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假直角石类Eriditesundulatum的体管沉积及气室沉积微细构造特征,体管沉积内部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较稳定。气室沉积中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变化大,晶体层内部具有柱状晶体。基于内部微细构造特征,推测体管沉积由软体上皮细胞直接分泌而成,气室沉积由体液渗透连接环在气室内表面上形成矿化基质后通过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不断加积而成。另外,通过与石炭纪其它假直角石类内部沉积微细构造特征的比较,认为假直角石类内部沉积的微细构造特征不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南晚震旦世后生动物管状化石Cloudina和Sinotubulites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陕南宁强地区灯影组高家山段产出十分丰富的后生动物管状化石Cloudina和Sinotubulites,管体为磷酸钙质,通过冰醋酸浸泡处理获得了大量精美的Cloudina和Sinotubulites孤立化石标本。Cloudina管体微弯至扭曲,以叠锥套合构造为特征,管壁由多层锥管壁组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在横切面上,相邻两层不同心。依据大量较为完整的独立标本,本文建立了新的管体构造复原模式。确认了Cloudina管状化石具有A、B两种结构类型,A型管体具有共同的外壁;B型管体不具外壁,锥管裸露。推测Cloudina为底栖生活的动物。A型管体表面较光滑并在外壁中央管之间形成一系列较大的空腔,因而可能具有一定的浮力,可通过水流主动调整身体在沉积物表面的方向。而型化石表面则具有明显的环檐,可能营固着底栖生活。通常Cloudian为单体,少数为两个个体生长于同一较大的管中,这种共管特征反映了生物以出芽方式繁殖。化石壁的结构表明,在管壁形成的过程中生物体分泌可能以有机质为主的中央层,随后在中央层的两侧加积无机矿物。Sinotubulites管体近圆筒状,中空,一航较直,两端开口,以多层管套合为特征。管体表面粗糙,具有因管壁褶皱而形成的不规则的横向或纵向比方 饰,依据管体大小和表面纹饰特征可分S.shaanxiensis和S.levis。管壁较厚,表面常具有强 纹饰,反映了该类生物营底栖生活,鉴于S.shaanxiensis的特征,本文将Qinella Zhang,Li et Dong,1992归入Sinotubulites Chen,Chen et Qian,1981,并对属征进行了补充。Cloudina及Sinotubulites代表了动物骨骼化方式的早期演化阶段。通过对管体微细结构观察以及成分测试,表明Cloudina及Sinotubulites管体以生物分泌为主,早期分泌塑性为主的管壁,后期生物分泌或胶结形成矿化的管。管体有机质较多,形态受环境的影响较大。Cloudina管 体具隐-微粒的微细结构,Sinotubulites具有粘结结构特征,属于较为简单、原始的骨骼化类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生物沉积学的诞生与发展,地质记录中微生物席活动相关沉积构造已被广泛识别和报道。但是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仍建立在与现代微生物席宏观形态特征的对比与猜测基础之上。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和直接成因证据的缺乏,使微生物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严重障碍。豫西地区早三叠世陆相碎屑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类型,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研究显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具有特征明显的微观特征。除之前报道的悬浮颗粒、微生物纹层等特征外,本次研究还在光学薄片中发现了圈层结构的微生物扰动颗粒,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类型多样的微体生物化石。对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的观察,丰富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依据,为微生物沉积学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马哈螺(Maikhanellids)是一类具单壳的、壳体表面发育特殊鳞片状纹饰的软体动物化石。目前对maikhanellids鳞片状纹饰的研究主要涉及整体形态和分类,关于鳞片状纹饰的组成和内部结构的研究为数甚少。马哈螺科中Mediata属以壳顶大(约占整个壳面的1/3–1/2)、不同大小的长卵形鳞片状纹饰、背部具有一条从壳体前端延伸至壳体后端的宽脊、无规则的生长纹等特征有别于该科其他各属。本文基于陕南寒武系幸运阶宽川铺组产出的大量保存精美的Mediata标本,详细描述了Mediata鳞片状纹饰的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原始矿物组成。Mediata的纹饰鳞片从外到内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覆盖整个鳞片状纹饰的原始角质层。中层由磷灰石集聚体组成,该集聚体在中层外部表现为紧密且无定形排列,说明其原始成分可能为有机质;而在中层内部集聚体则排列成纤维状结构,暗示其原始矿物成分可能为文石。内层由平行于鳞片长轴方向的束状结构组成,束状结构内部有许多相互平行的微米级细长空心棱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之间被有机膜分隔。Mediata内层的超微结构和蒙古西南部纽芬兰统Bayangol组发现的软体动物Posta...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异珊瑚形态构造特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隔壁的发生方式、隔壁发育阶段、隔壁生长的变演性、隔壁基端与外壁的关系、隔壁的微细构造及其所含的化学成份,枝体表壁和壁面上的构造物特征,横板的形态及枝体繁殖的方式.通过异珊瑚生长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层资料归纳了异珊瑚的时空分布并将异珊瑚重新归纳为6科2亚科16属.  相似文献   

6.
对28种表型相似、种间界限模糊的柳属植物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柳属中有7种角质层蜡质纹饰,分别是平滑蜡质层、壳状蜡质层、痂状蜡质层、片状晶体、膜片状晶体、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其中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为柳属所特有,而片状晶体和膜片状晶体为首次在柳属植物中发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柳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的微观形态特征并不似其宏观形态(疏毛、绢毛、绒毛等)那样具有显著差异,微观形态主要表现为毛被密度、长短和卷曲方式(分为直,微弯曲和深度卷曲三种)的不同.研究表明叶表皮蜡质纹饰类型、气孔器的形态等微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对柳属植物中表型相似的种类有很好的鉴定价值,但对组、亚属水平的界定作用不大;分布于寒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柳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相对多样,这可能是植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进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油茶叶肿病子房瘿体和叶片瘿体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油茶叶肿病瘿体是油茶的幼嫩子房和幼叶被细丽外担菌感染后所导致的组织增生而成的,细丽外担菌分布于成熟子房瘿体的外表面和叶片瘿体的表面。(2)子房瘿体由受感染的雌蕊子房增殖而来,成熟后表皮层脱落。(3)子房壁分两层,外层子房壁肉质肥厚,主要由大型薄壁细胞构成,是食用的主要部分,内层子房壁为较薄的心皮层,内外两层子房壁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隙;心皮内有胚珠,胚珠着生在中轴胎座上,胚珠内部中空而没有育性。(4)叶片瘿体为受感染的幼嫩叶片增殖所致,由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瘿体表面具表皮层,成熟后表皮脱落。(5)在正常叶片与叶片瘿体的过渡区内有维管束相通,瘿体侧的厚度比正常叶片厚度增加3~4倍,细胞体积增大5~10倍,但瘿体细胞内无叶绿体。  相似文献   

8.
10种卷柏属植物茎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分类鉴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北省及邻近地区产10种卷柏属(Selaginella)植物茎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解剖学方面既存在共性特征,又各有其自身的特征.其共性特征表现在:(1)表皮细胞壁多少增厚.(2)皮层通常具机械组织(纤维、厚壁细胞,通常仅有厚壁细胞).(3)内皮层以内有大型气室,中柱由多数横桥悬于气室中.(4)中柱鞘由1至数层薄壁细胞环列而成.(5)维管束周韧型.但10种卷柏属植物茎的横切面外侧是否具脊状突起,皮层是否具纤维,皮层外侧是否具厚壁细胞以及厚壁细胞的层数,构成横桥的薄壁细胞的形态、数目,气室及中柱的形态、数目,木质部形态等方面具有种间差异,可作为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利用茎的解剖学特征,可辅助解决某些仅靠形态学性状难以解决的分类鉴定问题.根据其相似程度,还可进行部分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眼的发生过程, 结果显示: 胭脂鱼眼的发育经历了眼原基形成期、眼囊形成期、视杯形成期、晶体板形成期、晶体囊形成期、角膜原基形成期、角膜上皮形成期、视网膜细胞增殖期、晶状体成熟期、眼色素形成期以及眼成型期等11个时期。视网膜发育最早, 起始于眼原基的形成, 直至眼成型期分化完成, 形成了厚度不一的8层细胞, 由内向外依次为神经纤维层、神经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 且发育历时最长, 约264h。晶状体的发育在视网膜之后, 始于晶体板的形成, 于出膜前期成熟, 发育历时最短, 约74h。角膜发育最晚, 始于角膜原基的形成, 出膜1 d分化为透明的成熟角膜, 发育历时约96h。出膜4 d仔鱼眼色素沉积明显, 视网膜各层分化明显, 晶状体内部完全纤维化, 眼的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10.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藻体发育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显微镜观察以及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浒苔属浒苔藻体的发育过程,阐述了浒苔从孢子释放到形成成熟藻体这一发育过程的显微特征。结果表明:浒苔孢子由成熟体细胞分化发育而成,每个成熟体细胞可形成10~30个孢子;孢子首先分裂为2细胞结构,2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基细胞发育成为假根,顶端细胞不断进行横分裂形成丝状体;丝状体顶端以下细胞通过纵分裂形成管状叶状体,顶端细胞始终保持横分裂;纵分裂分为切向分裂与径向分裂,切向分裂增加管状叶状体管周细胞数从而使管体增大,径向分裂形成管外壁突起细胞,最终发育为分枝;管状叶状体管腔内部有绒毛状的突起及糖蛋白成分的网架结构;当管状叶状体管周细胞达到30~50h,管腔内部突起消失,网架结构收缩拉紧,管壁细胞贴近形成片状叶状体;整个浒苔藻体始终保持极性发育。  相似文献   

11.
长江华溪蟹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透射电镜下观察长江华溪蟹成熟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精子呈椭球形,无鞭毛,具数条由核延伸而成的辐射臂精子。由球形的顶体,膜复合体,核杯及辐射臂组成,顶体由头帽,亚帽带,丁体囊及中央管组成。在中央管的基部发现有中心粒。核膜与质膜紧贴在一起形成了精子的界膜。  相似文献   

12.
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2016,36(19):6178-6187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贵州独山中泥盆世动藻迹生态习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约 《古生物学报》2004,43(4):591-596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kycos,现从其产出的特征和古生态等方面对其生活习性进行探讨。认为分布于静水、贫氧、有机质丰富环境的Zoopkycos为螺旋向上的内生觅食构造;边缘管一端通过中央通道与海水相通,呈“J”形;蹼状构造系造迹生物觅食区域的扩大、边缘管增大而形成;同一个体的Zoopkycos可以分出许多的与蹼状构造变化规律相近的、具同一边缘管的觅食序列(food-system),每一觅食序列的边缘管具有一端向上与中央通道相通,另一端向下与相邻觅食序列的边缘管相联;螺旋的疏密、大小与相对沉积速度有关。产于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的Zoopkycos的造迹生物可能是星虫类(sipunculids)。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保存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弓石燕类模式标本(由葛利普最早研究)的再研究,作者认为,Sinospirifer Grabau,193l仍是一个有效属。它与Cyrtospirfer Nalivkin,1924的主要区别在于腹壳后部强烈加厚、假三角板中央具有肉茎管以及在壳褶及褶间均发育微瘤(whitneyi—subextensus型的微细纹饰)。Tien(1938)指定S.sinensis Grabau,1931作为Sinospirifer的模式种,因为它与S.subextensus(Martelli,1902)有着相同的形态构造,包括壳形、壳率、中槽壳线型式、中央肉茎管、微细纹饰及内部构造等,所以Ssinensis应是S.subextensus(Martelli,1902)的次同义名,Sinospirifer的模式种应更改为S.subextensus。此外,S.archiaciformis,S.wan-gleighi,S.vilis,S.subhavasakai,S.pellizzarii,S.pellizzariformis和S.heterosinosus几个种在外部及内部构造上也与Ssubextensus相同,同样被视作为S.subextensus的次同义名。葛利普文中所列举的所谓几个种之间的区分特征已在湖南中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所采集的同一样品的标本中观察到,它们仅仅是种内变异的现象。对于以往不同种的标本被归人同种的情况,作者均作了修订,例如,S.vilis Grabau,1931实际代表几个种标本的混合体,经修订,分别被归于Siplospirifer subextensus,“Sinospirifer”hayasakai,Tenticospirifer supervilis等。S.sub—hayasakai Grabau,1931仅限于正模为代表的特征,被归于Sinospirifer subextensus,而两个副模标本(NIGP 2736和2740)则应归人”Sinospirifer”gortanioides Grabau,1931。  相似文献   

15.
上奥陶统宝塔组(桑比阶–凯迪阶)是华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 以发育特殊的网纹状灰岩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为特征。黔北桐梓县尧龙山地区的宝塔组厚度较大, 出露极好, 产出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和特征典型的头足类化石。本文在研究区酒店垭、集镇采坑和天域极地3个宝塔组剖面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 共8属11种及少量属种未定类型, 以直形壳或盘形壳、体管很小且适合远洋深水游泳的类型为主, 整体上符合扬子台地深水陆棚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生物相特征。基于壳体扩大率、壳径与体管直径比、气室高与隔壁颈长比、隔壁下凹度、壳径与气室高比等参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在外部特征不显著的情况下, 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直观差别是壳体扩大率, 而Michelinoceras属不同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室高与隔壁颈长之比, 其他特征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层面上单位面积的化石定量统计显示, 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头足类的多样性较高, 并以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具有极高的个体丰度为特征。扬子板块在奥陶纪桑比期–凯迪期之交处于高水位的陆表海环境, 栖息环境均一化和生态系统复杂化可能是促进该时期头足类动物的复苏和多样性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磁细菌的特点及由磁细菌所产生的细菌磁颗粒的晶体成分、形态特征、磁颗粒膜的特点以及细菌磁颗粒在信息贮存、磁性细胞制备、基因研究、生物活性物质载体、免疫检测以及在污水处理、矿物分选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留勤 《化石》2007,(4):21-23
“叠层石”这一术语是1908年Kalkowsky首先定义的,用来描述具有多少近似平面状、生物成因细纹层构造的灰岩体。叠层石这个词的使用和定义经历了逐渐的变化,现在大家一致认为叠层石是蓝细菌等微生物群体形成的一种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如下图所示。近代叠层石主要形成于清水环境、海边缘、潮间带的浅水环境。叠层石并不一定是碳酸盐岩,也可以是硅质岩、蒸发岩或磷酸盐。许多金属矿沉积都与叠层石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叠层石礁。在叠层石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对于各种自生矿物的沉淀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碳酸盐、磷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和硒酸盐。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高且较复杂多样的动物群。该产地的化石库含有两个化石富集的层位,即下化石层和上化石层。通过对两个化石富集层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特征、生物类群组成及化石丰度和保存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下化石层与上化石层内化石组合和埋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化石层类群组成多样、化石丰度较高,以掘头虫类三叶虫、三叶形虫Naraoi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Isoxys、Tuzoia及古蠕虫、海绵等为主,且化石主要保存在事件沉积层内,保存质量较好,为外陆棚沉积环境下大量生物个体发生原位快速沉积埋藏作用形成。而上化石层内化石以具硬壳的三叶虫为主,有较大的埋藏量,少量或碎片状的Naraoia,Isoxys,且这类化石数量少,主要在背景层中保存,可能为静水沉积时,沉积界面积累了大量生物遗体并暴露于基底表面一定时间后,再被沉积物逐渐堆积掩埋而形成,为生物遗壳的原位或近原位埋藏。  相似文献   

20.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的燧石条带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微体化石,其成因还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运用激光拉曼光谱仪、透射光显微镜对湖南张家界上斜坡相区田坪剖面陡山沱组下部泥质白云岩中燧石条带和其中保存的微体化石及赋存基质矿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体化石由残留的有机碳质构成并保存了精细的形态特征,均呈较弱的结构序列或组织特征,具有中等偏弱的成熟度。微体化石经历了中等级别的热改造,程度稍高于三峡地区标本,可能反映了更深的化石埋藏深度。赋存微体化石的硅质基质的矿物相识别为CT型蛋白石(opal-CT)与石英共存的过渡阶段和隐晶质石英,记录了自CT型蛋白石向石英的硅质相转变序列。孔隙水中的硅质以蛋白石的形式优先沉淀于微生物体周围,蛋白石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并转变成为更稳定的隐晶质石英。本次研究中薄层燧石条带的成因类似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燧石结核成因,形成于沉积物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带。由微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黄铁矿的沉淀而引起局部pH值降低,导致方解石溶解与硅质沉淀,从而促使微体化石以有机质的形式特异保存于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