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于2006-2011期间的4次野外发掘中,在泥河湾盆地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大量犬科化石,材料包括残破颅骨、前颌骨、上颌骨、若干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的主要部件,其中的头后骨骼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早期犬属化石中最为完整的.依据有关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将其归入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具体特征如下:体形较大,I3强大,P4窄长,原尖发育,M1前后向变扁并具宽阔的齿带状次尖,m1具下后尖和下内尖,相对其M1大小而言,上、下第二臼齿较大,m2下跟座宽阔等.其头部骨骼及牙齿测量数据与现代灰狼的较为接近,但头后骨骼数据较后者明显为小.该种的最大特征是其下臼齿舌侧齿尖的退化和P4窄长及M1前后方向变扁.但山神庙咀犬属材料的ml舌侧齿尖的发育程度变异较大,因此,仅仅依据ml的特征不足以区分直隶狼和拟豺(Xenocyon dubius (=Cuon dubius)),尽管后者的鉴定与分类问题尚存争议,但直隶狼与被归入拟豺的材料有更多相似之处,它们与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差异很大.山神庙咀遗址化石层与邻近的小长梁遗址文化层时代相当或稍晚,大约为1.3 Ma.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3,(1):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于2006~2011年期间的4次野外发掘中,在泥河湾盆地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大量犬科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化石新材料,包括残破颅骨、前颌骨、上颌骨、若干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的主要部件,其中的头后骨骼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犬属化石中最为完整的.2012年1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0卷4期)刊发了该项发现,为解决我国早期犬类与拟豺的分类及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3.
甘肃灵台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灵台任家坡动物群年龄组成以老年、幼年个体为主,显示动物正常死亡条件下的骨骼富集积累过程。由于动物死亡与掩埋之间时限的长短不同导致个体间风化痕迹、关节分解、破损程度不同。化石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及分选性,经过季节性水流短距离搬运和较弱的分选作用。化石的埋藏特点与泛滥平原骨骼富集有较多的相似性,但沉积物组成差别很大,暗示中国红粘土物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过程、生物组成及埋藏模式,并分析化石动物多样化的原因。综述自1984年发现192属228种生物化石以来取得的一些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生物化石群落在埋葬过程中普遍经历了均时作用的过程。正是这种作用导致了同一生态环境域,但不同时期生物组合相混合的结果。因此,这种化石群落可能为一个连续演化群落的不同阶段的混合体,也可能是环境连续演化过程中不同生态群落的混合组合,这样的化石组合所记录的古生物学信息非常复杂。因此,对化石累积过程中的均时作用的清晰了解,将非常有助于古生物群落的分类学、居群动力学、埋葬学、古生态学、演化古生物学,甚至地层学研究精度的提高。文章根据前人的研究,扼要介绍和讨论均时作用的概念、过程、程度、效应和判别,及受均时作用影响的化石组合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普通马(Equus caballus)是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中的一个优势属种。本文基于这一动物属种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 初步完成了普通马个体死亡年龄的计算及其化石居群的生命表构建, 并与世界范围内多个动物群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该动物群普通马化石材料的死亡年龄曲线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人类以普通马居群中的壮年个体为主要狩猎目标的选择性生存策略和狩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 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柄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12.
狭义(或经典)泥河湾动物群主要产自桑干河北岸的下沙沟村周边,化石来源于不同地点;该动物群被作为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代表,但其绝对年代一直饱受争议,最新古地磁测年数据是2.2-1.7 MaBP。由于受河流及断层切割影响,泥河湾盆地内部不同区域尤其是桑干河两岸的地层对比,一直是个科学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桑干河南岸未发现重要化石点。最近,在桑干河南岸的岑家湾台地发现了山神庙咀化石点,目前已在此地点做过9次正规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526件,鉴定出25个种(含未定种),其中23种属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成员。由此看出,山神庙咀动物群的时代应当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接近,其地质年代应当不晚于1.7 MaBP。山神庙咀遗址与小长梁遗址隔沟相望,但其化石层稍高于小长梁文化层;山神庙咀动物群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长梁遗址年代要比先前所测得的1.36 MaBP要早;小长梁周边的史前遗址的地质年代应当再做深入研究。小长梁地区的泥河湾层底部普遍存在砾石层,但其出现的水平位置以及砾石在分选和磨圆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调查清楚不同剖面中底砾层的分布状况及其性质,将会对本地区地层对比研究以及推断当时泥河湾盆地的古环境都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4.
河北蔚县大南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时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在河北蔚县一带晚新生界陆相沉积中,陆续发现有四个不同的化石层位,使这一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关系更加明确。本文所记述的大南沟化石点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泥河湾期哺乳动物群,其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15.
南山根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考古文化层埋藏于泥河湾湖相层中,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2017年5~7月,河北师范大学考古队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面积为22 m2的范围内共出土编号遗物519件,主要为石制品,出土化石1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石制品原料可能为就地取材,取自附近基岩及河滩砾石;剥片方法主要为锤击法;石制品整体形制较小,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石制品类型以石片、断块和碎屑居多;共发现25个拼合组,包括57件可拼合石制品,应为原地埋藏。通过与邻近的岑家湾遗址地层对比,南山根地点文化层与岑家湾文化层处于同一自然堆积层内,但较岑家湾遗址文化层稍高,据此推断其年代可能接近并略晚于岑家湾遗址(1.1 MaBP)。  相似文献   

16.
An eco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keletal remains of large canids, Canis (Xenocyon) falconeri and Canis etruscus (Mammalia, Carnivora, Canidae), preserved in an assemblage of large mammals from the lower Pleistocene site at Venta Micena (Guadix–Baza Basin, Orce, Granada, southeastern Spain) is reported. Mean body mass of adult individuals wa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10 kg for C. etruscus and approximately 28 kg for C. falconeri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oth measurements in modem canid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infers quite different ecomorphological adaptations and feeding behavior for both fossil species. The craniodental morphology of C. falconeri is similar to that shown by extant hypercarnivorous canids whose diet include more than 70% of vertebrate meat, whereas C. etruscus shows a cranial morphology similar to those of modem omnivorous species, thus indicating a dietary niche in which vertebrate meat represented less than 70% of its diet, with other feeding resources making up the balan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was a marked ecological segregation between both sympatric species of large canids. The find of a complete skull of C. falconeri showing bilateral asymmetry and marked dental anomalies could suggest high levels of genetic homozygosis in the population which inhabited this region during early Pleistocene times, possibly as a consequence of isolation and the low number of individuals. This may have subsequently led to the extinction of C. falconeri in the Western fringe of Europe. The survival of this pathological individual to adulthood indicates that this species may have developed cooperative behavior similar to that of modem African wild dogs.  相似文献   

17.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地层穷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奇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12,31(2):151-163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出土的化石"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按照现行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 其地层应该属于上更新统。目前, 许家窑组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其旧石器文化遗物和古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的一个地层剖面, 但断代存在理念误区。  相似文献   

18.
The Late Aragonian (late middle Miocen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Abocador de Can Mata (ACM) from Els Hostalets de Pierola (Vallès-Penedès Basin, Catalonia, Spain), rich in fossil vertebrate localities,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Eurasian hominoids. Among these sites, Barranc de Can Vila 1 (BCV1) recently delivered a well-preserved hominoid partial skeleton of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Pierolapithecus catalaunicus. On the basis of the small-mammal fauna recovered at BCV1, we infer an early MN 7+8 age, between 12.5 and 12Ma, for this si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cromammal fossils,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skeletal elements, and their state of preservation suggest that different ag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P. catalaunicus individual and the remaining taxa. Carnivore marks occur on some bones of the P. catalunicus skeleton, documenting the action of predators and/or scavengers in this case. In contrast, carnivore marks are extremely rare on other macromammal remains, which seem to be derived from adjacent alluvial-fan plain areas. The small-mammal fauna from BCV1 and the large-mammal fauna from the ACM serie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considerably humid and warm forest environments.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small-mammal fauna from BCV1 and from other Late Aragonian sites from the Vallès-Penedès area a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France and central Europe. The former are clearly distinct from those of Iberian inner basins, where the environment appears to have been drier, thus precluding the dispersal of hominoids into that area.  相似文献   

19.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