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使用生态防治疗法,治疗了20例因长期不当使用广谱抗生素而引起疡道菌群紊乱症的病人,其主要症状是腹泻和重复感染,我们根据肠道菌群的变化,灵活地应用生态制剂,20例病人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和分析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70例不同季节腹泻病患儿粪便,用革兰染色法检查菌群,根据细菌的形态分为杆菌和球菌两大类,根据杆菌或球菌菌群数量的多少分为 、 、 三种等级。按腹泻者的病程对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检查统计分析。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急性腹泻病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结果:容易发生腹泻病的小儿年龄在4—24月。腹泻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不是以 为主,而是以 — 为主,球菌 — 占有一定的比例。急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短,而迁慢性腹泻病住院治疗时间长。结论:腹泻病患儿粪便菌群总的变化趋势为杆菌明显减少,球菌增多或相对增多,提示腹泻患儿的确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急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易调节,病程短;而迁慢性腹泻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紊乱,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较难调节,病程长。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认为由易感人群免疫反应紊乱所致,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诊断水平的提升,UC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参与信号转导、保护肠黏膜屏障和营养代谢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紊乱及微生态的失衡在炎症的形成及发展、免疫应激及稳态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UC关系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基于肠道菌群以及其代谢产物的UC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近年研究发现许多内分泌及免疫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相关性。甲状腺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机制参与甲状腺稳态的维持,本文对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肠道菌群和甲状腺疾病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肠道菌群定量定性分析法,利用用药前后的自身对照,研究了静脉应用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的先锋铋对30例足月、患非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干扰,结果表明:两组抗生素均造成新生儿肠道菌群紊乱。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使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其他细菌无显著变化,优势菌由乳杆菌变为肠杆菌,腹泻率26.7%,菌群失调程度Ⅰ°—Ⅱ°;先锋铋使正常肠菌群成员显著减少,仅酵母菌过盛繁殖,成为优势菌,腹泻率53.3%,菌群失调程度多为Ⅰ°—Ⅱ°。部分Ⅲ°。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肠道菌群与肝肾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收集了26例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和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菌群数据和肝肾指标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两者的肝肾指标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肝肾指标与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关联,采用PERMANOVA程序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结构差异,然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测试分析肝肾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类人群肝肾指标中的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6,P=0.003);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的血清胆红素的升高与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相关;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的拟杆菌、毛螺菌、普雷沃氏菌的含量降低,但瘤胃菌的含量明显增高;毛螺菌和瘤胃菌含量与血清胆红素呈正相关,与TG的降低有关,与BUN的升高无关。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患者的肝肾指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可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腹泻提供新菌群靶点。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患者40例粪便涂片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粪便快速涂片法对40例脂肪肝患者及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粪便菌群分析。结果患者组共12例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占30%,其中Ⅰ、Ⅱ、Ⅲ度分别为7例、4例、1例;对照组共5例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占12.5%,均为Ⅰ度。2组相比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患者组菌群失调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脂肪肝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发现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可能较正常人增多,故二者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且采用的检测肠道菌群的方法仅仅为粪便快速涂片法,故还需更大样本的、采用更精确肠道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并易受外部环境及肠道内环境的调节。当外部环境或肠道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在种类、丰度、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即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代表的菌群失调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优势不断显现,表现在症状缓解显著、治愈率高和复发率低,这与中医药纠正肠道内、外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免疫力有关。本文论述了菌群失调腹泻的肠道菌群改变特征、中医药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灵菇奶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用西藏灵菇对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及病理变化的调整作用.方法由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腹泻模型,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后,将其分成灵菇奶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7 d后对每个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同时取回肠末段组织标本用光镜及电镜观察黏膜结构的变化.结果抗生素模型组大多数小鼠肠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小鼠肠道的正常菌群及病理组织改变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灵菇奶不仅对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肠黏膜的修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大多与宿主共生进化,菌群结构、数量恒定形成稳态,能有效预防有害病菌的入侵和炎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联,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症、肝硬化、结直肠癌和类风湿关节炎。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病的环境因素,其中涉及的机制有肠道菌群-黏膜稳态的失衡,其不利于肠道适应性免疫的形成,使得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常驻菌与致病菌,引起黏膜紊乱;另一种机制是肠道菌群失调激活免疫因子,引起全身免疫反应。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既有肠道黏膜与菌群的局部调节,也有全身性免疫因子的共同参与。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失调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关节炎早期预防及病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年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联。方法选取9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0~1岁婴儿腹泻患者和8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3岁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同时于健康儿童中随机选取6例粪便样本作为对照,提取各组对象粪便总DNA,采用PCR-DGGE进行菌群多样性与差异性分析。结果 0~1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条件致病菌巴黎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1~3岁腹泻患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条件致病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长双歧杆菌数量下降。结论婴幼儿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该特点可作为婴幼儿腹泻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普通BALB/C小鼠口服不同剂量的链霉素、新霉素干扰动物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初步研究了肠道菌群平衡紊乱对动物迟发型超敏反应、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外周血白细胞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以初步探讨普通动物中正常菌群与免疫机制间的微生态关系。结果表明,口服两种抗生素破坏动物正常菌群平衡均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水平降低;免疫机能降低程度与抗生素抗菌谱、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密切关系。提示,口服抗生素引起机体肠道正常菌群平衡紊乱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重要原因;正常菌群与机体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对机体免疫机能的正常发挥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肠道菌群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肠道菌检测与电镜观察法,初步研究了中药91-4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干扰显著、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杆菌等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致小鼠腹泻或肠炎;中药91-4能够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生长繁殖,对肠道膜菌群、腔菌群均具有调整作用,加速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修复,可有效地控制AAD模型小鼠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双歧杆菌、乳杆菌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常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 ,这些菌群的平衡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内正常菌群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机体肠道内菌群失调则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为腹泻和感染等。而近年来 ,益生菌 (剂 ) (probiotics)作为一类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总称 ,它对腹泻和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特殊的功效 ,已成为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 ,并在保健食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是目前开发应用最热门的两种益生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是机体有益的与人类健康又密不可分的重要生理菌群 ,二者对人健康和营养有…  相似文献   

19.
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丧失的衰老性综合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肌少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加速肌细胞凋亡进而加快肌肉衰老。研究表明,运动能作为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会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例如提高颤螺菌属和环状螺旋菌属的表达以及增加肠道菌群α、β多样性的相对丰度等),改善肠道菌群稳态。新近研究表明,运动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反应、维持肌肉蛋白质合成代谢、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途径在肌少症的防治中发挥有益效应。该文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对肌少症中的诊疗作用及其机制,并围绕不同运动形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进行运动干预防治肌少症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肌少症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腹泻犊牛直肠细菌多样性,以及与健康犊牛直肠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方法】通过建立直肠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和HhaⅠ对阳性克隆的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确定犊牛直肠菌群的组成。【结果】腹泻组克隆阳性率达98.75%(474/480),优势菌群以乳杆菌属(14%)、肠球菌属(10%)和埃希菌属(8%)等需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健康组克隆阳性率达96.45%(488/506),优势菌群以梭菌属(13%)、双歧杆菌属(8%)和巨型球菌属(5%)等专性厌氧菌为主。【结论】2周龄犊牛直肠菌群复杂多样,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菌群,且腹泻时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埃希氏菌属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