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槲皮素和芦丁抑制Fe ̄(2+)和Cu ̄(2+)诱导LDL氧化修饰的比较阎道广,周玫,陈瑗(第一军医大学自由基医学研究室广州510515)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桷皮素,芦丁,Fe ̄(2+),Cu ̄(2+)黄酮类物质是自由基清除剂,能与超氧阴离子...  相似文献   

2.
报告检测H2O2/Fe2+所产生羟自由基的新方法.羟自由基氧化反应后,邻二氮菲-Fe2+的A536明显下降,且△A536与邻二氮菲,FeSO4及H2O2呈量效关系,随反应时间延长,△A536依幂函数规律上升.此法试验结果表明,甘露醇,抗坏血酸及硫肥清除羟自由基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观察了正常及高血压大鼠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对不同浓度Ca2+及Mg2+的反应。结果表明:(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此酶最适反应的Ca2+浓度为10-6mol/L;WKY大鼠为10-4mol/L;两肾一环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为10-7mol/L,Wistar大鼠为10-4mol/L,Ca2+高于以上各相应浓度时该酶活性受到抑制;(2)作为该酶激动剂的Mg2+有其最适激活浓度,在WKY大鼠、RHR及Wistar大鼠均为4.5mol/L;(3)高浓度Mg2+(36.0mol/L)可以逆转高浓度Ca2+对该酶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底物Ca2+浓度的变化对Ca2+,Mg2+-ATP酶的催化活性影响极大,该酶活性的促发及维持必须有适宜浓度的Mg2+。高血压时此酶对Ca2+的敏感性增高,且Mg2+对酶保护作用更为明显。本结果提示,胞内高浓度Ca2+不仅是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之一,并可能与其发展及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用抗坏血酸-Fe3+作用于牛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发现酶分子中有羰基和二酪氨酸生成,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相对增加,而丝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相对减少,酶的部分亚基被降解成肽段,且肽链断裂与肽键水解无关,等电点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金属辅基铜和锌丢失,酶的紫外吸收表现为增色效应,内源性荧光减弱,酶分子中β折叠含量有相对减少和无规则卷曲有相对增加趋势。以上结果提示抗坏血酸-Fe3+使酶分子中部分氨基酸残基发生转化,肽链完整性破坏,酶的空间构象改变,最终导致酶催化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化学发光-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鉴定不同种类脂质过氧化物的特点。本研究应用化学发光-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异丙苯过氧化氢引发的红细胞膜及血浆脂质的自由基反应和抗氧化剂对膜脂质的保护作用。本方法可用于不同脂质对自由基反应的敏感性,脂质过氧化反应机理及抗氧化剂作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8km高度的低压舱内缺氧1周及缺氧后空气中常氧恢复1周和2周,观察了左右心室功能、心肌肥厚、心肌收缩蛋白含量及其Ca ̄(2+),Mg ̄(2+)-ATP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km缺氧1周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左右心室±dp/dtmax及收缩指数明显降低。左右心室肌明显肥厚,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明显减低。缺氧后常氧恢复1和2周后,左右心室功能逐渐恢复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心肌肥厚逐渐减轻或恢复正常,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也逐渐升高。因此说明: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的改变是心功能变化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它的减低是缺氧心肌对环境的代偿适应。  相似文献   

7.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是红细胞膜Ca~(2+)-Mg~(2+)ATPase的一种激活剂,这种激活作用也是依赖于Ca~(2+)存在。在200μmol/LCa~(2+)存在的反应体系中,100μg/mLGangliosides对Ca~(2+)-Mg~(2+)ATPase的激活作用最大,为基本酶活性的150%以上。实验还发现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FP)、粉防已碱(Tet)等也同样抑制Gangliosides的这种激活作用。其抑制的IC_(50)值为25μmol/L和30μmo1/L;而此浓度下抑制剂存在的反应体系中,对Ca~(2+)-Mg~(2+)ATPase的基本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细胞缺氧后再复氧,可因氧反常和pH反常造成细胞内Ca2+超载。通常认为,在心肌细胞发生pH反常后,H+-Na+和Na+-Ca2+交换加强是细胞内Ca2+超载的重要机制。本实验结果表明:阻断了H+-Na+和Na+-Ca2+交换后,仍有部分Ca2+进入细胞,Ca2+内流量与缺氧时间成正比关系。在无Na+溶液中也得到了同样结果,表明此时Ca2+内流是通过与Na+无关的通路进入细胞的。进一步实验表明这种Ca2+内流与细胞膜内外pH梯度差密切相关。当胞外pH升高即胞内相对H+浓度增加时,Ca2+内流量也增加。故推测:pH反常所致细胞内Ca2+超载的原因,除H+-Na+和Na+-Ca2+交换外,尚有H+-Ca2+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镧、轧、镱及四种配合物对Ca~(2+)-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La~(3+),Gd~(3+)和Yb~(3+)对肌质网Ca~(2+)-ATP酶有激活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它们对酶活性的抑制程度增大;而La~(3+),Gd~(3+)和Yb~(3+)对纯化的Ca2~(+)-ATP酶则只有抑制作用;Gd─N─乙酰─缬氨酸和Yb─丙氨酰代丙氨酸配合物对肌质网膜和纯化的Ca~(2+)-ATP酶活性的影响与Gd~(3+)及Yb~(3+)类似,但其激活程度和抑制程度比Gd~(3+)及Yb~(3+)小;Gd─DTPA和Yb-DTPA对Ca2~(+)-ATP酶活性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钙离子是磷脂酶A2催化必须的辅因子,以蝮蛇毒酸性磷脂酶A2为材料,采用在晶体培养液中加入EDTA或EGTA螯合剂络合法除去PLA2中可能有的Ca2+离子和加入CaCl2以确保PLA2能克分结合上钙离子的方法培养充分结合Ca2+和脱Ca2+的PLA2晶体。加了螯合剂后长出的晶体为长棒状六方柱,加Ca2+离子后长出的晶体则为短粗的六方柱。经X射线鉴定两种晶体为同晶型,空间群为P61,晶胞参数很接近。现已收集到这两种晶体的高分辨率衍射数据。进一步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比较将有助于详细和清楚地分析Ca2+离子对分子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由基引发的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脂质过氧化反应涉及多种疾病过程,多年来检测脂质过氧化反应一直沿用生物化学(如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或生物物理技术(如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双烯)。自从冷Schiff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用于自由基研究以来,使形态学方法研究脂质过氧化反应成为可能,当前,应用冷Schiff组织化学法进行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检测大多限于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对多种人体离体新鲜组织的冰冻切片应用冷Schiff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未发现被组织存在组织化学水平上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胆对被测组织人为施加氧化攻击(用Fe-NADPH促氧化剂孵育)后,肝、肾及胃的泌酸细胞与其它组织相比呈现较明显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皮肤、脂肪组织几科不出现脂质过氧化反应;甲状腺C细胞、肌肉、骨骼等与钙代谢、贮存及利用相关的组织也出现较明显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结论:冷Schiff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体组织脂持过氧化反应具有简便易行、同时可以形态学定位的优点,在医学生物学、肿瘤学及老年医学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化学发光、TBA 反应与测量共轭二烯的方法观测了Al3 + 对Fe2 + 启动的卵磷脂脂质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生理pH 条件下,Al3 + 对Fe2 + 启动的脂质过氧化有增强作用,表现为缩短潜伏期和加快脂质过氧化的反应速率, Al3 + 的增强作用与脂质体中原先存在的过氧化物有关。这可能是因为在脂质体存在的条件下,Al3 + 加速了Fe2 + 的氧化,且加速作用与脂质体中原先存在的过氧化物的含量有关;另一方面,Al3 + 可以引起脂质体的聚集,表现为浊度的增加;测量脂质体上标记的脂肪酸自旋标记物5 - Doxyl stearic acid 的ESR 波谱发现: Al3 + 降低了脂质体的膜脂的流动性。研究表明: Al3 + 对Fe2 + 启动的卵磷脂脂质体的过氧化的增强作用可能与Al3 + 加速了Fe2 + 的氧化和改变了脂质体的物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肝细胞核膜脂质过氧化对核DNA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大鼠肝脏细胞核为材料,研究了核膜脂质过氧化对核DNA的影响。证实核膜脂质过氧化可以引起DNA损伤,表现为DNA的增色效应、熔解温度、从DNA向EB的能量转移效率降低,圆二色谱发生显著变化。另外受损DNA对DNaseⅠ产生明显抗性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提示核膜脂质过氧化引起的DNA损伤可能以交联为主,同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直接观察到了交联DNA的生成。各种自由基清除剂对DNA损伤保护的差异说明脂类自由基可能在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油酸体系脂质过氧化引起的DNA损伤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含两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作为模型化合物,分析其过氧化程度,同时检测了由于脂质过氧化而引起的DNA损伤,结果表明:在脂质过氧化过程中,DNA与亚油酸过氧化产物反应生成一种荧光物质、其最大激发波长315nm最大发射波长410nm并随着氧化时间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双链DNA百分含量明显下降,DNA-溴乙锭复合物荧光显著降低,反映了DNA二级结构受到破坏.上述结果揭示了脂质过氧化产物在自由基引起DNA的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臭氧熏气下春小麦叶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开顶式熏气装置,以低浓度(0.1ppm)的臭氧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了长时间的熏气,观测到:随着熏气时间的延长,叶片内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MDA)积累增多,膜透性增大。在较高浓度(0.2ppm、0.3ppm、0.4ppm)臭氧熏气下,臭氧浓度越高,叶片内叶绿素降解越快,MDA含量越高,膜透性越大。低浓度和短时间的臭氧熏气可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而高浓度和长时间的臭氧熏气则导致SOD活性下降。试验结果表明,由臭氧熏气所引起的植物体内代谢紊乱与诸多伤害是由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旋捕集方法和化学发光方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剂丹参酮(Tanshinone)对心肌肌质网膜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发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丹参酮对脂质过氧化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丹参酮浓度大于1mg/mg蛋白时,对脂类自由基清除率可达60%。丹参酮对肌质网膜脂质过氧化的保护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而不是清除氧自由基而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7.
类脂过氧化对竹红菌甲素引起膜蛋白光敏交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丙二醛与红细胞膜温育后所形成的交联。当丙二醛浓度在5×10~-4mol/L以上时,膜蛋白发生交联,并且在460nm处有荧光特征峰出现。而甲素光敏所致膜蛋白的交联,在460nm处没有荧光峰,光敏所产生的内源丙二醛量很少,不足以引起红细胞膜反应形成交联。我们还研究了BHT和Vit E两种抗氧化剂对甲素光敏作用的影响。BHT能抑制类脂过氧化,不能抑制膜蛋白巯基的变化和膜蛋白的交联。而Vit E仅不能抑制膜蛋白的交联。以上结果均说明甲素光敏所致膜类脂过氧化是不参与膜蛋白交联的。  相似文献   

18.
四种真菌油脂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采用索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酸热法和有机溶剂法分别提取雅致枝霉、拉曼被孢霉、少根根霉、畸雌腐霉和橙黄红酵母的油脂,从样品要求、最小样品量、仪器要求、处理样品能力及油脂得率等方面对4种提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索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酸热法提取的雅致枝霉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索氏法的油脂得率最高,但耗时较长;超临界CO2萃取法和酸热法的油脂得率相近,较索氏法略低,但酸热法更为简便,单位时间内样品处理能力强;有机溶剂法提取效果最差。我们建立的酸热法是一种适合油脂及多水饱和脂肪酸高产菌株筛选的简便、有效的真菌油脂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亚铁离子对水稻萌发后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最新报道亚铁离子在远高于营养浓度的情况下(0.44-7.16mmol/L)能显著促进水稻萌发后的幼苗生长,其效果与已报道的促进因子C2H4相当.在试验的19种不同化合物中,发现只有FeSO4对萌发后水稻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证明其有效成分为Fe(2+).这种促进作用在淹水的厌氧条件下和通气条件均能发生,但通气条件下促进程度稍低.水稻不同基因型对Fe(2+)的反应无明显差异,可能这种促进作用是水稻适应水田厌氧环境的方式之一.高浓度乙烯(50—100ppm)的促进作用与亚铁离子的效果相近.这一发现有助于提高水稻在淹水厌氧直播时的出苗率.--significantatl%level;*--significantat5%level;us--notsignificant.2.3EffectofvariousFe++concentrahonsontheseedlinggrowthofriceTwogenotypes,modernIR50andtraditionalASDI,wereusedforfurtherstudy.Fe++withconcentrationsfrom0.44to7.16mmol/Lw  相似文献   

20.
Cultured fibroblasts isolated from murine livers by tissue trypsinization were exposed to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0.490 T) and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F) magnetic field (50 Hz, 0.020 T). The cultures were exposed to magnetic fields on four consecutive days for exposure times of 2, 4, 8, 16, 32, and 64 min. After such exposures and obtaining of fibroblast subcellular fractions, lipid peroxidation product—malondialdehyde (MDA) was measured. Increased peroxidation of fibroblasts' membrane structures exposed to an ELF magnetic field was observed in subcellular fractions—microsomal,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No changes in peroxidation of membrane structures were found in fibroblasts exposed to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