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学进行处理。中国葡萄属共分42种1亚种12变种,归属于1亚属5组4系。文中命名了3新组(小叶葡萄组、秋葡萄组和武汉葡萄组)、2新等级及组合组(毛葡萄组和河岸葡萄组)、3新系(密柔毛系、复叶系、刺状毛系)、1新变种(伏牛山葡萄)和1新组合变种(小叶葛Lai)。  相似文献   

2.
刘建国 《植物研究》1991,11(1):101-107
本文论述了猪毛菜属系统分类的简史。依据该属的系统分类新资料,对我国猪毛菜属的分组系统作了进一步整理,将国产猪毛菜属植物归为6组5亚组。文中还讨论了该属的起源发生、迁移、分化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杜鹃是人们所熟知的高山花卉,以它丰富的种类、独特的景观、优美的姿态和艳丽的花朵吸引着不少分类学家、生态学家和园艺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引种。我们在编写西藏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的基础上,试图就该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金粟兰属(Chloranthus Swartz)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虽然前人已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通过作者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且在该属植物中还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结果表明:在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在种间呈多样性而种内相对稳定,是物种划分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在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他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在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4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却在贵州亦有分布。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  相似文献   

5.
依据世界范围栝楼属植物种类的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系统发育研究资料,对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的形成进行了总结。栝楼组在栝楼属中处于原始地位,大苞组、叶苞组属于较进化类群,该属内的部分类群是在二倍体的水平上经过多倍化形成的。栝楼属在第三纪时期广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到第三纪晚期演化进程加快,南亚和中国西南山地逐步成为该属的起源中心与分化中心;受第四纪冰川期影响,该属在欧洲的种类逐渐消失,东亚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栝楼属作为中国本地起源种,是中国植物区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温带地区5种锦鸡儿植物的分布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收集中国北方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主要锦鸡儿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 利用ArcGIS 9.0软件绘制现状分布图, 发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中间锦鸡儿(C. intermedia)和柠条锦鸡儿(C. korshinskii)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到西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 继续向西南方向则分布有藏锦鸡儿(C. tibetica), 向西北方向分布有狭叶锦鸡儿(C. stenophylla), 但它们的分布范围又有一定的重叠。整理5种锦鸡儿分布区内的气象台站长期记录, 选择计算15个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水热指标值; 进而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控制这5种锦鸡儿地理分布的主导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控制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是水分因子, 特别是湿度; 水分因子同样是控制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 特别是生长季及年降水量; 控制柠条锦鸡儿和藏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是夏季高温, 控制柠条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地理分布差异的是冬季低温。运用耦合BIOCLIM模型的软件包“DIVA-GIS”模拟预测这5种锦鸡儿的现状潜在分布区及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现状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均有很好的一致性; 在CO2浓度加倍的未来气候情景下, 5种锦鸡儿植物都会向北大幅度迁移,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均缩小, 分布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用ROC曲线和Kappa统计值法验证模型表明, BIOCLIM的模拟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保存的196份代表性葡萄属种质为试材,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法对其耐热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96份葡萄属植物的耐热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数值在0.0792~0.6836之间,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耐热性服从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聚类法,将其耐热性分为弱、中、强3种类型,叶绿素荧光参数分级阈值分别对应≤0.3、(0.3,0.5]、0.5,利用该分级标准筛选出了腺枝葡萄双溪03、刺葡萄梅岭山1301、菱叶葡萄0945和和田绿葡萄等48份耐热性强的葡萄种质,起源于我国的野生葡萄耐热性整体上高于其他类群或品种。研究结果对于利用抗性亲本选育耐热葡萄新品种和葡萄抗热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槲寄生属植物及其寄主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槲寄生属植物在世界的分布状况和在中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寄主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区类型的特点,结合该属目前的核型分析结果和现存类群的分布特点,论证了槲寄生属植物属古南大陆起源,并对其起源时间和迁移路线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青冈属植物地理分布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青冈属(Fagus)植物是北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该属共有11种。中国5种均为特有种。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5种水青冈——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亮叶水青冈(F.lucida)、台湾水青冈(F.hayatae)和平武水青冈(E.chie-nii)的分布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温暖指数[WI=∑(t—5)]、寒冷指数[CI=—∑(5—t)和生长季(4—10月)的降水量等5项气候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限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生长季和降水量,喜马拉雅运动、冰后期气候的改变以及人类的干扰也促使分布区收缩。  相似文献   

10.
谢文远  陈锋  陈征海 《广西植物》2021,41(8):1391-1400
该文报道了在浙江葡萄属(Vitis L.)分类研究中的新发现:(1)描述了开化葡萄(V. kaihuaica Z.H. Chen,F. Chen et W. Y. Xie)、秀丽葡萄(V. amoena Z. H. Chen,F. Chen et W. Y. Xie) 2新种和腺枝龙泉葡萄(V. longquanensis var. glandulosa Z. H. Chen,F. Chen et W. Y. Xie) 1新变种;(2)将V. adenoclada Hand.-Mazz.作为毛葡萄(V. heyneana Roem. et Schult.)的变种处理,即腺枝毛葡萄[V. heyneana Roem. et Schult. var. adenoclada (Hand.-Mazz.) Z. H. Chen,F. Chen et W. Y. Xie];(3)报道了蓝果刺葡萄[V. davidii(Roman. Du Caill.) F9ex var. cyanocarpa (Gagnep.) Sarg.]在浙江的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青冈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壳斗科青冈亚属(Quercus subg.Cyclobalanopsis)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和统计。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即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是青冈亚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分布区中心。基于其形态、现代分布和地史资料,马来西亚地区分布有许多性状较原始的类群,是青冈亚属原始类的保存中心。青冈亚属植物中有许多地区 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区很狭窄,集中分布在加里曼丹、台湾、海南和云南东部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理隔离,如海峡、高山等,以及气候和地史的复杂性。青冈亚属植物还存在许多替代现象,如青冈(Q.schottkyana)、赤皮青冈(Q.gilva)和黄毛青冈(Q.delavayi)`、云山青冈(Q.sessifolia)和窄叶青冈(Q.augustinii)为中国-日本分布式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之间替代。  相似文献   

12.
浙江葡萄属植物三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宝林 《植物研究》1990,10(3):39-43
作者最近对浙江产葡萄属植物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了3个新种:浙江蘡薁Vitis zhejiang-adstricta P.L.Chiu,sp.nov.;仙居葡萄Vitis wentsaiana P.L.Chiu,sp.nov.;龙泉葡萄Vitis longquanensis P.L.Chiu,sp.nov.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MaxEnt比较中国砂藓属与紫萼藓属植物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紫萼藓属(Grimmia) 172个、砂藓属(Racomitrium) 181个国内分布记录,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 9.3软件,定量预测了紫萼藓属与砂藓属植物在“属”水平上在我国各省区的生境适应性特点.预测结果表明,紫萼藓属植物在浙江(0.7099,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下同)、江苏(0.6212)、北京(0.5987)、天津(0.5648)、云南(0.5532)、辽宁(0.5515)、台湾(0.5422)、安徽(0.5398)和吉林(0.4945)有较高的气候适应性,而砂藓属植物在浙江(0.889)、上海(0.6564)、香港(0.5897)、台湾(0.5858)、贵州(0.5354)、湖北(0.5039)、云南(0.4885)、重庆(0.4871)、江苏(0.4793)和安徽(0.4552)具有较高的生境适宜性.对砂藓属与紫萼藓属的分布预测范围进行比较发现,砂藓属植物在香港、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海南和台湾的生境适应性比紫萼藓属的总体上要高,而在江西、福建和湖南,两属的分布概率比较接近,其余省区则紫萼藓属植物的生境适宜性比砂藓的要高.紫萼藓属植物属于典型的温带性种类,其分布主要在高海拨的寒冷地段.  相似文献   

14.
高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粱属(Sorghum Moench)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对高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整理和研究。高粱属植物约有29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其中澳大利亚22种,亚洲15种,非洲9种,欧洲3种,地中海2种,美洲6种。中国有5种,分布在东北、西南到华南各省(区)。高粱属有5亚属,仅高粱亚属(subgen.Sorghum)延伸至新世界,其他亚属均分布在旧世界,高粱亚属覆盖非洲并扩散到全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拟高粱亚属(subgen.Parasorghum)分布在非洲、亚洲、澳大利亚;有柄高粱亚属(subgen.Stiposorghum)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个别种分布到亚洲;多毛高粱亚属(subgen.Chaetosorghum)分布在澳大利亚;异高粱亚属(subgen.Heterosorghum)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亚洲。这表明澳大利亚东北部是高粱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非洲东北部和热带亚洲是否是高粱属的起源地尚需确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兜兰属植物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英强   《广西植物》2000,20(4):289-294
分析了国产兜兰属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兜兰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与生态地理环境的关系。国产兜兰野生种共有 18种 ,主要分布于热带过渡地区 (南亚热带 ) ,主产西南各省区 ;大多数种类生长于石灰岩山地 ,多为半附生兰 ,呈丛生生长 ,另一部分生长于酸性砂岩面的腐叶土上 ,多为地生兰 ,呈单株生长或分蘖状散生 ;大部分兜兰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 ;国产兜兰属中最原始的短瓣亚属绝大部分种类仅分布在滇东南地区与贵州、广西连成一片的岩溶地貌的石灰岩地区 ,而兜兰属中较进化的兜兰亚属大部分种类在本区皆有分布。以上说明滇东南的石灰岩地区可能是兜兰属的起源中心和演化中心 ,中国的南亚热带地区是兜兰属植物的生态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6.
耳草属(HedyotisL.)的起源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耳草属的系统学,古地理学和细胞染色体资料分析和推论,耳草属植物的起源地点在冈瓦纳古陆,很可能在古陆辽阔的东北部地区。耳草属植物的起源时间不应晚于侏罗纪,有可能在三叠纪就已经出现,并在侏罗纪得到广泛的传播,其迁移的路线有四条,即从起源中心向东经上耳其,伊朗进入东南亚地区,向东南通过古南大陆向印度板块和徜大利亚扩散,向北进入北美地区,向西南进入南美洲地区,随着冈瓦纳古陆的分离,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以及澳大利亚与古南大陆的分离,植物迁移与扩散的速度受到了制约,耳草属植物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于传播途径的隔断和第四纪冰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几种珍稀濒危冷杉属植物及其地理分布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向巧萍 《广西植物》2001,21(2):113-117
概述了 70年代以来中国的几种珍稀濒危冷杉植物的发现及它们残存在特殊小生境中的意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认为这几种冷杉的生存现状受到严重威胁 ,并指出当前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这几种冷杉残遗分布于各局部地点最高山的较高海拔地带 ,且无伴生云杉的分布式样进行了探讨 ,并讨论了冷杉属中生态类型与亲缘关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燕麦属(Avena L.)植物的地理分布,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对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属植物约有29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西亚、东亚和美洲。中国有4种,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区)的高海拔地区。燕麦属下分7个组,分别是多年生燕麦组[sect.Avenotrichon(Holub)Baum]、偏凸燕麦组(sect.Ventricosa Baum)、耕地燕麦组(sect.Agraria Baum)、软果燕麦组(sect.Tenuicarpa Baum)、埃塞俄比亚燕麦组(sect.Ethiopica Baum)、厚果燕麦组(sect.Pachycarpa Baum)和真燕麦组(sect.Avena)。其中,埃塞俄比亚燕麦组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也门,其他6个组分布在欧洲、地中海、西北非洲、西亚、东亚和美洲地区。地中海、西北非洲、西亚地区分布有除埃塞俄比亚燕麦组之外的所有6个组,因此推断该地区可能是燕麦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而燕麦属的起源地尚需确证。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四川杜鹃花属(Rhododendron)2新分布种和1新分布变种,它们分别是乳黄杜鹃(Rhododendron lacteum Franch.)、迷人杜鹃(R.agastum Balf.f.et W.W.Smith)、毛柱红棕杜鹃(R.rubiginosum Franch.var.ptilo-stylum R.C.Fang).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麻黄属的地理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现有麻黄属植物15种,2变种和1变型,这些种属于膜果麻黄组和麻黄组中的麻黄亚组,没有原始类型藤麻黄亚组的代表。我国除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省区处,其他省区都有分布。麻黄花粉的化石-麻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麻黄在过去曾遍布我国各地,发现的最早时期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第三纪时,种类较现在丰富,将近50种,根据麻黄粉在世界各地地层中的分布和时期,结合大陆飘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推断,原麻黄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