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在分化条件下的甜菊 (Stevia rebaudiana)愈伤组织分生区域细胞的质膜内陷进行了超微结构和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液泡化状态的细胞中均有质膜内陷存在。在原生质浓密的细胞中 ,质膜呈起伏的波纹状 ,某些部位发生明显内陷 ,大小不等 ,多呈圆球状。在部分液泡化细胞中 ,质膜内陷体积增大 ,内含物增多且结构复杂。在液泡化细胞中 ,质膜内陷嵌入中央液泡 ,但彼此间以一膜间隙隔开。质膜内陷中的内含物以小泡和卷绕的膜结构形式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定位结果显示 ,质膜及其内陷含高的酶活性。推测质膜内陷在功能上与液泡相似 ,构成了这些细胞水解空间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对在分化条件下的甜菊愈伤组织分生区域细胞的质膜内陷进行了超微结构和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液泡化状态的细胞中均有质膜内陷存在。在原生质浓密的细胞中,质膜呈起伏的波纹状,某些部位发生明显陷,大小不等,多呈圆球状。  相似文献   

3.
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是获得强优势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主要存在如何克服杂种F_1结实率低的问题。影响F_1结实率的因素是很复杂的,部分胚囊败育而丧失授精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此阐明籼粳杂种雌配子体败育的机理,成了当前籼粳亚种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对籼粳杂种雌配子体败育的细胞学研究特别是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不多。Oka和Doida观察到败育发生在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磷酸铅盐溶液技术对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有明显衰退迹象的一些珠心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只出现在细胞核轻微凝聚的染色质上,随珠心细胞衰退程度的逐渐增大,其衰退特征越来越明显,酸性磷酸酶依次在细胞质中较小液泡、细胞壁、线粒体、质体以及内质网等结构上出现活性反应。紧连胚囊的珠心细胞衰退细胞程度最大,细胞严重变形,酸性磷酸酶定位于细胞绝大部分结构中,但此  相似文献   

5.
孙品伟  陈慰峰 《动物学报》1995,41(2):218-222
对探索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对BALB/c小鼠胸腺皮质内腺苷三磷酸酶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该酶活性主要位于毛细血管基膜,内此细胞皮膜和吞饮小泡;上皮性网状细胞和胸腺细胞的质膜外层,特别是二者的相邻面。巨噬细胞及上皮性网状细胞的溶酶和囊泡也具有此酶活性。本文对外位腺苷三磷酸酶有抑制腺苷三磷酸诱发胸腺细胞凋落死亡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磷酸铅盐沉淀技术对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有明显衰退迹象的一些珠心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只出现在细胞核轻微凝聚的染色质上。随珠心细胞衰退程度的逐渐增大,其衰退特征越来越明显,酸性磷酸酶依次在细胞质中较小液泡、细胞壁、线粒体、质体以及内质网等结构上出现活性反应。紧连胚囊的珠心细胞衰退程度最大,细胞严重变形,酸性磷酸酶定位于细胞绝大部分结构中,但此时变形的细胞核则无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珠心细胞的衰退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变化,支持珠心细胞的衰退是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类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西瓜胚乳吸器的发育及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秀玲  张恒悦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301-305,T013,T014
报道了西瓜(Citrullus lanatus)胚乳吸器发育过程,并对胚乳吸器细胞中的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球形胚早期,胚囊合点端的壁伸长发育成一管状胚乳吸器,进而吸器靠近乳本体端膨大为囊状,球形胚晚期吸器自珠孔端向合点端逐渐细胞化,胚分化出子叶时,胚乳吸器自合点端向珠孔端退化,在刚形成的胚乳吸器细胞中,ATP酶活性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的核膜,内质网上,胞间连丝和吸器细胞壁内的小球状物上也有较强的ATP酶活性反应;在开始退化的吸器细胞中,核膜上的ATP酶性的反应减弱较早,内质网稍晚,进一步退化的胚乳吸器细胞中,ATP酶主要集中分布在细胞壁,细胞间隙内,核上几乎没有ATP酶性反应,内质网上仅有微弱的ATP酶反应。  相似文献   

8.
小麦受精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受精前成熟胚囊,除胚囊中央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中有酸性磷酸酶外,其余部位均未发现酸性磷酸酶。受精时期,以下部位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卵细胞的细胞核内一部分染色质和细胞质中大部分线粒体;精、卵核融合时两核的核周腔内;退化助细胞合点端细胞质和一些液泡内;进入雌性细胞中的两个精核;胚囊各成员细胞的细胞壁及胚囊周围珠心细胞的细胞壁。二细胞原胚中未见有酸性磷酸酶。早期胚乳游离核染色质上有酸性磷酸酶。小麦受精过程酸性磷酸酶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卵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和细胞质中线粒体的改组、助细胞的退化、精核的生理状态以及精核与卵核的核膜融合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ATPase定位技术,对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cv.Minghui 63)胚乳细胞发育中后期淀粉体和蛋白体的ATPase活性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在淀粉体内外膜上、淀粉粒间的通道上和淀粉体四周的无定形物上呈现显著的ATPase活性。蛋白体Ⅰ和蛋白体Ⅱ的膜上和四周的囊泡、小泡上均出现ATPase活性产物。另外,胚乳细胞的胞壁和质膜,糊粉层和亚糊粉层细胞的胞壁、质膜、细胞核和胞间连丝上也有定位的ATPase活性产物分布。根据ATPase活性产物分布特点,推测淀粉体内的网状通道是便于养分进入淀粉体内部的转运通道。淀粉体膜和蛋白体膜上的ATPase主要是为养分进入内部提供跨膜动力。  相似文献   

10.
对桔梗的胚乳吸器进行了细胞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胚乳吸器的细胞质、胚乳吸器周围解体的珠心细胞和珠被细胞均呈强PAS正反应。随着胚乳吸器的发育,吸器附近的珠心细胞和珠被细胞中贮存的大量淀粉粒逐渐减少和消失。胚乳吸器的细胞质,尤其是与胚乳本体细胞交界处的细胞质富含蛋白质。在球形胚前期,胚乳细胞中已积累大量的蛋白质颗粒。结果表明胚乳吸器起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作用,向胚乳提供养料。  相似文献   

11.
水稻淀粉胚乳细胞编程性死亡中细胞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水稻(Oryza sativa L.)淀粉胚乳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中核的变化特征.伴随胚乳的发育进程,淀粉胚乳细胞核表现出衰退特征:核变形、染色质凝缩、核膜多处被降解破坏、核基质外泄等.DNA Ladder显示核内大片段DNA呈严重的弥散状拖尾现象,而核内和胞质中在140~180 bp处有明显的条带.在核衰退的同时,其胞质中的粗面内质网、淀粉质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具有正常的代谢功能,细胞仍在合成并积累营养物质,淀粉胚乳细胞一边衰退一边行使其功能,直至死亡.这些结果表明,水稻淀粉胚乳在核衰退的同时,细胞仍在积极合成与积累贮藏产物,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现象.此外,对淀粉胚乳细胞特有的核质关系、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水稻淀粉胚乳细胞编程性死亡中细胞核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观察了水稻 (OryzasativaL .)淀粉胚乳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中核的变化特征。伴随胚乳的发育进程 ,淀粉胚乳细胞核表现出衰退特征 :核变形、染色质凝缩、核膜多处被降解破坏、核基质外泄等。DNALadder显示核内大片段DNA呈严重的弥散状拖尾现象 ,而核内和胞质中在 14 0~ 180bp处有明显的条带。在核衰退的同时 ,其胞质中的粗面内质网、淀粉质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具有正常的代谢功能 ,细胞仍在合成并积累营养物质 ,淀粉胚乳细胞一边衰退一边行使其功能 ,直至死亡。这些结果表明 ,水稻淀粉胚乳在核衰退的同时 ,细胞仍在积极合成与积累贮藏产物 ,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现象。此外 ,对淀粉胚乳细胞特有的核质关系、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蔗糖代谢为水稻胚乳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为明确二者的量化关系,本研究通过调节源库关系获得不同源供应水平下的代表性粒位籽粒,进而分析了蔗糖、果糖、葡萄糖及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与胚乳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品种的源库比例(源大库小),下部粒位籽粒胚乳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总体上,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细胞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细胞增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高的蔗糖/葡萄糖、蔗糖/果糖有利于胚乳细胞数目增多。在细胞增殖前期(花后5d),高葡萄糖、己糖含量有利于提高胚乳细胞数目,高葡萄糖含量还可提高细胞增殖速率。细胞增殖中后期(花后7d),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与胚乳细胞数目、增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运用薄切片和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茎皮层树脂道的发育及发育过程中果胶酶的变化。树脂道的发育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即原始细胞阶段、胞间隙形成阶段、腔道扩大阶段和树脂道成熟阶段。在原始细胞阶段,果胶酶的反应产物首先出现在原始细胞膨胀的细胞壁角隅处,然后沿细胞壁中层分布。胞间隙形成后,果胶酶的反应产物分布在细胞壁和胞间隙的交界面。随着胞间隙的扩大,反应产物的密度逐渐降低。当树脂道成熟后,上皮细胞壁上则没有果胶酶的反应产物出现。细胞化学证据表明: 在树脂道的发育过程中,果胶酶降解树脂道原始细胞细胞壁中层,支持树脂道以裂生方式形成。果胶酶的细胞化学定位技术还可用于其他植物中与果胶水解有关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大麦胚乳细胞增殖动态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麦籽粒胚乳细胞数在花后17 d左右就基本决定,增殖动态可用Richards曲线方程拟合,决定系数0.9900以上,达极显著水平.籽粒胚乳细胞数目、单个细胞重量与粒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19**和0.9409**.籽粒胚乳细胞数对粒重影响最大,单个胚乳细胞重次之,胚乳细胞数的多少是决定粒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Eating quality of cooked rice grains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its market price and consumer acceptance.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variation of eating-quality traits in 152 Japanese rice cultivars, we evaluated activities of eight endosperm enzymes related to degradation of starch and cell-wall polysaccharides. Endosperm enzyme activities showed a wide range of variations and were lower in recently developed cultivars than in landraces and old improved cultivars. Activities of most endosperm enzyme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eating-quality score and surface texture of cooked rice grain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rice cultivars with high eating-quality scores had high stickiness of the grain surface and low levels of endosperm enzyme activit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ndosperm enzyme activities control texture and eating quality of cooked rice grains in Japanese ric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7.
利用gateway技术从拟南芥中克隆了3个蛋白磷酸酶2C基因At5G66080、At1G68410和At5G06750,3个基因的ORF全长分别为1 158 bp、1 311 bp和1 182 bp,分别编码一条385、376和39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构建了3个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35S:GFP:At5G66080、35S:GFP:At1G68410和35S:GFP:At5G06750,采用基因枪法进行的洋葱表皮细胞GFP瞬时表达实验表明,荧光信号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上,显示这3个基因的产物可能在细胞核上发挥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At5G66080、At1G68410和At5G0675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各个器官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不同;At5G66080、At1G68410和At5G06750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大;At5G66080和At5G06750基因在根、叶和叶柄中的表达量次之,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At1G68410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次之,在茎、叶和叶柄中的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刘林 《植物学通报》2002,19(5):588-594
研究了西瓜花粉壁超微结构以及单核花粉液泡化时期ATP酶活性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花粉壁的外壁分为外层和内层 ,外层包括覆盖层、基粒棒和基足层等三层 ,内层只包含一层。外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小 ,内层电子密度相对较大 ;外层与内层之间有缝隙。ATP酶活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质体、内质网和花粉内壁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DsRed1-N1与人睾丸中牛精浆相关蛋白基因(hbrp)重组为pDsRed1-N1/hbrp,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与hbrp重组为pcDNA3.1-myc-his/hbrp,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建立稳定的真核表达细胞系。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BRP的亚细胞定位,并用放射自显影检测该细胞系的蛋白激酶C(PKC)活性。HBRP定位在细胞膜及胞浆近膜处;HBRP对PKC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确定了人新的精子结合蛋白HBRP在细胞内的定位,并认定了HBRP为有生物活性的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lead between cell walls and plasmalemma, two-day-old maize seedlings (Zea mays L.) were incubated for 24 h on a solution of lead nitrate at a concentration causing 50% inhibition of root growth (10–5 M). Using the histochemical technique (precipitation of lead dithizonate), the distribution of lead in plasmolyzed and nonplasmolyzed cells of the root cortex was compared. This allowed us to separate the lead bound by cell walls from the lead located on the protoplast surface and in the periplasmic space. The plasmolysis was conducted prior to histochemical reaction by the incubation of seedling roots in 0.6 M sucrose solution for 30 min. The lead precipitates were located in cell walls and on the surface of protoplast. A small amount of lead was found in periplasmic space of some cells in root cortex.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ead is bound not only to the cell wall matrix but also to the plasmale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