密相关,感染率、感染强度表现出了与体长相似的变化趋势;中间的两组鳃片寄生的囊蚴较多,不同鳃片组囊蚴平均密度的月变化规律一致,食蚊鱼任何两个鳃片组分布的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平均数差异都显著(P0.001);囊蚴在食蚊鱼鳃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新疆伊犁草原地区放养新疆驴的脑组织样本中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核蛋白(N)基因片段,调查该地区放养新疆驴NiV感染流行状况。方法采用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one-step Real-Time FQ RT-PCR)对采自新疆伊犁地区草原放养且未接种NiV疫苗的65例新疆驴脑组织进行NiVN基因片段检测。结果新疆驴脑组织标本中未检出NiV N基因片段。结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新疆驴中存在NiV感染,提示该地区短时间内爆发该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4.
姚达章  陈国柱  赵天  林小涛 《生态科学》2011,30(6):640-642,646
本文报道了在广州地区某一半自然水体中发现的入侵物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对另一入侵物种罗非鱼(Oreochromis sp)仔鱼捕食现象一例。在一尾体长24.10mm的雌性食蚊鱼消化道中发现3尾罗非鱼仔鱼,其体长分别为6.68 mm、5.85 mm、5.67 mm。  相似文献   

15.
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快速评价有毒化学品对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慢性毒性的试验方法。方法选择<3d龄的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幼鱼开始暴露,试验药物为国际标准参比毒物Cr6 、Cu2 、Zn2 和Cd2 ,试验温度为25±1℃,每天更换试验液1次,试验持续5d。依据试验鱼的每尾干重和现存量作为观察指标,测定了铬、锌、铜、镉对红剑鱼、孔雀鱼和食蚊鱼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结果铬、锌、铜、镉对红剑鱼和食蚊鱼的NOEC分别是2500、100、10、10μg/L,LOEC分别是5000、200、20、20μg/L。铬、锌、铜、镉对孔雀鱼的NOEC分别是2500、100、10、20μg/L,LOEC分别是5000、200、20、40μg/L;这与7天亚慢性试验结果相接近。结论红剑鱼、孔雀鱼、食蚊鱼,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从7d缩短为5d。  相似文献   

16.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17.
检测了卵胎生入侵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结果表明,繁殖期,雌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食蚊鱼属于偏向雌性的两性异形。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食蚊鱼的雌性个体的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和尾鳍长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6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65.1%的变异。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5.4%变异),头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9.7%变异)。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个体大小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体长、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局部特征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头宽、眼间距和体宽呈显著的正相关。窝仔数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重相关不显著,后代个体大小与数量不发生权衡。食蚊鱼繁殖期的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受生育力选择、性选择、生态位分化、食物竞争等多种选择压力的作用,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扩张和快速入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繁殖群体的环境条件、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种不同生境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溪流还是静水水体池塘和农田,食蚊鱼的繁殖期均在3~12月份,繁殖群体中雌鱼占比明显高于雄鱼(Chi-Square test,P0.01)。雌鱼周年平均体长及体重,池塘生境的显著大于农田和溪流生境。农田生境中雌鱼的个体怀卵量(24.1±12.1)粒,体重相对繁殖力(57.5±31.0)粒/g,二者均明显高于溪流生境[(16.6±11.6)粒,(40.8±15.5)粒/g]与池塘生境[(18.9±16.3)粒,(35.7±19.1)粒/g],但农田生境雌鱼成熟卵子的卵径显著小于溪流和池塘生境。结果表明,在环境稳定的池塘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k-对策特性;在人为干扰较大的农田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r-对策特性。不同类型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新疆伊犁地区天然牧场放养马群脑组织中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的核酸片段,调查该地区马群中枢神经系统HeV感染流行状况。方法针对HeV高度保守区核蛋白(N)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采用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样本中低浓度HeV RNA的方法,检测新疆伊犁草原地区天然放养且未接种HeV疫苗的183例马匹脑组织。结果最低特异性检出浓度可低至2.6×102copies/μL,与其他单股负链RNA病毒如同属的尼帕病毒(NiV)无交叉反应,对183例马脑组织进行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未检出阳性样本。结论初步流行病学研究尚未发现我国新疆伊犁地区天然牧场放养马匹中存在HeV感染的证据,提示该地区短时间内爆发亨德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03-1111
为研究不同密度下的鲤鱼(Cyprinus carpio)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一个对照组(不放鲤鱼组,用C0表示)和5个不同鲤鱼放养密度组(2、4、6、8、10尾/水槽,分别用C2、C4、C6、C8、C10表示),定期用无扰动底泥采集器采集沉积物样品,乙炔抑制法测定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示踪颗粒法测定鲤鱼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5种密度下,鲤鱼对底泥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集中在15 cm。(2)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硝化速率显著高于鲤鱼放养组(P0.05),而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放养组(C2、C4和C6)(P0.05)。(3)实验期间,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几乎检测不出反硝化速率,而鲤鱼放养组则总体表现为放养密度越大,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速率越高。(4)各组硝酸盐氨化速率波动范围不大,但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硝酸盐氨化速率相对其他组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鲤鱼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放养密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在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充足的情况下,鲤鱼的扰动可以对富营养化池塘起到很好的去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