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湿地恢复过程中,时常有外来种或本地杂草入侵。土壤种子库作为未来植被的潜在种源,对湿地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恢复白鹤栖息地(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沼泽)为目的,进行了退化湿地的水文恢复;但退化湿地恢复2a后,一年生杂草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在大部分区域成为建群种。以长芒稗入侵湿地和扁秆藨草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长芒稗和扁秆藨草的土壤种子库及生长结实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湿地扁秆藨草种子库规模是长芒稗的18.42倍,而在恢复湿地长芒稗种子库大小是扁秆藨草的5.04倍。与自然湿地相比,扁秆藨草种子库密度在入侵湿地明显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量具有活力的种子(664.32±105.98)粒/m~2,这与研究区扁秆藨草较高的种子生产力(9210.4±1513.4)粒/m~2及种子较强的浮力(FP50=39.7d)有关,说明扁秆藨草具备通过种子库或水传播恢复的潜力。长芒稗土壤种子库密度在入侵湿地高达(3345.9±520.3)粒/m~2,明显高于自然湿地种子库规模(P0.01),说明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入侵影响严重,这与长芒稗较高的种子生产力(7621.4±376.25)粒/m~2及较弱的种子浮力(FP0=5d)有关,同时也表明长芒稗通过水传播扩散的能力较弱。另外,研究区长芒稗平均高度超过1m,且盖度较大,不仅阻碍扁秆藨草种子的水播,也降低了到达地表的光照水平,从而抑制扁秆藨草更新。因此,在莫莫格受长芒稗入侵湿地,于开花结实前收获长芒稗地上植物体及凋落物应是限制长芒稗扩展、同时促进扁秆藨草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扁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nipponicus)的球茎是迁徙白鹤(Grus leucogeranus)在莫莫格中途停歇地的主要食物。2010年9月15~25日,对莫莫格白鹤集中停歇地鹅头泡湿地的20条样线上100 m等间隔470个取样点进行了地下0~20 cm的藨草球茎的取样工作。基于此,采用反距离权重、4种径向基函数和普通克里格共6种空间插值方法模拟了该区域藨草球茎密度。交叉验证和插值结果的空间分布图对比,径向基函数中的张力样条插值效果最佳,是最适于该区域挺水植物藨草球茎密度的空间插值方法。张力样条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藨草球茎密度均值为(46.0±44.3)个/m2。其中,<25个/m2的面积占研究区的41.7%,25~100个/m2的面积占45.9%,而>100个/m2的面积仅占12.4%。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分析白鹤迁徙种群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预测该地区白鹤的环境容纳量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其形式、强度和机制可能随着生长发育的过程而发生改变。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野外种子萌发过程受到邻近同种或异种种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但对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仍十分有限。该研究通过培养皿萌发实验探讨了种子密度(每皿80粒、每皿160粒)及比例(单种、3:1混种、2:2混种、1:3混种)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子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的影响,并采用相对邻株效应(RNE)评估了这3个物种的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密度对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子的萌发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互花米草混种时,芦苇种子在占比最低(25%)处理下的平均萌发时间显著长于单种及其他混种比例处理。3种植物种子的竞争能力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存在非传递性竞争,萌发时海三棱藨草相对互花米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互花米草相对芦苇具有一定优势,而芦苇的竞争能...  相似文献   

4.
钱希 《植物生态学报》1988,12(3):205-215
 研究表明,扁秆藨草生育节律明显,有性繁殖对季节要求严,无性繁殖对季节要求宽,在“半遮光”条件下不能抽穗结实,无性繁殖受到抑制。扁秆藨草的阶段发育与叶龄相关显著,用主茎叶龄预测再生苗的线性回归方程式:Ŷa=-36.74+6.24x(1983)和Ya=-32.42+6.28x(1984年);预测块茎发生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式:Ŷt= -67.97+10.12x(1983年)和Yt=-33.91+80.4x(1984年)。机械和人工除草可抑制块茎的形成和阻止抽穗结实,但能促进再生苗的蔓延。大田防治必须在扁秆藨草块茎形成之前用药,并做到株株受药,才能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扁秆藨草的发生分布与耕作栽培制度关系密切,实生苗萌发迟而集中,再生苗萌发早而分散,是防除的主要对象。实验表明,只有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扁秆藨草的为害。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扁秆藨草生育节律明显,有性繁殖对季节要求严,无性繁殖对季节要求宽,在“半遮光”条件下不能抽穗结实,无性繁殖受到抑制。扁秆藨草的阶段发育与叶龄相关显著,用主茎叶龄预测再生苗的线性回归方程式:(?)_α=-36.74+6.24x(1983)和(?)_α=-32.42+6.28x(1984年);预测块茎发生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式:(?)_t=-67.97+10.12x(1983年)和(?)_t=-33.91+80.4x(1984年)。机械和人工除草可抑制块茎的形成和阻止抽穗结实,但能促进再生苗的蔓延。大田防治必须在扁秆藨草块茎形成之前用药,并做到株株受药,才能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扁秆藨草的发生分布与耕作栽培制度关系密切,实生苗萌发迟而集中,再生苗萌发早而分散,是防除的主要对象。实验表明,只有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扁秆藨草的为害。  相似文献   

6.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白鹤秋季迁徙停歇期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秋季(10月8日—20日)及2009年秋季(9月20日—10月16日),通过样方法对觅食生境11个生态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卡方检验、资源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在莫莫格保护区对秋季迁徙停歇期白鹤觅食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鹤对距人为干扰源距离、植被密度、盖度、高度、植物性食物密度以及水深均具有选择性,但对宏观尺度干扰因子的选择性较低。其偏好觅食生境的特点为:距一级路>5000m,>二级路1500m以上,>三级路1000m以上,>居民点1000m以上,农田>1000m;植被密度20~50株/m2,盖度<10%,高度<20cm,扁杆藨草密度1~50株/m2,藨草密度1~10株/m2,水深40~60cm。白鹤秋季觅食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stic(P)=0.663+0.565×与一级道路距离+0.042×与二级道路距离+0.519×与三级道路距离+0.353×与居民点距离+0.169×与农田距离–0.455×植被密度–0.618×植被盖度–0.548×植被高度–0.158×扁杆藨草密度–0.404×藨草密度+0.920×水深,T(x)=eLogistic(p)/[1+eLogistic(p)],模型正确预测率为82.9%。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 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 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辽河口湿地是我国典型的滨海湿地, 在过去几十年受人为过度干扰, 植被变化明显。本研究拟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揭示辽河口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功能型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潮上带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潮间带。与潮上带相比, 潮间带的盐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比例较高, 而中性植物、甜土植物、中生植物与旱生植物的比例较低。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中性植物、甜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的比例均随着与海岸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盐生植物、湿生植物比例则与之相反。对所调查样地与植物物种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 潮上带主要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刺儿菜(Cirsium setosum)、山莴苣(Lagedium sibiricum)等中性和甜土植物, 潮间带为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水烛(Typha angustifolia)等盐生植物。可见, 盐度与水位是决定辽河口湿地植物多样性及物种功能型的关键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9.
差巴嘎蒿是科尔沁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的主要物种之一.本试验设置室内自然条件培养、培养箱中恒温全光(24 h光照)培养、恒温光暗交替(12 h光照)培养和恒温全暗(0 h光照)培养4种处理,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对差巴嘎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室内自然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差巴嘎蒿种子的萌发率(66.6%)和萌发指数(19.1%)均明显低于恒温箱培养,恒温箱的3个处理中,全暗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70.2%)低于全光(73.4%)和光暗交替(73.4%)培养,但差异不显著,全光条件下的萌发指数为28.2%,显著低于全暗(31.4%)和光暗交替(30.8%)培养;光照条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明显,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的生长出现全光促进、全暗抑制的现象,胚芽长度为全暗(2.81 cm)和光暗交替(1.51 cm)条件下高于全光(1.21 cm)培养和实验室自然条件(1.27 cm)培养.环境温度可能是限制差巴嘎蒿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而光照是影响差巴嘎蒿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5种湿地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转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芦苇、水葱、千屈菜、扁秆藨草、长苞香蒲5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实验,比较它们对土壤中的5种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的富集特性,分析重金属在各植物体和土壤中的动态分布,以评价所测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富集能力,为利用植物修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种植湿地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效果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中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湿地植物对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的富集效果差异显著,其中水葱根部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系数最大,芦苇根部对重金属铬、汞、铅、锌的富集系数均最大,千屈菜、扁秆藨草和长苞香蒲根部对5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较小;芦苇地上部分对金属镉的富集系数最大,千屈菜地上部分对金属铬、汞、铅的富集系数均最大,水葱地上部分对金属锌的富集系数最大。(3)5种湿地植物对重金属镉、铬、汞、铅、锌的转移系数差异显著,其中扁秆藨草对土壤中镉、铬、铅、锌的转移系数均为最大,对铬和锌的转移系数均大于1,长苞香蒲对铬的转移系数大于1,仅次于扁秆藨草。其他3种植物对5种重金属的转移系数均小于1。研究表明,5种湿地植物对重金属Cd、Cr、Hg、Pb、Zn都有富集和转移的能力,但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前通常采用的评估湿地保护和恢复成效的指标体系较为复杂, 常涉及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导致监测评估成本高, 并难以实现综合的定量评估, 因此有必要提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表达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生态指标。植物区系质量指数(Floristic Quality Assessment Index, FQAI)反映了植物区系中物种的生态保守性程度, 作者将其作为主要生态指标, 来验证该指标用于湿地植被恢复成效定量评估的有效性。作者以四川盆地丘陵和平原地区湿地植物为对象, 构建了区域库塘及河滩湿地植物区系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与赋值表, 以成都市重要水源地——云桥湿地的3年生态恢复成效为案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在云桥湿地3年恢复期间, 植物物种组成及其比例在恢复年限间无显著差异, 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年中也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但生态保守性系数平均值(CCmean)和植物区系质量指数(FQAI)均随恢复年限显著上升, 表明FQAI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生态系统水平湿地植被恢复成效的比较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2.
河口湿地受流域和海洋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脆弱而敏感,演变机制复杂。九段沙湿地是长江河口面积最大的河口沙洲湿地,受流域来沙减少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其湿地格局正在经历快速演变。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地形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9—2020年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过程,结合大通水文站的水文数据和九段沙互花米草入侵历史,重点分析了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对九段沙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 1991年以来,九段沙湿地总面积(-5 m以上)先增后减,在2005年湿地总面积最大(421.16 km2);1989—2020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和湿地植被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增加了1.5和47.1倍;流域来沙减少导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面积和植被面积的增速下降,而-5 m以上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1997年以来引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已严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成为九段沙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优势植物。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正导致九段沙湿地结构发生快速演变,为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应积极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维持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杨树清理1、2年后迹地的土壤种子库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和土壤因子的关系,并以未清理杨树洲滩为对照,探讨洞庭湖杨树清理迹地土壤种子库在植被自然恢复中的潜力。结果表明: 研究样地土壤种子库萌发出的植物种子分属23科59属65种,各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数大小为:1年迹地(11810粒·m-2,49种)>2年迹地(9686粒·m-2,44种)>对照(6735粒·m-2,29种)。与未清理洲滩相比,清理迹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多年生中生和湿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系数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养分含量升高,pH值降低。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与水蓼等湿生植物分布的关系密切,全钾和全磷对虉草等多年生植物分布的影响较大。在杨树清理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目和密度显著增加,以致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升高,因此,土壤种子库成为迹地湿地植被恢复的重要繁殖体来源。  相似文献   

14.
Species of the Heteropogon-Themeda clade are ecologically important grasses distributed across the tropics, including widespread species, such as the pantropical Heteropogon contortus and Themeda triandra, and range-restricted species such as Heteropogon ritchiei and Themeda anathera. Here, we examine habitat preferences of the grassland/savanna and wetland species by describing bioclimatic niche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zing functional traits, and investigating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al traits of 31 species in the Heteropogon-Themeda clade in relation to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The climatic limits of the clade are linked to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seasonality that also distinguish seven wetland species from 24 grassland/savanna species. Tests of niche equivalency highlighted the unique bioclimatic niche of the wetland species. However, climatic factors do not fully explain species geographic range, and other factors a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ir distribution ranges. Trait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etland and grassland/savanna species were separated by culm height, leaf length, leaf area, awn length, and awn types. Phylogene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wetland species had tall stature with long and large leaves and lack of hygroscopic awns, which suggest selective pressures in the shift between savanna/grassland and wetland. The two most widespread species, H. contortus and T. triandra,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ioclimatic niches, but we also found that climatic niche alone does not explain the curre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H. contortus and T. triandra. Our study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 ecologically important clade of C4 tropical grasses.  相似文献   

15.
选择4种湿地植物菖蒲、香蒲、浮萍和金鱼藻,研究单一及组合湿地植物对高浓度污水(污水处理厂进水)、低浓度污水(污水处理厂出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 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现试验前期快速下降,后期缓慢下降的趋势,表明湿地植物能有效净化污水中的TN、TP、COD,但不同湿地植物及湿地植物组合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多种湿地植物组合比单种湿地植物对TN的净化作用强,其中香蒲+浮萍+金鱼藻对TN的净化效果最佳;高浓度污水中,单种挺水植物对TP的净化效果较好,低浓度污水中,则是多种湿地植物组合对TP的去除率较高;高浓度污水中,湿地植物对COD的去除率为85.1%~96.0%,其中菖蒲、香蒲去除效果最佳,低浓度污水中,湿地植物对COD去除率为76.9%~94.8%,以菖蒲+浮萍+金鱼藻去除效果最好.总体看来,湿地植物对高浓度污水中TN、TP、COD的净化效果好于低浓度污水,两种水体的pH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青岛胶州湾四种类型湿地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岛胶州湾4种类型湿地(盐田、滩涂、湖泊和河口)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 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进行孢子分离与鉴定,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根围AM真菌群落特征。共分离到AM真菌5属10种,包括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 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3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2种、球囊霉属Glomus 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2种,其中,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及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的分离频度和相对多度最高,分别为湿地中AM真菌优势属和优势种。滩涂和河口湿地中植物AM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湖泊和盐田湿地植物,AM真菌孢子密度以滩涂湿地最高(572个/20mL),湖泊湿地最低(220个/20mL);滩涂湿地的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3.8和1.2。从植物种类来看,AM真菌侵染率总体呈现出香蒲>碱蓬>芦苇,AM真菌孢子密度以香蒲最高,芦苇最低,植物种类对AM真菌种丰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二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RDA相关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种类对AM真菌孢子密度有一定影响,但湿地类型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更为显著(P<0.05),胶州湾湿地土壤因子Ca 2+、速效P含量与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而速效K、Na +、pH与其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植物种类主要影响AM真菌孢子密度,AM真菌多样性受植物种类和湿地类型综合影响,滩涂湿地较丰富的AM真菌多样性可能与该湿地较良好的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7.
After almost 4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wetland restoration in Central Europe in which vegetation changes have been monitored by means of permanent plots or vegetation maps, some light can be shed on the intrinsic dynamics of such ecosystems, showing the limits of restoration and constraints in its manipulation. Sometimes such constraints i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can be identified, mostly being constraints in nutrient availability or in the water regime, but unexpected changes can also be the result of intrinsic species fluctuations or invasive species. Unexpected vegetation developments are sometimes undesired, can be very persistent and may indicate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not suitable for target communities. Unexpected developments also illustrate the limits in restoration ecology. Very ofte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simply proceeds along successional pathways we did not anticipate. Theories about such alternative pathways can be explored using prediction models, such as cellular automata, which can handle the results of biomonitoring very efficiently. Biomonitoring during 40 years, however, has also shown that a certain amount of unpredictability has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both in natural wetlands and in areas under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18.
汪婷  周立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1445-378
小微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庇护场所。鸟类作为城市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 其多样性时空格局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采用样点法对合肥市45个小微湿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 并获取湿地面积、湿地形状、建筑面积比例、植被面积比例、环境噪声、人为干扰和城市化指数等生境变量。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 研究城市小微湿地鸟类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决定因素。采用信息论模型选择和模型平均法以及基于距离矩阵的多重回归模型进行计算, 确定影响鸟类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共有鸟类13目39科102种, 其中水鸟31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 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17种,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物种1种。湿地面积和城市化指数对小微湿地陆地鸟类和水鸟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其组分均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陆地鸟类物种丰富度在中度和低度城市化之间的小微湿地中达到最高值, 面积超过4 ha的小微湿地能维持较多的水鸟物种。植被面积比例对陆地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建筑面积比例对水鸟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此外, 总体β多样性及其组分计算结果显示物种周转组分占明显优势, 表明城市小微湿地群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整体保护更为必要。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城市鸟类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阜阳市重要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掌握阜阳市重要湿地的鸟类资源,2011年7月-2011年9月,采用样带法对阜阳市4个重点湿地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记录阜阳市重要湿地鸟类11目25科43种,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共19种,占全部种类数的44.1%。东洋界、古北界和两界广布种分别占繁殖鸟种数的39.5%、34.8%、25.6%;湿地水鸟21种,占全部鸟类的47.8%;湿地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家燕、烟腹毛脚燕和灰椋鸟。八里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种数最多(N=30),多样性指数最高(H=2.49);4个湿地之间鸟类相似性系数均较高。鸟类多样性指数、鸟类种都与湿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多样性r=0.985,P=0.015;鸟种r=0.974,P=0.026)。从鸟类多样性保护考虑,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向保持湿地面积、增加植被复杂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调查记录了广州地区湿地维管植物42科,93属,112种,大部分为被子植物,其中含有较多属和种的科是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含有较多种的属是蓼属(Polygonum)和莎草属(Cyperus).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主要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 Miller)和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这三个种在70%以上的调查点中有分布.水生植物有15种,占总数的13.39%,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湿生植物有27种,占总数的24.11%;喜湿植物有70种,占总数的62.50%.调查到的植物有不少已广泛应用于湿地园林景观和人工湿地,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