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我国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野生稻资源丰富。丁颖等认为我国野生稻有三个种,即: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L.f.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Wall),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近年来野生稻资源的利用已被国内外的遗传育种工作者所重视,对于野生稻资源的收集和研  相似文献   

2.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SSR标记对分布在我国7个省的17个居群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种质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个居群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差异,从UPGMA聚类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与其生态地理分布有显著的相关性,遗传多样性指数高的地区极有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用筛选出的7对SSR引物对336份:DNA样品进行扩增,得到60条特异条带,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普通野生稻的起源为两广地区;本研究也表明SSR是进行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26-1933年间,丁颖院士利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自然杂种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高,长势旺盛,对于寒害、热害及不良土壤等抵抗力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和农民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多种途径进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辈95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24.6万hm2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稻育种史上是罕见的.研究表明,丁颖院士是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和利用的先驱.普通野生稻是拓宽水稻遗传多样性基础的重要材料,建立以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单片段代换系是利用其优异基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合浦县野生稻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合浦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资源调查收集结果、地理分布现状与濒危原因.考察发现野生稻原生地新分布点1个,面积约133.34m2.现存原记载野生稻原生地分布点9个仅占25.0%,分布范围在109°13'~109°45'E、21°36'~21°52'N.考察发现合浦县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已毁灭的原生地占原记载的75.0%.造成野生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包括城镇扩大、修公路、农业开垦、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外来物种侵蚀等.针对合浦县野生稻现状,本文提出采用异位保存与原位保存相结合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野生稻资源及其抗虫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野生稻在中国有3种: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tt.et Watt)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江河流域。多项研究表明,野生稻对多种害虫有较强的抗性,利用野生稻的优良特性采用杂交技术选育出新的抗虫品种,或从野生稻中提取抗虫物质对野生稻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海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2002—2013年对海南省18市(县)野生稻资源进行野外调查、资源收集和原、异位保护。初步查明,目前在全省15个市(县)发现154个野生稻自然居群,其中普通野生稻136个、疣粒野生稻11个、药用野生稻7个。收集到野生稻居群87个,其中普通野生稻80个、疣粒野生稻4个、药用野生稻3个,总共2900余份野生稻种茎,经繁殖和编目后妥善保存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的热带野生稻异位保存圃中,并参照农业行业标准-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技术规范,分别在文昌、琼海、儋州、万宁、陵水和保亭等县(市)建立了6个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其中普通野生稻4个,疣粒野生稻1个,药用野生稻1个。根据调查结果,对海南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南野生稻保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稻属(Oryza L.)及其近缘属等18个禾本科植物单拷贝核基因TPI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及序列差异,并设计鉴定疣粒野生稻(O.granulata)特异的分子标记.序列分析表明,栽培稻间TPI基因序列碱基变异少,野生稻相对变异丰富,其中疣粒野生稻变异尤为明显,根据疣粒野生稻的TPI基因序列特异位点设计引物,利用这一分子标记对疣粒野生稻进行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稻资源考察、鉴定和保存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综述了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农艺性状鉴定、编目、繁种、入库保存等情况。到目前为止,我国收集了野生稻种资源近万份,编目7324份,种子入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5599份,种茎进国家野生稻圃长期保存8933份,显示出我国野生稻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得到较完善的保存。介绍了鉴定选出的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作还提出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和研究的6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稻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澳洲的77个国家,目前公认有21个野生种,我国有3个野生种。野生稻具有大量栽培稻目前缺乏的的优良特性(基因),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但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各种病害一直严重影响着水稻生产。从我国野生稻挖掘和利用抗病材料(基因),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三个野生稻种,即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一个由野生稻演变为栽培稻的过渡型深水莲,五个栽培稻(O.sativa L.)地方品种(六月谷、饭萝白、矮仔占、夜花占、桂161),和三个栽培稻改良品种(包选二、珍珠矮、广陆矮)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稻的光合作用光饱和点比栽培稻的低;前者为25000~35000lx,后者为35000~45000lx。在饱和光强下,野生稻的光合作用也比栽培稻弱,前者平均为13.0mg CO_2 dm~(-2)h~(-1),后者平均为20.6mg CO_2 dm~(-2)h~(-1)。深水莲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光饱和点均大约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 野生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亦比栽培稻低;前者平均分别为1.93mg g~(-1) FW和2.55,后者平均分别为2.83 mg g~(-1)FW和3.12。深水莲亦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 上述这些性状,是和野生稻原来是分布在比较荫蔽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阴生植物的光合性状,而栽培稻则比较地具有阳生植物的性状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九·五"攻关项目收集的野生稻资源与过去收集的资源一起进行生态环境及现状调查研究,探讨其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存在3个生态系统,8个生态型.目前普通野生稻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长期妥善保存野生稻生态系统多样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裸粒水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的水稻栽培品种与分布在我国的三种野生稻,以及世界各地的野生稻,其种子都被坚硬的颖壳所包裹,一般不易脱壳。我们在水稻(Oryza sativa)×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远缘杂交研究过程中,选育出具有裸粒性状的水稻,为水稻的基因库增添了裸粒基因。现将它的培育过程、特征、特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广东普通野生稻调查、收集与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省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更好地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长远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5-2016年我们对广东普通野生稻自然生存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查明,目前广东共有25个县(市)尚存普通野生稻,尚有分布点118个,其中103个有历史资料记载,15个为本次调查新发现。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广东省原有普通野生稻分布点1083个,但截至目前野生稻已全部消失的分布点有980个,分布点丧失率90.49%,呈现严重濒危的趋势。调查发现,造成野生稻大量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垦荒造田、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养殖业发展、除草剂使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侵袭等。调查的同时,从118个点共收集了1371份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为普通野生稻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更大的物质保障。此外,对广东普通野生稻的长远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野生稻收集、鉴定和保存现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通过介绍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繁种、编目、鉴定、评价和保存、保护状况,论述了我国野生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研究成就,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用 PCR技术从产于我国的 3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的 2个亚种中特异地扩增和测序了 r DNA的第一转录间隔区。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 (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 (O.granu-lata)和栽培稻的两个亚种 (O.sativa ssp.indica,O.sativa ssp.japonica)的 ITS1序列为 1 93bp、1 94bp、2 1 8bp、1 94bp和 1 94bp,它们的 G/ C含量为 69.3%~ 72 .7% ,序列中位点趋异率为 1 .5%~ 1 0 .6%。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简约性分支分析的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药用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和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的相似性都为 82 % ,说明它与 AA基因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疣粒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它在稻属中可能是一个系统地位较独特的类群。以 ITS1序列构建的 3种野生稻和 2个栽培稻亚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前人用同工酶、叶绿体 DNA、线粒体 DNA和核 DNA资料重建的稻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选育三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属于我国南方分布的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的红芒野生稻和藤桥野生稻作母本,与栽培稻不同品种作父本杂交和连续回交,进行核代换,培育出了相应的雄性不育系。并已获得相应的恢复系。在选育三系的过程中证明我国南方的普通野生稻在细胞质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存在着不同类型,对三系选育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从有关的遗传学及细胞学研究说明这种雄性不育性不是一种简单的遗传特性,而是牵涉到一系列遗传、生理特性的异常,有着复杂的遗传基础。不育性和恢复性表现出类似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行为。作者认为雄性不育性是参加核代换亲本的遗传基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远缘核质不亲和性的表现。当远缘的核质结合时产生雄性不育,而近缘的核质结合时造成花粉育性的恢复,因此三系配套与亲本亲缘的远近密切相关,从而批判了旧的三系理论及其所设想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瘤粒野生稻(O.meyeriana)。这三种野生稻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渐危种)。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稻由于其自然群落大量丧失而濒危,濒危程度为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瘤粒野生稻。造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不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人类的活动也导致了外来种的入侵。目前,对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易地保护包括以种子保存的种质厍、以种茎保存的种质圃和以器官培养物作为材料的超低温保存。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特强的耐寒性、高的抗病虫性、优质蛋白质含量高、功能叶片耐衰老的特异性、特强的再生性、良好的繁茂性及生长优势等等,这些优良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关野生稻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如花药培养、原生质培养、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野生稻将在水稻育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过8年的努力完成了广西野生稻原生境考察收集和图像采集的任务。全面弄清广西14个市58个县139个乡镇350个村委野生稻分布现状,抢救收集野生稻种质资源466个居群1.1万多份,有效地保存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用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采集到3.0万多幅野生稻资源图像,瞬间闪光真实地记录了广西野生稻原生境考察收集现场,也记录了广西野生稻研究的历史。目前,已完成图像信息库的建设,为今后野生稻资源考察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数的1.87%;5级中抗有26份,占总数1.57%.在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有15份抗病材料,占总数的48.4%.选取了8份普通野生稻抗性资源(分别命名为DP1、DP3、DP5、DP9、DP15、DP16、DP17和DP20)与9311杂交,再自交或与9311回交后,分别获得BC1、F1和F2后代.在接种鉴定中发现这些抗性资源的BC1或F1所有植株均对细条病表现感病,说明这8份材料的抗性属于隐性遗传.在DP3与9311杂交的F2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 15的比例,说明DP3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野生稻中可以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细条病抗性资源,其中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20.
Wu B  Han ZM  Li ZX  Xing YZ 《遗传》2012,34(2):215-222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是重要的遗传资源,发掘其优良等位基因将对水稻遗传改良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以珍汕97为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为供体的BC2F1群体中选择一个与珍汕97表型明显不同的单株BC2F1-15,经过连续自交获得回交重组自交系BC2F5群体。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126个多态性SSR(Simplesequence repeats)标记基因型分析,发现BC2F1-15单株在30%的标记位点为杂合基因型;利用该群体共检测到4个抽穗期、3个株高、4个每穗颖花数、2个千粒重和1个单株产量QTL。在第7染色体RM481-RM2区间,检测到抽穗期、每穗颖花数和产量QTL,野生稻等位基因表现增效作用;其他3个每穗颖花数QTL位点,野生稻等位基因也均具有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野生稻携带有增产相关的等位基因,这些有利等位基因无疑是水稻遗传改良可资利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