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峰 《昆虫学报》1959,(6):540-547
一、大叶黄杨尺蠖(Abraxas miranda Butler)是重要的园林害虫之一,为害卫矛科的两种植物,即:大叶黄杨与爬行卫矛。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贵州及东北等地。 二、大叶黄杨尺蠖在上海一年发生三代,但在室内饲育可完成四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自4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4月下旬开始为害,至5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二代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为害、直至8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三代成虫自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自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中旬进入蛹期。 三、根据室内饲养,成虫的寿命第一代雄虫平均7.8天,雌虫平均9.6天;第二代雄虫平均11天,雌虫平均15.4天;第三代雄虫平均9天,雌虫平均10天;第四代雄虫平均12天,雌虫平均14.5天。卵期第一代为14.5天,第二代8.6天,第三代9天,第四代12天。幼虫期第一代平均34.9天,第二代平均23.4天,第三代平均25天,第四代平均58天。蛹期第一代平均11.4天,第二代平均45.8天,第三代平均15.9天,第四代为越冬蛹。 四、成虫飞行力很弱,白天栖息在大叶黄杨树下或附近草丛中,晚上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多在下午3—5时,羽化后即可交尾,一般交尾时间为6—7小时,最长可达11小时,交尾后7小时即行产卵,每一雌蛾可产卵360余粒。 五、幼虫共五龄,羽化后3、4小时就开始取食,受  相似文献   

2.
蔡立君  李军  花保祯 《昆虫知识》2006,43(5):681-683,F0004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 Chou et 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句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d;幼虫蝴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3.
戴贤才 《昆虫学报》1965,(3):274-284
大栗金龟(虫甲)是四川西北部重要农林害虫之一,幼虫为害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作物及森林苗圃中的幼苗,成虫为害杉树、桦树、杨树等森林。1955—1963 年在炉霍虾拉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明大栗金龟(虫甲)在炉霍虾拉沱六年发生—代,幼虫越冬五次,成虫越冬一次。卵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卵期由于产卵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而为45—66天。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下降至40厘米以下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上升至5—15厘米的土层为害;五次越冬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12—44厘米的土层中化蛹,幼虫期58个月强。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蛹期约两个月。成虫当年不出土,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出土,中下旬最盛:出土后,飞往附近林缘杉树上取食交尾。5月下旬末,雌虫开始飞回田间产卵,成堆产在13—26厘米的土层中,每堆12—28粒。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死亡,成虫期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4.
葱斑潜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秀美  姜官恒 《昆虫知识》2001,38(5):366-371
葱斑潜蝇在山东1年发生6-7代,以蛹于10月在地表5cm左右土中越冬。4月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羽化高峰在5-6月,4月下旬始幼虫,5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世代重叠发生,盛发期在6-9月,完成1代需17-31天,其中卵期2-5天,幼虫期3-9天,蛹期11-18天,成虫活动高度多在1m以下,取食,产卵喜在大葱心部第2,3叶,平均单雌产率109.3粒。幼虫潜食主植物的叶片而形成潜道。温度20-32℃、湿度60%-90%利于其生长发育,危害和繁殖。恒温下测得全世代的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有效积温为361.1日度,土壤含水量5%-15%适宜蛹羽化。寄生性天敌有幼虫幼虫期寄生的姬小蜂6种,寄生率达40%;幼虫一蛹期寄生的金小蜂1种、茧蜂2种,寄生率为28.4%-79.4%。  相似文献   

5.
宽额螯蜂Dryinus latus Olmi在山东商河寄生恶性席瓢蜡蝉Sivaloka damnosus Chouet Lu若虫,具有捕食和寄生的双重控制作用。首次明确该蜂寄主,记述其幼期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在山东商河1年发生2代,以4龄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捕捉寄主若虫补充营养。成虫主要产卵于恶性席瓢蜡蝉3~5龄若虫前后翅芽下紧贴体背的淡绿色组织上。第1代卵历期平均78.1h,幼虫孵化至脱囊平均历时209.5h,产卵至脱囊平均历时280.0h,蛹期平均386.4h。幼虫作茧于枝条、叶片或地面枯叶上,茧外缀有枝条表皮或叶片碎屑。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第2代幼虫8月上旬开始脱囊结茧越冬。野外寄生率27.8%~45.7%,控制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饰额短须寄蝇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小地老虎幼虫期的重要天敌。它对第一代和第二代小地老虎的寄生效率,分别为10.2%和34.7%。 该蝇在呼和浩特地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代寄生期在5月下旬和6月间,第二代寄生期在7-8月,以第三代(越冬代)幼虫在警纹地老虎或黄地老虎末龄幼虫体内越冬。各世代历期,第一代大致为45天,第二代平均为51天,越冬代约长达8个半月余。 各世代的羽化率,常因蛹的坏死和重寄生等原因而有所减低,第一代羽化率为70.5%,第二代为81.2%:羽化时刻,雌雄两性均以上午6—8时最盛,而羽化期两性亦基本上一致。成虫羽化后,当天就能交配;一头雄蝇一般能交配10余次,一头雌蝇亦可受交2-3次。雌性比率,第一代为58.2%,第二代为56.6%。成虫大多活动在开花的作物上,取食紫花野豌豆、胡萝卜和荞麦等的花蜜。补充营养与成虫的寿命关系很大,用蜂蜜稀释液饲喂,第—代雌蝇平均寿命13.6天比不喂蜜的7.0天增加0.94倍,雄蝇平均寿命12.0天比不喂蜜的5.7天增加1.11倍:第二代在喂蜜的情况下,寿命的延长更为显著。补充营养的重要作用还明显表现在雌蝇的繁殖力上,没有饲喂蜂蜜只给清水的雌蝇概不产卵。本种寄蝇为卵胎生,卵的胚胎在母体内即已发育成熟,这种胚胎卵无卵壳似幼虫。胚胎卵陆续被产出,分散产于寄主活动的土表和寄主的食料植物上。产卵量很大,如能基本上产完,一雌可产1,000多粒。胚胎卵从母体产出后不久即脱下胎皮而成为真正的幼虫,自此开始至侵入寄主体腔这一自由生活阶段,称“闯蚴”。闯蚴寿命的长短与所在的处所有关,在植株上的比在土表上的要长,前者平均寿命为7.5天,后者为4.2天。闯蚴以蠕动方式爬行,活动范围一般在1—3厘米,最远可至8厘来。闯蚴从寄主体皮侵入,在寄主三龄以后侵入的才能寄生发育。侵入时寄主龄期愈大对寄蝇幼虫的发育愈有利,不仅发育期缩短,而且体长也随之增大。在—个寄主体内,只能完成一头寄蝇幼虫的发育。发育成熟后,即钻出寄主体皮,大多附于寄主残体上在土中化蛹。 本种寄蝇遭受一种锤角细蜂Trichopria sp.重寄生,第一代寄蝇的重寄生率为1.97%。该寄生蜂以蛹在第二代本种寄蝇蛹壳内越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相似文献   

9.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Chouet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 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 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 d;幼虫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 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10.
梁兴善 《昆虫学报》1966,(4):327-332
1.榆毒蛾在北京地区,一年两代,每代的历期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有关。第—代在夏季完成,卵期,约在7月上中旬,幼虫于7月中下旬孵化,至8月下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历期约50日;第二代从秋末到次年春末夏初,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幼虫9月中下旬孵化至10月中旬前后进入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活动至6月下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除越冬期外,历期约120日。 2.榆毒蛾的雌雄性比,1956年统计:第一代雌雄比例(%)为68:32,第二代为56.5:43.5。其产卵量,每雌最多215粒,少为26粒,平均79.1粒。成虫期遇天气晴朗,卵量较多,阴雨天气,产卵量减少。卵的孵化率,在自然条件下,每代都在90%以上。 3.榆毒蛾在北京地区,以2龄幼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榆树洞穴、裂皮和树下的堆积物内。榆毒蛾成虫不取食,幼虫取食叶片;幼虫1-3龄,趋光性弱,大部在榆树下层,叶片背面,5-7龄,趋光性增强,栖居于榆树上部、叶片表面;成虫夜晚有趋光习性,白天在晴朗的中午前后飞翔数量较多,阴雨和风速在3级以上的夭气停止飞翔。 4.榆毒蛾虫口数量的变化与降雨量及其分布有关。少雨的世代,榆毒蛾数量上升,多雨的世代,其数量下降。如1955年第一代幼虫初期降雨125.5毫米。蛾量较越冬代增长11.8倍,1956年第一代幼虫期降雨529.0毫米,其蛾量较越冬代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吴铱  彭中允 《昆虫学报》1954,(2):125-138
1.沟金针虫需2年以上完成一代生活史。越冬成虫2月下旬出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产卵在1至2寸表土内,卵于5月初孵化,卵期为5至8星期。老熟幼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起羽化,蛹期约2星期。成虫羽化后即行越冬。 2.越冬幼虫2月底至3月中旬开始向表土活动(10厘米处地温8—12℃左右),3月中旬及4月全月是为害盛期(80%以上幼虫集中在1至2寸之表土内),8月至12月表土之幼虫密度极小(仅有虫1.2—6.8%),不致为害成灾。 3.沟金针虫之天敌除一种壁虱(Cheyletus sp.)和一种蜘蛛及蚂蚁外,尚有寄生菌2种,具中一种经鉴定为冬虫夏草(Cordyceps sp.)之一种。 4.小麦整地时适当深犁(5—7寸)并精耕细作能毁杀大部分蛹体及成虫,并可将幼虫翻上来供鸟类捕食(9,10月间97%老熟幼虫,在5—7寸土内化蛹及羽化,同时88%幼虫分布于1—7寸土内)。此外以芝麻与豆类为小麦前作及夏季休间结合翻耕曝晒亦能减少虫害损失。 5.沟金针虫在河南的主要为害期系在春季,所以早春於麦行间耩666毒土或毒沙以毒杀向表土上升之幼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锈翅蚁蛉(脉翅目:蚁蛉科)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娟  李子忠 《四川动物》2012,31(2):181-184,338
锈翅蚁蛉为全变态类昆虫,在贵州省一年发生1代,11月下旬开始越冬,各龄幼虫均可越冬,次年3月苏醒.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卵期13 d±0.56 d,幼虫期63.58 d±1.81d,蛹期26.35 d±1.14 d,成虫期20 d± 1.06 d.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详细描述了锈翅蚁蛉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幼虫的筑穴、捕食、蜕皮、化蛹、羽化以及成虫的捕食、交配等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13.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62,(4):371-376
纳氏矩头蜱是典型的草原种类, 其分布遍及内蒙古、西北、东北、华北等牧区。它属于三宿主类。成虫主要寄生在各种大牲畜, 幼虫和若虫寄生在草原上的野鼠类和其它小动物。在自然界一年发生一代。成虫的活动季节主要在春季, 但寄生数量以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最多;在秋季也有极少的成虫侵袭牲畜, 但在宿主上过冬而不吸血。绝大多数的个体则以饥饿成虫在草原上过冬。幼虫的寄生季节是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 而6月下旬及7月上旬, 其寄生数量最多。若虫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寄生于宿主, 但出现盛期在7月中、下旬。 本种蜱发育周期的长短因气温不同而异。雌蜱当以牛饲养, 吸血8-10日;饱食落地后3-25日开始产卵, 产卵期31-44日, 每一蜱产卵6995-10549粒;卵期15-36日;幼虫孵出后3-4日开始摄食, 当以兔饲养, 吸血2-3日, 落地后8-12日变为若虫;若虫在出现后2-3日开始摄食, 当以兔饲养, 吸血7-8日, 经过14-20日变为成虫。自雌蜱开始吸血至下一代成虫出现, 总共需要62-121日, 平均需要108.5日。 本种蜱的分布密度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数量较多, 而在潮湿低洼的草原地带数量则相当少。成虫的寿命长约一年, 越冬后的饥饿成虫可以生活到7月底;但饥饿幼虫和若虫约生活3-4个月, 入冬后它们就死亡。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 对本种蜱的防治问题, 提出了几点意见:轮换牧地, 适当期间进行药治和捕杀野生小动物等。  相似文献   

14.
厦门市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Ⅰ: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2—2004年在厦门同安设立试验点对松墨天牛进行饲养及观察。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厦门以2a发生3代为主,少数1a发生2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几乎全年可见幼虫,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或以低龄幼虫在韧皮部越冬。2a发生3代的松墨天牛有3个羽化高峰,1a发生2代的有2个高峰期,二者的第1个羽化盛期在4月相叠加,所以4月份的成虫数量最多,占全年羽化成虫总数的31%,此后一直到8月下旬,都有较多的成虫羽化。  相似文献   

15.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青海省的油菜种植区,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越冬幼虫从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中旬化蛹率达为80%,到6月下旬化蛹率达到100%;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15~20日为成虫羽化高峰;田间卵始见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达到产卵高峰期;越冬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6.63%。  相似文献   

16.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vicariu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京郊区苹果小卷蛾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 slerstamm为北京郊区大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试验采用黑光灯诱杀、糖醋盆诱集 2种方法在不同生态环境果园对其成虫发生期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苹果小卷蛾在北京地区 1年发生 3代 ;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5月底至 6月初 ,第 1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6月1 0~ 1 5日 ;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7月中旬 ,第 2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昆虫知识》2007,44(2):210-213
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在四川甘孜州1年发生1代,某些地方(乡城县)1年发生不完整的2代,即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1~3龄始盛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初始羽化,7月下旬~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始见产卵,8月下旬~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1代成虫较早产下的卵块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于当年9月上旬孵化出土,但孵化出的蝗蝻不能越冬。该虫卵、全蝻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16.1,14.6℃,有效积温为179.1日.度、360.0日.度、787.8日.度。在18,21,24,27和30℃等5种恒温条件下其平均世代历期214.4,133.3,79.2,66.3和50.7d。  相似文献   

19.
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annulata(Fabricius)是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Carr.)上新出现的一种害虫,严重危害小叶女贞叶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同时也危害金叶女贞(L.vicaryi)。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和第1、2代成虫分别于4月下旬、5月下旬和6月下旬出现。成虫产卵于嫩梢顶端叶片上,卵期3d,幼虫期9~12d。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是第1代和第2代幼虫盛发期,危害最重。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喷药是防治该虫的关键,在成虫期和幼虫期分别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12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稀释液喷洒寄主叶面,可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20.
记述猫蛱蝶Timelaea maculate(Bremer et Gray)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生境状况。在南京地区该蝶1年发生3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7月到8月中旬,第2代成虫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以3龄幼虫越冬,越冬代翌年5月下旬羽化。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5~6d,幼虫共5龄,幼虫期为17~29d,蛹期约为5~6d。寄主植物包括朴树(Celtis sinensis)等榆科朴属植物。成虫主要的访花蜜源植物有:野蔷薇(Rosamultiflora varpraegeri),茅莓(Rubus parvifolius),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在进行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确保南京地区猫蛱蝶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